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共和[2003年張黎執導電視連續劇]

走向共和[2003年張黎執導電視連續劇]
走向共和[2003年張黎執導電視連續劇]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走向共和》,是一部由中央電視台、北京同道影視節目製作有限公司、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長沙電視台等聯合出品的中國近代史題材電視劇,該劇由張黎執導,盛和煜、張建偉編劇,王冰、呂中、孫淳、馬少驊、李光潔等主演 。 該劇以史詩般的藝術筆觸全景式地呈現了中華各民族人民推翻帝制、走向共和這一波瀾壯闊的艱難歷程 。 該劇於2003年4月12日在中央電視台一套首播 。

基本信息

劇情簡介

劇情背景為自清朝末期慈禧太后歸政光緒皇帝,至民初袁世凱稱帝失敗約30年間的中國近代歷史,包括洋務運動、中日甲午戰爭、戊戌變法、庚子拳亂、庚子後新政、辛亥革命、二次革命、張勛復辟等史事。

慈禧太后要修頤和園風光地過她六十歲生日,李鴻章擔心日本擴充海軍漸成威脅,想加強北洋水師的實力,設"海防捐",又找洋人借錢,結果竹籃打水一場空,只得搞了一次令人心酸的演習。中國與日本進行了甲午戰爭,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李鴻章受命簽定《馬關條約》,在日本遇刺大難不死,雖然為國力爭,但從此背著漢奸惡名黯然退出政治舞台。

中國在與日本的“甲午戰爭”兵敗之後,朝廷決定訓練新兵,袁世凱由於有勇有謀而取得朝廷重臣榮祿的信任,開始在天津郊外小站練兵,經營政治資本。

簽訂《馬關條約》的國恥激起全國義憤,康有為、梁啓超等舉子聯名“”公車上書“”朝廷,要求維新變法,光緒雖然也想維新自強,慈禧開始也積極給予支持,但後來發覺激進派圖謀起兵,便將維新血腥鎮壓了。逃亡海外的康有為、梁啓超二人在檀香山宣傳君主立憲制,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駁斥康、梁二人,宣傳中國的出路只有暴力革命,推翻清朝封建統治,建立民國才有希望。

八國聯軍攻進北京,慈禧西逃,為了慈禧迴鑾的議和,清廷不僅賠款,還不得不將一大批被侵略者列為戰犯的王公大臣處死。為慈禧安全迴鑾,袁世凱學西方組建警察,正缺兵少將無人可用的慈禧於是很器重袁世凱。

精美劇照 精美劇照

屢敗於洋人丟盡顏面的慈禧太后聽說立憲共和可以強國,也派五大臣出國考察,袁世凱和權臣慶王爺通過交易結成聯盟,藉機推行"新官制",獲得更大的權力,軍機大臣瞿鴻璣為遏制其權力,發動丁未政潮。慶、袁反擊成功,終使首輔被罷,從此獨斷朝綱。

慈禧太后死後,載灃擔任攝政王,罷免袁世凱,親貴專權,遏壓民意。革命黨乘機起事,辛亥革命爆發。

朝廷只好又任用袁世凱鎮壓革命軍,袁世凱利用朝廷向革命軍討價還價,又用革命軍要挾朝廷,逼隆裕皇太后退位,孫中山為了實現共和理想的大局,將大總統之職讓給了袁世凱。

宋教仁遇刺充分暴露了袁世凱的軍閥面目,引發二次革命。革命失敗後,孫中山再次流亡海外,國會中占多數的國民黨議員選舉中要罷免袁世凱,袁世凱採用武力威脅手段演出了一場滑稽的鬧劇,並且解散國會,清除國民黨議員。對歷史有所貢獻,但頭腦發熱的袁世凱被忽悠復辟當皇帝,蔡鍔起兵討袁護法,袁世凱不得人心,眾叛親離,惶惶而死。但隨即軍閥混戰,張勛藉機復辟。劇情在孫中山慷慨激昂地為討伐張勛,反思過去,激勵世人的演講中結束 。

分集劇情

第1集

公元1890年,清光緒16年,海外傳來日本國制訂“征討清國策”意欲占領朝鮮,進攻大清。 此時大清朝廷上下,京城內外,歌舞昇平。糜費國庫數千萬兩銀子的萬壽慶典工程—頤和園,因無銀子即將停工。慈禧召來工程總監工,當今聖上之父醇親王奕環嚴加訓斥。在朝鮮平定內亂而又險遭奸人所陷的袁世凱,此時正躲在紅粉知己,京城名妓沈玉英的家中,聽說北洋大臣,直隸總督李鴻章奉召來京,遂星夜求見。與北洋齊名的大清南洋大臣湖廣總督張之洞,對西洋記者莫里遜南北洋的評論憤懣不已,決定親自帶領眾記者參觀他創辦的中國第一鐵廠——漢陽鐵廠。這邊北洋為戰備要銀子,那邊頤和園工程尚有750萬兩的窟窿。而國庫空虛,對此束手無策的光緒,帶著他的教師軍機大臣翁同龢、戶部尚書閻敬銘來到宮中。面對堅持要停園工的閻敬銘,慈禧大為惱火,當場撤去閻的差使。這時,李鴻章被召到宮中。

第2集

在朝上,面對李鴻章將日本視大清國為頭等敵人的陳述,慈禧不以為然。朝後,新掌戶部的軍機大臣翁同龢公報私仇,拒不給北洋水師一錢銀子。無奈,李鴻章來到頤和園工地,欲取得醇親王的支持。孰料親王正為缺銀子修頤和園面臨慈禧的怪罪而大傷腦筋,正等著李鴻章來,意欲從北洋水師的軍費中將修園子的750萬兩的窟窿補上。在南方的張之洞,此時焦灼不安,漢陽鐵廠因焦炭不足,兩座立爐只能一座開工,又因鐵水質量不行,生產出的鐵賣不出去,面對日日要賠進大筆銀兩的鐵廠,張之洞苦無良策,無奈只好派人進京向朝廷要銀子。本以為進京能多少要點銀子為北洋水師增添些許大炮,銀子一兩未得,反而要救親王於水深火熱之中,萬般無奈之下,李鴻章幫親王出點子,以北洋水師海防捐的名義,對外賣官,以補頤和園工程急需。豈料,此舉招至全國眾官反對,清流領袖張之洞更是上書奏陳,歷述捐官之弊,在一片罵聲中,朝廷停了“海防捐”。

第3集

“海防捐”停了,修頤和園的窟窿沒補上。李鴻章一面派手下盛宣懷私下加緊與四國銀行談判籌措借款,一面利用張之洞漢陽鐵廠礦石與高爐不符日日虧損的困境,密謀將鐵廠由官辦改成官督商辦,斷其官銀。 朝廷里,翁同和與弟子密商,上摺子參奏李鴻章,更利用身為國師之機,讒言李鴻章。見翁、李不和,光緒皇帝深為擔憂。日本天皇檢閱海軍,為與大清國水師一決雌雄,天皇決意每年從個人財產撥出30萬銀子交與水師,並秘密購買大清國在英國所定購的鐵甲巡洋艦。派人到朝廷要銀子未果,張之洞為救鐵廠,情急之下不知是計,將鐵廠交由盛宣懷督辦。為報李鴻章臨危搭救,他在湖廣狠抓賭場,八方籌錢,甚至不惜清名,親手為人寫“墓志銘”,終於為李鴻章籌措到了一百萬兩白銀。

第4集

在盛宣懷的全力籌辦下,漢陽鐵廠起死回生。重新購置高爐,煉出的鐵水終於合格。湖廣總督張之洞喜不自勝,盛宴酬謝盛宣懷,並將那一百萬兩白銀捐贈於北洋水師。修頤和園所差的銀子也終於如數籌到,光緒皇帝大鬆一口氣。每年一度的會試即將開始,各地舉子陸續來京,其中就包括江蘇的張謇與廣東的康有為。在點評試卷時,作為主考官的大學士徐桐與副主考官翁同和為哪張卷子最好互不相讓,面紅脖粗地將官司打到了慈禧處,最後欽點江蘇張謇高中狀元。出於對李鴻章籌措750萬兩銀子填平頤和園窟窿的獎勵,慈禧決定派醇親王奕環代天閱兵。為準備朝廷閱兵,李鴻章急召盛宣懷回津,一行人秘訪劉公島。所到之處發現北洋水師軍紀鬆懈,官兵為所欲為,更有甚者,貪污購炮彈公款以石頭充之。大戰之前軍心如此,李鴻章殺心頓起。

第5集

在北洋水師議事會上,面對上有朝廷重臣彈劾,下面水師軍心渙散,李鴻章怒從心起,他以日本小孩玩起“擊沉定遠號”遊戲事例為契機,通過殺一個,赦一個,獎一個,激一個重新凝聚軍心,煥發眾將的英勇氣概。 在科舉上屢試屢敗的康有為,此時在廣州辦起萬木草堂,廣招弟子,意欲從“制度”上改革清廷。北洋水師駐地威海衛旌旗獵獵,水兵威風凜凜,醇親王奕環代天閱兵。李鴻章還特意邀請中外記者等一行人,意欲讓世人知曉北洋水師的軍威浩蕩。

