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信息
作者簡介
梁啓超,字卓如,號任公,別號飲冰室主人,中國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學者,是維新變法的主要領導人,提倡伸民權,設議院。他學訓淵博,著述豐富。
作者資料
在現在中國大陸天津市河北區民族路44號和46號的兩幢義大利建築風格小洋樓,正是梁啓超的故居和飲冰室書齋。他不僅曾在這裡著書立說,而且曾和蔡鍔在此策劃了討伐袁世凱的護國運動,對中國近代歷史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作者的名言
六經不能教,當以小說教之;正史不能入,當以小說入之;語錄不能渝,當以小說渝之;律例不能治,當以小說治之。
患難困苦,是磨鍊人格之最高學校。
何時睹澄清,一灑民生艱? 樹頭結得相思子,可是郎行思妾時?
心口如一,猶不失為光明磊落丈夫之行也。
磊磊落落,獨往獨來,大丈夫之志也,大丈夫之行也。
心安理得,海闊天空。
自信與驕傲有異;自信者常沉著,而驕傲者常浮揚。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
相思樹底說相思,思郎恨郎郎不知。
界之運,由亂而進於平,勝敗之原,由力而趨於智,故言自強於今日,以開民智為第一義。亡而存之,廢而舉之,愚而智之,弱而強之
每日所讀之書,最好分兩類:一類是精讀的,一類是瀏覽的。
我們一面要養成讀書心細的習慣,一面要養成讀書眼快的習慣。心不細則毫無所得,等於白讀;眼不快則時候不夠用,不能博搜資料。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變者,天下之公理也。
美術所以能產生科學,全從“真美合一”的觀念產生出來。他們覺得真即是美,又覺得真才是美,所以求美,先從求真入手。
成功自是人權貴,創業終由道力強。
凡作事,將成功之時,其困難最甚。行百里者半九十,有志當世之務者,不可不戒,不可不勉。
患難困苦,是磨練人格之最高學校。
成功大易,而獲實豐於斯所期,淺人喜焉,而深識者方以為吊。
人生百年,立於幼學。
人生須知負責任的苦處,才能知道有盡責的樂趣。
作者的評價
說梁啓超是一代歷史名流,誰都沒有異議。但如何評定他的歷史地位,卻一直難有共識。因為他的一生,實在閱歷豐富;他的貢獻,實在建樹太多;他的才能,實在光采紛呈;他的著述,實在涉及太廣。 不過,有一點公認無疑,那就是他對中國思想界的影響,一度無人匹敵,當之無愧地是中國近代最優秀的宣傳家。
出版信息
《飲冰室合集》,1936年版,分《飲冰室文集》16冊(45卷 )和《飲冰室專集》24冊(104卷 )。中華書局1989年版是1936年版的影印版本,但裝訂成12冊,共11094頁。 1-5冊是《飲冰室·文集》, 6-12冊是《飲冰室·專集》。《飲冰室合集》是目前比較詳備的梁啓超著作集,也是研究近代中國政治、思想、文化的重要材料。
目錄
《飲冰室合集》序 (林志鈞)
變法通議(1)(1896)
論中國宜講求法律之學(1896)
古議院考(1896)
論中國積弱由於防弊(1896)
論報館有益於國事(1896)
論加稅(1896)
上南皮張尚書書(1896)
與嚴幼陵先生書(1896)
與碎佛書(1896)
與吳季清書(1896)
說橙(1896)
三先生傳(1896)
記江西康女士(1896)
《戒纏足會》敘(1896)
西學書目表序例(1896)
《西學書目表》後序(1896)
