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概況
1904年1月回國,在浙江從事革命活動。同年冬,與蔡元培、龔寶銓等在上海創立光復會,成為會中重要領袖。
1905年夏,與徐錫麟創辦大通師範學堂,遍招浙東會黨骨幹入學,作為革命活動的重要據點。
1907年1月,陶成章在日本東京參加中國同盟會,任浙江分會會長。不久,同章太炎、張繼、劉師培等發起亞洲和親會。
1908年4月,陶擔任中國同盟會機關刊物《民報》編輯人,在宣傳中著重闡發傳統民族思想。春夏間陶回國,準備聯合江蘇等五省會黨,成立革命協會。9月,陶赴南洋從事籌款活動。並曾去緬甸擔任《光華日報》主筆。陶成章性情偏狹,不能容人。為了向南洋華僑募捐,請孫中山作函介紹。孫沒有同意。他就要求同盟會總會免去孫中山的總理職務,但沒有成功。
1910年2月(宣統二年一月),光復會在日本重建,陶為副會長。會員大抵是同盟會中對孫中山不滿的人。這時,陶的政治主張是“專主個人運動”,特別是從事暗殺活動。曾辦《教育今語》雜誌,作為通信機關。隨後,重赴南洋等地活動。
1911年4月,同盟會在廣州發動起義,事敗,陶與尹維峻、尹銳志姐妹在上海組織銳進學社,作為內地活動機關。武昌起義爆發後,陶成章從海外歸國。他自設光復軍總司令部於上海,招募士兵。被陳其美指使兇手暗殺。
陶成章案與光復會的滅亡
清末會黨,光復會與同盟會同根並蒂,乙巳(1905)合流,相濡以沫,數年間威震東南,不分伯仲。丁未(1907)之後,兩會首領齟齬不斷,但為反清大業,尚能共事。俟江浙獨立,孫、黃得勢,光復會即遭壓迫,矛盾日深,衝突愈烈,相斥相煎,終致火併。
光復會檢舉孫文“罪狀”
1904年初,陶成章回到上海,參加了蔡元培組織的中國教育會的活動。同年10月,龔寶銓與蔡元培、章太炎等人在上海發起組織光復會,推舉蔡元培為會長,龔約陶入會。蔡、章雅望雖隆,短於謀略,又好治學,不耐人事煩擾,會務及聯絡各省會黨的工作實由陶成章負責。
1905年,同盟會在日本東京成立,蔡元培、章太炎、陶成章相繼加入同盟會,其後又有光復會成員陸續參加同盟會的活動,也有像秋瑾那樣先入同盟會,後又加入光復會的。表面上看,光復會與同盟會合流共體,其實兩會各有獨立的機構和組織,各有自己的籌款渠道,下層會員仍歸本會控制,秘密活動仍由本會部署,如1907年秋瑾、徐錫麟準備在江、浙、皖起義,就是光復會獨自策劃的。他們只是反清會黨的聯合性組織,類似於其後湖北的日知會、文學社與同盟會的關係。
若論兩會宗旨,在推翻滿清方面是一致的,但在革命成功後的政體和民生政策方面差異較大。同盟會主張建立共和國,實行美國式的民主和憲政,光復會的觀念則比較陳舊。陶成章寫的龍華會(光復會的外圍組織)章程,頭一句便是“怎樣叫做革命?革命就是造反”,“孔夫子孟夫子的說話,諸位兄弟們想必多願意聽的。他兩位老先生的說話,載在四書上面,明明白白,何嘗說皇帝是不許百姓做的?”在陶成章看來,反滿革命,就是“湯武革命”,就是改朝換代,他反對共和、立憲:“無論各國立憲,是因為離著封建時代不遠,一時不能到平民執政的時代,就把這‘立憲’做個上下過渡的用法。我們已是平民做了皇帝宰相千百餘年,哪裡還要用著‘立憲’過渡呢?況且立憲實在是有弊病,無論什麼君主立憲共和立憲,總不免於少數人的私意,平民依舊吃苦”,他主張革命成功後或由人民選舉皇帝,或實行無政府主義,他的政治理想就是《禮記》中所描繪的大同世界:“……到那時候,土地沒有,也沒有大財主,也沒有苦百姓,稅也輕了,厘捐稅關也都廢了,兵也少了,從此大家有飯吃了,不愁冷了,於是乎可以太太平平,永遠不用造反革命了,這才是中華國民的萬歲。”