第6集

奕環及各國使節記者在海上檢閱了北洋水師,只見水師紀律嚴,英勇威武,彈無虛發,引起各國使節讚嘆,尤其加劇了日本公使的危機感 。由於太監不能上艦,為安撫李蓮英與小德子,李鴻章與盛宣懷分別與之敘談,卻不想被他們套出北洋水師在外國的銀行里存有銀子。日本議會否決了內閣增撥軍費的預算。伊藤博文首相急召小村公使回國,意欲用北洋閱兵所展現的宏大來逼迫議員同意增加軍費。為儘早通過軍費預算,日本天皇宣布即日起一天只吃一餐,直到日本海軍超過北洋為止,以此給議會增加壓力。醇親王奕環回到宮裡,慈禧見他得意忘形,遂訓斥他別以為是皇帝的父親而“生出許多妄想”,不想環當場被嚇得昏死過去。 乃至回府後一命嗚呼

第7集

在天皇與日本百姓的重重壓力下,日本議會終於通過了內閣增撥軍費預算方案,將本由清北洋訂購的軍艦賣回日本。日本海軍在總噸位、航速與火炮射速三方面全面超過北洋水師。北洋水師閱兵,中外記者交口稱讚,為大清掙足了面子。朝廷嘉獎李鴻章,李鴻章趁機再次提出請朝廷撥款為北洋水師添購炮彈,而戶部尚書翁同龢挾私公報,硬是卡住未給北洋一錢銀子。醇親王被嚇死了,慶親王頂了缺,成為頤和園總監工。此時工程即將完工,唯缺南洋木材。內務府小德子與太監總管馬蓮英趁機介紹奸商李光昭。李光昭暗自將翁同和及其父翁同書書法綴集成書,翁同龢痛痛快快地將本應給李鴻章北洋水師添購炮彈的60萬兩銀子,批給了李光昭。 李鴻章得此訊息,私下要盛宣懷看住海關口岸,決定將裡面的蹊蹺一併查出。

第8集

李光昭的南洋木材被海關扣住了,李鴻章親自提審李光昭,方才弄明白其中的奧秘。60萬兩白銀實際購木只用了10萬兩,其中40萬兩被各色官吏中飽私囊。李鴻章決定“這一單買賣,咱們只跟翁同龢做。”光緒皇帝見了李鴻章的奏摺,大罵翁同龢一生糊塗。由於戶部連續五年未給北洋一錢銀子,李鴻章決意聯合美國商人合資辦銀行。本來十分秘密的事,無意間給底下的奴才泄露了出去。英國、法國等其他列強豈容美國獨享,紛至沓來,提出抗議,因前有南洋木材一事,翁同龢不便上書奏陳,便夜訪後王府,具陳合資之弊。在與慈禧獨對時,慶王力陳述合資不利於大清,不料遭到太后訓斥,慈禧教導他,有事應多請教李鴻章。朝廷不給銀子,與外人合資辦銀行慈禧又不允,李鴻章心事重重來到戒台寺,請教清皇宮中唯一具有雄才大略的恭親王。

第9集

李鴻章來到宮裡,借請慈禧品嘗西洋咖啡之由,陳述合資辦銀行之利。誰知慈禧恐李鴻章坐大,未予允諾,為示安慰,特派小德子將宮女紅兒送與李鴻章。 苦於力量單薄,孫中山抱著希望來到萬木草堂,欲與康有為一道策劃反滿革命。而康有為則不要革命,推崇君主立憲,兩人志不和則道亦不同。日本海軍此時羽翼豐滿,主戰派總理大臣伊藤博文,外相陸奧宗光等人密謀利用朝鮮內亂,派兵登入朝鮮,尋釁清兵,欲與大清開戰。 李鴻章收到袁世凱從朝鮮發來的急電,並未看清日軍出兵朝鮮的嚴重性。為參加太后萬壽慶典,在家裡與紅兒練跪,並為送什麼賀禮而焦急萬分。日本大使小村來到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宣布日本與中國斷交。宮裡慈禧正在為自己60大壽試裝,將戰與不戰的問題一古腦兒推給了光緒皇帝。

第10集

是戰是合,朝堂上眾大臣爭執不休。翁同和弟子文廷式與張騫,在朝上指責李鴻章畏敵如虎,一口來避戰。李鴻章則指責戶部幾年來不撥銀子,無彈藥何以能戰?力主通過其他列強居間調停。孫中山來到了天津總督府,幻想國難當頭,能說動大清實力最強的李鴻章起來革命反滿,遭李嚴辭拒絕。故宮內,京城文武百官恭賀慈禧壽辰。光緒帝、翁同龢、李鴻章等君臣為是否開戰在慶典上坐臥不安。恰在其時,傳來日本海軍於渤海擊沉清廷兵艦,1000餘名清軍葬身海底,中日宣戰。李鴻章令北洋水師守住海口,按兵不動。光緒帝令北洋水師急線出動,尋找戰機。水師提督丁汝昌萬般無奈,只好遵行聖旨,出海與日決戰。

第11集

中日之戰,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日軍陸續攻占平壤、旅順、威海衛等地,清軍計有20餘萬被擊潰,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飲恨自盡。朝堂上眾臣一致請殺李鴻章。派去日本議和的代表竟被日方拒絕,日方指名要李鴻章前來談判。在直隸總督府,李鴻章萬念俱灰,欲自殺以避屈辱。接到朝廷急電,李鴻章與恭親王雙雙來到堂上,文廷式百般羞辱李鴻章,翁同龢也陰一句陽一句,大有問罪之意。面對眾臣的責問,李鴻章拒絕去日本。但是,面對光緒帝懇切的要求,李鴻章再無退路,只好答應去日本議和。

第12集

李鴻章來到日本,伊藤博文要求清國割讓遼東、台灣、澎湖等地,賠款三億。條件之苛刻,令李鴻章怒不可遏,初次交鋒,雙方不歡而散。訊息傳到國內,群情激憤,翁同龢諸人嚷嚷與日再戰;張之洞則與英領事密商,欲將台灣租借給英國,卻被拒絕。光緒來到新落成的頤和園,欲就對日和約討得懿旨,卻被慈禧搪塞過去,拒不表態。李鴻章與伊藤博文的談判變成了爭吵,事關國家重大利益,誰也不肯讓步。在回使館的路上,李鴻章遭到刺殺。日方一面對李被刺深表歉意,一面威逼請清廷讓步,向我山海關大舉增兵。為保住京城,光緒密電李鴻章接受日方條件。萬般悲苦,李鴻章不甘卻又無奈地在《馬關條約》上籤下了自己的名字。

第13集

《馬關條約》的內容傳回國內,群情激憤。孫中山更是羞憤難抑,在廣州巡撫衙門前,憤而將大清標誌--辮子剪去,遭到眾清兵毒打;各省舉子來到京城都察院門前,跪書上陳,要求拒和約,懲治李鴻章。康有為帶著萬言書《上今上皇帝書》,也來到舉子中,要求清廷立即實行變法。朝堂上,光緒帝流著眼淚在文書上蓋下了章。面對列祖列宗的畫像,他感到羞愧萬分。慈禧在頤和園看戲,誰知戲子楊三自咽毒藥,留下"楊三已死無蘇醜,李二先生是漢奸"的條幅。李鴻章從日返津,一下火車就被朝廷免去直隸總督、北洋大臣之職。見李鴻章大勢已去,從朝鮮返國的袁世凱,欲投到李的死敵翁同龢的門下。為巴結翁,他藉故探訪李鴻章,欲勸李辭去大學士,被李一眼識穿。大清一年歲入不過八千多萬,條約上的賠款壓得清廷喘不過氣,君臣在朝上苦思冥想,終無良策。但慈禧與光緒對翁同龢的組建新陸軍之議卻頗為贊同,關鍵是讓誰來練呢?

第14集

甲午戰敗,痛定思痛,光緒想從朝政開始改起。改朝政,就須納新人,可是在現有官吏中,他未發現一可用之人。這時,翁同龢將康有為寫的兩本書呈遞給了光緒掌院大學士徐桐來到翰林院,給弟子講授“坐懷不亂”。李鴻章革職後,一直與紅兒閒居在京郊的大覺寺,養望山林,休身養性,倒也其樂融融。這天西安大將軍榮祿奉懿旨來京,特到李鴻章處拜訪,二人二十餘年未見,談興甚濃。為賠日本款,朝廷擬向諸列強借錢,但翁同龢藉口尊嚴拒不與洋人面談,洋人氣憤得一錢不措。朝廷要練新軍,得知道訊息,袁世凱急不可耐,欲請榮祿舉薦,榮悄聲告知,人選由李鴻章定。為謀得其職,袁厚著臉皮,麻著膽子來到戒台寺,跪地哭求。李鴻章知其才幹,不計前嫌,答應向朝廷舉薦。自從敗於倭寇,慈禧、光緒夜不能寐,夜深獨對。為保大清,慈禧決定放權,讓光緒大展拳腳。康有為來到京城,成立強學會,廣招弟子,鼓動變法,百官捐銀,以示支持。孫中山來到香港,籌募資金,秘密成立興中會,並欲聯合三合會,在廣州發動反清第一次起義。

