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公學

南洋公學

南洋公學為中國近代歷史上最早創辦的大學之一,於光緒廿二年(1896年)由盛宣懷創建於上海,是為交通大學滬校前身。原址位於現上海交通大學徐匯校區。它與武漢大學前身自強學堂、天津大學前身天津北洋西學學堂、四川大學前身四川中西學堂、北京大學前身京師大學堂屬同時期的近代新式高校。《清史稿》記載1902年管學大臣張百熙關於“籌辦大學堂”的奏摺中所言:“查京外學堂,辦有成效者,以湖北自強學堂、上海南洋公學為最。”

起源

南洋公學南洋公學

光緒22年(1896年)刑部左侍郎李端棻上奏《推廣學校》一折,建議自京師以及各省府州縣皆設學堂。10月,盛宣懷向清朝政府正式上奏《條陳自強大計折》,附奏《請設學堂片》,稟明兩江總督劉坤一,擬在上海捐地開辦南洋公學,經費由輪電兩局捐輸,聘請何嗣焜出任總理。12月得到光緒皇帝準允。至此,標誌南洋公學正式創立。因學堂地處南洋(當時稱江、浙、閩、廣等地為南洋),參考西方學堂經費“半由商民所捐,半由官助者為公學”,故定名為南洋公學。

南洋公學創始於徐家匯,即今上海交通大學所在的徐匯校區,時隸屬於招商局和電報局,設立了師範院、外院、中院和上院四院,盛宣懷任督辦。由於19世紀末天津發生義和團運動,因此北洋大學堂的師生被迫轉移到南洋公學繼續教學,1899年畢業生王寵惠於北洋大學(今天津大學)法律科獲得中國第一張大學文憑。

南洋公學因為地處上海租界,較少受戰火侵擾。

南洋公學的初創

在清廷的支持下,盛宣懷加緊了對南洋公學的籌備。不久,南洋公學在洋務運動的聲浪中誕生了。時任大理寺少卿盛宣懷親自擔任公學督辦,設總理(校長)1人,聘請他的同鄉何嗣焜擔任;設監院(西文總教習,相當於教務長)1人,聘請美國傳教士、前南京匯文書院(後改為金陵大學)院長福開森擔任;還任用了前梅溪書院負責人張煥綸為總教習(中文教務長)。同時,還設提調(協助教務長管理教習、教員的行政工作)1人,文牘員1人,庶務員1人,司會記1人,圖書兼備教習2人,醫生1人。學校遂開始運作起來了。

1897年1月26日,盛宣懷呈《開辦鐵路總公司並啟用關防折》與《籌建南洋公學及達成館舍》片,主要是關於經費的籌集問題。當日,光緒朱批:“該衙門知道,欽此。”

盛宣懷首立四院,分層設學。他十分重視基礎,把師範和國小放在學堂的首要地位。於1897年首先招收師範生,設立師範院,這是中國近代最早的新型師範學校,標誌著中國師範教育的開始。盛宣懷後又仿照日本師範學校有附屬國小校的做法,挑選了120名10歲—18歲的聰明幼童建立了外院。外院就是國小堂,由師範生分班教學。南洋公學外院是中國最早的公立新式國小。接著於1898年開辦二等學堂中院,等待條件成熟再開設頭等學堂大學。南洋公學是我國最早兼有師範、國小、中學、大學的完整教育體制的學校。它加速了延續一千三百多年的科舉制度對學校教育統治的滅亡,同時也為清廷2次學制的頒布提供了成功實例。

相關發展

南洋公學成立後幾經更名。1910年代後期改為南洋大學。之後又改為上海工業專門學堂。

1911年至1912年,唐文治掌校期間,曾把“郵傳部高等實業學堂”改名為“南洋大學堂”。

1920年(民國9年)12月,北洋政府交通總長葉恭綽以交通部所屬上海工業專門學校、北平鐵路管理學校、北平郵電學校、唐山工業專門學校四校散居各地,不便管理,於1921年統一學制,統稱交通大學。而分稱各校為交通大學上海學校(滬校)、北京學校(平校)、唐山學校(唐校),其中交通大學上海學校為總校。校慶4月8日也是取自交通要“四通八達”之意。