1907年初,清駐日公使楊樞請求日本政府驅逐孫中山,日本政府送給孫五千元旅費,日商鈴木久五郎亦贈款一萬元,勸孫離日。孫中山接受了贈款,行前留給《民報》維持費二千元,其餘供給軍用。時為《民報》主編的章太炎大為不滿,要將孫受贈一事公諸《民報》,黃興予以阻止。隨後黃也離日,由劉揆一代行同盟會總理職務。同年秋,孫、黃計畫在廣東南部的欽、廉一帶(今廣西欽州、合浦地區)起義,派日本人萱野長知(同盟會員)在日購運槍械,章太炎聽說所買槍械陳舊,用《民報》名義拍發明電,告知香港《中國日報》(同盟會機關報)馮自由另行定購。孫得知,認為章泄露軍事機密,致信東京本部,對章表示不滿,章也反唇相譏,與陶成章借潮、惠起義失敗之由,鼓動張繼、宋教仁等召集大會,罷免孫的總理職務,舉黃興繼任。劉揆一深恐發生內訌,於欽、廉起義不利,力加反對,與張繼為此事扭打起來。事後,劉揆一致書胡漢民,請他勸孫向東京本部引咎辭職。孫覆信說,黨內糾紛須查明事實才能解決。黃興也去函:“孫總理德高望重,諸君如求革命能獲成功,乞勿誤會而傾心擁護。”這樣,才結束了那次的黨潮。
1908年春,因章太炎腦病發作,《民報》二十號到二十三號由陶成章主編,陶編了四期,仍交章主持。陶成章化名去南洋籌款,他要求孫中山介紹他向南洋各處華僑募捐,未得允許。從此,陶成章決計恢復光復會,與同盟會分離,他把徐錫麟、秋瑾起義之事編成《浙案紀略》,在英屬、荷屬各地廣為宣傳。這時,李燮和在南洋檳港設有同盟會支部,聲勢浩大,頗得華僑信任,陶成章到檳港煽動李燮和糾合江浙湘楚閩粵蜀七省在南洋的部分華僑,列舉孫中山的“罪狀”,上書東京同盟會本部,要求罷免孫的總理職務,本部置之不理。他們就在南洋重振光復會,舉在東京的章太炎為會長,發售江浙皖閩贛五省革命債券,李燮和把同盟會支部改為光復會支部。1908年河口之役,孫中山派汪精衛到荷屬文島籌款接濟,大受光復會員的排擠,未有結果。1909年9月,陶成章、李燮和等發布了《七省同盟會員意見書》(即《孫文罪行》),指孫侵吞華僑捐款,借革命肥私;章太炎也寫了《偽〈民報〉檢舉狀》批孫,與陶遙相呼應。陶成章又親自從南洋去東京,與章太炎運動黃興反對孫中山,黃不為所動,並致函李燮和為孫申辯。陶成章亦與陳其美不睦,曾在孫中山面前勸陳戒嫖戒賭,陳認為陶有意侮辱他,銜恨甚深。
上海光復,陳其美、李燮和爭奪滬軍都督
武昌起義後,同盟會上海支部負責人陳其美與商團、士紳、立憲派頭面人物李平書、溫宗堯、沈縵雲、張靜江、張謇頻頻密會,預謀起事;運動軍警、聯絡幫會、偷運軍火、策劃方案,也是陳其美去進行的。原想待南京先起義,上海後舉,不料漢口失守,漢陽告急,黃興來電催促,非江浙獨立,攻克南京,無以解武漢之危,遂決計先從滬、杭下手。上海起義的決定是九月初三(1911年10月24日)在《民立報》館作出的,陳其美、宋教仁、蔡元培等人參加了會議,議決以聯絡商團、溝通士紳為起義的工作重點,利用《民立報》宣傳革命勝利訊息,激勵民氣。為了爭奪江浙的控制權,光復會也在滬、杭一帶利用各種關係秘密運動軍警、會黨,籌划起義。尹銳志聯絡吳淞海軍朱庭燎、巡警黃漢湘等參加光復會,組建光復軍,李燮和由南洋爪哇回到上海,擔任光復軍總司令。
