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簡介
無政府主義(英文:Anarchism),又譯作安那其主義,是一系列政治哲學思想。其目的在於提升個人自由及廢除政府當局與所有的政府管理機構。 英語中的無政府主義“Anarchism”源於希臘語單詞“αναρχία”,意思是沒有統治者。所以被翻譯成中文時,根據這一最基本的特徵譯成“無政府主義”,也有文獻音譯為“安那其主義”。無政府主義包含了眾多哲學體系和社會運動實踐。它的基本立場是反對包括政府在內的一切統治和權威,提倡個體之間的自助關係,關注個體的自由和平等;其政治訴求是消除政府以及社會上或經濟上的任何獨裁統治關係。對大多數無政府主義者而言,“無政府”一詞並不代表混亂、虛無、或道德淪喪的狀態,而是一種由自由的個體自願結合,以建立互助、自治、反獨裁主義的和諧社會。莊子被認為是最早的無政府主義者。
一如其他政治哲學思想,無政府主義包含不同的分支和流派。雖然他們都有著反對國家的共同特色,但卻在其他議題上有著不同的立場,包括是否進行武裝鬥爭、或以和平非暴力建立社會的問題上產生分歧,而在經濟的觀點上也有顯著的差異,從主張財產徹底公有化的團隊精神流派,至主張私人財產和自由市場的個人主義流派,政治光譜分布相當廣泛。
社會起源
在信史前的狩獵時代,人類主要自發地以大家庭的形式聚居;沒有所謂政府和國家,只有小規模的財富積累和勞動分工,也沒有法令和統治者。無政府主義者主張這段時期為原始的無政府狀態。
有人認為可以從道家聖人老子、莊子的作品發現無政府主義的宗旨,例如“聞在宥天下,不聞治天下也”,“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同樣,無政府主義傾向也可以溯源至古代希臘哲學家的觀點,比如斯多葛派哲學創始人芝諾,還有阿瑞斯提普斯,他說智者不應該為政府放棄自己的自由。之後的社會運動參與者包括中世紀的自由人(Freien Geistes)、再洗禮派教徒、英格蘭的掘地者(Diggers)和激進者(Ranters)團體,也都被認為具有無政府主義的概念。
最早的“無政府”的使用出現在前467年埃斯庫羅斯的戲劇《七將攻忒拜》。其中,安提戈涅公主的哥哥波呂尼刻斯參與攻打忒拜,統治者因此禁止埋葬波呂尼刻斯的屍體作為懲罰,安提戈涅公開拒絕接受禁令,說“就算沒有別人來,我也要自己埋葬他,並獨自承擔埋葬我的親兄弟所帶來的危險。對這種挑釁對抗城市統治者的無政府行為,我並不羞恥( ekhous apiston tênd anarkhian polei)。”
古希臘也被西方認為是首創了作為哲學思想的無政府主義,斯多葛派哲學家芝諾作出了這一貢獻,他被克魯泡特金稱為“古希臘最好的無政府主義詮釋者”。按克魯泡特金的總結,芝諾“批判了國家萬能、干涉和管制,並提出了個人的道德法則的重要”。在古希臘哲學體系之內,芝諾無政府自由社群的主張和政府論相對,後者的代表性表述為柏拉圖共和政體和烏托邦。芝諾提出人有自衛本能,這讓人變得利己,自然也相應的賦予了人類另一本能——社會性。像一些現代無政府主義者一樣,他相信如果人們按照本能行事,就不需要法律、法院或是警察,不需要寺廟和公共偶像崇拜,也不用錢(贈品經濟代替交換)。年代久遠,我們只是通過引文支離破碎地了解芝諾的信仰。
16世紀 歐洲的再洗禮派教徒往往被認為是現代無政府主義的宗教先驅。羅素在《西方哲學史》中說再洗禮派教徒“批判所有的法律,他們認為所有好人都被聖靈指引……以這個前提他們到達了共產主義……”。小說《Q》則描述了這一活動及其革命性的意識形態。1548年,埃蒂安·德拉博埃蒂(Etienne de la Boetie)寫了Discours de la servitude volontaire(志願性服從之道),一篇探究人們服從統治者的文章。17世紀 英國內戰時,掘地者中的Gerrard Winstanley則出版了一個小冊子,提倡公社所有制、以小塊耕地為單位的社會組織和經濟組織,它也被認為是現代無政府主義的先驅。
