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油田

青海油田

青海油田分公司位於柴達木盆地西北緣,被崑崙山、祁連山、阿爾金山所環抱。面積25萬平方千米,沉積面積12萬平方千米。盆地內礦藏資源豐富,其中石油、天然氣資源勘探潛力巨大,開發利用前景十分廣闊。柴達木盆地的油氣資源量為46.5億噸當量,其中石油資源量為21.5億噸,天然氣資源量25000億立方米,是全國陸上油氣勘探的重要地區。

青海油田青海油田的明天
中國石油青海油田公司是隸屬於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的地區公司,主要勘探領域在素有“聚寶盆”之稱的柴達木盆地。青海油田重組改制以後,油田精神文明建設也取得長足進步,從1999年起,連續被評為“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單位”、“青海省文明單位標兵”、“青海省優秀思想政治工作單位”、並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狀”。2004年生產油氣400萬噸,實現主營業收入81.42億元,上繳稅費7.25億元,實現國內利潤17.28億元,獲得“青海省財政支柱企業”稱號。

公司概況

青海油田青海油田

青海油田即青海石油管理局。
青海石油管理局(以下簡稱青海油田)是我國最早開發的油田之一。地處青藏高原,位於青海省西北部的柴達木盆地,是青海、西藏兩省區重要的產油、供油基地。
青海石油管理局是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所屬的從事石油天然氣工程技術服務、生產技術服務和基地服務業務,兼營其他業務的綜合服務公司。主要生產工作區域位於素有“聚寶盆”之稱的青海柴達木盆地。主要經營範圍包括:石油天然氣鑽井、固井、試油、井下作業,鑽井液及化工原料研製、銷售;建築安裝、油田建設、工程總承包、工程監理、特種工程施工;機電設備製造、加工、修理;水、電、暖生產與供應;客、貨運輸;建築建材生產和銷售;物資採購、存儲、批發、零售;鍋爐壓力容器除垢及修理;通訊工程;幼兒教育,醫療衛生,社區物業管理,生活後勤服務,旅遊服務,多種經營等相關服務。管理局機關設在馳名中外的歷史文化名城和旅遊勝地--敦煌,現已成為青海油田重要的科研設計、教育培訓、職工輪休退休基地。青海油田分公司位於柴達木盆地西北緣,被崑崙山、祁連山、阿爾金山所環抱。面積25萬平方千米,沉積面積12萬平方千米。盆地內礦藏資源豐富,其中石油、天然氣資源勘探潛力巨大,開發利用前景十分廣闊。柴達木盆地的油氣資源量為46.5億噸當量,其中石油資源量為21.5億噸,天然氣資源量25000億立方米,是全國陸上油氣勘探的重要地區。

柴達木盆地為崑崙山、阿爾金山、祁連山所環抱,海拔一般在2600-3000米,東西長約800千米,南北寬約320千米,總面積達25萬平方千米,沉積面積12萬平方千米。其中具有油氣勘探遠景的中、新生界沉積面積約9.6萬平方千米。青海油田公司創建於1999年,是青海油田經過重組改制後組建成立的,其主營業務包括石油天然氣勘探、生產、銷售;油氣化工生產、銷售;石油天然氣管道運營;石油天然氣勘查、研究、技術服務等。青海油田具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柴達木盆地石油總資源量達21.5億噸,天然氣總資源量25000億立方米。截止2004年底,青海油田公司累計探明加控制石油地質儲量4.08億噸、探明加控制天然氣地質儲量4005億立方米。

由於受阿爾金山、昆北斷裂的控制,盆地內發育了石碳系、保羅系、第三系、第四系四套烴源岩。自1954年勘探開發以來,盆地已發現油田16個,探明石油地質儲量2.88億噸,探明率為13%,控制石油地質儲量3610萬噸,預測石油地質儲量3.01億噸;發現氣田6個,油氣田1個,探明的天然氣地質儲量2504億立方米,探明率為10%,控制天然氣地質儲量685億立方米,預測天然氣地質儲量2538億立方米,三級儲量已達到5727億立方米,成為全國第四大氣區。柴達木盆地面積廣闊,石油天然氣勘探還存在著許多空白區和未知領域,油氣勘探前景廣闊、潛力十分巨大。