起義前,同盟會與光復會既有聯絡,也有猜忌和防備,在關鍵之處,甚至互相拆台。陳其美得到李燮和暗中聯絡巡防營統領兼吳淞炮台總台官姜國梁的訊息後,立即找來周南陔(同盟會員,時任上海會丈洋商租地局委員,姜國梁的同鄉)說:“姜統領已與光復會秘密接頭,準備首先反正,回響武漢,這事當然很好,不過光復會的聯絡是靠不住的。你與姜統領是世交,要設法把他拉到同盟會這邊來。聽說姜已得了光復會一筆錢,這不要緊,同盟會還可出更多的運動費。”陳又囑咐周:“事機緊迫,必須在兩三天內有切實回信,你注意三點:一、事關機密,不可稍露風聲,使姜知道同盟會與光復會的關係;二、要姜完全接受同盟會的調度指揮;三、要姜仍與光復會保持聯絡。”第二天晚上,周找陳其美匯報接洽經過,陳其美不在,姚勇忱(先是光復會員,後加入同盟會,上海光復期間陳其美的主要助手)接待他,姚對他說:“李燮和不是我們的人,不可信任,姜盡可與其虛於委蛇。光復會專門同我們搗亂,破壞我們聯絡軍隊的工作。”周問姚:“光復會是浙江的革命團體,你們都是浙江人,為什麼要生意見?”姚說:“光復會以紹興人為中堅,杭州人不多,浙江勢力全在寧波與嘉湖人手裡,只要他們不搗亂,我們也決不與其分家。”
同盟會和光復會各有起義計畫,應該說準備工作是比較周密的,上海起義過程中沒有發生激烈戰鬥和重大傷亡,只是在奪取製造局時遇到了意外。位於黃浦江邊的製造局是江南最大的軍工廠,儲存著大批槍械彈藥,吳淞口外停泊著清海軍的五艘軍艦,準備運送軍火接濟進攻漢陽的清軍,因此,奪取製造局,防止海軍運走軍火,成了當務之急。陳其美偵得李燮和已與製造局衛隊取得聯絡,深怕他捷足先登,把軍火掌握在光復會手中,也派人花錢運動製造局衛隊,以作內應。為了上海起義的成功,陳其美與李燮和在行動日期上是有溝通的,但攻打製造局的時間和方案,他倆各有算計和安排。九月十三(11月3日)下午,陳其美搶先率商團進攻製造局,沒想到竟遭到了衛隊的抵抗,陳其美親自前往勸說,又被衛隊扣留,商團只得強攻。李燮和聞訊趕來時,因久攻不下,局面失控,眾人推他擔任臨時司令,主持一切,他重新組織隊伍,親率光復會敢死隊與同盟會武裝合力圍攻,製造局總辦張士衍、管帶蘇文斌乘夜出逃,義軍十四日凌晨占領製造局,救出了陳其美。後來,同盟會和光復會方面都為進攻製造局爭功,親歷者說法不一,相互辯詰,但平心而論,陳、李俱為功臣,毋庸置疑。
光復會欲舉李燮和為都督,上海的商團、士紳和財界人士則傾向於陳其美,經各方協商,九月十六(11月6日)推舉陳其美為滬軍都督。數日內,杭州、蘇州相繼獨立,但南京尚在清軍手中,陳其美臨危受命,上任後做的頭一件大事是組建滬軍,聯合江浙各地義軍,攻取南京;第二件大事是通電全國,請獨立各省的代表到上海開會,商議成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建軍隊的關鍵是軍火,而製造局儲存的軍火控制在李燮和手裡,他也正想用這批軍火擴充光復軍。陳其美逼李燮和撤出製造局,光復會黨人憤懣不平,李燮和也心猶不甘,有人提議逮捕陳其美,奪回滬軍都督大權,但為大局著想,他還是撤出製造局,去了吳淞,將駐守吳淞的黃漢湘(湖南湘鄉人,時任吳淞警察局長)部與黎天才部(清廷由廣東調來駐防者)三千人改編為光復軍,成立了吳淞軍政分府,自任都督,與滬軍都督府分庭抗禮。陳其美感受到了光復軍的威脅,肘腋之患,須當早除,他先是利用製造局的軍火,組建了直屬於都督府的滬軍第二十三師;繼而在糧餉軍需上卡光復軍的脖子;又屢次派遣周南陔與姜國梁密談,擬用武力解決吳淞軍政分府,姜不願做惡人,此計未成;其後,他又派刺客暗殺李燮和,亦未得逞。陳其美無計可施,只得與李燮和攤牌,他派了一位幫會頭去找李燮和,掏出手槍,勒令其取消吳淞軍政分府,退出上海。李燮和日受逼迫,處境險惡,經費支絀,難以為繼,只得取消吳淞軍政分府。不久,陳其美命李燮和率部與江浙聯軍會攻南京,將光復軍逐出上海。