《西書提要農學》總序(1896)
《農會報》序(1896)
適可齋記言記行序(1896)
《沈氏音書》序(1896)
地名韻語序(1896)
說群序
論君政民政相嬗之理(1897)
論中國之將強(1897)
治始於道路說(1897)
倡設女學堂啟(1897)
試辦不纏足會簡明章程(1897)
湖南時務學堂學約(1897)
記東俠(1897)
記尚賢堂(1897)
記自強軍(1897)
萬木草堂國小學記(1897)
史記貨殖列傳今義(1897)
《經世文新編》序(1897)
《春秋中國夷狄辨》序(1897)
《日本國志》後序(1897)
中國工藝商業考提要(1897)
讀日本書目志書後(1897)
萃報敘(1897)
《蒙學報演義報》合敘(1897)
大同譯書局敘例(1897)
蠶務條陳敘(1897)
《續譯列國歲計政》要敘(1897)
新學偽經考敘(1897)
《西政叢書》敘(1897)
《南學會》敘(1897)
知恥學會敘(1897)
《醫學善會》序(1897)
知新報敘例(1897)
與林迪臣太守書(1897)
致伍秩庸星使書(1897)
昨友人論保教書(1897)
和劉古愚山工書(1897)
讀春秋界說(1897)
讀孟子界說(1898)
公車上書請變通科舉折(1898)
萬木草堂書藏徵捐國書啟(1898)
保國會演說詞(1898)
清議報敘例(1898)
仁學序(1898)
《俄土戰紀》敘(1898)
《譯印政治小說》序(1898)
紀年公理(1898)
說動(1898)
論湖南應辦之事(1898)
論中國人種之將來(1899)
論支那宗教改革(1899)
國民十大元氣論(1899)
愛國論(1899)
商會議(1899)
論商業會議所之益(1899)
論內地雜居與商務關係(1899)
瓜分危言(1899)
亡羊錄(一名丙申以來外交史)(1899)
論近世國民競爭之大勢及中國前途(1899)
論中國與歐洲國體異同(1899)
論支那獨立之實力與日本東方政策(1899)
各國憲法異同論(1899)
日本橫濱中國大同學校緣起(1899)
論學日本文之益(1899)
東籍月旦
立憲法議(1900)
少年中國說(1900)
中國積弱溯源論(1900)
十種德性相反相成義(1900)
論今日各國待中國之善法(1900)
上粵督李傳相書(1900)
上鄂督張制軍書(1900)
復金山中華會館書(1900)
呵旁觀者文(1900)
中國史敘論(1901)
國家思想變遷異同論(1901)
堯舜為中國中央君權濫觴考(1901)
過渡時代論(1901)
滅國新法論(1901)
清議報一百冊祝辭並論報館之責任及本館之經歷(1901)
南海康先生傳(1901)
霍布士學案EOBBES(1901)
斯片挪莎學案BARUOH SPINOZA(1901)
盧梭學案JEAN JACQUES ROUSSEAU(1901)
論學術之勢力左右世界(1902)
新民議(1902)
中國改革財政私案(1902)
新史學(1902)
教育政策私議(1902)
釋革(1902)
論宗教家與哲學家之長短得失(1902)
保教非所以尊孔論(1902)
中國專制政治進化史論(1902)
論專制政體有百害於君主而無一利(1902)
論立法權(1902)
論政府與人民之許可權(1902)
論小說與群治之關係(1902)
論民族競爭之大勢(1902)
中國史上人口之統計(1902)
論佛教與群治之關係(1902)
論教育當定宗旨(1902)
政治學學理摭言(1902)
亞洲地理大勢論(1902)
中國地理大勢論(1902)
歐洲地理大勢論(1902)
