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生涯
1933年入中華戲曲專科學校學習淨行,而後搭入其父馬連良領銜的扶風社,並不斷向馬連良、李洪春、李洪福、雷喜福和李吉來等名家學習老生、紅生藝術。馬崇仁能戲甚多,人稱“戲包袱”,被李萬春、李少春、葉盛蘭、葉盛章及上海中國大戲院等名班社爭相約請。
1955年,馬崇仁加入北京京劇團,演出的同時還兼任舞台監督。京劇舞台上許多名家演出,都請他擔任舞台監督。1957年馬崇仁拜京劇大師候喜瑞為師,學習候派藝術。改革開放後,馬崇仁復出舞台,恢復上演大量傳統劇目。
1994年,他參與了長達十餘年的京劇“音配像”工程,成為舞台導演,執導劇目400餘部,為國粹藝術的傳承傾注心血。馬崇仁先生之侄馬龍著有一本《聽歌想影話梨園》,該書為馬崇仁先生的談往錄,書中大量披露了梨園名家艱辛的成長曆程與幕後的真實人生。
個人榮譽
作為演員,曾經拍攝過的電影:
代表作品:
《鐵龍山》、《捉放曹》等
家庭
育有兩兒兩女,其中長子馬偉民在1959年考上了天津戲校學習花臉,一學就是8年。此後,被分到了天津建華京劇團,並於1973年加入了天津市京劇三團,直到1996年退休。
長孫馬錚在天津市青年京劇團工作,雖然沒有唱戲,但也算是在京劇行當里工作。
外孫女蘭斕曾在小時候學了多年的老生和老旦;
小孫子馬俊男學習老生。
演出年表
1939年10月5日,農曆己卯年八月廿三日:演出了《鐵龍山》;
1956年9月1-4日,農曆丙申年七月:北京市京劇界為成立“北京市京劇工作者聯合會”舉行義演,演出了《八蜡廟》,與孫毓堃分飾費德功;
1957年,農曆丁酉年:侯喜瑞收馬崇仁為徒»
1959年2月,農曆戊戌年:中國京劇院與北京京劇團聯合首演《赤壁之戰》,馬崇仁飾文聘;
1984年11月,農曆癸亥年:紀念喜(富)連成科班創立八十周年籌備組成立,馬崇仁為成員之一;
2002年4月20日,農曆壬午年三月初八日:京劇音配像工作座談會舉行,馬崇仁參加座談;
2011年1月11日,農曆庚寅年臘月初八日,上午:中國戲曲表演協會“中國京劇終身成就獎”頒獎儀式舉行,獲獎的藝術家有:趙燕俠、杜近芳、吳素秋、李慧芳、王則昭、王金璐、譚元壽、梅葆玖、李世濟、張春華、李金泉、趙慧秋、李元春、李韻秋、李榮威(於頒獎前數日去世)、江新蓉、遲金聲、馬崇仁。
2011年9月29日,農曆辛卯年九月初三日,晚:大型電視晚會《功業千秋——慶祝中國京劇音配像播出15周年》舉行,馬崇仁在名家訪談中,與各位名家一起介紹了京劇音配像的珍貴价值和在藝術傳承中的重要作用,回顧了搶救藝術遺產的艱辛歷程和深刻體驗、收穫。
走近京劇淨角演員
淨角是京劇表演主要行當之一,俗稱花臉。從淨角所扮演的人物身份性格及其藝術、技術特點,又分大花臉、二花臉和武花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