第一篇明確提出沒有政府的文章是埃德蒙·伯克的《為自然社會而辯護》(1756年),他還匿名寫過其他一些文章,但他聲稱那都是諷刺文學。儘管如此,一些學者懷疑伯克的聲明是由於詳盡論述的論點和文章的嚴肅性。1793年 威廉·戈德溫出版了《對政治正義的評論》,其中他借批評政府發表他的自由社會的觀點。有些人認為這是首次無政府主義論述,把戈德溫稱作“無政府哲學的創立者”。除了出於個人在面對外來侵犯時會自發聯合,戈德溫反對其它任何有組織的個人勞動合作,認為這會妨礙善行,他甚至反對管弦樂團。他是早期的自由主義支持者,支持個人私有產權,並定義它為一種“帝權,使每個人有通過勤勞獲取產出的資格”。但直到這個時期無政府主義的運動仍未存在,而“無政府主義者”一詞也仍然是法國大革命中資產階級的吉倫特派用以羞辱其他較激進派系的負面用語。
團隊精神
無政府第一人
皮埃爾-約瑟夫·普魯東
皮埃爾-約瑟夫·普魯東通常被認為是第一名自稱無政府主義的人,他在1840年出版的《什麼是財產?》一書中以此自稱,因此一些人主張普魯東是現代無政府主義思想的創立者。普魯東發展了一種以自發性秩序為根基的社會理論,稱為互助主義(mutuellisme),在這種社會裡,並沒有類似政府的中央控制機構,使個體得以依照各自的意願追求他們自身的利益。他對於資本主義、國家、和既定宗教制度的反抗啟發了許多之後的無政府主義者,也使他成為當時主要的社會主義思想家之一。對普魯東而言:
“資本……在政治領域上是和政府類似的東西……經濟上的資本主義、政府或權力機構的政治、和教會在神學上的觀點三者都是同樣一種概念,以許多形式互相連結。攻擊其中任何一者便等同攻擊全部三者……如同資本對勞工的影響、國家對自由的影響、教會對心靈的影響一般。這種三位一體的專制制度在實踐上和理論上都是有害的。壓迫一個人最有效的方法便是同時地奴役他的身體、他的意志、他的理性。”
在《什麼是財產?》一書中普魯東著名的宣稱“財產權是一種偷竊”,在書里他反對建立一種“財產權”(propriété)的制度,以避免財產所有人得以隨意“使用和濫用”他們的財產—例如剝削勞工以求取利潤。然而普魯東的看法在後來完全改變,他改為宣稱“財產權是一種自由”,認為個人能以財產權來抗衡國家的權力。表面上看來普魯東的理論是自相矛盾的,但如同在他死後才出版的《財產權理論》(Theory of Property)一書里主張的,普魯東“強烈地對比他所謂的‘財產’—依據平等和正義的原則有限制的運用資源、資本和產品的權利—與現代‘財產權’的形式”,但他最後也“承認了只有在所有權不受任何大小限制的情況下,自由才得以獲得保證”。在這個理論基礎上,普魯東說:
“我們應該從哪裡找尋對抗國家的制衡力量?只有財產才能辦的到…完全的國家權利是與完全的財產所有權利相衝突的。財產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革命力量。”
普魯東的互助主義根基於在工作場所、土地、和房屋上對於私人財產的對抗,主張這些東西應該被他們的使用者“占有”(“所有累積的資本屬於社會的財產,沒有人可以獨占其所有權。”)同時他也反對共產主義,主張應該支付勞工報酬,但他也反對資本主義的僱傭勞動制(如某人純粹藉由他人的勞動賺取利潤)。他進一步主張勞工們應該“將他們自行組織起來成為一個民主社會,所有成員應享有同等的身分,以免再次淪為封建制度”
普魯東的觀念影響了法國的勞動階級運動,他的追隨者也在法國的1848年革命和1871年的巴黎公社中相當活躍。無政府共產主義者如彼得·克魯泡特金則反對普魯東支持勞動產品的“私人財產”(如報酬,或稱之“勞動結果的酬勞”),而是主張由勞工們自由的分配產品。
普魯東觀點
無政府共產主義