陶成章策動浙軍反對黃興
李、陳爭奪滬軍都督時,陶成章一直隱於幕後,設籌款局,予以資助,眼見光復軍在上海難以立足,只得謀求在浙江發展,他認為,光復會黨人十之八九是浙江人,在本省應能有所作為。但浙江的政局很複雜,陶成章與軍界關係不深,士紳對他也不大滿意,他的目光盯住了都督湯壽潛,如果倒湯成功,即便自己不做浙督,也許可以使光復會的人擔此大任,免得江、浙全部落入同盟會之手。
湯壽潛是浙江名士,光緒十八年(1892)中進士,翰林院庶吉士,曾任兩淮鹽運使;1905年,發動旅滬浙江同鄉抵制英美侵奪蘇杭甬鐵路修築權,倡議集股自辦全浙鐵路,在上海成立“浙江全省鐵路公司”,任總理;清政府授湯壽潛為四品京卿,總理全浙鐵路事宜;1906年,湯與張謇等人,聯合江、浙、閩紳商二百餘人,成立“預備立憲公會”,任副會長,敦促清廷早日立憲。早在上海光復前,陳其美到杭州策划起義時,就內定湯壽潛為浙督人選。杭州光復後,在正式推舉都督的會議上,同盟會提名湯壽潛為都督,光復會的王金髮等人堅決反對(據說1907年浙江巡撫張曾敭捕殺秋瑾前,曾徵詢湯壽潛,湯未表反對),因同盟會方面與會者人多,最後通過以湯為都督。增韞繼任浙江巡撫,搗毀了西湖岸邊的秋瑾墓,招致光復會黨人憎恨,杭州光復時,敢死隊攻入巡撫衙門,逮捕了增韞,他與湯壽潛有交情,湯做都督後,釋放了他,送他五百大洋,派人把他護送到上海。駐紮杭州的旗營協領貴林也是湯壽潛的故交,在與義軍接洽投降時要求在條款中寫上“不殺一個旗人”並得到湯壽潛的保證後才肯投降,湯答應了他。光復會黨人對湯壽潛循情、袒護清朝官員的作法非常反感,在他們的影響下,浙軍總司令周承菼趁湯去上海的時候,以私藏武器之名捕殺了貴林父子,湯聞訊後第二天趕回杭州,質問周為何不請示他就隨便殺人。光復會黨人處處掣肘,同盟會黨人又把持都督府各部,湯壽潛難有作為,辭職居滬,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後提名他任交通總長。
此時,陶成章雖為浙江省參議會參議員,卻往返於上海、南京,倒湯、反黃,策劃北伐。聯軍攻下南京後,不同派系的軍隊搶地盤,爭官職,糾紛摩擦,日益激烈。各省代表籌組臨時政府時,同盟會想推舉黃興為大元帥,在孫中山回國之前,代行臨時大總統職權,浙軍司令朱瑞、參謀長呂公望(二人是光復會員)則主張推舉黎元洪,以為黎是首義元勛,黃雖為同盟會首領,但作為漢陽敗將,資格欠缺。當時說客臨門,絡繹不絕,各派都想拉攏浙軍,藉以增強自己的勢力,擁黃、擁黎之爭鬧得不可開交。陶成章、李燮和反對黃興任大元帥,鼓動朱瑞與同盟會分家。臨時政府成立後,黃興任陸軍總長,他派人向浙軍參謀何遂傳話:“浙江方面罵黃興罵得厲害,你是否和呂公望商量商量,不要再反對黃興了。”何問呂,為什麼總是反對黃興。他說:“他不公平嘛,陸軍部歧視我們。一句話,給朱瑞一個軍長,就不再反對黃興了。”
多年來,光復會在江浙慘澹經營,犧牲巨大,滬、杭光復後,兩地都督若能有陶成章、李燮和一席之位,光復會黨人心理上也是慰藉。擠走湯壽潛後,光復會力舉陶成章為浙江都督。此時,朱瑞所部在衛戍南京各軍中實力最強,又有李燮和的光復軍相助,光復會的總部還在上海,仍有一定的影響力,如果陶成章當上浙江都督,浙江和南京很可能落入光復會的控制之下,光復軍倘若執意北伐,南北議和破局,屆時,同盟會與袁世凱分享民國政權的交易必將破產,孫、黃的地位,陳其美與同盟會要人的利益和安全,都會受到威脅。值此存亡之際,陳其美再施先手,1912年1月14日(辛亥年十一月二十六),派人在上海法租界金神父路廣慈醫院槍殺陶成章。