抗日戰爭時期,交通大學總部內遷到重慶,唐山分部和北平分部也內遷到貴州平越。

退學風潮

南洋公學由盛宣懷奏請創辦於1896年12月,教學內容以中國經史為主,嚴禁學生集會、議政,極力鉗制學生思想,甚至連改良派的《新民叢報》也在禁讀之列,學生對這種奴隸式教育素懷不滿。尤其是五班教習郭鎮瀛,不學無術,思想又特別反動,專以欺壓學生為能事,向來為學生所不滿。

1902年11月14日下午,郭鎮瀛去五班上國文課,發現座椅上有一個空墨水瓶,認為是學生故意同他過不去,便大發雷霆,責罵學生不敬師長。由於查不出事情到底是哪位同學所為,郭鎮瀛便妄加猜想,把事情定在伍正鈞等三名學生頭上。事後,郭鎮瀛便呈請校方開除三名學生,又以“匿不告”罪名要求給五班學生集體記過處分。訊息公布,五班全體學生不服,找到學堂總辦汪鳳藻辯護,要求辭退郭鎮瀛,收回開除、記過的成令。汪鳳藻非但不允,反以五班學生“聚眾開會,倡行革命”罪名將全班學生開除。汪鳳藻的這一舉措,引起全校學生公憤。各班學生群起抗議,即行罷課,200餘名學生一齊去見汪鳳藻。學生代表與汪鳳藻反覆論辯數小時,請求不要將五班學生全體開除,並以“全班去留爭之”。汪鳳藻惱羞成怒,堅持不允,還宣布:“五班已經開除,非諸生所能幹預,(他班學生)願去者聽!”聞聽此言,學生憤怒異常:“愚等奴隸教育,凡為國民,誰能堪之?我輩居此何為者?”於是南洋公學學生紛紛宣布退學,以示抗議。蔡元培十分同情學生,不願意他們學無所成,就各奔東西。他向公學當局據理力爭,要求考慮學生的合理要求,但未能奏效。他便憤然辭職,率領退學學生離開了學校。這次學潮,最終統計的退學學生名單,計有145人。

南洋公學學生集體退學後,在《蘇報》上列名發表《南洋公學退學意見書》,公開控訴反動的守舊教育制度。以南洋公學學潮為起點,東南各省學生退學、罷課、集會風起雲湧,被稱為“學界風潮”或“學界革命”。

為解決退學學生的學習問題,蔡元培積極奔走。他聯絡中國教育會的幾位負責人,請求同意收容退學學生。11月19日,中國教育會與退學學生集議張園,議決成立愛國學社。11月下旬,愛國學社在南京路泥城橋福源里正式成立,由蔡元培擔任總理,吳敬恆為學監,黃炎培、蔣智由、蔣維喬、章太炎等任教員。各地退學學生紛紛來到愛國學社繼續學習。1903年7月,愛國學社因受《蘇報》案牽連被迫解散,部分學生轉入震旦學院。

南洋公學退學風潮與當時如火如荼的愛國運動交相輝映,並為將愛國運動推向反清革命運動起到了很好的宣傳。

優良學風

當時交通大學的老師大部分是留美博士,水平很高。而交通大學對學生的管理也很嚴格,因此畢業生大都較為優秀。當時交通大學在世界上也享有極高的知名度。錢學森上海總校畢業後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求學時,發現許多課程與在交通大學學習的完全一樣,要求免修得到批准。茅以升從交通大學唐山學院畢業去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時,該校起初不承認交通大學唐校之學歷,故出題考核茅之水平,因為茅回答極為出色, 故該校後來決定從此對交通大學的留學生免試入學,後來茅以升成為卡耐基梅隆大學的第一位博士學位獲得者。王安從交通大學上海總校去美國哈佛大學時,由於抗戰沒有帶交大畢業證書和成績單,哈佛大學知道是交大畢業的,決定破格錄取。中華人民共和國原國家主席江澤民的簡歷顯示也是畢業於交通大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