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古道

黃河古道

《黃河古道》,是一部由作者李達(一隻魚的傳說)創作的探險小說。講述的是一段作者當年在黃河上淘金的詭異經歷。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開封附近清理黃河古道,從十幾米深的淤泥下挖出了一截銹跡斑斑的鐵管。有人把耳朵貼在鐵管上一聽,發現鐵管中不斷傳來刺啦刺啦的響聲。第二天等專家趕來時,卻發現原本乾涸的河床一夜水滿,渾濁的黃河水中,再也找不到那根鐵管了。

基本信息

簡介

黃河古道,亦即黃河故道
1128年至1855年的黃河道。黃河故道歷史悠久,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東京(今開封)留守於滑縣西南人為決河遂使河道東奪泗入淮,黃河流經商丘727年,到1855年(清鹹豐五年)從銅瓦廂(今蘭考縣東壩頭處決口北流,才成為黃河故道,廢黃河口在江蘇省北部。如今,黃河故道生態旅遊區內東西有天沐湖和鄭閣湖,中間有萬畝國有林場。天沐湖水域面積1萬多畝,鄭閣湖水域面積1500多畝,平均水深2米。湖面碧水蕩漾,湖水清澈見底,湖內魚翔淺底,湖邊蘆葦茂盛,成為獨特的“北國水鄉”,潤澤著周圍的萬畝良田。這裡一年四季候鳥栖息,僅目前發現的就有天鵝、丹頂鶴、白鷺、鴻雁、野鴨等數十種。區國有林場主要樹種以刺槐、楊樹、泡桐為主,兼有多種經濟林雜果。由於林木茂密,棲息有金雕、貓頭鷹、喜鵲、百靈等各類禽鳥40餘種,還有野兔、刺蝟、狗獾等10餘種野生動物在林中出沒。故道南岸綿延橫亘著被譽為“水上長城”的黃河故堤,平均高出堤外15米,是一處名符其實的“懸河”。故堤外是萬畝良田,以種植小麥、玉米、棉花、花生、大豆為主,還有一片片的桃、梨、杏、棗等經濟林,道路阡陌,綠樹成行,花紅果香,林茂糧豐,一派田園風光。沿黃河故道生態旅遊區,還散布著歷朝歷代遺存下來的幾十處人文景觀。主要有:我國大思想家、道家學派代表人物莊子的出生地--蒙城遺址;古黃河邊上聞名遐邇的水旱碼頭--劉口古鎮,包括陸陳會館、山西會館南山會館等,至今,這裡還傳頌著雍正御景、劉庸賞景、華佗行醫、太平天國習武等一串串神奇的傳說,使得這裡的文化底蘊十分豐富。悠久的歷史文化,獨特的自然景觀,被國內外旅遊界專家讚嘆為“古老的水上長城”和“遲到的發現”。
河流決口後放棄原來河床而另循新道稱為改道,黃河由於多沙善淤,變遷無常,改道十分頻繁,中游的寧夏銀川平原內蒙古河套平原一帶的黃河河道都曾多 次變遷,但影響重大的是黃河下游河道改道。通常認為,《尚書?禹貢》中所記載的河道是有文字記載的最早黃河河道。這條河道在孟津以上被夾束于山谷之間,幾 無大的變化。在孟津以下,匯合洛水等支流,改向東北流,經今河南省北部,再向北流入河北省,又匯合漳水,向北流入今邢台巨鹿以北的古大陸澤中。然後分為幾支,順地勢高下向東北方向流入大海。人們稱這條黃河河道為“禹河”。
茶馬古道的韻味,獨居西部鄉情的黃河,將成為甘肅又一村社區,為甘肅的文化發展做出很大的宣傳影響。