光復會的滅亡
陶成章死後,光復會群情激憤,公開反對孫、黃。1912年1月19日(辛亥年十二月初一),光復軍總司令李燮和
在 《時報》發表“上孫大總統書”,措詞強硬:“若公猶遲疑不決,當機不斷,或且誤聽袁氏再求和之舉,則誤我神州大局,淪胥我炎黃胄裔者,公將不能辭其咎矣!”浙軍第一旅旅長呂公望組織步、騎、炮、工、輜混成旅,兵力四千餘人,渡江進至宿州,準備北伐。章太炎也與孫中山決裂。孫就任臨時大總統後,派員去上海迎章太炎到南京,原想提名章為教育總長,預備會審議時未通過,孫又未及時給章安排相當的職位,直到二月初,才聘他出任總統府樞密顧問,章拂袖而去,隨即在上海組織中華民國聯合會,揚言“革命軍起,革命黨消”,不久,他正式宣布與同盟會脫離關係。陶案過後,章太炎更是逢孫必反:1912年2月1日,章太炎致電黎元洪,主張以袁世凱為臨時總統,定都北京;2月13日,孫中山向臨時參議院提出辭職咨文,推薦袁世凱為臨時總統,但在咨文中提出三個附帶條件,第一個條件即是臨時政府設於南京,不得更改。當日,章太炎便致電參議院,主張建都北京,反對孫定都南京的主張。當時,同盟會幹部驕功跋扈,爭權奪利,引起社會各界的不滿。孫毓筠剛任安徽都督,柏文蔚便與之爭奪,他求黃興轉告孫中山派他做都督,孫答:“柏、孫都是革命同志,又是安徽同鄉,讓他們自己商量,如孫不願相讓,以後再談。”上海《新聞報》主筆金煦生寫了一篇時評,中有“空手而來,滿志而去”一句,批評同盟會要人借辛亥革命升官發財。三月,同盟會川籍會員在南京開四川烈士追悼會,孫中山前去參加,章太炎未到場,送去一副輓聯:“群盜鼠竊狗偷,死者不瞑目;此地龍蟠虎踞,古人之虛言。”
李燮和去職,光復軍解散,許雪湫率領的汕頭民軍,孤立粵東,成了光復會的最後一支武裝。同盟會再下殺手,1912年5月,廣東都督胡漢民將許部繳械,不日,許雪湫即被槍殺。棟梁摧折,大廈傾覆,光復會滅亡了。
會黨演變的武裝集團,既得天下,不會與昔日的盟友分享政權。國民黨果有師承,1925年刺殺廖仲愷,1927年北伐勝利後“清共”,與當年刺殺陶成章、剿滅光復會的伎倆何其相似。
炮“轟”洋鬼子
有一天,他到城裡的朋友家作客,剛過了半條清道橋,突然一乘轎子迎面飛快抬過來。他讓路慢了點,誰知轎夫開口大罵:“鄉下人走路看看靈清!”“大路朝天,各走一邊。坐轎就可以橫衝直撞?”陶成章心中不服應了一句。剛爭了幾句,誰知轎簾里探出個洋人腦袋,綠綠的眼珠子像顆圓圓的玻璃珠,黃黃的鬍子,用半通半不通的中國話說:“走路的快滾一邊去,不然對你不客氣。”轎夫向陶成章瞪了瞪眼。陶成章以為轎里坐的是中國人,哪知是個洋鬼子。他上前大喊:“中國人在中國路上走,為啥哪涼快哪呆著去。”“滾”,冷不防一根木頭棒從轎簾里伸出來,狠狠地把陶成章揍了一頓,隨後轎子飛快地走了。陶成章氣得兩眼發紅,火冒三丈,朋友家也不去了,一個人在小茶館喝了一會兒悶茶。一打聽坐轎洋人是個法國人,任會稽縣郵政局局長,平常就愛耀武揚威,上下班把轎當賓士,要轎夫跑得像發瘋的狂馬那樣快,常常撞得街上雞犬不寧、雞飛狗跳,撞倒人家是家常飯。一個整他的辦法在他腦海里蹦出來,他走進了百貨商店。“你這鞭炮貨色咋樣?”他問店老闆。“只只響,響到底。一鳴驚人,大吉大利。”“好,給我拿一串。”傍晚,陶成章躲在郵政局門口,等洋鬼子坐轎子出場。哈哈,出來了,他把鞭炮點了跑過去,丟進轎子後窗。“啪啪啪……”,那串鞭炮果然只只響,響到底。洋人以為碰到炸彈,嚇得“嗖”從轎子裡滾出來,雙腿亂蹬哇哇直叫。圍觀百姓看到洋鬼子狼狽的鬼樣,都放聲大笑。