普魯東厭惡共產主義在團隊精神上的觀點。而巴枯寧原本還相當同情之,將共產黨宣言翻譯成了俄文。之後巴枯寧也與共產主義斷絕了關係,但他仍然保持中央集權的概念,成為無政府團隊精神。無政府團隊精神支持支付勞工酬勞,但仍堅持在革命後轉型為共產主義體制的可能性,由共產體制依據每個人的需求來分配產品。巴枯寧的學生詹姆士·季佑姆(James Guillaume)將巴枯寧的概念寫入論文裡Ideas on Social Organization(1876):“當……生產的速度高過消耗的速度時……所有人將能從社會所儲備的商品里拿取他所需要的部分,無須擔憂匱乏;如此一來將能大幅提升自由而平等的勞工們的道德感,將能避免、或大幅減少濫用和浪費的現象。”
Joseph Déjacque是早期的無政府共產主義者之一,他也是第一個自稱為自由社會主義(Libertarian socialism)的人。與普魯東不同的,他主張“擁有產品的權利並不屬於生產它的勞工,而是屬於那些需要使用它的人”。
克魯泡特金通常被視為無政府共產主義最重要的理論家,在他所著的 The Conquest of Bread和 Fields, Factories and Workshops里描繪出他的經濟理想,克魯泡特金覺得合作會比競爭更有益,主張合作是自然狀態的現象。他主張藉由人們自行“沒收全社會的財富”來廢止私人財產,並以一個由人們自願組織、無階層分別的網路來協調經濟運作。他主張在無政府共產主義里“房屋、田地、和工廠都不再是私人財產,而是歸屬於公社或國家的。”而貨幣、工資、和貿易將會被廢止。個人和團體將會使用並控制他們所需要的資源,無政府共產主義的目標便是將“收割或製造出的產品分配給所有人,讓每個人自由的使用他們。”除此之外,他重複的強調道(如其他無政府共產主義者)將不會強迫個人接受共產主義,主張“占有他們所能耕種的土地大小”的小耕農們、“居住在對他們人數而言大小適當的房屋”的家庭們、和“使用他們自己的工具或紡織機”的工匠們都能自由的選擇他們想要的生活。一些人認為無政府共產主義在占有和財產的觀念上與普魯東的一些理念類似。
其他重要的無政府共產主義者還包括愛瑪·戈爾德曼、亞歷山大·貝克曼、和艾力格·馬拉泰斯塔(Errico Malatesta)。許多無政府工團主義者也認同無政府共產主義的目標。
一些無政府主義者則厭惡將共產主義與無政府主義融合。一些個人無政府者批評廢止私人財產是和自由不相容的。例如班傑明·塔克在他出版的作品裡批評無政府共產主義是“假冒的無政府主義”。
第一國際
在歐洲,1848年的革命招致了嚴厲的鎮壓。到了1864年,國際工人聯合會—有時簡稱為“第一國際”成立了,聯合了歐洲各地革命的流派,包括法國那些普魯東和巴枯寧理念的擁護者、英國的工會主義者、社會主義者、和社會民主主義者。由於它確實連結了各地激進的勞工運動者,第一國際成了相當重要的組織。
卡爾·馬克思是當時第一國際里的領導人和委員會裡的成員。普魯東互助主義的擁護者則反對馬克思的國家社會主義,支持政治的節制(abstentionism)和小資產的擁有人。米哈依爾·巴枯寧在1868年也加入反對馬克思的行列,結合了第一國際里反獨裁主義的社會主義區塊。首先,擁護馬克思的集產主義勞工將第一國際推向更具革命性質的方向,接著第一國際開始分裂為兩個派系,兩派各自以馬克思和巴枯寧為領導人。兩派最明顯的差異是在戰略上的,圍繞著巴枯寧的無政府集產主義者(依據克魯泡特金的說法)“只在經濟上直接與資本主義鬥爭,而不去介入在政治上的議會體制”。相反的馬克思和其擁護者則專注於在議會政體的活動,並尋求一個有著中央領導和掌控的政黨組織以進行鬥爭。
巴枯寧批評馬克思的理想為獨裁主義,並預言如果馬克思主義的政黨奪取了權力,他們將會變的和他們所反抗的統治階級一樣糟糕。在1872年,第一國際中衝突達到頂點,馬克思主義者靠人數優勢在海牙大會 (1872)投票逐出了巴枯寧和巴枯寧主義者,並將第一國際的總部遷往紐約。這通常被認為是無政府主義者和馬克思主義者之間衝突的由來。
許多現代左翼內部的爭論都可以追溯回當初巴枯寧和馬克思的爭論,他們對於革命政黨所應扮演的角色以及革命後的社會問題上產生分歧。許多左翼份子、共產主義者和無政府主義者,反對傳統的列寧主義和布爾什維克以領導革命的政黨來組成新國家的概念,這一部分是因為歷史上蘇聯的失敗,也是因為這樣的革命只是以一個新的官僚階級來取代原有的獨裁官僚罷了。
與勞工運動