公司獨立運作以來,油田得到了快速發展。2000年原油產量突破200萬噸大關,2001年油氣產量實現260萬噸,2002年達到308萬噸,2003年將突破350萬噸;建成了尕斯庫勒油田120萬噸產能、格爾木100萬噸煉油廠、花土溝至格爾木436千米的輸油管道,今年花-格輸油管道進行了擴能改造,建成後年輸油能力可達到300萬噸;建成了石化三項工程:10萬噸氣體分餾、2萬噸聚丙烯、10萬噸甲醇生產裝置;建成了澀-格、澀-敦、仙-花、澀-寧-蘭四條輸氣管道,形成了盆地外供氣至西寧、蘭州、格爾木、敦煌,盆地內東西部天然氣連互供的局面,具備了33億立方米的管輸能力;2002年實現銷售收入49.3億元,成為青海省財政支柱企業。

未來五年是國家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施西部大開發,青海實現富民強省發展戰略的關鍵時期,也是青海油田謀求勘探大突破、實現油田大發展的關鍵時期。青海油田審時度勢,力爭快速發展,確定了“十五”乃至“十一五”中期油田的發展戰略,即:十五期間,特別是近兩年,努力在石油勘探上獲得重大突破,找到1至2個5000萬噸級以上的優質儲量,在“十五”期末,實現油氣產量500萬噸,力爭提前實現“十五”規劃,並為“5355”打好基礎,做好戰略接替的準備。在“十一五”中期實現累計探明加控制石油地質儲量5億噸,累計探明加控制天然氣儲量3000億立方米,年生產原油500萬噸,年生產天然氣50億立方米。

企業文化

青海油田青海油田
定義: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在管理科學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現代企業管理理論和管理方法。是一種以人為中心,以文化為引導,以激發員工自覺行為為目的的獨特管理思想和文化現象。

內容:企業文化主要內容包括:企業目標、企業經營哲學、企業精神、企業價值觀、企業理念、企業環境、企業形象、企業道德、企業行為、企業文化網路、企業文化活動等。

建設“十不要”:不要貪大求全;不要盲目投入;不要急於求成;不要目標不明;不要迷信專家;不要猶豫不決;不要依賴策劃;不要“政績文化”; 不要崇洋媚外,不要前緊後松。

模式:現階段,我國企業文化的模式可分為單一型和混合型。單一型包括經營目標類、團結創新類、質量技術開發類、市場競爭類、文明服務類。混合性企業文化模式就是把企業的經營宗旨、經營戰略、價值取向混合在一起。

作用和功能:企業文化代表著一個企業的素質,是一個企業發展的內在動力和精神支柱,是企業實現發展戰略目標、進行科學管理、廣泛吸納人才、不斷創新進步的重要保證。建設優秀的企業文化,可以給企業帶來活力,促使企業提高素質,建立嚴格科學的管理機制,培養良好的企業行為,調動起各個方面的積極因素,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促進企業持續穩定健康地向前發展。企業文化具有企業經營的指導功能、企業發展的推動功能、企業管理的改善功能、企業意識的導向功能、企業主體的凝聚功能、員工士氣的激勵功能、思想行為的約束功能、人際關係的潤滑功能、兩個文明的促進功能、服務社會的感應功能。