第15集

因三合會人員未到,孫中山醞釀已久的廣州起義倉猝流產,革命志士陸皓東英勇就義,孫中山被清廷懸紅通緝,被迫出走海外,投奔在美國檀得山的哥哥孫眉處。在賣掉家場的牛,籌到款後,準備到日本辦革命學堂。新任軍機大臣榮祿來到軍機處,看到各大臣無所事事,地方來的奏報草草一看並不處理,怒而去找太后。袁世凱奉旨練兵,來到天津小站。原淮將領不把他放在眼裡,幸而跟隨他而來的馬三俊,借著李鴻章的餘威與閃閃發光的銀子,才將眾將收服。老友徐世昌來到小站,袁世凱準備大展拳腳,欲將新軍牢牢抓在自己手裡。他們廣招人馬,安置親信,不多久,小站親軍已達萬人,兵強馬壯,威力大增。李鴻章淮軍之後又一傲視群雄的嶄新軍隊誕生了。

第16集

翁同龢一面派人查抄強學會,一面又在康有為被迫返回廣東時,搶在京郊見康有為一面。孫中山在日本辦起了中山學堂,宣傳共和革命思想;他用哥哥孫眉賣掉2000頭牛的錢在日本秘密購置軍火,為下一次革命做準備。袁世凱的小站新軍,吸引了大批當時的有為青年,清廷首批派到歐洲的留學生段祺瑞、馮國璋、王士珍等人,也加入新軍,更是如虎添翼,新軍成為清朝廷的新銳之師。新軍迅速崛起,引起了朝廷的疑心,藉口查處馬三俊強姦民女案,派榮祿實地考察。袁世凱借刀殺人,除掉了馬三俊,以示他是榮祿而非李鴻章的人;另一方面,在操練場上,他通過親自給士兵發餉,使得與榮祿一同來視察的將軍貝恩福對袁讚不絕口,雙管齊下,打消了榮祿的疑心。慈禧放權光緒,內務府的奴才們見風使舵,馬上開始巴結光緒寵愛的珍妃,珍妃得意忘形,光緒龍顏大怒。

第17集

向列強沒借到款,加租加息又怕引起民變,對日賠款日期將至,戶部尚書、軍機大臣翁同龢別無他法,只能打地方的主意。誰知各省藩台、臬台來到京城,無不叫苦,都恨不得討點銀子,哪有銀子解朝廷之圍?光緒主政後,日益感到朝政不可為,苦於無人才,在看了康有為的幾次上書後,起用康有為的念頭更甚,於是來到頤和園請慈禧恩準。慈禧也有變法圖強之意,只是告誡光緒:“不管你怎么變法,用什麼人,都要記著,這江山是咱們大清的江山。”接到聖旨,康有為北上京城,誰知半路被袁世凱派人強行"請"去,袁見康忽被聖上注意,料想今後前途不可限量,急欲在朝廷覓得後援,兩人見面惺惺相惜。恭王將死,臨終遺言,告訴光緒,翁同龢是當今最大奸人。光緒罷黜翁同龢。朝堂上,康有為慷慨陳述變法之利,招來大臣的激烈反對。徐桐、剛毅更是你方唱罷我登場,根本就不容康有為細說。此情此景,康再也按捺不住,直陳光緒,誅殺反對變法的大臣,一時間,整個朝堂上的君臣都驚呆了。

第18集

光緒24年,1898年秋,光緒皇帝下詔實行新政,變法維新。康有為並未因皇上的召見而在官職上有所擢升,但他並不氣餒:沒有奏事之權,他就在奏議上大下功夫,發動弟子,從農、工、商、軍事諸方面不斷寫出改革之策,然後通過御史上達天聰。光緒接到奏議後,則不斷地下達改革詔書。慈禧見康有為太狂悖,欲重新啟用李鴻章輔佐光緒,但李鴻章婉言拒絕,提出留洋考察。榮祿也見勢不妙,提出辭去軍機大臣,改任北洋大臣之求,欲為慈禧以防萬一,控制北洋軍及小站新軍。光緒廢四書五經,在會試中增設"經濟特科",抬來眾多官吏反對。其中吏部尚書剛毅與侍郎徐承煜更甚,公然抗拒聖旨,拒不代呈條陳,恰好被光緒碰上,一股腦將吏部六堂官革職。軍機處內,老庸昏憒之官眾多,占位不做事,光緒採取摻砂子之法,任命譚嗣同、劉光弟、林旭等人參與軍機,處理朝政。

第19集

皇上新任命的四個軍機章京譚嗣同、劉光第待人來到軍機任上,引起軍機處原老官吏的強烈不滿。康有為私下受意譚嗣同等人,欲通過免李鴻章官職來試探慈禧是否真心歸政。閒居在頤和園的慈禧,聽聞皇帝免了李鴻章的官職,借鬥蟋蟀散心將皇上請到了園裡。太后的"護法金剛"與被稱作"康有為"的蛐蛐激烈打鬥。見愛臣康有為之名被人用蛐蛐戲稱,光緒再也控制不住,一衝而起。慈禧收權了,所有二品大員均要到頤和園太后處謝恩。光緒自思不保,明里發詔命康有為赴上海督辦報紙,暗裡密詔要康梁等人尋機相救。就在這時,日本國伊藤博文來到大清國。光緒決意,無論如何都要見一見伊藤。

第20集

光緒召見袁世凱,升其官職,命他與榮祿可各行其是。康梁等人慾謀殺慈禧以救光緒,譚嗣同來到在京袁處,曉以利害,袁答應派兵圍頤和園。同時康有為秘密來到日本大使館求見伊藤博文,欲借外人之力來幫光緒,但伊藤不贊成康之想法,勸其到日本避難。光緒預感太后容不下自己,驚嚇過度。直隸總督榮祿發現情勢不對,秘密調派軍隊,停發袁世凱小站軍火。就在此時,袁世凱回到天津求見榮祿。本欲想請教伊藤博文如何變法自強的光緒,由於慈禧突然來到,垂簾聽政之下,只能王顧左右而言他。

第21集

袁世凱夜訪榮祿,告之與譚嗣同密會之事,榮祿轉告慈禧,勸阻慈禧殺袁世凱,並懇請慈禧垂簾聽政。譚嗣同不聽梁啓超的勸阻,執意以死喚醒世人,終於慨然入獄,而早已躲起來的康有為,則在日本人的幫助下與梁啓超一同出逃東瀛。小德子赴小站宣旨。令袁世凱署理山東巡撫,嚴行禁止義和拳會。袁世凱接旨,並通過徐世昌向小德子行賄。康梁在日本鼓動民眾,卻遭到王照對《密詔》的置疑,一番唇槍舌戰,瀛台,光緒靠射箭以發泄對袁世凱的怨憤,遭到太后的訓斥,太后以皇帝病重為由將皇帝軟禁。

第22集

小德子授意太醫謊稱光緒有病,太醫遵從。慈禧在樂壽堂召見李鴻章,詢問關於廢帝一事,李鴻章避而不談,虛從委蛇,但答允慈禧讓他接管兩廣之事。各國使臣向榮祿提出嚴懲義和團,並要求派西醫為光緒診治。榮祿拜訪李鴻章,尋求對策,李鴻章勸他力諫不得廢帝,榮祿依言稟承慈禧。經西醫診斷,光緒無病。恩海殺死德國公使克林德,觸發緊張局勢,各國使臣紛紛要求本國政府進兵中國。盛宣懷奉李鴻章之命拜會張之洞,懇請張之洞主持東南局勢,張之洞答允此事。各國兵艦抵達大沽外海,情勢危急。

第23集

慈禧由眾臣陪同巡視義和團眾。大沽炮台失守,提督羅榮光殉職,但榮祿等人為使慈禧心安,謊稱此戰獲勝,東暖閣上,群臣商議對列強入侵是戰是和,光緒主和卻被慈禧駁回,並代擬聖旨,向英法美德等十一國宣戰。李鴻章和張之洞均稱宣戰詔書是"偽詔",並俱不奉詔。張之洞派辜鴻銘與英國領事談判,張謇對此舉有些不解,盛宣懷一言點醒夢中人。交戰在即,慈禧整編義和團眾,允剛毅組成“虎神營”,義和團眾士氣高漲,躍躍欲試。時榮祿提醒慈禧此乃假把戲,慈禧反而告之自己心裡明白。不過權宜之計。

第24集

清軍節節敗退,慈禧卻一直被蒙在鼓裡,反倒給眾人論功行賞,直到列強攻破東華門,才得不換裝逼著光緒出逃。珍妃阻止光緒離京,被慈禧令人扔到井裡,光緒悲痛不已。袁世凱為眾王爺準備住房,部屬楊士琦憑一紙借據盤來十六處高宅,受到袁世凱賞識,讓其跟隨左右。出逃路上,慈禧等人顛沛流離,受盡磨難,不想在關帝廟遇上陝西布政使岑春煊。岑春煊不遠千里前來護駕,令慈禧大受感動,而光緒則始終鬱悶不堪。

第25集

載振趕來,迎接慈禧鑾駕。列強攻陷北京,燒殺擄掠,分割區域,京城內的王爺官員紛紛自殺。袁世凱為眾王爺安排住處,卻在載灃那裡碰了個軟釘子。時局更加混亂,孫文卻勸阻了鄭士良積極籌備的起義,讓其保存實力,等待更好的時機。梁啓超拜訪李鴻章,提出救國的上中下三策,李鴻章堅持奉詔進京議和,梁啓超唏噓不已,請求為李鴻章立傳,李鴻章允準此事,並交出全部文牘履歷。慈禧住進岑春煊家中,無奈於時局,令毓賢再次啟用義和團。李鴻章進京談判,為求和和各國公使周鏇,不卑不亢,八面玲瓏。