無政府工團主義是一種將勞工運動作為革命主要角色的無政府主義形式(“工團主義”一詞源於法文 syndicalisme,意味著“工會主義”)。無政府工團主義主張建立革命性質的工會以爭取更好的工作條件、奪取對生產工具的控制、並以直接行動和總罷工等手段來推翻國家。無政府工團主義追求廢止工資制度,並廢止對生產工具的私人所有權—他們認為那是造成階級分裂的原因。 在1871年的鎮壓後,法國的無政府主義再度出現,影響了 Bourses de Travails自治勞工團體和工會。到了1895年,法國總工會(Confédération Générale du Travail, CGT)成立了,成為第一個無政府工團主義的主要運動。1914年後CGT開始遠離無政府工團主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採納了合作主義。在俄國的布爾什維克革命成功後開始與馬克思主義的第三國際合作。
西班牙的無政府主義工會聯盟在1870年代至1910年代間形成,最成功的是在1910年成立的全國勞工聯盟(Confederación Nacional del Trabajo, CNT)。在1940年代前CNT是西班牙勞工階層最主要的政治勢力,在1934年擁有158萬名會員,CNT在西班牙內戰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拉丁美洲的無政府主義也有著強烈的無政府工團主義成分。拉丁美洲主要的工會聯盟都採納了無政府工團主義的計畫,最顯著的是墨西哥、巴西、阿根廷、和烏拉圭。在葡萄牙、義大利、德國、和日本也有顯著的無政府工團主義運動。CNT在1922年加入了國際勞工協會(International Workers Association)—無政府工團主義為取代第一國際而創建的聯盟,在歐洲和拉丁美洲等15個不同的國家有將近2百萬名成員。
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無政府主義運動是在西班牙,由西班牙聯合總工會(Confederación General del Trabajo, CGT)和CNT組成。CGT宣稱擁有定期繳交會費的成員60,000人,並在選舉中獲得超過一百萬張選票。其他活躍的工團主義運動還包括美國的勞工團結聯盟(Workers Solidarity Alliance)和英國的團結聯盟。具革命性質的產業工會主義的世界產業工人聯盟(Industrial Workers of the World)也依然存在,宣稱擁有2,000名定期繳交會費的成員。
俄國革命
1917年的俄國革命對無政府主義的運動和理論都產生極大震撼。
在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中,許多無政府主義者原本支持布爾什維克的政變。然而,布爾什維克很快就轉過頭來對付無政府主義者和其他左翼反對派,衝突在1921年的克倫斯塔叛變中達到頂點。在俄國的無政府主義者被大量逮捕,或者轉為地下組織,有的人則加入了掌權的布爾什維克。在烏克蘭,由內斯托爾·馬克諾所領導的無政府主義農民軍隊在俄國內戰中同時與白軍與布爾什維克作戰。
被驅逐出境的美國無政府主義者愛瑪·戈爾德曼和她的丈夫亞歷山大·貝克曼回到俄國後,與其他無政府主義者一同見證了布爾什維克的政策和對克倫斯塔叛變的鎮壓,兩人都在這時寫下了他們對俄國革命的看法,以揭露被布爾什維克掩蓋的真相。對他們而言,巴枯寧當初所預言的馬克思主義掌權的後果可說是再真實不過了。
布爾什維克在10月革命和接下來的俄國內戰中的勝利嚴重損害了國際間的無政府主義運動,許多勞工和激進份子將布爾什維克的勝利當作是革命的榜樣,共產主義的政黨大幅成長,大幅削弱了無政府主義和其他社會主義運動。在法國和美國,主要的工團主義運動如法國總工會和世界產業工人聯盟都重新進行組織,遠離無政府主義的路線,向第三國際靠攏。