歷史事件

青海油田青海油田
1956年1月,茫崖工委(行政縣級政府)成立。

1956年4月,青海石油勘探局機關由西寧遷至茫崖。

1958年,青海石油勘探局對勘探方針進行調整,提出“撒開大,分散鑽探,四面出擊,遍地開花”方針,同時調集了54部鑽機在39個不同的構造上進行鑽探。喜訊接連傳來。6月23日,3292鑽井隊在獅子溝花二井進行鑽探,井口大量噴油,日達百噸。9月13日,1219鑽井隊在冷湖五號構造地中四井鑽至650米後,先是出現井涌,繼而發生強烈井噴,日噴原油800噸,連續暢噴了三天三夜。冷湖探區組織人員築堤堵油,井場周圍成了一片油海。1958年四季度,青海石油勘探局決定將勘探工作重點東移。勘探局機關從茫崖“帳篷城”遷至大柴旦。冷湖成立礦務局。冷構造上的鑽探鑽機達到了13部。

1959年元月1日,青海石油勘探局更名為青海石油管理局,標誌著青海石油工業開始步入勘探與開發並舉階段。2月20日,柴達木盆地第一車原油外運。3月和6月,石油工業部部長余秋里,副部長孫敬文、康世恩先後來到冷湖探區視察,研究確定了“調整部署,暫時收縮茫崖、馬海地區,集中力量,加速冷湖地區的勘探,拿下冷湖油田,為柴達木石油工業大發展打下基礎”方針。3月,管理局機關從大柴旦遷往冷湖。相繼在冷湖成立鑽井處、採油處,建設煉油廠、水電廠,組織地質處、器材處、運輸處、職工醫院、社會服務處等科研後勤單位從茫崖、大柴旦搬遷冷湖,組織職工自己動手修建簡易住房,改善生活條件。冷湖地區職工迅猛增加到2萬多人,占到全局職工總數的84.4%。9月,國務院批准冷湖地區建市。冷湖原油產量達到24萬噸,全局原油產量達到30多萬噸,約占全國原油產量的12%,成為繼玉門、新疆、四川之後的第四大油田。年底,冷湖煉油廠煉製的成品油開始運往西藏,供應邊防部隊用油。

1960年4月,青海省副省長李芳遠陪同鐵道部現場會議參觀團到冷湖視察。

1964年2月,中共中央下發《通知》,要求各地將《石油工業部關於大慶石油會戰情況的報告》全文和錄音傳達到基層,全國開展起工業學大慶活動。3月,青海油田掀起工業學大慶熱潮。5月下旬,檢查團組織了兩個現場指揮部和16個工作組,針對檢查出的問題,深入基層蹲點,舉一反三抓整改,培養過硬的“三老四嚴”、“四個一樣”作風。湧現出了敢於碰硬的鑽井大隊和器材供應處等先進典型。10月,3278鑽井隊在澀北構造北參三井鑽進,遇地層裂縫引起天然氣著火,由此獲得工業氣流,發現澀北第四系天然氣藏。

1965年11月,鑽井大隊3288隊在西部紅子構造深二井鑽進。崗位工人操作不慎,打爛了鼠洞導管,導致泥漿滲入井架大腿地基,泡化地基下的鹽鹼,井架基墩下沉,無法正常鑽進。事故發生後,大隊領導帶領機關幹部和3288隊全體職工,來到管理局機關門口,向管理局領導和全局職工作檢查。

1966年1月,3278鑽井隊在小梁山構造梁參1井施工。

1966年6月,管理局成立西部勘探指揮部,指揮部機關設在尖頂山地區。7月22日,3288鑽井隊在鹹深二井鑽至840多米處時,發生強烈井噴,日噴原油百噸以上。

青海油田青海油田
1968年12月,石油工業部召開“抓革命,促生產”會議,確定柴達木盆地重點勘探開發花土溝油田。

1971年1月4日,管理局黨委作出決定,向鐵人式的好乾部—肖纏歧同志學習。全局幹部職工掀起了學習肖纏歧同志的熱潮。。2月,管理局決定油田總動員,三人工作兩人乾,抽出一人搞會戰。7月,管理局又再次從局機關、勘探處、煉油廠等7個單位,抽調了400餘人在花土溝組織土方會戰。7月,“石油工業部青海石油管理局”改為“青海石油管理局”。