第26集

慈禧為洋人要除掉自己而擔憂,榮祿勸她寬心,說李鴻章自然會辦好一切。在與各國將軍的談判中,李鴻章曉以厲害,一番唇槍舌戰,終於使列強放棄懲辦慈禧的打算,但要求慈禧懲辦元兇的名單上仍有大臣一百七十餘名,慈禧為求自保,一一允諾。剛毅,徐桐父子、毓賢等主戰大臣紛紛被殺。慈禧準備迴鑾。榮祿舉薦袁世凱籌備一切事宜,袁世凱解憂,前往錢莊籌措銀兩。

第27集

楊士琦通過錢莊帳簿向眾官員訛詐銀兩,為袁世凱籌集迎接太后迴鑾的費用。慈禧在保定駐蹕,令小德子到山東宣旨,讓袁世凱署理直隸總督,接管天津防務,並立赴保定迎鑾。袁世凱周密布置,以警察代替軍隊進駐天津。慈禧為招募良才,向眾官員出題考試,榮祿密召瞿鴻機前來應試,所做試卷得到慈禧常識,慈禧親自面試瞿鴻機,瞿鴻機從容答對,即被慈禧任命為軍機大臣任上行走,掌握國政大權,袁世凱得知訊息,略有不安,因為二人以前曾有過嫌隙。迴鑾前夕,李鴻章病逝。

第28集

慈禧鑾列準點抵京。慈禧封賞群臣,令袁世凱輔佐奕劻主持洋務,更讓岑春煊自選官職,光緒不受太后待見,卻仍回瀛台居住。岑春煊對奕劻入主魁閣十分不滿,瞿鴻機與他密談,商議扳倒奕劻,經過密謀,瞿鴻機讓岑春煊求廣東巡撫,以便查訪奕劻謀求賄賂的證據。檀香山,孫眉為幫助弟弟孫文革命傾盡家產,令孫文大受感動,為創辦革命讀物《檀香山新報》,孫文四處籌藉資金,終於,再次得到孫眉的幫助。

第29集

岑春煊夜訪譚鍾麟,逼問周榮曜行賭證據,譚鍾麟不肯就範。岑春煊連上九道奏摺彈劾譚鍾麟和周榮曜,矛頭卻直指奕劻,慈禧沉吟示決,召瞿鴻機獨對。袁世凱向奕劻送上白銀五十萬兩,奕劻因風聲正緊忍痛拒絕,卻向袁世凱求助除掉隱患,袁世凱妥善安置周榮曜。工於心計的奕劻在慈禧面前使盡手段,終於將岑春煊明升暗降,擢升為雲貴總督,消除心頭之患。慈禧感慨於西洋物件的精巧,忽然對維新產生了興趣。

第30集

康有為、孫文均借劇場演出籌措革命經費,但二人之間政見分離,互為不滿,孫文更是對康有為的保皇言論深惡痛絕,在報上刊發文章駁斥康有為。梁啓超與孫文會面,坦言自己也對康有為的言論有所懷疑,卻始終不能背叛老師,孫文言明要和梁啓超繼續論戰,因為“事不辯不明”。趙秉鈞率眾警察在北京街頭執行公務,與載灃發生衝突,載灃一怒之下,將趙秉鈞等人一律捆綁捉拿。慈禧與眾人商議新政,瞿鴻機、袁世凱等人在許多事宜上俱有分歧,爭論不休,載灃提到趙秉鈞一事,慈禧令他放人。

第31集

孫文一路儉省前往東京,與此同時,遠在美國加州的康有為正因為不滿於梁啓超和孫文的交往而對其痛加斥責。袁世凱在天津興辦新學,遭遇種種阻礙,困難重重。為儆效尤,袁世凱不惜拿反對新學的天津鹽運使嚴風笙開刀,責令其停職輔助外甥女呂碧城開辦女子學堂。天津火車站,袁世凱懇請即將進京的張之洞面諫慈禧,廢除科舉,張之洞慨然應允。新學考試終於得以進行,然而瞿鴻機來報,幾百應試舉子絕食翰林院前。

第32集

瞿鴻機向慈禧力薦恢復舊學,慈禧左右為難,召張之洞、袁世凱商議此事,二人用心良苦,借烈女和乞丐為新學歌功,慈禧終於下定決心,廢除科舉。楊度被日本人打傷,幸遇孫文搭救,但二人卻因政見分歧而爭執激烈,互不信服。楊度力主立憲救國,卻仍向孫文引薦了同他一樣主張共和的好友黃興。慈禧向各國公使夫人詢問君主立憲的情況,心有所動,在頤和園和眾皇族成員商議良久,最後決定,派載澤、端方等人出國考察立憲。

第33集

孫文拜會黃興,將興中會與華興會聯合為一體。為阻止清朝立憲,孫文派人暗殺考察立憲的五大臣,卻只炸傷了其中之一的紹英,載灃等依然如期出國,遊歷了美國、日本等26個國家,一百多座城市,拜會了羅斯福、伊藤博文等人,大有裨益,不覺時近年余。孫文對五大臣也談“三民主義”嗤之以鼻,在美國演說,批駁清廷,並發行債券,籌措革命經費。楊度回國,被袁世凱重用,所辦憲政研究院更是受到慈禧支持,立為國家機構。此時此刻深居瀛台的光緒卻終日鬱郁而不得志,以修鍾消磨時光,打算跟太后熬時間,慈禧震怒摔了鐘錶。

第34集

立憲前夕,袁世凱忽生顧慮,擔心立憲會削弱慈禧權力,惹慈禧不快,在和楊度商議之後,提出拖延預備立憲的時期,結果正合慈禧心意。載灃等人向慈禧回復出國考察見聞,並一一陳述立憲方案,慈禧將預備立憲的時間定為十二年,此舉遭到遠在海外的孫文等人痛加駁斥。新官制即將推行,各官員惶惶不安,載振等人趁機賣官鬻爵,中飽私囊。瞿鴻機閒居府中,對預備立憲深感不滿卻無可奈何。

第35集

立憲提案觸及眾多權臣利益,引發朝中不滿,因為要廢除太監,官內也一片恐慌。宏恩殿中,載灃與袁世凱針鋒相對,激怒慈禧,福晉相勸仍然無濟於事/慈禧讓載灃從此退出新官制制定。朝中官員對新官制十分不安,一起到瞿鴻機處請教對策,吳毓鼎出面撫慰眾人。朱寶奎在載振的授意下終於出賣了盛宣懷,六十萬兩現銀存入載振帳上。袁世凱在宏恩殿陳述新官制條款,舌戰群臣,激怒鐵良等人,而慶王府的賣官之舉愈演愈烈,戶部侍郎唐慶昌也帶著眾官員籌集的百萬現銀來求官,載振收下了賄銀。

第36集

慈禧召見瞿鴻機,談及新官制一事,瞿鴻機勸告慈禧立憲不可突然。唐慶昌賄銀石沉大海,情急之中神智失常。因朝中反對袁世凱的官員太多,慈禧投鼠忌器,終於免去袁世凱厘定新官制的大權,而將重任交付瞿鴻機。袁世凱自身也心存顧慮,擔心軍權在握,總是朝廷大忌。與此同時,瞿鴻機也正是擔心新官制的厘定被奕劻左右,希望找到奕劻的把柄而將其除之後快。

第37集

奕劻得知蔣士星參劾他的計畫,令恩銘去妥善處理此事。恩銘找到洋司事,綿里藏針,一番威嚇,洋司事交出存單,並保證不讓辦案大臣查出問題。徐錫麟不滿於日本人的歧視,欲回國有所作為,梁啓超示意投靠恩銘以爭取推動立憲的力量,此舉遭到孫文的極力反對。徐錫麟依梁超之見投靠恩銘,即被委以重任。載振看上了歌妓楊翠喜,徐士昌看在眼裡,許諾為他說合。孫文接受日本人捐款,受到眾革命黨人置疑,黃興力排眾議,為孫文正名

第38集

在上海吳淞口,孫文見到了宋嘉樹的女兒宋慶齡。御史趙啟霖家貧如洗,卻是出了名的喜歡彈劾權臣,瞿鴻機對他產生了興趣。岑春煊進京,被慈禧召入宮中獨對,大談奕劻禍國殃民,瞿鴻機冷眼旁觀,隱忍不發,想等待時機成熟,助岑春煊扳倒奕劻。趙啟霖彈劾載振納妓為妾和袁世凱通賄奕劻,慈禧令載灃查辦此事。審判庭上,新舊官制的審判程式又有一番爭執。

第39集

袁世凱耍弄手腕,楊翠喜一案查無證據,但慈禧對奕劻所為心知肚明,有心讓他辭官不做,回家養老。吳毓鼎為了輿論效力,自作主張將慈禧心意通告《京報》報館,不料反而引起慈禧不快。載振固然被免職,趙啟霖也一同遭貶,永不敘用。袁世凱買通李蓮英,在慈禧面前巧言令色,引起慈禧對瞿鴻機的懷疑,反倒斷了慈禧讓奕劻告老回鄉的念頭。同時,袁世凱與部屬商議彈劾瞿鴻機。