《黃河古道》

另有原創小說名《黃河古道 人形棺材》,作者為李達(一隻魚的傳說),分為兩卷:黃河鬼窟、龜葬之城。於天涯蓮蓬鬼話發貼,多次易稿。已由吉林出版社與時代文藝出版社聯合出版。此外,即將推出《黃河古道2
附上該小說簡介:
特別說明:
本書講述的是一段我當年在黃河上淘金的詭異經歷,書中講述的採金技巧、黃河秘史等,均已隱去人物真實性命以及地名,本文作者也沒有直接或簡介傳授任何人相關採金方法、技巧,也沒有支持或鼓勵任何人去黃河採金,如果有人因閱讀此文走上採金之路,本文作者不負任何責任。
我再次強調一下:黃河以及自然界中的所有礦產都歸國家所有,私人採金為違法行為。
黃河是中國最神秘的一條長河。
在黃河有記載的二千多年中,下游決口1500多次,大改道26次,黃河決堤,一瀉千里,所到之處,人或成魚鱉,黃河古道厚厚的淤泥中,包含了太多的禁忌,太多的古怪,詭異得讓人簡直不敢相信。
關於黃河古道的怪事太多了,我就隨便說一些發生在近代的怪事吧。
五十年代初期,河工扒開了乾涸的黃河古道後,發現了一截銹跡斑斑的鐵管,鐵管初時只有胳膊粗細,越往下越粗,往下挖了七八米,那鐵管有水缸粗細,周身白亮,就像用紗紙打磨過一般。河工們不敢再挖,等專家第二天來了後,卻發現那原本乾涸的河床一夜水滿,渾濁的黃河水中再也找不到那截鐵管了。
在六十年代,清理黃河古道時在淤泥下發現了一個十幾米高的銅鐘,鐘口用鐵汁給封住了,打開一看,銅鐘里全是密密麻麻的骷髏頭,骷髏頭裡盤著各種黃橙橙的小蛇,怎么也不肯出來。專家考察了一番,怎么也想不通這口大鐘是乾什麼用的,還有蛇怎么能在封閉的大鐘里存活那么多年,還有就是自從那大鐘挖出來之後,黃河邊上每家每戶都會聽到銅鐘徹夜敲響,弄得大家都睡不著覺,最後迫於壓力,只能將大鐘原樣沉在了河底。
在大鐘沉到水底之後,家家戶戶都再也沒有聽到那口銅鐘敲響的聲音。
七十年代,黃河大堤上號召家家門前通馬路,河堤上修了一條筆直的柏油路,路修到半截,前面是一片黃河古道,河灘上東倒西歪地橫著幾棵枯死的老樹。修到這個河灘處,地基就怎么也打不下去了,手腕粗的鋼釺一打進去,就斷掉,怎么也不行。後來沒辦法,請來了當地的風水師,風水師讓他們把道路繞開那處黃河古道,這樣才堪堪過了這個坎。
在八十年代,黃河邊上的某座老城開始折騰城市建設,老城區拆了又建,建了又拆,最後在金水橋邊修建了一條盲道,盲道卻接到了金水橋中,不僅如此,在鄭州還有許多古怪的斑馬線,斑馬線竟然修建在了草坪上,又在黃河邊招募了許多河工,穿著清朝時期的河兵裝,在黃河沿岸喊著口號來回行走。
其實,大家都錯了,這些盲道和斑馬線並不是給人走的,這些路,是留給老黃河古道里的物件走的。幾千年的古城,老祖宗傳承下來的古訓,一草一木都有來歷,老城裡的一塊古磚,一條石碑,要放在哪,又要怎么放,那都是有說法的,不是一句兩句科學就能解釋清楚的。
說完了黃河,再說說採金。其實黃河和採金本來就是一體,黃河上的山水精華凝結成了玉脈,採金中分水定金說的就是在黃河上尋找金脈的過程。
好多人以為採金就是電視上說的淘金,用一個平底鍋裡面裝些沙子,放在水裡連續淘,淘到最後剩下的金燦燦的沙粒就是金子。其實大家理解的這種淘金,是外行人的做法,就像是發丘盜墓,憑著摸金卸嶺技術進去的才叫盜墓,靠一把鐵杴就將古墓掘開的,那只能叫挖墳。
我說的,是中國古代最神秘的金門一派,流傳了幾千年的“分水”、“觀山” 、“探淵” 、“凌雲”,他們采的不是河水中的金沙,而是隱藏在深山大水中的金脈。
古人云:“金玉藏於深山大水”,金玉乃山水凝結的精華,據說金玉剛生出來的時候,像棉花一般柔軟,見風后才慢慢變硬,這些生出黃金美玉的地方,一般深藏在深山大水中,被稱為金脈、玉根,一旦找到金脈,玉根,黃金美玉便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了。
俗話說,人生在世,只為名利二字,金玉自古以來就是財富的象徵,所以從商周時期,古人就開始了對於金脈、玉根的尋找。
古代有“和闐 之玉,多在於水”的說法,說的就是美玉多出自水中,玉性陰,所以在古代尋找玉根的是幾個處子,赤身裸體,後面背著一個背簍,並排在大水中行走,以赤足感知水下的玉根,如果遇到美玉,就撿到背簍里。水邊設有監工,手執銅鑼,每見采玉人採到一塊玉石,便敲一下銅鑼為記,負責記錄的官員便會在玉冊上畫一個紅點,最後按照紅點向采玉人索取玉料。
這說的是美玉,至於黃金就更複雜了。

圖書目錄

第一部分
黃河古道黃河古道

黃河古道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開封附近清理黃河古道,從十幾米深的淤泥下挖出了一截銹跡斑斑的鐵管。有人把耳朵貼在鐵管上一聽,發現鐵管中不斷傳來刺啦刺啦的響聲。第二天等專家趕來時,卻發現原本乾涸的河床一夜水滿,渾濁的黃河水中,再也找不到那根鐵管了。
第一節:黃河怪事
第二節:有鬼
第三節:黃河水怪
第四節:水下行走的屍體
第五節:鐵頭龍王
第六節:巨蛤
第七節:蛟龍
第八節:銅鼎
第九節:無底深淵
第十節:黃河禁忌
第十一節:豢龍
第十二節:龍骨
第十三節:鬼棺
第二部分
第二天早上,外面就鬧開了,原來昨天晚上神秘失蹤了三個人。
隊長將人數逐一清點核對,發現失蹤的三個人,全是參與了昨天推黑棺入水的人。
一個老河工想了想,順著三人的工棚找了一圈,發現窩棚外的泥地中有三行清晰的腳印,一直往前走,最後竟然通向了黃河裡。
第十四節:天眼
第十五節:鬼洞族
第十六節:鐵鏈子
第十七節:開天珠
第十八節:黃河手藝人
第十九節:小心黃曉麗?
第二十節:蛟龍升天
第二十一節:魚皮衣
第二十二節:樹洞
第二十三節:龜葬之城
第二十四節:金脈
第二十五節:金門祖師爺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