參辦《民報》
1905年8月20日,中國同盟會在日本東京舉行成立大會。會上,黃興提出以留日學生創辦的革命刊物《二十世紀
之支那》作為 同盟會的機關報,獲得通過。然而該刊在第二期上發表了《日本政客之經營中國談》一文,揭露日本侵略中國的野心,被日本政府查禁,同盟會只好另辦一份機關報,那就是《民報》。《民報》1905年11月26日創刊於東京,是一個大型月刊,設有論說、時評、談叢、選錄等欄目,每期6萬至8萬字。先後參與編撰工作的有胡漢民、汪精衛、陳天華、朱執信、廖仲愷、汪東。章太炎、劉師培等。孫中山在為《民報》撰寫的發刊詞中,第一次將同盟會的主張概括為民族主義、民權主義和民生主義。於是“三民主義”就成了《民報》宣傳的主要內容:
第一,宣傳以排滿為中心的民族主義。《民報》指出,統治中國的滿洲貴族已經淪為帝國主義的走狗,成為各族人民的死敵,因此號召人們起來“顛覆現今之惡劣政府”。值得指出的是《民報》的排滿宣傳已經注意到把清朝的反動統治者同滿族人民區別開來。
第二,宣傳以建立共和政體為中心的民權主義。《民報》發表許多文章批判封建制度,鼓吹資產階級的民主、自由、平等,強調“國民之權利”,號召人們起來推翻皇帝,廢除君主專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國。
第三,宣傳以土地國有。平均地權為中心的民生主義。《民報》發表不少文章宣傳土地國有和平均地權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這樣就接觸到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所要解決的根本問題----土地問題。
此外,《民報》還大力介紹世界各國的資產階級革命運動和民族解放運動,介紹西方的新文化和新思潮,其中包括社會主義思潮和無政府主義思潮。
《民報》的出版,受到國內外同盟會和同情革命的知識分子的熱烈歡迎。它的創刊號再版7次,第2、3期各再版5次,仍然供不應求,最高發行量達到17000份。第l~5期由胡漢民主編,第6~24期由章太炎主編(其中第19~22期由陶成章代理主編)。在出了24期後,曾一度被日本政府以“激揚暗殺”為由查禁。停刊一年後,由汪精衛在東京編髮了第25、26期,1910年2月終刊。
陶公被刺案
陶成章的被暗殺與革命團體之間的矛盾衝突有關。光復會脫離同盟會前,陶成章與同盟會的關係,尤其與孫中山的關係就已經非常緊張。
1908年陶成章前往南洋向華僑募集活動經費,行前請孫中山“作函介紹”,遭到孫中山拒絕。在爪哇,《中興報》編輯陳威濤因平時對孫中山不滿,遂從中挑撥,更增加了陶成章對孫中山的惡感。其後他在英、荷各屬宣傳光復會主張。孫中山、胡漢民得知後,作函制止,陶成章不予理會。雙方關係日趨緊張。李燮和對孫中山也多有不滿,認為孫中山以“詐術待人”,於是聯絡在南洋各埠的江、浙、湘、楚、閩、廣、蜀七省的華僑華人,“羅列孫文罪狀十二條,善後辦法七條”,並將孫中山“往來信札”一併交陶成章帶至東京同盟會總部面交黃興,要求撤銷孫中山的同盟會總理職務。