地理與文明之關係(1902)
論美非英社之戰事關係於中國(1902)
三十自述(1902)
敬告留學生諸君(1902)
敬告當道者(1902)
敬告我同業諸君(1902)
答飛生(1902)
答和事人(1902)
答某君問德國日本裁抑民權事(1902)
生計學產沿革小史(1902)
論希臘古代學術(1902)
亞里士多德之政治學說(1902)
進化論革命者頡德之學說(1902)
近世文明初祖二大家之學說(1902)
天演學初祖達爾文之學說及其略傳(1902)
法理學大家孟德斯鳩之學說(1902)
近世第一大哲康德之學說(1903)
政治學大家伯倫在理之學說(1903)
論中國國民之品格(1903)
論獨立(1903)
服從釋義(1903)
說希望(1903)
敬告我國國民(1903)
答某君問辦理南洋公學善後事宜(1903)
答某君問日本禁止教科書事(1903)
答某君問法國禁止民權自由之說(1903)
日本之朝鮮(1903)
二十世紀之巨靈:托辣斯(1903)
世界將來大勢論(1904)
日俄戰役關於國示法上中國之地位及各種問題(1904)
論俄羅斯虛無黨(1904)
中國歷史上革命之研究(1904)
中國法理學發達史論(1904)
論中國成文法編制之沿革得失(1904)
外資輸入問題(1904)
中國貨幣問題(1904)
近世中國秘史序(1904)
余之死生觀(1904)
重印鄭所南心史序(1905)
開明專制論(1905)
駁某報之土地國有論(1905)
答某報第四號對於新民叢報之駁論(附錄原文)(1905)
申論種族革命與政治革命之得失(1905)
現政府與革命黨(1905)
暴動與外國干涉(1905)
關稅權問題(1905)
世界史上廣東之位置(1905)
俄羅斯革命之影響(1905)
社會主義論序(1907)
世界大勢有中國前途(1907)
政治與人民(1907)
政聞社宣言書(1907)
國文語原解(1907)
中國古代幣材考(1907)
張恰鐵路問題(1909)
城鎮鄉自治章程質疑(1909)
論各國干涉中國財政之動機(1909)
發行公債整理官鈔推行國幣說帖(1910)
論國民宜亟求財政常識(1910)
各省濫鑄銅元小史(1910)
論中國國民生計之危機(1910)
公債政策之先決問題(1910)
地方財政先決問題(1910)
論地方稅與國稅之關係(1910)
國民籌還國債問題(1910)
再論籌還國債會(1910)
償還國債意見書(1910)
論直隸湖北安徽之地方公債(1910)
論幣制頒定之遲速系國家之存亡(1910)
格里森貨幣原則說略(1910)
敬告國中之談實業者(1910)
幣制條議(1910)
節省政費問題(1910)
外債平議(1910)
國家運命論(1910)
說常識(1910)
說政策(1910)
為國有期限問題敬告國人(1910)
論請願國會當與請願政府並行(1910)
憲政淺說(1910)
國會與義務(1910)
立憲政體與政治道德(1910)
責任內閣與政治家(1910)
官制與官規(1910)
外官制私議(1910)
中國外交方針私議(1910)
國會開會期與會計年度開始期(1910)
讀日本大隈伯爵開國五十年史書後(1910)
改鹽法議(1910)
中國國會制度私議(1910)
現今全世界第一大事(1910)
英國政界劇爭記(1910)
《國風報》敘例(1910)
讀農工商部籌借勸業富簽公債折書後(1910)
諮議局許可權職務十論(1910)
西藏戰亂問題(1910)
新軍滋事感言(1910)
馭藏政策之昨今(1910)
湘亂感言(1910)
讀度支部奏報各省財政折書後(1910)
