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華日報》

《光華日報》

《光華日報》是世界偉大的革命家孫中山先生1910年12月20日在檳榔嶼故居莊裕榮中一手設創辦的。是全世界僅存的歷史最悠久的華文報。

基本信息

創辦

《光華日報》《光華日報》
《光華日報》是全世界僅存的歷史最悠久的華文報,是世界偉大的革命家孫中山先生1910年12月20日檳榔嶼故居莊裕榮中一手設創辦的。從此奠定了充當人民喉舌的功能,是彌足珍重的中華文化遺產。遠離母語環境、得不到當地政府的支持、與所在地主流文化截然不同……所有這些海外華文媒體所必須面對的問題,都決定了總部位於馬來西亞檳城的光華日報注定要面臨比國內報紙更為嚴峻的生存環境。當初發行只有幾千份的小報,如何能發展成為日發行量達10萬份、影響廣泛的海外華文報紙“老大哥”?顯然,是孫中山先生的號召力幫助光華日報挺過了一個又一個難關,而光華日報所堅持的孫中山先生提出的“博愛”精神,也正是光華日報今日能夠在激烈的報業競爭中發展壯大的重要原因。

發展

《光華日報》孫中山
光華見證了亞洲發展歷史,更是和馬來西亞同步發展,隨著時代變遷,《光華日報》由一份中國為本位的革命民主運動的僑報轉變為當地華裔人士的報紙,成為北馬地區華人社會的喉舌,繼續扮演文化先鋒的角色。不僅傳播中華文化,還有效引導華人融入當地社會,宣傳種族和諧,增進民族團結和相互了解,在特殊環境中發揮特殊作用。成為政府和人民之間的橋樑。成為發展中馬友好關係的新聞載體。
創辦初期,《光華日報》是中國革命黨馬來西亞最重要的機關報。在血雨腥風的革命中,它擔負起號召海內外華人大團結,推翻封建社會的使命。當時,《光華日報》的誕生猶如一支站在南洋最前線的義勇軍,支持中國民主改革運動和抗日救國運動。《光華日報》創刊之初,每天出版2大張。最初全部採用4號長行編排,社論、電訊、新聞、廣告一律採用4號字,重要啟事排在最前頭。在孫中山先生的感召之下,該報吸引了愈來愈多追求新文化、新知識的讀者。這裡不僅是同盟會在南洋的重要宣傳機關,而且一度是指揮革命的陣地,成了同盟會的人才集結地、信息聯絡點、物資轉運站。《光華日報》創刊第二年,武昌起義爆發,推翻了統治中國200多年的滿清專制政府。光華這份有著特殊任務的民主喉舌繼續在檳榔嶼肩負著任重道遠的文化薪傳使命。其間,《光華日報》幾經滄桑:1927年中國濟南發生五卅慘案,光華號召反日,被當局勒令停刊;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光華日報以大無畏精神,號召華僑獻捐支持南僑籌賑會,同時以身作則,全體職員捐獻一個月薪水。當年籌款抗日,檳榔嶼居馬來西亞之首,這其中,《光華日報》扮演著一個舉足輕重的推波助瀾角色;1941年,日本侵占檳島,站在文化戰場最前線抗日的《光華日報》首當其衝,報社董事及新聞工作者積極抗日,《光華日報》成了日軍占領前最暢銷的一份華文日報;檳島淪陷後,光華董事及員工成了日軍通緝的對象。走避不及的光華人皆遭日軍逮捕,壯烈犧牲。直到日本投降後,停刊了4年多的《光華日報》才得以復刊。
上世紀60年代末,紅色思潮風起雲湧。《光華日報》再度面臨一場大考驗,營業欠佳。當時的主事者駱文秀無奈之下賣掉了另一份英文報紙《星報》,投入百萬資金,冒著血本無歸的風險,重振《光華日報》。實際上,這份有著近百年歷史的老報,目前每天60個版,厚厚的一疊中,廣告版面占了不少。華人較為集中、華人在整個馬來西亞人口中所占比例較高,固然是光華日報相比較於其它海外華文媒體較為明顯的生存優勢。孫中山先生為革命事業奔走一生,由他創立的光華日報深深地打上愛國愛民的烙印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也正是因為這張小小報紙所散發出來的濃郁的愛國主義情懷,它贏得了海外華僑的尊重與支持。光華日報不僅僅是一張報紙,更是海外華人對祖國感情的一種寄託。而光華日報所一直堅持關注中國、關注華人社團的宗旨,也讓一份報紙成為祖國與馬來西亞華人之間的一條紐帶,系住了華人在海外漂浮的心。
1975年3月,報社在編採內容及業務促銷方面大肆改革。在這階段,光華實施了第一及第二次版,儘快地把最新的資訊送到北馬一帶的城鄉。在新聞報導和輿論方面,堅守不偏不倚,反映國家政策和大眾意見,以服務廣大讀者為宗旨。1998年7月7日,光華獲得了認可:馬來西亞慶祝100周年紀念之際,頒發“歷史最悠久註冊公司及業務蓬勃榮譽獎”給該國5家歷史最悠久的公司,《光華日報》是其中之一。經過時代的顛簸和歷史的動盪,尤其是在日軍占領檳城時期,由於《光華日報》的抗日言論,日軍占領報社,將印刷機用來印刷鈔票,而民間亦無人敢收藏《光華日報》。此後,所有資產及珍貴資料損失殆盡,如今保存最早的資料是報社1947年出版的一份周年紀念冊,上面有孫中山王雲五等人的題字和信件。然而,那些曾凝結革命人士心血和熱情的報紙已隨戰火灰飛煙滅。只保留了上個世紀50年代以後的報紙。最近,在孫中山故居,令人喜出望外地發現了該處珍藏有《光華日報》1911年8月23日的一份頭版影印報紙。這是目前所知的最早的一份《光華日報》了。泛黃的紙張記錄了當時報人的辦報方式和風格。和現在的橫排、簡體的《光華日報》不同,這份“新聞紙第二百七十四號”採用的是繁體、直排。雖然報頭、字型已經完全不一樣了。這份報紙最大的特色便是廣告占了大部分篇幅,除了報頭、告白、定價之外,刊登了4條廣告。隨著時代的發展,海外華文媒體也面臨著激烈的市場競爭,但光華日報作為北馬第一華文報紙的地位一直無人可撼。孫中山先生的“博愛”思想,一直影響著光華日報的報辦理念。光華日報始終堅持用客觀的立場進行報導,始終關注民生、關注普通人的生活。
光華日報1992年6月12日,遷入自建的四層光華日報新大廈,邁入了新的里程碑。光華不惜斥巨資美金數百萬元購置新式快速印刷機法新社衛星接收系統及北大方正彩色雷射照排系系統等數項新的傳訊及印刷設備,投資總額達二千多萬馬幣,充分展示了華文日報的現代化形象。光華引進世界上先進的印刷機,美國高斯柯達印報機,使印刷更快捷、更精美,這種四單位的印刷機,每小時印報5萬多份,同時,可出版14大張,可在不停機的情況下接紙印刷。光華還購置一套中型印刷設備,主要用於為社會各界服務,廣告部強大陣容和周到的服務在各界支持下營業蒸蒸日上,是報社主要經濟來源。快捷暢通的國際信息渠道,先進的照排系統和最新最快的印刷系統,加上完善的發行網路,使光華進入一個新的里程碑。
光華一向十分重視同中國傳媒之間的聯繫和協調合作,與中國同步發展,是馬來西亞率先使用簡體字,率先改為橫版的華文報,並致力於新聞網建設,提升出版品質和科技水平,縮短出版時間,充實內容增加篇幅。前馬來西亞首相馬哈迪曾專程前來為光華日報大廈主持開幕,並在中國訪問北大方正集團,支持光華日報引進中國新科技,保進中馬出版業交流。作為世界華文報界先驅的《光華日報》,在編輯方針上致力於宣傳中華文化,立場超然、不偏不倚、堅持原則、不卑不亢,維護國家利益成為政府橋樑。並致力於促進各民族團結,保持平穩而踏實。力求以公平嚴正的態度,贏得讀者的信任與支持。

