歌訣
黃土湯將遠血醫,膠芩地術附甘齊,溫陽健脾能攝血,便血崩漏服之宜。
組成
甘草、乾地黃、白朮、附子(炮)、阿膠、黃芩、灶心黃土。
用量
甘草、乾地黃、白朮、附子(炮)、阿膠、黃芩各9g、灶心黃土30g。
用法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溫二服。現代用法:先將灶心土水煎過濾取湯,再煎余藥,阿膠烊化沖服。
功用
溫陽健脾,養血止血。
主治
脾陽不足,脾不統血證。大便下血,先便後血,以及吐血、衄血、婦人崩漏,血色暗淡,四肢不溫,面色萎黃,舌淡苔白,脈沉細無力。
方義
本方證因脾陽不足,統攝無權所致。脾主統血,脾陽不足失去統攝之權,則血從上溢而為吐血、衄血;血從下走則為便血、崩漏。血色暗淡、四肢不溫、面色萎黃、舌淡苔白、脈沉細無力等皆為中焦虛寒,陰血不足之象。治宜溫陽止血為主,兼以健脾養血。方中灶心黃土(即伏龍肝),辛溫而澀,溫中止血,用以為君。白朮、附子溫陽健脾,助君藥以復脾土統血之權,共為臣藥。然辛溫之術、附易耗血動血,且出血者,陰血每亦虧耗,故以生地、阿膠滋陰養血止血;與苦寒之黃芩合用,又能制約術、附過於溫燥之性;而生地、阿膠得術、附則滋而不膩,避免了呆滯礙脾之弊,均為佐藥。甘草調藥和中為使。
配伍特點
諸藥合用,共呈寒熱並用,標本兼顧,剛柔相濟的配伍特點。
運用
本方為治療脾陽不足所致的便血或崩漏的常用方。臨床套用以血色暗淡,舌淡苔白,脈沉細無力為辨證要點。
加減化裁
出血多者,酌加三七、白及等以止血;若氣虛甚者,可加人參以益氣攝血;胃納較差者,阿膠可改為阿膠珠,以減其滋膩之性。脾胃虛寒較甚者,可加炮姜炭以溫中止血。方中灶心黃土缺時,可以赤石脂代之。
禁忌
凡熱迫血妄行所致出血者忌用。
重要文獻摘要
1、原書主治 《金匱要略·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並治》 :“下血先便後血,此遠血者,黃土湯主之。”
2、方論選錄 尤怡《金匱要略心典》卷下:“下血先便後血者,由脾虛氣寒,失其統御之權,而血為之不守也。脾去肛門遠,故曰遠血。黃土溫燥入脾,合白朮、附子以復健行之氣,阿膠、生地黃、甘草,以益脫竭之血;而又慮辛溫之品,轉為血病之厲,故又以黃芩之苦寒,防其太過,所謂有制之師也。”
中藥方劑之黃字類
方劑學,名處方,俗稱湯頭。是中醫在辨證論治中產生的一個處方,根據藥物的性能和相互關係,配伍而成,在同一張方劑中,藥物相同,配伍不同,所產生的方劑不同,故方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