讀度支部奏定試辦豫算大概情形摺及冊式書後(1910)
國會期限問題(1910)
錦愛鐵路問題(1910)
滿洲鐵路中立問題(1910)
台諫近事感言(1910)
米禁危言(1910)
讀幣制則例及度支部籌辦諸折書後(1910)
論政府阻撓國會之非(1910)
資政院章程質疑(1910)
葡萄牙革命之原因及其將來(1910)
中國最近市面恐慌之原因(1910)
讀十月初三日:上諭感言(1910)
評一萬萬圓之新外債(1910)
論資政院之天職(1910)
亘古未聞之豫算案(1910)
評新官制之副大臣(1910)
朱諭與立憲政體(1910)
評資政院(1910)
將來百論(1910)
改用太陽曆法議(1910)
說國風上(1910)
說國風中(1910)
說國風下(1910)
學與術(1911)
中俄交涉與時局之危機(1911)
為籌制宣統四年預算案事敬告部臣及疆吏(1911)
論政府違法借債之罪(1911)
為川漢鐵路事敬告全蜀父老
論邊防鐵路(1911)
收回幹線鐵路問題(1911)
中國前途之希望與國民責任(1911)
僥倖與秩序(1911)
對外與對內(1911)
政黨與政治上之信條(1911)
立憲國詔旨之種類及其在國法上之地位(1911)
敬告國人之誤解憲政者(1911)
責任內閣釋義(1911)
新中國建設問題(1911)
與上海某某等報館主筆書(1911)
北京調查戶口之報告·時事雜感(1911)
俄國與達賴喇嘛·時事雜感(1911)
我政府之對俄政策·時事雜感(1911)
俄國之第二次哀的美敦書·時事雜感(1911)
英美與英日·時事雜感(1911)
嗚呼一萬萬圓之新外債·時事雜感(1911)
粵亂感言(1911)
違制論(1911)
國民破產之噩兆(1911)
利用外資與消費外資之辨(1911)
箴立法家(1912)
吾黨對於不換紙幣之意見(1912)
中國道德之大原(1912)
政策與政治機關(1912)
專設憲法案起草機關議(1912)
省制問題(1912)
中國立國大方針(1912)
鄙人對於言論界之過去及將來
到京第一次歡迎會演說辭
蒞共和黨歡迎會演說辭
蒞民主黨歡迎會演說辭
蒞同學歡迎會演說辭
蒞廣東同鄉茶話會演說辭
蒞北京商會歡迎會演說辭
蒞北京公民會八旗生計會聯合歡迎會演說辭
蒞佛教總會歡迎會演說辭
蒞山西票商歡迎會演說辭
蒞北京大學校歡迎會演說辭
答禮茶話會演說辭
治標財政策(1912)
國性篇(1912)
罪言(1912)
憲法之三大精神(1912)
憲法問題敘
政府大政方針宣言書(1913)
同意權與解散權(1913)
軍事費問題答客難(1913)
暗殺之罪惡(1913)
國會之自殺(1913)
一年來之政象與國民程度之映射(1913)
共和黨之地位與其態度
政治上之對抗力(1913)
多數政治之試驗(1913)
歐洲政治革進之原因(1913)
說幼稚(1913)
革命相續之原理及其惡果(1913)
讀中華民國大總統選舉法(1913)
進步黨擬中華民國憲法草案(1913)
進步黨政務部特設憲法問題討論會通告書(1913)
進步黨調查政費意見書(1913)
敬告政黨及政黨員(1913)
上總統書(財政問題)(1913)
擬大總統令(整頓司法)(1913)
令京外各級審檢廳(1913)
令高等審檢廳工(1913)
呈總統文(司法問題)(1913)
述歸國後一年來所感(1913)
辭司法總長職呈文(1914)
幣制條例理由書(李猶龍筆述)(1914)
銀行制度之建設(1914)
整理濫發紙幣與利用公債(1914)
擬發行國幣匯兌券說帖(1914)
良知(俗識)與學識之調和(1914)