黃興力持不可,並從革命大局出發,堅決維護孫中山革命領袖的形象,親自復函李燮和等人,澄清有關事實真相,希望陶、李消除誤會。就在此前後,陳威濤在爪哇,也將所謂孫中山的“罪狀”印刷數百張,郵寄中外各報刊登。這種使親者痛、仇者快的作法,對革命非常不利。孫中山對此非常憤怒,他致函中外各機關報對陶成章、李燮和、陳威濤的分裂行為進行批駁。1909年陶成章等人反孫失敗後,便另起爐灶,重組光復會,以章太炎為會長,陶為副會長,李燮和、沈鈞益、魏蘭為執行總部成員。此後全力經營南洋各埠,與同盟會抗衡,爭搶地盤和華僑,對同盟會在南洋的革命活動造成了嚴重干擾,因而引起了同盟會對光復會,尤其是對陶成章的不滿。
陶成章與滬軍都督陳其美的關係也很緊張。陳其美是“同盟會在上海的主幹”,他很不喜歡光復會。陳曾幾次勸尹銳志到南洋去,目的是要尹離開上海,使光復會在上海無人辦事,尹未中其計。1911年6月26日,陶成章與光復會員在上海嵩山路沈鈞益家開會,陳其美聞訊,“欲擊斃陶成章”。陶知不為陳氏所容,被迫離滬,再赴南洋活動。1911年9月,上海獨立,陳其美任滬軍都督。雖然光復會曾在起義過程中一度與陳其美合作,甚至支持過陳其美,但上海與吳淞近在咫尺,李燮和坐鎮吳淞,任吳淞軍政分府都督、光復軍總司令,一山容不得二虎,這是陳其美不願看到的。不過李燮和是湖南人,在上海無根基,好對付,所以陳一直利用攻寧、援鄂、北伐等機會,想方設法將他擠走。但陶成章則不同,江、浙、滬地區光復會勢力很大,他又是光復會的實際領導人,浙江獨立後又當上了浙江都督府參謀。江、浙、滬雖都建立了都督府,但三地的光復會員仍聽命於他。儘管他曾致電部下,勸他們“日後一切事宜商之各軍政分府”,但他的部下並沒有去做。上海的光復會總部實際上成為上海另一個權力機構。陶成章的實力地位和威望,對將江、浙、滬視為禁臠的陳其美來說是絕對不能容忍的。“其所以必欲置陶於死地而後快,乃因此時光復會系統軍事力量過盛”。於是派人於1月25日在法租界的廣慈醫院將他剌死。
陶成章的死,標誌著光復會革命鬥爭時代的終結。他死後,會員星散,活動停止。由於此後執政的國民黨是從同盟會演化而來,昔日同盟會與光復會恩怨難消,光復會員倍受排斥擠壓,所以,在此後的漫長歲月里,光復會連同它的革命鬥爭活動漸漸被淡化,乃至被湮沒。
故居
位於陶堰鎮陶堰村西上塘自然村。清末建築。故居坐北朝南,磚木結構,三間二進,占地407平方米。第一進門廳
單檐硬山頂;第二進座樓,系以陶成章撫恤金翻建。兩進中間以天井分隔,東廂有平屋四間。廂房南首第一間曾作陶氏書房。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辛亥百年人物(二)
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清宣統三年)中國爆發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國主義侵略進一步加深、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初步成長的基礎上發生的。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專制統治,挽救民族危亡,爭取國家的獨立、民主和富強。這次革命結束了中國長達兩千年之久的君主專制制度,是一次偉大的革命運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