1972年,1270鑽井隊又在澀北二號構造鑽探澀中一和澀中二井,均獲得工業氣流

1976年3月,管理局黨委決定組織澀北天然氣勘探會戰。成立了會戰指揮部,調集了7個地震隊、5個鑽井隊、3個試氣隊、一個運輸隊、1400多職工在澀北一號、二號和駝峰山構造進行鑽探會戰。6月27日,32109鑽井隊在澀北二號構造澀深一井鑽至1681米時,遇到強烈井噴。天然氣從井口沖天而起,將井架上的照明電燈撞碎,引起鑽台起火。7月8日,火滅了,井噴制服了。這次事故,給油田造成直接經濟損失達120多萬元。11月4日,試油二隊在澀北一號構造澀深15井進行試氣作業。

1977年2月,青海油田被青海省委、省政府命名為“青海省工業學大慶先進企業”;5月,在全國工業學大慶會議上,青海油田被授予“全國大慶式企業”稱號。5月,全國工業學大慶會議在大慶召開。會上,青海管理局被評為大大慶式企業。5月下旬,管理局召開三級幹部會議,貫徹落實會議精神,決定調整勘探部署,加強盆地西部深層勘探工作。6月1日,管理局將西部現場辦公室改為西部前線指揮部。組織9個鑽井隊分別在獅子溝、躍進一號、七個泉、油園溝、紅柳泉、油沙山等構造上進行鑽探。7月25日,32108鑽井隊在花土溝構造花79井鑽至3103米時噴油,日噴原油391立方米。柴達木盆地西部深層鑽探獲得重大突破。1977年10月3日,3288鑽井隊在躍進一號構造躍參一井鑽至2547米時見到良好油氣顯示。鑽至2751米時噴油。用22毫米油嘴求產,日產原油22.8立方米。

1978年2月8日,3288鑽井隊又在躍進一號構造躍深一井鑽至3253米時發生強烈井噴,日噴原油800噸。用14毫米油嘴求產,日產原油405噸。2月20日,李先念副主席在一份《國內動態清樣》上看到青海油田組織西部會戰情況,批示說:“我冒說一句,柴達木盆地可能不是半個大慶,而是一個大慶。如何?請商酌。當然,經過努力實在辦不到,也不要勉強。” 8月15日,3278隊在躍進一號構造躍深七井鑽至3322米時也發生強烈噴,用12毫米油嘴求產,日產原油268噸。柴達木盆地尕斯庫勒油田初見端倪。

1979年3月20日,石油工業部甘青藏會戰指揮部在冷湖正式成立。

1981年6月,會戰指揮部對勘探部署進行調整。

青海油田青海油田
1982年7月,勝利油田參戰的鑽井隊、地震隊、試油隊 全部撤離。會戰主要由青海油田的隊伍繼續進行。

1983年底,會戰圓滿畫上了句號。

1984年8月20日,6055鑽井隊在獅子溝構造獅20井鑽至4100米時,發現高產油氣流。完井後,用不同型號油嘴求產,日產原油650至910多噸。經對尕斯庫勒油田以南的躍進二號構造進行地震和資料分析,發現圈閉面積6公里。隨即部署鑽探。

1985年,柴達木盆地累計探明石油地質儲量1.8億多噸,已經具備進行整體開發的基礎和條件。4月,石油工業部同意對柴達木盆地西部南區油田開發建設進行可行性研究。5月,成立以青海石油管理局為主,有青海省計委、重工業廳參加的青海油田三項工程(尕斯庫勒油田120萬噸產能建設、花土溝至格爾木436公里輸油管道建設、格爾木100萬噸煉油廠建設)可行性研究領導小組,負責編制三項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11月,石油工業部和青海省有關部門領導、專家對青海油田三項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進行初審。