中華大字典序(1914)
麗韓十家文鈔序(1914)
送一九一四年(1914)
余之幣制金融政策(1915)
告小說家(1915)
清華學校中等科四年級學生畢業紀念冊序(1915)
菲斯的人生天職論述評(1915)
中日交涉匯評(1915)
痛定罪言(1915)
憲法起草問題答客問(1915)
歐戰蠡測(1915)
中國與土耳其之異(1915)
實業與虛業(1915)
政治之基礎與言論家之指針(1915)
敬舉兩質義促國民之自覺
作官與謀生(1915)
吾今後所以報國者(1915)
傷心之言(1915)
孔子教義實際裨益於今日國民者何在欲昌明之其道何由(1915)
復古思潮平議(1915)
鄭褧裳畫引(1915)
秋蟪吟館詩鈔序(1915)
西疆建置沿革考序(1915)
京報增刊國文祝辭(1915)
大中華發刊辭
論中國財政學不發達之原因及古代財政學說之一斑(1915)
《曾文正公嘉言鈔》序(1916)
上總統書(國體問題)(1916)
袁世凱之解剖(1916)
擴充富滇銀行以救國利商議(1916)
番禺湯公略傳(1916)
南海王公略傳(1916)
新會譚公略傳(1916)
邵陽蔡公略傳(1916)
麻哈吳公略傳(1917)
貴定戴公略傳(1917)
都勻熊公略傳(1917)
永川黃公略傳(1917)
書劉道一烈士傳後(1917)
政局藥言(1917)
外交方針質言(參戰問題)(1917)
余與此次對德外交之關係及其所主張(1917)
反對復辟電(1917)
代段祺瑞討張勛復辟通電
解放與改造發刊詞(1919)
外交失敗之原因及今後國民之覺悟(1919)
國民自衛之第一義(1920)
主張國民動議制憲之理由(1920)
軍閥駐斗與國民自衛(1920)
飲冰之來源
原來,「飲冰」一詞源於《莊子‧人間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飲冰,我其內熱與?」原意就是比喻自己內心之憂慮。當年,梁啓超受光緒皇帝之命,變法維新,臨危受命,面對國家內憂外患的交煎,梁啓超內心之焦灼可想而知,如何解其「內熱」?唯有「飲冰」方能得解。所以,他正是借「飲冰」一詞,來表達自己內心之憂慮焦灼呀!
其他相關信息
文學著作
《少年中國說 論近世國民競爭之大勢及中國前途》
《敬業與樂業》、《中國歷史研究法》、《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新民說》、《飲冰室主人自說》、《中國文化史》、《飲冰室主人全集》、《李鴻章傳》、《曾國藩傳》、《飲冰室合集》、《梁啓超選集》、 《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唐代集會總集與詩人群研究》、《變法通議自序》、《論不變法之害 》、《論變法不知本原之害》、《續論變法不知本原之害 》、《論學會》、《論報館有益於國事》、《論中國積弱由於防弊》、《論君政民政相嬗之理》、《說動》、《論湖南應辦之事》、《呵旁觀者文》、《中國積弱溯源論》(節錄)、《立憲法議》、《國家思想變遷異同論》、《西學書目表後序》、《倡設女學堂啟》、《湖南時務學堂札記批》(節錄)、《成敗》、《英雄與時勢》、《文野三界之別》、《古議院考》、《西學書目表後序》、《養心語錄》、《國權與民權》、《講演集》、《湖南時務學堂答問》(節錄)、《鄙人對於言論界之過去及將來》、《梁任公與英報記者之談話》、《在中國公學之演說》、《人權與女權》、《情聖杜甫》、《屈原研究》、《東南大學課畢告別辭》、《書信集》、《致汪康年書》、《與嚴幼陵先生書》、《致康有為書》(1900年) 、《致孫中山函三件》、《致康有為書》(1902年)、《致孫逸仙書》、《致康有為書》(1912年)、 《詩文類》、《去國行》、《紀事二十四首》、《讀陸放翁集四首》、《壯別》、《二十世紀太平洋歌》、 《留別梁任南漢挪路盧二首》、《浪淘沙·賀新郎》;傳記類 :《戊戌六君子傳》、《敬業與樂業》。
