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資料
發音:mǎi dú huán zhū
買櫝還珠
原文
楚人有賣其珠於鄭者,為木蘭之櫃,薰以桂椒,綴以珠玉,飾以玫瑰,輯以羽翠。鄭人買其櫝而還其珠。此可謂善賣櫝矣,未可謂善鬻珠也。
英文
The king has sold its bead in zheng he is the ark, smoked mulan in guangxi pepper, compose with bead jade, decorated with roses, wanted to jade.Zheng people buy the Du but to return the bead.
譯文
楚國有一個(商)人把他的珍珠賣給鄭國的人,(珠寶)是用木蘭樹的木製的盒子裝,用桂椒來熏盒子,用(精美的)珠玉點綴其上,用美玉點飾,用翠鳥的羽毛裝飾(盒子)。鄭國的人買了這個盒子卻把珠寶還給了商人。這可以說是善於賣盒子了,卻不能說善於賣珍珠。
櫝:木匣;珠:珍珠。為:做,製造 輯:連綴。綴:點綴;鬻:賣
鄭:鄭國。木蘭:一種木紋很細的香木。櫃:匣子。桂椒:都是植物,可以用來配製香料。
玫瑰:美玉 羽翠:翠鳥的羽毛
買櫝還珠:買下木匣,退還了珍珠。 比喻沒有眼光,取捨不當。
出處
先秦·韓非《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原文:楚人有賣其珠於鄭者,為木蘭之櫃,熏以桂椒,綴以珠玉,飾以玫瑰,輯以羽翠,鄭人買其櫝而還其珠。此可謂善賣櫝矣,未可謂善鬻珠也。
用法
連動式;作謂語、賓語、定語;用於書面語
近義詞
反義詞
去粗取精
注釋
含貶義
(已編入滬教版《六年級第一學期 》第34課《中國古代寓言四則》中的第一則、長春版《五年級第一學期》《漢語家園》山東地方課程《傳統文化》,鄂教版國小六年級下冊語文樂園(六))
諷刺了只重視外表,而不顧實質,舍本求末的人。
相關信息
成語解釋
櫝:木匣;珠:珍珠。買下了盛珍珠的盒子;卻退還了匣子裡的珍珠。比喻沒有眼光;取捨不當。
成語出處
戰國 韓 韓非《韓非子 外儲說左上》:“楚人有賣其珠於鄭者,為木蘭之櫃,薰以桂椒,綴以珠玉,飾以玫瑰,輯以羽翠,鄭人買其櫝而還其珠。”
成語例子
不善讀書者,昧菁英而矜糟粕。買櫝還珠,雖多奚益?改用白話,決無此病。(清 裘廷梁《論白話為維新之本》)
成語詳解
成語繁體 | 買櫝還珠 |
---|---|
成語簡拼 | mdhz |
成語注音 | ㄇㄞˇ ㄉㄨˊ ㄏㄨㄢˊ ㄓㄨ |
常用程度 | 常用成語 |
感情色彩 | 中性成語 |
成語用法 | 連動式;作謂語、賓語、定語;用於書面語 |
成語結構 | 連動式成語 |
產生年代 | 古代成語 |
成語正音 | 還,不能讀作“hái”。 |
成語辨形 | 櫝,不能寫作“犢”。 |
近 義 詞 | 捨本逐末 、 本末倒置 、 反裘負薪 |
反 義 詞 | 去粗取精 |
英語翻譯 | buy basket without the jewels |
翻譯
楚國有個商人,在鄭國賣珠寶。他用名貴的木蘭雕了一隻裝珠的匣子,將盒子熏了用桂椒調製的香料,又裝飾上美玉、翡翠。有個鄭國人把匣子買了去,卻把匣子裡面的珠子還給了他,這可以說,這個珠寶商人很善於賣盒子,而不善於賣珠寶吧!
啟示與鑑賞
一、
1、人的眼睛只盯著那隻精美的盒子,結果卻丟掉了真正有價值的寶珠。可見,做什麼事情都要分清主次,否則就會象這位“買櫝還珠”的鄭人那樣做出捨本逐末、取捨不當的傻事來。
2、商人過份注重外表,使裝飾外表的價值高於珠子的價值。可以用來形容一些廠商為了獲得利益,過份裝飾外表,使得外表的價值高於商品的價值,從而使商品的價格提高了許多。
3、現代還用作比喻花很高的資本取得了更少的回報,賣櫝的人用一個“櫝”得到了“珠”。
4、形容目光短淺,取捨不當的人。
5、美麗是可以營造的,但真正的美麗卻不應有絲毫的人工雕琢,它應是真實的沃土中盛開的鮮花!!如果一個事物真正美麗,那么他是不需要任何外界的幫助來襯托他的。
6、不要太注重外表,本質才是最重要的。
二、
成語“買櫝還珠”辯偽
近讀《韓非子》,有個意外的發現。典出《韓非子》的成語“買櫝還珠”,竟然是對《韓非子》的誤解。這條成語完全不能成立。
幾乎所有的辭書,都收錄“買櫝還珠”,釋義也大體相同。《辭源》釋為“去取不當”;《辭海》釋為“捨本逐末,取捨失當”等等。且以商務印書館《漢語詞典》的釋文為例:
《韓非子》記載:有個楚國人把珍珠裝在木匣子裡,到鄭國去賣。有個鄭國人認為匣子漂亮,就買下木匣子,把珍珠還了賣主。比喻取捨不當,抓了次要的,丟了主要的。
“買櫝還珠”,真的是捨本逐末、取捨不當嗎?《韓非子》的原意是如此嗎?為了避免斷章取義,且把《韓非子》上有關的全文引出來。
楚王謂田鳩曰:“墨子者,顯學也,其身體則可,其言多不辯,何也?”