1986年3月31日,32822鑽井隊在躍進二號構造躍12井鑽至第三系地層時見到良好油氣顯示。取芯138米,獲含油砂岩67.8米,中途測試兩次,日產原油20噸至30噸。5月,青海石油管理局成立三項工程建設指揮部,開始組織尕斯庫勒油田120萬噸產能、花格436公里輸油管道、格爾木100萬噸煉油廠和自備電站建設。8月,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在青海視察工作時,聽取了青海油田管理局的工作匯報,揮筆題詞:“一定要開發柴達木油田”,並親自和管理局領導一起選定格爾木煉油廠廠址。11月11日,國家計委正式批准了青海油田三項工程項目建議書。

1987年,研究院套用地震異常信息,對澀北地區地震資料進行分析,發現台吉乃爾湖以南的箕狀向斜,實為一個完整的背斜圈閉,從而發現了台南構造。經部署鑽探,探明含氣面積22平方公里,天然氣地質儲量145億立方米。6月10日,國家計委正式批准設計任務書,將青海油田三項工程列入國家“七五”計畫建設項目

1988年1月13日,管理局撤銷三項工程指揮部,成立長輸管道籌建處,負責管理花格管道施工;將尕斯庫勒油田產能建設劃歸採油廠管理;將格爾木煉油廠籌建工作劃歸花土溝煉油廠管理;將自備電站建設劃歸水電廠管理。

1989年聯一、聯二、聯三、聯四站相繼投產,6座5000方原油罐、原油裝車棧橋全部完工,集中處理廠輸油系統建成並投油試運行,同時建成產能30萬噸,全油田生產原油72.5萬噸。

1990年組織4000多職工進行了油田注水、流程改造、井下作業、抽油機安裝、壓裂工藝技術攻關等6個會戰,建成產能20萬噸,全油田生產原油80萬噸。敦煌基地主體建築基本完成,水、電、暖、路基本配套。2月,柴達木盆地西部的石油,開始從花土溝出發,沿著400多公里的花--格輸油管道,經由平均海拔3000多米的崑崙山腳,源源不斷地輸往格爾木,從格爾木上火車,運往蘭州煉油廠

青海油田青海油田
1991年建成產能10萬噸,全油田生產原油102萬噸,首次突破百萬噸大關。元月15日,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批准成立青海油田格爾木煉油廠工程建設指揮部。3月中旬,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總經理王濤和青海省委書記尹克升到青海油田現場辦公,明確要求:格爾木煉油廠要加快速度,保證質量,在1994年9月4日前正式投產。從3月起,來自四川、新疆、青海等地的22個施工隊伍、3100多工人陸續進入工地。8月1日,在一陣鑼鼓和鞭炮聲中,上千個彩色氣球騰空升起,格爾木100萬噸煉油廠開工典禮在海拔2800多米的崑崙山腳下隆重舉行。

1992年,管理局機關和部分二級單位從青海冷湖搬遷敦煌基地。

1993年7月17日,常壓裝置試車,生產出第一批合格成品油。7月18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江澤民視察格爾木煉油廠,高度讚揚建設者們取得的成績,揮筆題詞:“辦好格爾木煉油廠,支援國防建設,造福青藏人民”。9月28日,催裂化裝置投油試車成功,煉油尾氣燃起火炬沖天而起,足足有40多米高,照亮了徹夜未眠的建設者們。

1994年,油田累計發現油田16個、氣田6個,探明石油地質儲量1.88億噸、天然氣儲量472億立方米;生產原油113萬噸;虧損2億多元。累計虧損4億多元。7月,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副總經理周永康來青海油田視察工作,並作重要指示:“柴達木石油人要立下雄心壯志,加入到實現戰略接替的行列中來。”

1995年1月3日,管理局黨委在敦煌基地召開常委擴大會議,在鄧小平理論指導下,提出了“進行二次創業,實現三 個翻番”奮鬥目標。通過對老井資料複查,確定在仙3井試油,在上第三繫上新統的3個層組獲得工業油氣流。

