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經歷
民國27年(1938年)考入上海戲劇學校學京劇,為正字科學生,先學武生、醜行,後改淨角,師從梁連柱、陳富瑞等。
民國29年(1940年)秋,戲校與上海黃金大戲院簽訂契約,王正屏等一批入學不到一年的正字輩學員粉墨登場,在舞台上與觀眾見面,受到觀眾的歡迎。
民國34年(1945年)由於戲校經濟上出現問題,7月間,王正屏等學員在天蟾舞台作了告別演出,劇目是反串《八蜡廟》,之後,戲校解散,1945年出科。
王正屏1946年專程北上投拜裘盛戎學藝。在裘門深造兩年,勤學苦練,深得裘盛戎的喜愛和裘派真傳,隨師學藝期間,曾與梅蘭芳、譚富英、李萬春、高盛麟等同台演出。所演《連環套》、《將相和》、《除三害》等劇均有較大的影響。
以後回到上海,1949年與周信芳同台演出《劉唐下書》等。
1952年參加上海京劇院。與周信芳、李玉茹、童芷苓、李仲秋、紀玉良等長期同台演出。
1950年至1954年間,他在上海、北京兩地演出傳統劇《鍾馗嫁妹》、《通天犀》、《牧虎關》、《坐寨盜馬》、《連環套》、《將相和》、《除三害》、《打龍袍》、《鍘美案》等。
1954年,排演的《黑鏇風李逵》馳名全國,被譽為“江南活李逵”,並由此獲得1954年華東地區戲曲觀摩會演一等演員獎。在藝術片《周信芳舞台藝術》中扮演《劉唐下書》之劉唐。
1954年至1963年間,演出的主要劇目和扮演的角色有《將相和》中的廉頗、《姚期》中的姚期、《打龍袍》中的包拯、《牧虎關》中的高旺、《除三害》中的周處、《坐寨盜馬》中的竇爾敦、《鍾馗嫁妹》中的鐘馗等。
1956年8月參加中國藝術團赴東歐演出《通天犀》。
1957年2月:京劇《黑鏇風李逵》獲文化部劇目獎
王正屏、紀玉良、李仲林主演的《黑鏇風李逵》獲文化部劇目獎。
1979年3月:中央慰問團赴廣西前線慰問對越自衛還擊子弟兵
上海京劇一團由齊英才帶隊,參加中央慰問團赴廣西前線慰問對越南自衛還擊的子弟兵。
主要演員:王正屏、筱高雪樵、沈金波、王夢雲等。
1980年同張君秋合作演出《龍鳳呈祥》,飾演張飛。
1981年參加天津舉行的裘派專場演出,主演《盜御馬》,同年又在京與高盛麟合作演出《連環套》。
1982年4月25日至5月 16日,王正屏率領20人的演出小組應內蒙古自治區的邀請,回內蒙古作探親訪問演出,共慶內蒙古自治區成立35周年和五一國際勞動節。王正屏主演了《黑鏇風李逵》、《蘆花盪》、《鍾馗嫁妹》、《龍鳳呈祥》等劇,並和內蒙古京劇團的著名演員李小春合演了《將相和》、全本《連環套》等劇。
1986年,在"正"字輩同學紀念演出中,主演了《李逵下山》。
1995年1月,應中共中央辦公廳邀請,王正屏率京、津、魯、滬的徒弟在北京中南海舉辦兩場迎春京劇晚會,大獲好評。
代表劇目
擅演劇目有《黑鏇風李逵》、《將相和》、《蘆花盪》、《牧虎關》、《劉唐下書》、《盜御馬》、《連環套》、《鍾馗嫁妹》、《除三害》、《通天犀》、《鍘美案》及新編劇目《七俠五義》、《林則徐》等。
所獲獎項
演出的《黑鏇風李逵》獲得1954年華東地區戲曲觀摩會演一等演員獎。
藝術特點
他能唱善做,銅錘、架子均長,白口有力,身段矯健,善跑圓場,表演頗具南派特色。他的表演以繼承“裘派”為基礎,並從人物性格出發,吸取各家之長,在唱、念、做、打諸方面各具特色,獲得了“活張飛”的美譽。
他是上海戲劇學校畢業的,後來拜裘盛戎先生為師,但他在長期的演出實踐上合作最多的是周信芳先生,所以他作為一個花臉演員在很多方面吸收,或者在潛移默化當中,受到了麒派的影響。如果從嚴格的意義上來講,王正屏先生學花臉的條件並不算很好,第一是嗓音並不是很理想,另外就是體型,個子不是很高,勾上臉也不是很魁梧的樣子,他就走了另外一個路子,就是特別突出表演,表演上細膩,在刻畫人物上深入細膩、鮮明,這是他的長處。另外作為一個南方的演員,在舞台實踐中,在技巧的運用上特別的飽滿,你比如看他的《盜御馬》我們就明顯感覺有他自己的個性。另外在他表現人物的時候,特別善於用一些細節、技巧鮮明地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有一齣戲,和周信芳先生演的《劉唐下書》,和宋江見面那段戲,宋江說出來就是喔啊,我認不出來你,但是我還是直說了,還是直說的好,跑道樓上去,那個節奏、感覺,非常鮮明。所以說王先生是架子花臉裘派唱。
走近京劇淨角演員
淨角是京劇表演主要行當之一,俗稱花臉。從淨角所扮演的人物身份性格及其藝術、技術特點,又分大花臉、二花臉和武花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