曰:“昔秦佰嫁女於晉公子,為其飾裝,從文衣之媵七十人。至晉,晉人愛其妾而賤公女。此可謂善嫁妾,而未可謂善嫁女也。楚人有賣其珠於鄭者,為木蘭之櫃,薰以桂椒,綴以珠玉,飾以玫瑰,輯以羽翠。鄭人買其櫝而還其珠。此可謂善賣櫝也,未可謂善賣珠也。今世之談也,皆道辯說文辭之言,人主覽其文而忘其用。墨子之說,傳先王之道,論聖人之言,以宣告人;若辯其辭,則恐人懷其文,忘其用,直以文害用也。此與楚人鬻珠,秦佰嫁女同類,故其言多不辯也。”(《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看,這位楚國的珠商,花了那么多的資金和精力去美化珠盒,以至鄭國的顧客把漂亮的盒子買走了,而沒有買走他所要推銷的珍珠。《韓非子》批評這位楚人“可謂善賣櫝也,未可謂善賣珠也”,而完全沒有指責鄭人“買其櫝而還其珠”。現行成語及其釋義,卻把原書對楚人鬻珠的批評,變成了對鄭人買櫝還珠的批評。這不是顛倒了《韓非子》的原意嗎?
再看《韓非子》用這個故事(以及秦佰嫁女的故事)諷喻的是什麼。原書批評的是學者們以浮誇的辯辭淹沒經世致用的理論,完全沒有指責讀者(聽眾)欣賞其詞章的文采,而現行成語及其釋義,卻把原書對學者以文害用的批評,變成了批評客群的取捨不當,顯然也完全違背了原著的旨意。
《韓非子》已經給了這個寓言一個準確名稱:“楚人鬻珠”。後來人們把它改為“買櫝還珠”,真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這個寓言的情節、主旨跟著也都變味了。
可見,現行成語“買櫝還珠”,無論其命名,本來意義,還是引申意義,都是對《韓非子》的錯誤解讀。
那么,《韓非子》的立論是否完全有理呢?雖然這位楚國商人的做法不妥,但是鄭國顧客“買櫝還珠”不也是取捨不當,捨本逐末嗎?
不,這位鄭國顧客僅僅看中了美麗的匣子,因而買櫝還珠,正是取捨有當,精明得很。如果把自己不喜歡,或不需要,或不能識別,而且很昂貴的珍珠一併買了下來,那才真是取捨失當。因此,《韓非子》沒有指責鄭人的買櫝還珠,是符合常理的。而成語“買櫝還珠”及其釋義,要求人們一定要買下昂貴的珍珠,才是錯誤的“導購”。
有一本辭書的編者下意識地感到成語“買櫝還珠”的這種毛病,於是添加了這樣一個情節:鄭人“按照這盒珍珠的定價如數付了款,卻把珍珠取了出來還給了商人”(見遼寧出版社《成語典故》),這樣當然也就合乎常理,能夠自圓其說,這條成語似乎可以成立了。但這個關鍵的情節——按珍珠的定價付了款——卻完全不是《韓非子》的原意。經過這一改,這個寓言就變成了一個奸商欺詐顧客的故事,與所諷喻的事理已經風馬牛不相及了。所以,這部辭書所做的這種與原著完全不符的附會,正好露出了成語“買櫝還珠”的致命破綻。
總之,現行成語“買櫝還珠”及其釋義,與典不符,於理不通,理應廢棄。典出《韓非子》的這個成語應是“楚人鬻珠”,或“楚珠鬻鄭”,或“秦女楚珠”。釋為以文害用,文浮於理,末勝其本等等。
南朝的劉勰正確理解和利用了《韓非子》上的這個寓言。他說:“昔秦女嫁晉,從文衣之媵,晉人貴媵而賤女;楚珠鬻鄭,為薰桂之櫝,鄭人買櫝還珠。若文浮於理,末勝其本,則復在於茲矣。”(《文心雕龍·議對》)這裡用“秦女嫁晉”和“楚珠鬻鄭”諷喻“文浮於理,末勝其本”,與典相符,於理相合,很是貼切。
也許有人認為,現行成語“買櫝還珠”及其釋義多年沿用至今,已是約定俗成了,不改也罷。這個理由即使能夠成立,也不能像現行辭書這樣,把成語“買櫝還珠”直接強加給《韓非子》;而應當如實地說明這個成語的來源、演變、蛻化的過程,才不致以訛傳訛,貽笑大方。
作者簡介
先秦·韓非《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其作者是韓非(前280-前233),戰國末哲學家,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韓非子(前281?——前233),戰國末期韓國(今河南)人。思想家、哲學家、政論家,法家的代表人物。他是韓王室宗族,韓王歇的兒子。《史記》記載,韓非精於“刑名法術之學”,與秦相李斯都是荀子的學生。韓非因為口吃而不擅言語,但文章出眾,連李斯也自嘆不如。他的著作很多,主要收集在《韓非子》一書中。韓非是戰國末期帶有唯物主義色彩的哲學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但古人認為是陰謀學家,韓非的著作一大部分關於陰謀。韓非目睹戰國後期的韓國積貧積弱,多次上書韓王,希望改變當時治國不務法制、養非所用、用非所養的情況,但其主張始終得不到採納。韓非認為這是“廉直不容於邪枉之臣。”便退而著書,寫出了《孤憤》、《五蠹》、《內外儲》、《說林》、《說難》等著作,洋洋十萬餘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