鎦公圳水利工程的修造者
人物簡介
郭元汾(一七○六至一七六五),字錫鎦,南靖縣龍山鄉廟兜村人。康熙四十四年十二月十五日生於廟兜。青年時隨父遷台,先居半線(彰化縣),再遷大佳臘(今台北市),開墾興雅廣帶荒埔。漳州人對於台北水利的興修,貢獻較大的首推林成祖、郭元汾兩人。郭元汾的最大功績,則是興修鎦公圳。鎦公圳和林成祖主持興修的大安圳,是台北地區兩大主幹水利工程。
人物生平
郭元汾的拓墾事業起初在彰化,他和父親在那裡墾得一片田園,本可豐衣足食。但郭元汾是有大志的人,當彰化土地墾盡之時,台北平野正進入開發時期。他決心到北部去擴大事業。
台北平野雖有大漢溪和新店溪兩大流系,但沒有完備的水利灌溉系統,所墾之田大多是產量不高的旱地。要把大片荒野變為良田,就必須解決農日灌溉用水。
郭元汾招募移民在新店溪支流青潭溪上築壩截流,開圳引水灌溉,但由於流量小,灌田有限。當時拳山堡(令台北市景美、木柵地區和台北縣坪林、深坑、石碇、新店、雙溪)一帶的大片荒埔,因水利未興而影響拓墾。郭元汾決心從新店溪上直接引水。而這項長達數十里的引水工程,需要大量資金。他將彰化田產盡數變賣,得銀二萬餘兩,全部投入水利興修。
乾隆五年(一七四零),修圳工程開工。水圳所經之地,多是高山深澗,工程艱巨。郭元汾卒領移民開山填溝,鑿石挖土,克服了一個個困難。水圳跨越景美溪的一段,先明修渡槽橫跨,未料過溪者以槽作橋,不久就被踩踏坍塌,於是改修暗渠,即深挖溪土,取大水缸去底,銜接鋪於溝內,上再覆土石以為暗渠。
水圳經過番社的地方,常遭番族襲擊。郭元份派人守望設防,仍時有衝突。後來他親自撫番,並娶番女為妻,請番人一起修圳,才使衝突平息,工程繼續推展。
乾隆十七年(一七五二),工程進展到中途,因施工複雜,資金短缺,難以為繼。林安、蕭月等友人出資襄助、參加施工的部分佃戶也籌措了部分資金。
二十五年(一七六零),歷時二十一年的水圳終告竣工,命名為金石川圳。整個工程南起新店溪的碧潭,自張北里穿山通過景美,經公館、新生南北路,過令台北市區,到大直對岸的基隆河畔,全長數十里,灌田一千二百多甲。
乾隆三十年八月,台北遭大風雨,金石川圳被洪水沖毀多處。郭元汾憂慮成疾,於十一月十八日病逝。後人念其興修水利之功,將金石州圳改名為鎦公圳。郭元汾一生勤勉敦厚,鄉人尊奉為寬和先生。其子郭克汾繼承父志,興修水利,造福社會也頗有建樹,享有很高聲望。
京劇演員
人物簡介
郭元汾,男,京劇淨角。郭春山先生的長子。
人物生平
有條天賦的好嗓子,既寬且亮,所以入富連成科班後被指定學銅錘花臉,給他說戲的主要是孫盛文等教師。在唱法上不尚雕飾,吐字行腔遵循傳統,追求嚴謹樸拙的風格,極少個人的發揮創造,這與他具有先天的優越條件不無關係。他能戲很多,不僅能演《二進宮》、《御果園》、《打龍袍》一類繁重的唱工戲,而且也能演《連環套》等架子花臉戲。
他的唱,可稱是黃鐘大呂,聲震屋瓦,他的做,邊式好看,細膩傳神,是位不可多得的全才淨角演員。出科後,先後搭過楊寶森、譚富英、奚嘯伯等大鬚生的戲班,不久就紅遍京、津、滬等各大城市。解放後由西南調回北京,編入解放軍總政治部文工團京劇團,後該團劃歸地方領導,併入中國京劇院,列為四團,與著名楊派鬚生李鳴盛長期合作。
1958年,該團支援寧夏,又改為寧夏回族自治區京劇團,元汾是主演演員之一。於1962年故去。
走近京劇淨角演員
淨角是京劇表演主要行當之一,俗稱花臉。從淨角所扮演的人物身份性格及其藝術、技術特點,又分大花臉、二花臉和武花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