第40集

袁世凱為扳倒瞿鴻機,有心收買吳毓鼎書寫彈劾奏摺,但吳毓鼎不為所動。岑春煊被慈禧派往兩廣剿匪,奕劻仍被委以重任。瞿鴻機看在眼裡,終於明白慈禧心底始終存有親疏離間,自知難逃一劫,索性自書彈劾奏摺,讓吳毓鼎交付袁世凱,換來現銀五十萬兩。瞿鴻機最終被削除官職,開缺回籍。恩銘與徐錫麟密談,告之其立憲是假的內幕。徐錫麟恍然大悟,隨即心灰意冷。在大庭廣眾之下刺死恩銘,發動起義,未成被捕。奕劻趁機在慈禧面前搬弄岑春煊的是非。

第41集

慈禧和奕劻等人議政,商議立憲事宜,張之洞認為立憲就應名符其實。李蓮英到袁世凱府邸頒旨,袁世凱拐彎抹角向他打聽慈禧和光緒的身體狀況,李蓮英避而不談。慈禧自知時日無多,開始考慮身後之事,幽禁瀛台,飽受折磨的光緒皇帝看到了親政的希望,狂喜,皇后去瀛台看皇上,卻發現光緒皇帝已經不知在何時駕崩,慈禧宣布溥儀繼承皇位,載灃為攝政王。

第42集

慈禧讓張之洞為光緒想諡號,次日,慈禧駕崩。載灃之子溥儀承襲王位,載灃監國,為攝政王。親貴掌權引起張之洞和袁世凱的不安,二人商議對策。楊度帶來各省請願書,請求立即立憲。眾警察示威遊行積極回響。袁世凱、張之洞就此事和載灃周鏇,針鋒相對,激怒載灃。張之洞見情勢危急,不得以向載灃請求免去袁世凱官職而不予死罪,載灃權衡輕重,答應了請求。袁世凱也不得不委曲求全,暫時避禍天津。這段時間,孫文等人奔走海外,仍是舉步維艱。

第43集

辛亥革命爆發,風雲突起。楊度號召各省聯合請願,呼籲袁世凱重新主持立憲,此舉引起載灃不滿。御史江春霖奏請捉拿袁世凱,張之洞極力為袁辯護,反遭載灃一番冷嘲熱諷,又羞又急之下,被當即氣死。宋教仁按孫文的指示,負責創建同盟會,又分別會見楊度、袁世凱,希望獲得支持。武昌革命勝利舉行。黎元洪被迫擔任大都督。孫文等得知訊息,均打算回國舉事。清王朝內部一片混亂,但載灃仍拒絕了奕劻舉薦袁世凱帶兵鎮壓革命的提議,將大任交於蔭昌。不料軍隊將士均不聽從蔭昌號令。

第44集

蔭昌無法調動軍隊,無奈只有向袁世凱求助,袁世凱顧盼左右而言它,再三迴避。奕劻讓徐士昌去請袁世凱出山,袁世凱提出五條要求,載灃不得已而全部答應。袁世凱終於奉旨就任,但在養心殿上,和載灃仍有一番口舌之爭。載灃引咎退位,內閣全權處理行政。為籌經費,清廷內部開始籌措公債。共和革命勢力日益強大,已擔任大總統的孫文力邀楊度加入,但楊度仍把希望建立在袁世凱君主立憲。

第45集

擔任大總統的孫文日理萬機,但最危急的情形是政府已沒有經費。袁世凱和孫文談判南北停戰,但在國體是共和還是立憲上互不妥協。經過反覆蹉商,談判終於通過,孫文退位,改選袁世凱為大總統,條件是清帝退位,國體共和。清廷內部一片混亂,良弼組織滿人宗社黨,卻被革命黨人彭家珍暗殺致死。奕劻怒斥袁世凱背信棄義,但袁世凱依舊我行我素,翻臉不認人。

第46集

袁世凱敦促隆裕退位,承諾諸多優厚條件。隆裕退位,袁世凱就任共和國總統,組織內閣政府。中華民國臨時參議院在南京投票選舉袁世凱擔任臨時大總統,但孫文堅持要求袁世凱赴南京宣誓就職,袁世凱擔心身處南京會受制於孫文,一方面答應孫文的要求宣稱即刻奔赴南京,一方面授意曹錕在北京製造混亂,以尋求時局不穩不能離京的藉口。蔡元培被其蒙蔽,答應向參議院解釋,準許袁世凱在北京就職。

第47集

蔡元培等向眾議員介紹有關遷都事宜的報告,引起了孫文的顧慮,從而決定必須制訂一部能約束總統的根本大法。《臨時約法》定立,孫文退位,袁世凱正式就任大總統,唐紹儀就任總理,組建內閣。然而,袁世凱處處制約內閣權力,在許多事情上和唐紹儀反向而馳,甚至替唐紹儀準備了《辭職書》,唐紹儀憤而辭職,同盟會閣員隨之全體辭職,第一屆內閣宣布倒閣。

第48集

同盟會閣員全體辭職,引起孫文不滿。袁世凱提名新內閣總理陸徵祥重新組閣,卻被參議院否決。袁世凱惺惺作態,一邊假意再次組閣,一邊對議員們威逼利透。武昌起義的元勛張振武會見孫文,對黎元洪的倒行逆施痛加批斥,提出發動"二次革命"。袁世凱對此事十分關注,讓張振武赴京解釋。黎元洪密電袁世凱,列舉張振武十五條罪狀,請袁世凱除之而後快,卻被袁世凱識破這是"借刀殺人"之計。

第49集

袁世凱決定將計就計,搞臭黎元洪。袁授意陸軍軍法處逮捕張振武,將其“秘密處決”,引起參議院置疑,對此事立案審理。袁世凱假意為參議院所逼而被迫交出黎元洪所發密電,雖然自稱出於熱愛民國而下令殺人,卻把主要責任推向黎元洪,一時間,輿論譁然。孫文對二人利用共和勾心鬥角十分不滿,當面質問黎元洪,黎元洪有口難言,卻奉勸孫文放棄赴京找袁世凱發難的打算。

第50集

孫文終於赴京,受到袁世凱盛情款待,黃興沒有出席宴席,和楊度在郊外密談,一心立憲的楊度已對袁世凱喪失信心,卻仍不肯為實現共和出力。袁世凱會見黃興,企圖拉攏黃興出任北洋軍總參謀長,黃興斷然拒絕,並旁敲側擊地警告袁世凱不要借共和的旗號謀求私利。孫文和袁世凱談起民國初建的諸多事宜,袁世凱閃爍其詞,極力搪塞。孫文見到了隆裕,隆裕對袁世凱的首鼠兩端恨之入骨。

第51集

孫中山來到宮中見隆裕,二人話不投機。孫中山再次與袁世凱見面,商討新政府諸事。孫中山表明自己不參加大總統競選,並答應說服黨同內成員,袁世凱鬆了一口氣。高興之餘,袁答應自己的內閣成員全部參加孫中山的國民黨。另一面,宋教仁積極籌備建黨會議事宜。國民黨正式成立,孫中山表明對袁世凱的信心和支持。袁世凱設宴,宣布讓孫中山負責籌劃全國鐵路,並授黃興全國鐵路建設督辦。孫中山拿出《建國方略》交與袁世凱。梁啓超決定回國為國效力,康有為卻表示要忠於大清,等待時機幫助幼主復辟。二人分道揚鑣。袁世凱與宋教仁討論國會大廈的建設,宋教仁認為議會權力最大,袁世凱、趙秉鈞頗為不快。袁許宋教仁以內閣總理,宋教仁卻說自己不想當"欽命"的官,而是要做民選的官,袁世凱心中大怒,表面高興。趙秉鈞又妒又氣,認為國民黨對自己的副總統之位是個威脅。

第52集

袁世凱親自接回國的梁啓超,言談中,對共和頗有悔意,對孫中山的約法和內閣總理制很是不滿,認為限制了自己的權力。袁世凱將共和、民主、統一三黨合併為進步黨,奉梁啓超為黨魁,欲與國民黨抗衡。另一邊,宋教仁帶領的國民黨競選國會議員運動,也在南京前總統府全面啟動。梁啓超親自到南京,帶人將國民黨競選宣傳的過程拍下來,親眼看到了宋教仁熱情百倍的工作場面。孫中山與宋教仁親自到鄉間,深入淺出地講解民主思想。袁世凱看了梁啓超帶回的錄相,深感自己的進步黨競爭不過國民黨。趙秉鈞則擔心宋教仁最終會當選總理。宋教仁與記者田沫到一家古董店買東西。與田沫頗為相熟的掌柜王阿發偷偷告訴她,有人要殺宋教仁。田沫大驚,宋教仁卻不以為意。孫中山新居中,眾人喜聞國民黨在國會議員競選中大獲全勝。孫中山與宋教仁激動不已。孫中山準備東渡日本,為保宋教仁安全,托江蘇巡查長應桂馨護送宋教仁赴京。上海火車站,眾人為宋教仁送行,宋教仁遇刺身亡。