1997年10月27日凌晨,甘森站以東16公里處的輸油管道因鹽鹼腐蝕嚴重出現管漏。

1999年8月,青海油田認真貫徹黨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按照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的統一部署,進行了重組改制。

2000年,青海油田自願有償解除勞動契約5600餘人。

2002年底,油田分公司擁有在冊職工5735人,管理局擁有在冊職工13400餘人、職工1330餘人。從2002年開始,青海油田又按照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的統一部署,持續進行重組。2002年12月,地球物理勘探公司從青海石油管理局劃出,加盟中國石油東方物探公司,成立中國石油東方物探公司青海分公司。

青海油田青海油田
2003年6月和10月,油田公安從管理局劃出,分別移交青海省海西州、甘肅省敦煌市政府管理,成立海西州油砂山公安處和敦煌市七里鎮公安分局。11月,青海油田勘察設計研究院從管理局劃出,加盟中國石油集團工程設計有限責任公司,成立中國石油工程設計有限責任公司青海分公司。

2005年1月,基礎教育中心從管理局劃出,移交青海省教育廳管理,成立青海省教育廳油田基礎教育中心。2004年初,油田公司所屬6座加油站劃歸青海省石油銷售公司實行專業化管理。青海油田認真落實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提出了“‘5355’三步走,油氣年產1000萬”的新的戰略構想。

2007年9月,集團公司總經理、黨組書記蔣潔敏考察青海油田時明確要求青海油田在“十一五”期間要建成高原千萬噸級油氣田。

2008年1月,青海油田提出了“十一五”後3年的目標:立足新起點,創造新業績,建成1000萬;謀求新突破,實現新發展,準備1000萬。通過3年的拼搏,到2010年建成油氣當量1000萬噸生產能力,進入千萬噸級油氣田行列;通過3年的攻堅啃硬,徹底打破勘探長期沒有大發現的局面,為持續快速協調發展,準備年產1000萬噸的資源基礎。

人才戰略

青海油田青海油田
人才隊伍建設是推動公司自主創新、科技進步和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力量。中國石油集團正在全力打造一支素質優良、結構合理、數量充足的技能型、創新型、複合型的高層次人才梯隊。公司堅持人本理念,為員工的成長和進步創造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文化氛圍,為員工的職業規劃提供更多的機遇與空間,為員工的技術創新與管理創新創造必備的條件,並對有突出表現和突出貢獻的員工予以認可和獎勵,力求員工價值與公司價值同步實現、員工與公司共同成長和相互促進。

尊重和保護員工權益,積極穩妥地推進薪酬、福利和保險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充分反映崗位特點,體現崗位價值和突出工作業績,激勵高層次經營管理、專業技術和關鍵技能人才。按照國家建立多層次社會保險體系的總體要求,積極健全各項保險制度,做好各項基本保險,維護員工的切身利益。

公司重視人才培養工作,尊重人才成長的客觀規律,讓培訓成為員工最好的福利,讓不同層面的員工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2006年繼續加強經營管理、專業技術、操作技能和國際化四支人才隊伍建設。“中國石油國際化人才培訓中心”的揭牌,標誌著集團公司“國際化人才培訓工程”正式啟動,隨之作為其標誌性工程的“千人培訓計畫”拉開序幕,進一步推動了適應國際化發展需要的人才隊伍建設。公司的發展需要更多的現代安全工程高級管理及技術人才,首個安全工程碩士研究生班是公司著力培養安全工程專業人才邁出的堅實一步。隨著跨國業務的快速開展,逐步推進人力資源管理的本土化,增強了與所在國經濟和文化的融合。在蘇丹,選聘了大量的當地人員充實我們的隊伍,2006年度首次評選出中國石油集團蘇丹十大傑出員工。

