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山石刻

狼山石刻

狼山石刻為消歧義詞條,有內蒙古狼山石刻、江蘇狼山石刻。其中位於南通城南的狼山風景名勝區,五山臨江而立,秀美萬狀,共有43處古建築、8處古墓、23處題刻石刻、13處古洞穴,風景資源十分豐富。山北麓多摩崖石刻,主要景點有題名坡、林溪精舍、觀音岩、夕陽洞等。“題名坡”三字為張謇所書。這裡最著名的有五代天祚年間(公元937年)的姚存題字石刻,還有宋熙宗、紹熙、淳佑及光緒年間的石刻多處。

基本信息

狼山石刻南通狼山石刻
狼山石刻為消歧義詞條,有內蒙古狼山石刻、江蘇狼山石刻。其中位於南通城南的狼山風景名勝區,五山臨江而立,秀美萬狀,共有43處古建築、8處古墓、23處題刻石刻、13處古洞穴,風景資源十分豐富。山北麓多摩崖石刻,主要景點有題名坡、林溪精舍、觀音岩、夕陽洞等。“題名坡”三字為張謇所書。這裡最著名的有五代天祚年間(公元937年)的姚存題字石刻,還有宋熙宗、紹熙、淳佑及光緒年間的石刻多處。

內蒙古狼山石刻

狼山石刻狼山石刻
狼山位於中國內蒙古自治區西北部,屬陰山山脈西段,東北-西南走向。長約370千米,南側以斷崖臨河套平原,北側傾斜較緩,逐漸過渡到巴彥淖爾高原,西端沒入博克台沙漠,亞瑪雷克沙漠及海里沙帶之中。地處乾旱大陸性氣候地帶,山上幾乎無植被,屬荒漠、荒漠草原類型。呼和巴什格坐落在狼山的中部,它東面和北面以陡坡形式臨大壩溝,西南坡度較緩。呼和巴什格山峰是狼山的最高峰,也是內蒙古的最高山,高度2364米。

交通:市內交通便利,有到達景區的車輛。

景觀:在狼山腳下有兩塊刻石。一塊長約1.3米,厚約0.7米,上刻五言詩一首:

總統五千兵,縱橫萬里路,

踏平金積堡,調防紫金駐。

忽逢重九日,登高於此處,

只見蒙古包,不見村與樹。

在石刻的西邊10米處有小石刻,也刻有“同治壬申”等字。“同治壬申”即清穆宗同治十一年(1872年),可見石刻為此時的作品。從五言詩中看,刻石者為一領兵將軍。

這裡可以品嘗到巴彥淖爾盟市的美味。狍子肉、山雞肉、山野菜、野生蘑菇等美味佳肴品種極為豐富,供隨意選擇。其中扒肉和烤全羊,最有特色。

江蘇狼山石刻

狼山石刻狼山石刻
狼山風景名勝區位於南通市區南郊,距市中心約8千米的長江邊上,由狼山、劍山、軍山、馬鞍山黃泥山、嗇園等組成。五山沿江成弧形排列,綿延3.6公里,廟宇蒼松,古樸秀麗,山水相映,景色清雅。經過歷朝的修建,特別是解放後的重點建設,狼五山更加瑰麗多姿,1984年江蘇省人民政府批准為省級風景區。

狼山海拔104.8米,宋淳化年間(990~994)州官楊鈞以“狼”字不雅上書改為“琅”,又因山岩多紫色故又稱為紫琅山。狼山正當江面最寬闊處,水天一色,風光綺麗。千百年來為文人墨客所讚頌,宋代大文學家王安石游狼山後,發出“遨遊半是江湖裡,始覺今朝眼界開”的感嘆。山南坡石徑曲折,古木參天,寺、院、碑、坊點綴其間,亭、塔、樓、閣交相輝映。有唐駱賓王、辛亥革命烈士白雅雨的墓冢、碑記,有紫琅禪院、法乳堂、幻公塔、平倭碑亭、望江亭、葵竹山房、御碑亭、支雲塔等景觀;山北麓多摩崖石刻,主要景點有題名坡、林溪精舍、觀音岩、夕陽洞等。