第53集

孫中山驚聞噩耗,立即從日本回國。梁啓超懷疑暗殺為袁世凱所為,憤然找袁質問。袁世凱斷然否認,並下令嚴查兇手。黃興等人懷疑應桂馨與刺宋案有涉,欲從他身上查出幕後指使者,卻苦無證據。田沫設計從應妻手中拿到了應桂馨寫給趙秉鈞的信。上海檢察廳檢察長毅然向北京發出傳票:傳訊嫌疑人,中華民國國務總理趙秉鈞。袁世凱陷入尷尬境地。宋教仁靈堂,孫中山悲痛萬分,要為宋教仁做點什麼。新落成的國會大廈中,中華民國第一屆國會開幕。身為參議員的羅文在會上提議,在憲法起草之前,對本屆內閣和國務總理趙秉鈞進行彈劾,眾議員紛紛附議。迫於壓力,更為了保住自己,袁世凱態度堅決地表示同意羅文的提議,羅文等深感意外。宋教仁的死,令孫中山徹底看清了袁世凱的真面目。

第54集

孫中山決定發動二次革命,黃興等大多數人卻還對袁世凱存有幻想,不同意立即發動革命。孫中山深感痛心。袁世凱正式宣布解了趙秉鈞的總理之職,由段祺瑞代替。戰戰兢兢生怕被人暗殺的趙秉鈞,千防萬防,卻沒想到卻被袁世凱滅了口。黃興終於承認自己看錯了袁世凱,同意發動二次革命,孫、黃二人再次攜手走到了一起。為了對付孫中山等發動的二次革命,袁世凱與段祺瑞商量,要向英、法、德、日、俄等國借錢。袁世凱向五國借款,並以利益為餌,讓幾國同意,不經過民國國會同意,只以他一個人的意見為準,向各國借2500萬英鎊。孫中山熱情百倍地籌劃二次革命,黃興卻對各省都督頗不放心,他分析經濟、軍事及各國態度,對戰爭憂心忡忡,並指孫中山是紙上談兵。孫中山賣了新居,為革命籌款,黃興感動萬分。袁世凱以所借外債收買自己的舊部及各省都督,以使他們全心對付孫中山。善於用兵的袁世凱,將戰爭形式分析得滴水不漏,胸有成竹。十五省都督,只有兩個回響孫中山的號召,孫中山萬分痛心,卻執意要將革命進行到底。二次革命失敗,孫中山被迫再次流亡海外。

第55集

孫中山已走,袁世凱開始為競選正式大總統費盡心機,並提出要先選舉總統,後制定憲法。他讓自己的兒子拜梁啓超為師,請梁去為自己說服眾議員。大多數國民黨議員被假象所騙,投向了袁世凱。遠在日本的孫中山卻一語道出了袁世凱偽善的目的。孫中山危難之時,宋慶齡來到了他的身邊。二次革命的失敗,使得孫中山決意將"集權"之意列入新成立的中華革命黨黨章草案,卻遭到了黃興不留餘地的堅決反對。正式總統競選開始,黎元洪成了袁世凱最有力的競爭對手。選舉會上,袁世凱糾集所謂"公民團"鬧場,嚷嚷著要選袁世凱,梁啓超卻仍不願相信袁世凱會使出這樣的手段。袁世凱不顧眾議員反對,以一人之意,強行制定了所謂的《新約法》,並狂妄地稱自己不知道有什麼"人民",他開始清除議員內的國民黨黨員,並公然地解散了國會。

第56集

袁世凱在《新約法》中,廢除了"一切權力屬於人民"的內容,一再強調加強政府的行政權力,將參政院的權力變為了虛有,並規定國家實行總統制,公然地實行獨裁制度。袁世凱目的達到,遂解散責任內閣,將段祺瑞一腳踢開。段祺瑞當庭發難,辭去陸軍總長一職,甩袖而去。孫中山組建中華革命黨,黃興對頗為極端的誓詞大為不滿,憤然阻止黨員打指模,與孫中山發生了激烈的衝突。孫中山動情地回顧了國民黨的失敗,決心要像推翻清朝封建主義一樣,去為推翻袁世凱的專制制度而奮鬥。黃興黯然離去。中華革命黨內部產生了分裂。徐世昌提醒袁世凱,原來皇上的手下都是奴才,而袁的手下都是敵人。家裡下人一句"見到一條龍"的傳言,讓袁世凱下定了要當皇帝的決心。他將梁啓超和楊度找來,提出要改變國體,讓他們出謀劃策。

第57集

袁世凱到天壇祭天,引起眾人猜疑,以為他要將天下還於大清,袁世凱大怒,稱自己祭的不是大清的天。徐世昌對袁世凱的做法也頗有微詞,令袁世凱很不滿。宋慶齡也不理解孫中山的做法,孫中山向她解釋自己作為一個領袖,為了將來之計,必須實行權宜之計。孫中山去給打算離去的黃興送行,卻遭到了袁世凱派來人的刺殺。黃興終於不告而別。田沫不滿羅文投靠袁世凱,來到日本找孫中山,告訴孫中山,袁世凱實行新聞管制,準備實行他的"家天下"。孫中山一針見血地指出,袁是想當皇帝,他堅定地表明:“只要我還活著,我絕不允許中國有皇帝!”袁世凱給"模範兵團"題了四個字:惟命是從,用以敲打段祺瑞。急於當“太子”的克定偽造了各國日報,上面說各國都表示支持袁世凱實行帝制,袁大是高興。蔡鍔與梁啓超密議,準備起兵討袁。徐世昌勸阻袁世凱稱帝,袁世凱卻心意已定,徐世昌無奈稱病告假。袁世凱正式稱中華帝國大皇帝。孫中山憤然提筆寫下《討袁檄文》。蔡鍔往日本見孫中山,商議起兵反袁。

第58集

蔡鍔起兵,各地紛紛回響,貴州、廣東、廣西、浙江相繼獨立。袁世凱還在為新朝定立年號,各省督撫聯名籲請停止帝制,袁世凱氣極,想起徐世昌說過的話,知道自己上了這條船,想停都停不住。各國駐華公使聯名照會,要袁世凱取消帝制,否則,各國對他稱帝後的帝國,將不予承認。袁世凱這才知道,所謂各國同意他稱帝的照會,都是自己的兒子袁克定偽造的。袁世凱怒打袁克文。一時之間,袁世凱內外交困,不可收拾。袁世凱病倒,卻仍然固執地認為自己的所作所為沒有錯,堅持:“我要是輸了,那誰都贏不了!”袁世凱萬般無奈之下,袁世凱宣布取消帝制,恢復共和國體。他的皇帝夢只發了八十三天。病重的袁世凱要重組責任內閣,段祺瑞趁機要挾袁世凱,要他把大權交給自己,袁世凱無奈,親筆寫下了授權書,任命段祺瑞為總理。袁世凱病逝,黎元洪接任大總統。日本,孫中山與宋慶齡成婚。楊度代黎元洪來請孫中山回國,孫中山倍感興奮,欣然應允。

第59集

孫中山回到北京,卻被段祺瑞派來的軍警阻在正陽門火車站,稱他是民國叛逆,不得進京。段祺瑞威逼黎元洪簽署《逮捕令》,拘捕孫中山,並遊說他,孫中山到了北京,黎元洪這個不太合法的大總統也當不成了。段祺瑞不理黎元洪的態度,下令在車站拘捕了孫中山,並將他驅逐出京。孫中山要求國會通過議案,公開審判。是黎元洪和段祺瑞各自為政,一個在北京,一個在天津。二人為了加強自己的勢力,都想拉攏徐州督軍張勛。張勛召集北洋舊部,商議此事。張勛自有主意,兩頭不靠,自己拉起了大旗。在曹琨的提議下,十三省督軍推舉張勛為所謂盟主,即督軍領袖。張勛揚言,能讓他心服口服的,只有當今的皇上。孫中山與宋慶齡避居上海。黃興之子卻帶來噩耗:黃興去世。孫中山失去了最好的戰友,悲痛萬分,並準備親自主持追悼會。張勛要復辟,康有為去找梁啓超,稱自己多年的理想,終於要實現了。梁啓超大驚,堅決不同意他們逆歷史潮流而動。梁啓超去找段祺瑞,希望他能穩住大局,卻正遇張勛。段、張二人一拍即合,決意毀掉共和。梁啓超終於看清了段祺瑞的面目,失望而去。康有為陪張勛去見溥儀,張勛聲稱如果復辟成功,他要當一回直隸總督。孫中山讓裁縫按自己的設計,做出了“中山裝”。張勛復辟。孫中山在上海演講,再次深情地講述“平等、自由、博愛”,“民族、民權、民生”,他依然堅信,中華民族一定會有真正實現共和的一天。