為了最佳化科技資源配置,完善科技管理體制,2006年推行重大科技項目和基礎研究領域的首席專家制,15名不同領域的技術專家被聘任為首席專家,形成了科技項目管理與科技人才隊伍建設新的模式,此舉可以實現優質科研資源與重大攻關項目的有機結合,是適應科學發展和市場競爭而採取的一項人才管理措施。為保障高級技術崗位的備選人才,繼2005年後,集團公司又從1萬多名候選技師中評選出集團公司技能專家185名,參與重點技術改造項目攻關、技術革新、發明創造等活動,努力解決專業生產過程中關鍵性操作技術和工藝難題。

在逐步建立和完善人才競爭激勵機制的過程中,通過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評比活動,激發員工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讓員工在競爭和被激勵中逐漸發揮個人優勢,提高工作效率。目前已有500餘名“集團公司技術能手”,有的油田還採用了以員工個人名字命名基層班站、發明創造的激勵方法,以增強員工立足本職、奉獻油田的榮譽感和忠誠度。

2006年,中國石油集團投入培訓經費超過9億元,76萬餘名員工參加了不同層次的培訓。通過加大對經營管理、專業技術、操作技能和國際化人員的培訓投入,培養了一大批公司急需的高層次人才,員工隊伍的知識結構進一步最佳化,員工文化素質和技能得到提升。

產品介紹

青海油田青海油田
潤滑油:從石油製得的潤滑油約占總潤滑劑產量的95%以上。除潤滑性能外,還具有冷卻、密封、防腐、絕緣、清洗、傳遞能量的作用。商品潤滑油按粘度分級,負荷大,速度低的機械用高粘度油,否則用低粘度油。

石油溶劑:用於香精、油脂、試劑、橡膠加工、塗料工業做溶劑,或清洗儀器、儀表、機械零件

潤滑脂:俗稱黃油,是潤滑劑加稠化劑製成的固體或半流動力體,用於不宜使用潤滑油的軸承、齒輪部位。

汽油:是消耗量最大的品種。 汽油的沸點範圍(又稱餾程)為30 ~205°C,商品汽油按該油在汽缸中燃燒時抗爆震燃燒性能的優劣區分,標記為辛烷值70、80、90或更高,號俞大,性能俞好。商品汽油中添加有添加劑(如抗爆劑四乙基鉛)以改善使用和儲存性能。受環保要求,今後將限制芳烴和鉛的含量。

柴油:沸點範圍有180~370℃和350~410℃兩類。對石油及其加工產品,習慣上對沸點或沸點範圍低的稱為輕,相反成為重。故上述前者稱為輕柴油,後者稱為重柴油。商品柴油按凝固點分級,如10、-20等,表示低使用溫度,柴油廣泛用於大型車輛、船艦。對柴油質量要求是燃燒性能和流動性好。燃燒性能用十六烷值表示,愈高愈好。高速柴油機用的輕柴油十六烷值為42~55,低速的在35以下。

甲醇:在常溫常壓下,甲醇為無色、透明、易流動、易揮、可燃的液體,具有與乙醇相似的氣味。甲醇的分子式是CH3OH(俗稱工業酒精)。甲醇可以和水及許多有機液體如乙醇、乙醚等無限混合,但不能與脂肪族烴類相混合,易吸收水蒸氣和一些酸性氣體。甲醇具有毒性,空氣中允許最高甲醇深度為0.05mg/L。主要用於生產甲醛、合成纖維、合成樹脂、醫藥、農藥、染料等,也是優良的燃料,是基本的有機化工原料之一。

聚丙烯:液化石油氣經加工分離出丙烯,經聚合反應後產出聚丙烯。聚丙烯程白色粉面狀或顆粒狀,可做多種化工原材料,也可生產塑膠薄膜、編織袋、塑膠管材等多種塑膠製品。

柴達木盆地

青海油田青海油田
柴達木里的地名,基本上可分為兩大類,一類為蒙語音譯,是歷代遊牧民族所取;另一類是隨著石油勘探的步伐,由第一代勘探隊員為其命名。柴達木:蒙語音譯,意即“鹽澤”。