影視著作
《滿清十三皇朝之危城爭霸》,又名《皇城爭霸》 《戊戌風雲》,又名《帝妃愛情》 《走向共和》
學術成就
梁啓超於學術研究涉獵廣泛,在哲學、文學、史學、經學、法學、倫理學、宗教學等領域,均有建樹,以史學研究成績最著。
1901至1902年,先後撰寫了《中國史敘論》和《新史學》,批判封建史學,發動“史學革命”。
歐遊歸來之後,以主要精力從事文化教育和學術研究活動,研究重點為先秦諸子、清代學術、史學和佛學。1922年起在清華學校兼課,1925年應聘任清華國學研究院導師,指導範圍為“諸子”、“中國佛學史”、“宋元明學術史”、“清代學術史”、“中國文學”、“中國哲學史”、“中國史”、“史學研究法”、“儒家哲學”、“東西交流史”等。這期間著有《清代學術概論》、《墨子學案》、《中國歷史研究法》、《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情聖杜甫》、《屈原研究》、《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國文化史》、《變法通議》等。
他一生著述宏富,有多種作品集行世,以1936年9月11日出版的《飲冰室合集》較稱完備。《飲冰室合集》計148卷,1000餘萬字。
梁啓超在文學理論上引進了西方文化及文學新觀念,首倡近代各種文體的革新。文學創作上亦有多方面成就:散文、詩歌、小說、戲曲及翻譯文學方面均有作品行世,尤以散文影響最大。
梁啓超的文章風格,世稱“新文體”。這種帶有“策士文學”風格的“新文體”,成為五四以前最受歡迎、模仿者最多的文體,而且至今仍然值得學習和研究。梁啓超寫於1905年的《俄羅斯革命之影響》,文章以簡短急促的文字開篇,如山石崩裂,似岩漿噴涌:“電燈滅,瓦斯竭,船塢停,鐵礦徹,電線斫,鐵道掘,軍廠焚,報館歇,匕首現,炸彈裂,君後逃,輦轂塞,警察騷,兵士集,日無光,野盈血,飛電劌目,全球撟舌,於戲,俄羅斯革命!於戲,全地球唯一之專制國遂不免於大革命!”然後,以“革命之原因”、“革命之動機及其方針”、“革命之前途”、“革命之影響”為題分而析之,絲絲入扣。難怪胡適說:“梁先生的文章……使讀者不能不跟著他走,不能不跟著他想!”
在書法藝術方面,梁啓超早年研習歐陽詢,後從學於康有為,宗漢魏六朝碑刻。
相關軼事
梁啓超是康有為的學生、信徒、助手,但他們還是分道揚鑣了;梁啓超與孫中山合作過,也對立過;他擁護過袁世凱,也反對過袁世凱。對此,梁啓超說:“這決不是什麼意氣之爭,或爭權奪利的問題,而是我的中心思想和一貫主張決定的。我的中心思想是什麼呢?就是愛國。我的一貫主張是什麼呢?就是救國。”“知我罪我,讓天下後世評說,我梁啓超就是這樣一個人而已”。
中國古代的史官為了給後代留下“信史”而不惜殺頭:梁啓超毅然拒絕袁世凱的重金收買,而寫出了揭露竊國大盜恢復封建帝制的《異哉國體問題》。
1925年陰曆七月初七,徐志摩與陸小曼結婚,請梁啓超出席證婚。梁啓超反對他們“使君有婦”、“羅敷有夫”之間的戀情,也規勸過徐志摩;礙於徐志摩之父和胡適的情面,梁啓超答應出席證婚。但在婚禮上樑啟超卻對徐志摩、陸小曼用情不專厲聲訓斥,滔滔不絕,使滿堂賓客瞠目結舌。徐志摩不得不哀求:“先生,給學生留點臉面吧。”