版面

《光華日報》版面新穎,包裝精美,醒目編排的具有鮮明的風格,尤其頭版27×20厘米的清晰的彩色大照片產生強勁的視覺衝擊力,每天都是60-80個版面的大容量,是馬來西亞北部華人主要資訊來源之一,也是備受重視,適合各階層讀者的華文報,成為北馬一帶最暢銷的高水平的華文日報。發行網路遍及全馬,還遠達泰國南部,香港新加坡等地。目前,每日發行量超過10萬份,仍在繼續增長中。為了啟發年輕一代學習華文的興趣,注重人文精神,提供健康益智的課外讀物,提高他們華語水平,以國小生為對象的周報《大紅花》發行全馬。目前成為全馬國小必訂的周報,吸引越來越多的少年兒童讀者。《光華日報》每天還為東馬沙巴州《自由日報》提供8個版面,使這份規模不大的日報依靠光華快捷的新聞咨訊為載體,擴大了《自由日報》宣傳範圍和光華在東馬的影響面,也使光華更受東馬讀者歡迎。光華排除萬難,投資再投資,務求趕上時代的步伐,把光華帶到時代的前端。2002年3月,《光華日報》榮獲"全球歷史最悠久的華文日報"和"服務年資最久員工"二項馬來西亞記錄大獎。這是馬來西亞文化事業一項殊榮,也是馬來西亞華人的驕傲。
中國的發展為世界所公認,中文成為世界重要語言是必然趨勢,在東南亞華文教育最好的最完善的馬來西亞,在華人超半數的檳城州,更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更堅定了光華人繼承孫中山先生開創的光榮傳統,辦好這張報紙的決心,他們希望更多的中國新聞界朋友到光華來進行文化及各方面的交流。

外國著名報紙

報紙,是以刊載新聞和時事評論為主的定期向公眾發行的印刷出版物。是大眾傳播的重要載體,具有反映和引導社會輿論的功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