崑崙山:古匈奴語中,崑崙為“橫山”。
祁連山:古匈奴語中,祁連意為“天”,今蒙語中祁連的意思是“蔚藍色”。
當金山口:為蒙語“當根庫特勒”的轉譯詞。
德令哈:蒙語音譯,意即“廣闊的原野”。
懷頭他拉:蒙語音譯,意即“西邊的莊稼地”。
格爾木:蒙語音譯,意即“河流密集處”。
大柴旦:由蒙語伊克柴達木演化而來,伊克即為大,柴達木為鹽澤。
魚卡:蒙語音譯,意即“避寒的地方”。
阿爾頓曲克:蒙語音譯,意即“駿馬的耳朵”。
希里溝:藏語音譯,意即“鹽池”。
都蘭:蒙語音譯,意即“溫暖”。
察汗烏蘇:蒙語音譯,“白水河”。
香日德:藏語音譯,意即“樹木繁多的地方”。
諾木洪:蒙語音譯,意即“溫馴”。
天峻:藏語音譯,意即“階梯狀山”。
察爾汗:蒙語音譯,意即“白茫茫的世界”。
達布遜:蒙語音譯,意即“其地有鹽”。
澀聶湖:蒙語中,澀聶意為“鬢角”。
托素湖:蒙語中,托素意為“甘潤”。
茶卡:藏語音譯,意為“鹽池”。
馬海:蒙語音譯,意即“鞋帽”。
台吉乃爾:蒙語音譯,意即“太子”。

青海油田青海油田
那棱格勒河:蒙語音譯,意即“精細的河”。
烏圖美仁:蒙語音譯,意即“長長的河”。
蘇哈河:蒙語音譯,意即“紅柳河”。
灶火:蒙語音譯,意即“土坎”。大灶火:大土坎;中灶火:中土坎;小灶火:小土坎。
阿拉爾:蒙語音譯,意即“島嶼”。
托拉海:蒙語音譯,意即“胡楊”。
茫崖:蒙語,標準讀音茫乃,意即“前額”。
尕斯:蒙語音譯,意即“大雁”。
崗其:茫崖附近,蒙語音譯,意即“唯一”。
亦克光:蒙語音譯,意即“長流水”。
達烏斯:蒙語音譯,意即“城門”。
甘森:蒙語音譯,意即“苦水”。
開特米里克:蒙語音譯,意即“許多小山包”。
切可里克:維語音譯,意即“芨芨草灘”。
賽什騰山:蒙語音譯,意即“甦醒”。
南八仙;傳說進盆地初期,一支由八位女同志組成的女子測量隊在那裡工作時遇上風沙,迷失了方向,獻出了生命。為了紀念她們,人們就稱那裡為“南八仙”。
油砂山:1947年周宗浚等人在這裡發現了油砂,因而得名。
花土溝:1954年,第一支石油地質大隊的隊員們,根據地層露出的不同色彩為其取名,就以後就流傳下來。附近的獅子溝、遊園溝、工業溝、五一溝、乾柴溝、犬牙溝、溝口溝,都是這么來的。
大風山:當初測量隊在那裡工作,天天大連綿不斷,他們就很自然地稱該地為“大風山”。
牛鼻子梁:因山的形狀而得名。
油墩子:1954年,地質隊發現該地N1上部地層中有蠟和瀝青出露。出露後的油苗,粘上沙子形成一個個小油墩,因此稱該地為油墩子。
冷湖:因湖得名。1955年,勘探隊在老基地發現了一個湖,湖水很涼,所以叫它冷湖。後來發現,湖水是淡水,就在那裡建起了水站,後來人們又叫它“水源”。
澀北:由地質構造沿用成地名。位於澀聶湖以北,所以叫澀北。

國內油田

全世界目前已發現並開發油田共41000個,氣田約26000個,總石油儲量1368.7億噸,主要分布在160個大型盆地中。全世界可采儲量超過6.85億噸的超巨型油田有42個,巨型油田(大於0.685億噸)328個。讓我們來關注各個油田的情況。

中國油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