參考資料來源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演員備註
王冰李鴻章簡介 洋務派領袖,清國直隸總督、北洋大臣,字少荃
呂中慈禧太后簡介 清朝皇太后
馬少驊孫中山簡介 國父,中國民主革命家(粵語配音,下同)
孫淳袁世凱簡介 中華民國大總統
李光潔愛新覺羅·載湉簡介 清朝第11代皇帝,即光緒帝
張洪睿梁啓超簡介 維新派領袖,進步黨黨魁
喬立生宋教仁簡介 同盟會領袖,國民黨代理理事長,
李傳纓黃興簡介 同盟會領袖,民國陸軍總長,字克強
孫寧康有為簡介 維新派領袖,保皇黨人
戈治均榮祿簡介 清朝軍機處大臣
徐敏愛新覺羅·奕劻簡介 清朝慶親王,內閣總理大臣
錢學格愛新覺羅·奕譞簡介 清朝醇親王,光緒皇帝生父
石佳麗宋慶齡簡介 國母,孫中山的妻子
鄭天庸愛新覺羅·奕訢簡介 洋務派領袖,清朝恭親王
張矩翁同龢簡介 清朝軍機處大臣,戶部尚書,帝師
廖丙炎張之洞簡介 清朝湖廣總督,洋務派
田小潔辜鴻銘簡介 清朝著名學者
李永貴李蓮英簡介 清朝內務府大內總管,即“小李子”
陳康楊度簡介 立憲派人士,袁世凱幕僚
鄭玉徐世昌簡介 中華民國國務卿,袁世凱謀士
王宇唐紹儀簡介 中華民國內閣總理
李屹趙秉均簡介 中華民國國務總理
蔡偉黎元洪簡介 中華民國副總統
姚崗馮國璋簡介 北洋軍閥
馬侖段祺瑞簡介 北洋軍閥
楊光華張勛簡介 北洋軍閥,保皇黨人
楊俊勇應桂馨簡介 宋教仁案的嫌疑犯
柳淵田沫簡介 民國時報記者
趙立新羅文簡介 國會參議院議員
韓英群馬三俊簡介 清朝淮軍將領
蘇茂鄧世昌簡介 清朝北洋水師致遠艦艦長
隋抒洋譚嗣同簡介 維新派人士
米國強孫眉簡介 美國農場主,孫文的哥哥
溫海波盛宣懷簡介 清朝戶部侍郎,實業家
姜楠隆裕太后簡介 清朝末代皇太后
高田昊;佟樂;愛新覺羅·載灃簡介 清朝末代攝政王
王培文愛新覺羅·溥儀簡介 清朝末代皇帝
阿斯茹珍妃簡介 光緒皇帝妃子
韓再芬沈玉英簡介 袁世凱妾侍
郝柏傑愛新覺羅·載澤簡介 清朝宗室,立憲派
王洪濤徐桐簡介 清朝大學士
於雷徐承煜簡介 徐桐的兒子
趙順增剛毅簡介 清末大臣,頑固守舊派
鄭春雨陸皓東簡介 孫中山曾經密友,廣州起義時犧牲
脫一楊衢雲簡介 興中會領袖,被清廷暗殺
王敬禹鄭士良簡介 興中會成員
賈一平鐵良簡介 清朝宗室,陸軍部尚書
曹操莫理遜簡介 英國泰晤士報記者
漢斯西奧多·羅斯福簡介 美國總統
矢野浩二明治天皇簡介 日本天皇
平田康之伊藤博文簡介 日本內閣總理大臣
中村文平伊東佑亨簡介 日本帝國海軍總司令
三浦研一野村簡介 日本帝國海軍陸戰隊將軍
桑名涌陸奧宗光簡介 日本外務大臣
神谷秀澄小村壽太郎簡介 日本駐華公使
星野晃西鄉從道簡介 日本海軍大臣
市川亞沙子純子簡介 日本女孩
姚潤昊愛新覺羅·載振簡介 慶親王奕劻之子
劉國光端方簡介 湖南巡撫,立憲派人物
鄭天庸瞿鴻禨簡介 軍機大臣,奕劻、袁世凱的死對頭
董丹軍惲毓鼎簡介 瞿鴻禨的學生,片中錯寫成吳毓鼎
胡龍吟岑春煊簡介 甘肅布政使、郵傳部尚書,奕劻、袁世凱另一對頭
馬小寧小德張簡介 清朝末代太監總管,即“小德子”
楊猛蔡鍔簡介 護國大將軍
郭宏傑曹錕簡介 北洋將領
孫亮蔡廷乾簡介 海軍將領
宋濤蔭昌簡介 清朝陸軍大臣
苗強袁克定簡介 袁世凱長子
蔣一銘袁克文簡介 袁世凱次子
周波張振武簡介 武昌起義領導者之一
梁志成袁野
張小潔紅兒配音 唐燁
尚印泉閻敬銘
孫淳 飾 袁世凱 孫淳 飾 袁世凱
馬少驊 飾 孫中山 馬少驊 飾 孫中山
石佳麗 飾 宋慶齡 石佳麗 飾 宋慶齡
李光潔 飾 光緒皇帝 李光潔 飾 光緒皇帝
王冰 飾 李鴻章 王冰 飾 李鴻章
呂中 飾 慈禧太后 呂中 飾 慈禧太后
喬立生 飾 宋教仁 喬立生 飾 宋教仁
張洪睿 飾演 梁啓超 張洪睿 飾演 梁啓超
矢野浩二 飾 明治天皇 矢野浩二 飾 明治天皇

職員表

出品人高建民、劉文武
製作人鄭佳明、胡恩、李健、吳兆龍
監製趙化勇、謝建輝
原著張建偉(五部歷史報告)
導演張黎
副導演(助理)嘉娜·沙哈提、雅特
編劇盛和煜、張建偉
攝影黃偉、崔衛東
剪輯劉淼淼
道具王朝暉、王來清
造型設計楊懷宇
服裝設計劉心剛、趙海
燈光賈永傑、王久貴、杜雷、王鵬
場記閔惠、李雁
發行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

參考資料來源

角色介紹

走向共和[2003年張黎執導電視連續劇] 走向共和[2003年張黎執導電視連續劇]
李鴻章 演員王冰
李鴻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稱李中堂,亦稱李合肥,本名章桐,字漸甫或子黻,號少荃(泉),晚年自號儀叟,別號省心,諡文忠。作為淮軍創始人和統帥、洋務運動的主要倡導者之一、晚清重臣,他官至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華殿大學士。李鴻章是處於新舊交迭之際的一個複雜人物,大清國的“裱糊匠”。他是一個忠臣,但是他思想里接受了很多洋務思想,所以也想走西方的道路,但是又不願意觸及封建制度本身。李鴻章搞洋務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他為大清國忍辱負重、左抵右擋和與西方列強周鏇,爭取國家利益等政治活動。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視其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
走向共和[2003年張黎執導電視連續劇] 走向共和[2003年張黎執導電視連續劇]
慈禧太后 演員呂中
慈禧(1835年—1908年)即孝欽顯皇后,葉赫那拉氏,鹹豐帝的妃嬪,同治帝的生母。清末的女政治家,她的一切行為都是為了維護大清的統治和皇族的利益。慈禧太后堅信能使國家富強起來,所以她力主改革,但是由於歷史和個人的局限性,到最後改革失敗了。但她畢竟是一個活生生的人,她有七情六慾,一個女人的各方面在她身上都有體現。
走向共和[2003年張黎執導電視連續劇] 走向共和[2003年張黎執導電視連續劇]
袁世凱 演員孫淳
袁世凱(1859年—1916年)字慰亭(又作慰廷),號容庵、洗心亭主人,河南項城人,故人稱“袁項城”。袁世凱也有才幹和權謀,他絕對不是一個一般的人物,耀眼璀璨,卻轉眼即逝。
走向共和[2003年張黎執導電視連續劇] 走向共和[2003年張黎執導電視連續劇]
孫中山 演員馬少驊
孫中山(1866年—1925年),名文,字載之,號日新,又號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樵,常以中山為名。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他做事光明正大,不太善於搞政治權謀,一再被袁世凱欺騙。孫中山也是常人,是情感極為豐富極為率真的有情之人,他也有失落也有疲倦的時候。孫中山的一輩子都在不停地演說,不停地革命,不停地呼喚共和。人前,他充滿激情;人後,他也孤苦著淒涼著。
走向共和[2003年張黎執導電視連續劇] 走向共和[2003年張黎執導電視連續劇]
光緒皇帝 演員李光潔
光緒,(1871年—1908年),清朝第十一位皇帝,也是清朝入主中原之後的第九位皇帝,在位年號"光緒",史稱"光緒帝"。光緒皇帝是戊戌變法的領導者,而且他和慈禧之間不全是不共戴天的關係,也有親情,也有母愛。光緒做事認真,寫得一手好字,他喜歡修鍾,是一個很會生活的人。他是一個做事非常細緻、非常認真的人。

參考資料來源

音樂原聲

名稱 作詞 作曲 演唱 備註
《走向共和》 曉光 徐沛東 徐沛東 主題曲 
《年輕的嚮往》 曉光 徐沛東 宋祖英 片尾曲 

參考資料來源

幕後花絮

•孫淳為演好袁世凱,有一段時間拚命增肥30多斤,後來拍完了又一下減肥30多斤 。

•李光潔拍戲時是20歲的中戲二年級學生,是他第一次演戲。當時劇組試了好幾個人都不滿意,後來到丟滿演員自薦表的廢紙簍中去找,第一個拿起來的就是他 。

•王冰拍攝在三九天李鴻章和八國聯軍談判時,戲裡有一個指斥八國聯軍的動作,當時他手都凍的伸不開了。劇組有一個翻譯是20多歲的日本女孩,在拍簽訂《馬關條約》時,當李鴻章跟日本人談能不能少點錢時,拍完一下來她抱著王冰老師痛哭,嘴裡直說我恨死日本人了 。