梁啓超真誠的寬容。1926年3月8日,梁啓超因尿血症入住協和醫院。經透視發現其右腎有一點黑,診斷為瘤。手術後,經解剖右腎雖有一個櫻桃大小的腫塊,但不是惡性腫瘤,梁啓超卻依然尿血,且查不出病源,遂被複診為“無理由之出血症”。一時輿論譁然,矛頭直指協和醫院,嘲諷西醫“拿病人當實驗品,或當標本看”。這便是轟動一時的“梁啓超被西醫割錯腰子”案。梁啓超毅然在《晨報》上發表《我的病與協和醫院》一文,公開為協和醫院辯護,並申明:“我盼望社會上,別要借我這回病為口實,生出一種反動的怪論,為中國醫學前途進步之障礙”。
梁啓超真誠的有趣。黃苗子著《世說新篇》,其中有《梁啓超寫序》,文曰:“蔣百里先生為著名軍事家,但在文化上亦極有貢獻。他留德歸國後,曾寫了洋洋五萬言的《歐洲文藝復興史》。梁啓超閱後大為讚賞,蔣便請梁為此書作序。不料梁文思泉湧,序成也是五萬字,覺得不好意思,便加寫一短序,而把長序改為著作出版,反過來請蔣百里作序。”(摘自《套用寫作》)紀念
相關記錄
每一個嚮往大時代和大成就的年輕人都喜歡把自己所處的時代視為轉折年代,他們都喜歡引用查爾斯·狄更斯描寫大革命之後法國的一句話——“這是最好的年代,也是最壞的年代”,他們都喜歡用混亂來形容自己的年代,他們都渴望為這“混亂年代”理出脈絡或者記錄這“混亂年代”。
而用歷史的眼光來看,真正經歷混亂年代並且因為自己在混亂年代中的作為而被寫入歷史的年輕人卻實在不多,更令人感慨的是,這個名單因為一些原因還會在某些時候遺漏掉一些人。在我看來,梁啓超正是這樣一位具備了眾多偉大人物的素質而又在一定程度上被時代忽略了的人。
作者相關信息
梁啓超的兩次被“掌摑”
章太炎曾在杭州的詁經精舍里師從經學大師俞樾專治樸學(俞樾即後來著名學者俞平伯的祖父)。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的炮聲把年輕的章太炎從故紙堆中驚醒。同年康有為主導“公車上書”。次年激進的章太炎就從杭州寄去了十六元錢要求加入康有為在上海創辦的強學會,在上海期間,他認識了很多維新界的人,如譚嗣同,唐才常,並有幸結識了康門的首席大弟子也就是後來跟他鬧得不可開交的梁啓超。
擅長筆墨的章太炎曾在梁啓超主持的維新派報紙《時務報》中擔任編輯。但是不久因章太炎發表了多篇反滿清的文章,梁啓超秉承師意拒不發表,章對此不悅,後因對孔教存有不同看法而發衝突,因康有為自視甚高,將孔子比做素王,而自名長素,也就是長於孔子,他門下的弟子多自名超回、秩賜、勝參等,自稱水平超過顏回、曾參,章太炎看不過去,一日飲酒數杯對眾人稱,“所謂長素奈何以衣冠拜索虜”,此言一出引和康梁門人發生肢體衝突,梁啓超率數人至章處問罪,章太炎一時怒起,以掌摑梁啓超兩記,眾人扭打因之決裂。
一次梁啓超追隨康有為逃日本避難,恰孫中山也在日,中山以康梁亦為滿清壓迫,經此慘禍當能自省,乃請人約見。但康有為等人卻堅持以“大清子民”為念,要死保光緒帝,將孫中山看作是亂黨,拒絕合作,但隨著孫中山的反滿主張在日本華人中影響日益壯大,康為拉攏孫中山的部下派梁啓超等人前去協商合作,但梁等人竟要求孫中山放棄原來主張加入他們所謂的勤王運動,梁將孫中山、陳少白等人誆騙到他們的活動之處,忽然擺出香案祭出所謂光緒的衣帶詔要孫中山等人叩拜,孫當然拒絕,梁卻指使眾人不讓他們走,陳少白大怒,一把抓住梁啓超的衣領輪起左臂就是一記耳光,打得梁踉蹌幾步幾乎摔倒,接著一腳踢翻香案扯碎衣帶,曰“我乃堂堂炎黃子孫,豈做奴才拜此小丑,爾輩甘為滿洲奴者,可鄙!”嚇得康黨眾人皆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