“題名坡”三字為張謇所書。這裡最著名的有五代天祚年間(公元937年)的姚存題字石刻,還有宋熙宗、紹熙、淳佑及光緒年間的石刻多處。

狼山石刻石壁
景觀

狼山位於南通市南郊,是著名的自然風景區。狼山海拔106.94 米,最為峻拔挺秀,文物古蹟眾多,其他四山如眾星拱月,狼山成為五山之首。相傳狼山曾有白狼居其上,又傳因山形似狼而得名。北宋淳化年間(990~994年)州牧楊鈞覺得狼山之名不雅,便改狼山為琅山,後又因山上的岩石多呈紫色,故後人又稱之為紫琅山,南通市因而也得了“紫琅”這個雅致的別稱。狼山原在長江之中,唐代高僧鑒真第三次東渡日本曾在狼山停留避風,北宋時狼山才與陸地漲接。自宋至清陸續興建了廟宇殿塔,總名廣教寺。佛教中狼山為大勢至菩薩道場,列為全國佛教八小名山之首。

天祚岩下面有一小斜坡,為題名坡。題名坡上刻滿了自五代以來的歷代游山題刻,共有15處,為狼山刻石最為密集之處,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其中最為著名的是五代十國楊吳時姚存的題刻,其字如碗大,體近北魏,文曰:“天祚三年口月十四日東洲靜海都鎮遏使姚存上西都朝覲回到此。”天祚三年即927年,天祚為楊吳的年號,東洲和靜海為姚氏轄下兩處市鎮,姚存所上西都即今南京。上南京是因為徐誥被冊立為齊王,故往朝賀,朝賀後乘舟回通,繫舟於狼山江,此行料必得意,故在此題名。此石刻從實物上保存了南通最早的建置稱號。唐時南通大部分土地尚未成陸,一部分江中沙洲,稱“胡逗洲”,一部分陸地屬海陵縣,狼山已設立鎮遏使。唐朝南通是全國主要產鹽地,鹽質優於楚州和浙江,每歲鹽的收入相當於全國租賦的1/3。唐末胡逗洲與大陸連線,五代時命名為靜海,楊吳於此設立東洲靜海都鎮遏使,始終由盤據在南通的姚氏家族擔任。題名坡上還有宋詩提刑薛球太守臧師顏題名、熙寧癸丑(1073)蔣之奇題名、紹熙癸丑(1193)趙師睪題名、淳祐甲辰(1244)楊公瑜題名、淳熙丁未(1187)題名、明嘉靖十五年(1536)及清光緒徐乃昌的題名。淳祐題名記載了城市毀於兵災的歷史,淳熙年的題名表明了狼山和劍山成陸的初步狀況。“題名坡”三字為張謇先生所題,其字現刻於坡上方之石上,張謇還為此寫了《天祚題名跋》。

狼山石刻狼山遠眺長江
記述

光緒二十四年徐乃昌(積余)與郡人范鍾、范鎧兄弟同游狼山觀天祚岩時作《台城路》詞一闋,內中有“深沉琳宇,憶朝罷人來,艤舟何處”,即寫天祚題名故事。當時徐乃昌還請畫家鄭抉雲繪《狼山訪碑圖》,並請張謇題詩。其詩云:

楊吳天祚題名日,鯷壑中央見此山。

不待千齡變滄海,竟成一掌控江關。

沙人香火祈田處,太守林巒剔蘚還。

見說魚龍方曼衍,何當猿鶴共消閒。

海月岩在天祚岩西,因該岩向外挑出,能承光照,海上月出先臨於此而得名。海月岩上刻有“海月岩”三個大字,其下一石刻有“嘉靖十五年四月望游此詢明月僧知為觀音岩遂為扁上其曰‘海月庶名’”。據此可見海月之名最晚當出於明,而“海月岩”三字乃刻於嘉靖十五年。明人殷學思游海月岩詩亦可為證:

海白月初出,月圓海復滿。

照見牟尼珠,寒光濕不散。

考證

南通狼山北麓觀音岩腳下有歷朝好幾篇題名刻石,其上有岩石擋風避雨。因在褐紫色的巨石斜坡上鑿刻,所以叫“題名坡”。刻石以“天祚”最古,又稱“天祚岩”,全稱《狼山天祚崖題刻》,列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其他有宋朝熙寧、紹熙、淳祐以及清朝光緒年間的題名石刻,它們也有一定的歷史和文化價值。天祚年間的姚存的題名石刻據管勁丞先生生前踏勘,天祚石刻缺6字,“天祚”下面缺4字,“東”字下面缺2字,另有兩字殘破可辨識,確證為27字,唯“天祚三年某月”尚不能定奪。依據管勁丞先生考研的成果,將天祚石刻全文抄錄如下:

天祚三年□月十四日東州靜海都鎮遏使姚存上西都朝覲迴到此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