•演員經常在飯桌上不斷地聊劇本、聊角色,探討如何表現。歷時十個多月的拍攝,演員們無論有戲沒戲都在劇組裡,從南跑到北,經歷了春夏秋冬,夏天三伏的時候,攝影棚里50多度,演員們還得穿著長袖長褲的戲服 。

•人物夏天應該戴涼帽穿夏服,劇組因為沒有錢,官員只好夏天戴暖帽 。

幕後製作

創作背景

孫中山及其夫人 孫中山及其夫人

電視劇《走向共和》確立的就是“找出路”這一貫穿近代史的根本主題,對這段歷史進行深刻挖掘和全景式展現,描寫了像李鴻章、袁世凱、康有為、梁啓超、孫中山這樣的歷史人物,像甲午海戰、戊戌變法、辛亥革命這樣的歷史事件 。

主創團隊

《走向共和》醞釀策劃攝製前後歷經3年多的時間,主創人員為《雍正王朝》電視劇的原班人馬。編劇由作家盛和煜、張建偉出任,導演是張黎,攝像池小寧,作曲徐沛東。而出演劇中主要人物的演員,王冰出演李鴻章、呂中出演慈禧、馬少驊扮演孫中山、孫淳扮演袁世凱等 。

拍攝過程

該劇從1999年3月開始籌劃、編劇,2001年10月8日正式開拍,2002年7月28號殺青 。

投資製作

該劇投資4000多萬人民幣,拍攝輾轉大半箇中國。演員陣營空前強大,200多名人物形象刻畫細緻飽滿 。成功將電影鏡頭與電視的高清晰技術相結合,實現了電視劇拍攝技法上的一大突破。為了拍攝的需要,劇組在北京大興區建設了占地面積16000平方米,建築面積4000多平方米的國內最大的室內全景式攝影棚。在棚中按照傳統宮殿的軸線式布置安置了議會大廳、垂花門、李鴻章住宅、儲繡宮、純佑門、養心殿、玉瀾堂等七大場景。各場景間用台階以及門閣自然過渡,既可分離又可統一。各場景中景物按1:1的比例真實還原,大到門庭檐柱,小到紋雕彩繪,完全重現了舊時紫禁城的皇家風範。為使劇中的場景不重複,棚內設計了許多活動背景,每一個景區都可以移動、拼接。該劇還進入故宮全天拍攝,在青島動用大批軍艦真實還原甲午海戰的悲壯場面成製作大手筆 。

在不少古裝戲中,清朝宮廷服都是灰不灰、藍不藍的色調。此劇中的服裝從顏色、造型都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改良,從大臣的朝服、皮衣,慈禧的服飾等都非常貼近角色和劇情,從一個方面反映了人物的性格和特徵。除此之外,劇中由徐沛東創作的音樂也值得期待,尤其是主題歌《走向共和》、《年輕的嚮往》經徐沛東、宋祖英的演唱盡顯恢弘的氣勢 。

劇集評價

正面評價

這部《走向共和》好的地方就在於,從公眾的閱讀和觀賞方面第一次把李鴻章放到比較客觀公正的角度去看。以往只是歷史學家才會以公正的角度認識他的,一般的人對他的印象都是負面的。《走向共和》還原了歷史的真實狀態,沒有拔高一個好人,沒有貶低一個壞人。以前接受的教育從來都是把李鴻章、慈禧、袁世凱描寫為壞人,而《走向共和》卻非常人性化、設身處地地為前人著想了。但是《走向共和》並不是給這些人物進行“平反”,而是告訴人們要善待自己的先人,因為我們也會成為先人。我們不能總用批判的眼光挑剔歷史人物身上的問題,應該多看他們的貢獻,建立一種同情的理解 。( 金羊網評)

在歷史學家眼中,對李鴻章的歷史評價,早已不是簡單的“賣國賊”三個字就可以結論的。然而,學術成果的“普及”似乎並不得力,李鴻章的螢屏形象一直沒有大的變化。《走向共和》中“全新”的李鴻章形象,讓普通觀眾感到詫異,以至有“平反”、“翻案”之說。 《走向共和》在觀眾面前展示了一個公忠體國、鞠躬盡瘁的李鴻章;一個“苟利國家生死以,不因禍福避趨之”的李鴻章;一個首倡洋務、虛心向西方學習的李鴻章;一個力圖挽大廈於將傾的李鴻章;一個含詬忍辱,掙扎奮鬥的李鴻章;一個奉行經世致用、埋頭苦幹數十年卻終免不了悲劇性命運的李鴻章。該劇最有意義的突破,在於對洋務運動的肯定,進而把李鴻章放在近代非常複雜的歷史脈絡中進行歷史的闡釋,而不是簡單作道德的、充滿義憤且帶有臉譜化的評判。本劇最大的貢獻在於它在恢復歷史人物的真實性方面作出了可貴的努力。這一突破的意義已經超出了電視藝術本身 。( 深圳商報評)

電視劇《走向共和》的製作者們確實充分注意到了學術界的研究進展,較好地吸收了學術界的研究成果,使人們看到了李鴻章的另外一面。中國的史學工作者對李鴻章進行了大量精細入微的研究,發現李鴻章不僅是中國現代化運動的重要推動者之一,而且是那個時代最出色的外交家、政治家之一。這種“善待先人”的態度,應該說是《走》劇留給我們的一個重要啟示。 (解放日報評)

《走向共和》理出了“找出路”“建立共和制度”這一主線,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進行取捨和強調,對中華民族的歷史進程深刻反思。片中歷史人物不再臉譜化,表現出了人物人性化、有感情的一面,有血有肉。全劇起始和落幕的選擇用心良苦。甲午海戰北洋水師全軍覆滅,腐朽的清制度走到了即將滅亡的盡頭。選擇從甲午海戰開始,這樣一開集的第一場就是一個高潮。選擇正劇的落幕事件劇組也用了很長時間。 (北京娛樂信報評)

《走向共和》自播放以來引起世人廣泛注目,不可否認的是,這部作品最成功之處就在於,它大膽地突破了五十年來,甚至近百年來歷史學界已經形成的刻板的臉譜化的形象,並大體上使眾多歷史人物更接近於其歷史真實的面目。由於它與人們近百年形成的固定觀念與思維定勢之間,形成巨大反差,也由於它能藉助於現代化的傳媒手段,在數以億計的電視的客群面前盡情地展示自己對歷史的新詮釋,當電視劇演職員們挾如此巨大的特殊優勢,來強化他們與人們刻板形象之間的這種巨大反差時,其影響力衝擊力之巨大,就自然而然了。 (網易歷史評)

負面評價

為該劇過度美化慈禧和李鴻章,對於此二人些許誤國誤民的言行輕描淡寫。比如他們認為,此劇甲午之敗上為慈禧和李鴻章開脫淡化,反而推之於翁同龢及張謇,然而他們可能看到的顯然是刪減版,在一刀未刪版可以看到慈禧常常做出錯誤的決策、而等到災難釀成後在試圖改革時又把過去錯誤的責任全推拖於他人,比如為了自己的六十大壽,將國庫支出在興建頤和園上,沒錢再添購軍艦加強國防,導致甲午戰爭慘敗;又例如戊戌政變及庚子拳亂後之新政時將過去自我錯誤責任全推給康有為和光緒帝。而甲午戰爭後雖然史實上為翁同和推舉康有為進行維新變法,然而和李鴻章之爭亦也是事實,在甲午戰役前並屢次拒撥銀子給北洋艦隊,甚至以主戰派之名惡整李鴻章,而完全不顧中日軍艦在甲午年差異懸殊,甲午戰敗翁同和亦難咎其責 。( 和訊網評)

該劇劇突出洋務派,但對維新變法志士淡化處理,對翁同和及光緒帝的刻畫有醜化之嫌。歷史上的翁同和的思想其實也很新,他可以說是維新變法的第一導師,不像劇中所演的那樣保守和心胸狹窄,為一己之私利與李鴻章爭鬥。《走向共和》有貶低翁同和抬高李鴻章之嫌。《走向共和》為翻案而翻案,為了突出李鴻章而設計的對立面翁同和,被簡單化臉譜化,成為偽君子真小人的反派人物。從創作的方法上看,同以前別人醜化李鴻章異曲同工,實在未見高明;而對於廣大不熟悉歷史的觀眾來說,則造成了嚴重的誤導。該劇劇在對洋務運動、李鴻章等洋務人物作了新詮釋的同時,卻又有“矯枉過正”、過於簡單化之嫌。洋務各派系間的明爭暗鬥非常激烈,李鴻章與張之洞的矛盾就很深,這在這部電視劇中完全沒有反映出來。其實,如實地表現這些,更能使人感到歷史的複雜與豐富 。( 深圳商報評)

袁世凱在一般影視劇中都是一個絕對反面人物,絕對的野心家,而在《走向共和》中,早年的袁世凱是一個有政治抱負的人,給人亂世梟雄的感覺,許多觀眾看過這部電視劇後都表示對“袁世凱”頗為欣賞,正因此,袁世凱這個人物從“無爭議”到“爭議巨大“ 。( 深圳特區報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