包括內斯托爾·馬克諾在內的許多俄國無政府主義者流亡至巴黎,他們認為必須發展一種新形式的組織以與布爾什維克作區隔。他們在1926年發表了宣言,被稱為“自由共產主義組織綱領”(Organisational Platform of the Libertarian Communists),被許多無政府共產主義者支持,不過也被許多人反對。
這份綱領持續影響一些現代的無政府主義團體,他們相信無政府主義運動應該圍繞著“理論的團結”、“戰術的團結”、“集體責任”、和“聯邦主義”的原則。以綱領為原則的團體還包括愛爾蘭的勞工團結運動(Workers Solidarity Movement)和北美的東北部無政府共產主義联盟(North Eastern Federation of Anarchist Communists)。
與法西斯
在1920和1930年代,無政府主義與國家的衝突本質被歐洲法西斯主義的崛起改變了。在許多情況下,歐洲的無政府主義面臨不同的選擇—是否要加入由改革派民主主義者和傾向蘇聯的共產主義者聯合組成的人民陣線同盟以對抗法西斯主義。從義大利流亡的無政府主義者Luigi Fabbri對此說道:
“法西斯主義並非只是另一種形式的政府而已,它如同其他所有政府一般使用暴力,它是所能想像中最獨裁而又最暴力的政府。它代表了對權力原則的理論和實踐的極度讚揚。”無政府主義與法西斯主義的鬥爭首先在義大利出現。無政府主義者在反法西斯的組織“Arditi del Popolo”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這個團體在義大利是無政府主義色彩最濃厚的一個,並且取得了多次的勝利,包括1922年8月在帕爾瑪的堡壘擊敗了數千名法西斯黑衫黨黨員。不幸地,無政府主義提出的聯合起來對抗法西斯主義的呼籲被社會主義者和共產主義者們所忽略,直到後來大勢已去。在西班牙,西班牙全國勞工聯盟(CNT)最初拒絕加入反法西斯的人民陣線選舉聯盟,CNT的棄權導致右翼在選舉中獲勝。但在1936年CNT改變其政策,無政府主義者們投票支持人民陣線重新掌權,一個月後,統治階層發動了政變,西班牙內戰(1936-1939)爆發。
為了對抗軍隊的叛變,由無政府主義主導的農民和勞工們在武裝民兵的支持下攻占了主要的城市巴塞隆納,以及其他面積廣大的鄉村地區,在鄉村實行集體化。但最後法西斯主義還是在1939年獲勝,無政府主義者在與史達林主義者的鬥爭中也節節敗退。CNT的領導階層往往陷入混亂和分裂,一些成員參與政府導致極大爭議。史達林主義的軍隊也迫害反對派的馬克思主義者與無政府主義者。
自從1970年代以來,無政府主義者又開始與新崛起的新法西斯主義團體鬥爭。在德國和英國,一些無政府主義者與激進的左翼馬克思主義團體合作,一起對抗法西斯主義。他們主張直接以自身的力量與法西斯主義戰鬥,而不是依賴政府採取行動。自從1990年代後期以來,美國的無政府主義者也產生類似的傾向。
行動宣傳
由於許多引人注目的暴力行動包括騷亂、暗殺、暴動,和一些人採取的恐怖主義行動,無政府主義者時常被描繪為是危險而暴力的。一些19世紀後期的革命者鼓勵政治上的暴力行動,例如進行炸彈攻擊和暗殺國家元首。這類行動通常被稱為“行動宣傳”(Propaganda of the deed)。這一詞的原本涵義是指做出示範性的直接行動,以鼓舞民眾進行革命。不過行動宣傳可以是暴力的、也可以是非暴力的。
無政府主義者們並沒有對使用暴力的效用和正當性有一定的共識,以米哈依爾·巴枯寧和艾力格·馬拉泰斯塔為例,兩人認為暴力是必要的,有時也是革命中的理想手段。但他們也指責單獨的個人恐怖主義行為(巴枯寧, "The Program of the International Brotherhood" (1869)和馬拉泰斯塔, "Violence as a Social Factor" (1895))。
其他一些無政府主義者則被看作是和平無政府主義者,主張徹底的非暴力。列夫·托爾斯泰的理念通常被視為基督教無政府主義(Christian anarchism),他便是著名的非暴力抵抗的擁護者。美國個人無政府主義者也強烈譴責行動宣傳。
政府主義
大多數無政府主義者傾向於現世的文化,要不就是徹底的無神論者。不過,一些宗教信仰里服從上帝的傳統,也與服從國家和人治政府有著衝突。
基督教無政府主義相信沒有任何權威能高過上帝,並反對世俗間的政府和國教的權威。他們相信耶穌的教誨以及早期基督教會的實踐是無政府主義的,但在“基督教”成為羅馬的國教後便被腐化了。基督教無政府主義者相信耶穌所指示的“有人打你的左邊臉頰,你就把右邊臉頰也給他打。”,堅持嚴格的和平主義。最知名的基督教無政府主義者是列夫·托爾斯泰,他寫了《上帝之國在你心中》一書,主張社會應該以憐憫、非暴力原則和自由為根基。基督教無政府主義也時常組織實驗性的無政府社區。他們有時也會抗繳稅賦。
除了基督教之外,佛教無政府主義以1920年代的中國影響力最為深遠,代表性人物為釋太虛,其思想受到了托爾斯泰和井田制度的影響。除此,佛教無政府主義在1960年代由蓋瑞·施耐德等作家所復興。
新異教主義則注重於環境保護和社會的平等,以及強調分權的自然狀態,使許多新異教徒成為新異教無政府主義者。
環境保護
自從1970年代以來,歐美國家的無政府主義者們開始專注於自然環境的保護上,生態無政府主義和綠色無政府主義。另一方面,支持自由市場的環境保護者認為大多數的環境問題都是因為公共災難(Tragedy of the commons)和缺乏對財產權利的適當定義而造成的。兩種說法都支持生態的多樣性和永續性。生態無政府主義者通常以直接行動來對抗那些被他們視為是地球破壞者的制度。當中最突出的是1980年代的地球優先!運動,他們採取了占據樹林以阻止伐木作業等行動。另一個重要的流派是生態女性主義,她們認為壓迫自然界便等同壓迫婦女。米哈依爾·巴枯寧針對社會生態學的著作、大衛·華生(David Watson)在雜誌上的文章、史蒂夫·布斯(Steve Booth)針對綠色無政府主義的著作等都促成了綠色無政府主義和生態無政府主義的思想和運動。
原始主義(Primitivism)是西方哲學中一種主張回歸工業時代和農業時代前的社會的思想。它發展出對工業文明的批判,批判人類的科技和進步導致人與人的疏離。這個理論在19世紀英國的盧德派(Luddite)破壞紡織機器的行動中展現出來,也在讓-雅克·盧梭的著作里出現。原始主義也在地球優先!、收復街道和地球解放陣線等運動中發展。無政府原始主義主張許多“原始”和狩獵時代的社會都具有反獨裁的本質,也因此是無政府主義的理想中的社會。
文化現象
最容易在大眾文化里代表無政府主義形象的,便是那些自稱為無政府主義的名人,不過一些無政府主義者仍拒絕聚焦於某些知名的在世人物以避免菁英主義。以下的人物是一些相當突出的無政府主義者:
麻省理工學院 語言學教授諾姆·喬姆斯基
科幻小說作家娥蘇拉·勒瑰恩
社會歷史學家霍華德·津恩
人種研究學教授華德·邱吉爾(Ward Churchill)
作家愛德華·艾比(Edward Albee)
作家羅伯特·安頓·威爾森(Robert Anton Wilson)—雖然威爾森的理念可能較接近左翼自由意志主義
圖畫小說家愛倫·摩爾(Alan Moore)
演員和作家漢斯·艾爾佛森(Hans Alfredsson)
終極格鬥大賽(UFC)拳擊手和冠軍傑夫·孟森(Jeff Monson)
女性主義者、作家和評論家吉曼·基爾
在丹麥,哥本哈根的下城於1971年形成了一個自治形式的克里斯欽自由城。在大多數西歐國家的房屋和失業危機產生了許多的自治社區和開墾區。雖然他們並非全都自稱為無政府主義者,一些在德國的反新納粹團體、和在法國及義大利的自治馬克思主義暴動、境遇主義者、和自治論者的運動也將反獨裁、反資本主義的思想進一步宣揚。
在許多風格的音樂里,無政府主義的主題開始流行,音樂開始與無政府主義相連結。當中最知名的是龐克搖滾,不過近年來hip hop和民俗音樂也成為散布無政府主義理念的重要媒介。在英國,無政府主義與朋克文化相連結,Crass樂團便以其無政府主義及和平主義的理念聞名。
政治與戰爭
政治與戰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