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山岩畫群

巫山岩畫群

巫山岩畫群,位於貴新高速公路大幹溝大橋以北1公里處,(東經106°51´,北緯26°30´交匯處),距鎮政府駐地3公里,距貴陽城區15公里,距龍里縣城15公里,該岩畫發現於2001年,兩年來已引起有關專家的關注。

簡介

巫山岩畫巫山岩畫

素有“公園省”之美譽的貴州,是全國古岩畫分布數量最多的幾個省之一。例如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發現的關嶺“紅崖天書”,所繪的蝌蚪文字至今無人破曉。而新近發現的龍里縣谷腳鎮巫山岩畫群,其規模又堪稱貴州古岩畫之最。谷腳鎮位於貴陽市東24公里。岩畫群分布於該鎮巫山山體 的大岩腳和大沙田兩處石崖上。在1.2公里長的範圍內,共發現岩畫點7處,初步考古推測成畫年代在兩漢時期。

2001年8月,龍里縣谷腳鎮巫山岩畫群被發現,經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專家數次考察論證後,認為此處岩畫群由於內容豐富,畫面恢弘,氣勢雄渾,歷史久遠,認定為目前貴州省境內迄今發現的內容最豐富、成畫年代最早、面積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大型古代岩畫群。同時,也堪稱目前我國發現的內容最為豐富的古岩畫群。其規模之大,數量之多,藝術價值之大,在國內實屬罕見。2002年2月,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將岩畫命名為“龍里巫山岩畫”。

景觀

巫山岩畫巫山岩畫

整個大岩腳岩壁約230米高,600寬,在距離地面0.2米到6米的岩壁上,塗繪有200多個褐紅色岩畫圖案。估計是由有色礦物調製成顏料,用手指和樹枝畫上去的。內容十分豐富,能清晰分辨的有舞蹈圖、騎馬圖、牽牛圖……還有大量山水風光、太陽符號、抽象點畫等。主要表現祭祀、狩獵、農耕之類的場景。最為清晰完整的是一幅頗似青年男女攜手相愛的岩畫,遠處河對岸還有一隻埋頭吃草的羊。很容易讓人聯想到《詩經.周南》中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雖然礦物顏料在繪製後深度滲入岩砂內,不易遭受象敦煌壁畫那樣的剝落毀壞,但畢竟經歷了1900多年的日曬雨淋和岩石的風化崩塌,部分岩畫尤其是大場面的狩獵圖,模糊得難以辨認。用水霧噴灑後,顏色淺退的筆畫才勉強顯現出來。畫中的狩獵隊伍騎著馬匹追趕獵物,還有一些彎弓騎射的細節描繪,以及捕獲野豬野牛後歡呼慶祝的場景。強烈的寫實風格,一極其簡單原始的筆觸,非常生動形象的刻畫出來。可以推想當時人們的生活水平和生產力狀況都有很大提高。

巫山岩畫所在地的巫山大岩腳處海拔1330米,岩畫分布在坐南朝北,東西長120米,高約50米的石崖的下部(從下至上1—6米之間)。高出巫山河10—15米。120米長的由頁岩堆積成的石壁上布滿岩畫,唯兩側較為零星,中央長25米的一段圖畫最為集中。根據2002年4月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擬定的《貴州龍里巫山岩畫群考察評價意見》說明,目前共在1.2公里範圍內發現岩畫點8處。岩畫發現地的自然環境為喀斯特岩溶丘陵槽谷壩子。壩子內為季節性的巫山河衝擊沉積,岩畫位於河以南、東北、西南岸的岩廈、岩壁、洞穴岩壁上。畫面分布在30—15層岩壁表面。巫山岩畫畫面宏大,表現出龐大的主題,圖形在400幅(組)左右,整體畫面100多個,構成畫面的單體圖案多達數百個,分布於疊層灰岩和洞穴兩層的石壁上,分布面積數萬平方米。岩畫已同岩石水乳交融,渾然一體。其內容涉及單一的牛、馬、羊、鳥、狗、鹿、魚和手掌紋及未識別動物,人像有舞人、腰佩刀劍人形、頭飾尾飾和羽飾人物、“蛙人”,還有成組的牽牛、牽馬、騎馬、圈養、放牧、舞蹈以及生殖崇拜、太陽、點形符號、劃形符號、方形符號、未識別圖形等抽象內容符號。其中有不同形狀的馬95匹;有牛60頭;單一、雙一、多一的人56個;人騎馬34個;人與牛9個;魚11條;太陽1個以及不可破譯的圖案數十個。這些具有寫實性與寫意發現風格相容的動物岩畫,其中以馬和牛兩者居多。

巫山岩畫巫山岩畫

另外,一些零星散布在石壁上的奇形怪狀的圖案,既不像圖,又不像文字。據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專家介紹,上述岩畫有的與甘肅黑山峽的圍牧圖很相像,並與蒙古人民共和國畜圈圖類似,有的與江蘇連雲港的星象圖類似,特別是在“太陽圖”的底部,有一些像是很隨意畫上的斑點,其形狀應是星象圖,正中突出部位有7顆較大的斑點,它有可能代表北斗七星。

這些經歷了若干年,綿延千米的“露天畫廊”,相應集中地反映了當地古代先民的祭祀、狩獵、征戰和社會習俗,以及他們的世界觀、審美觀、宗教信仰等等。這些岩畫能保存至今實屬不易。把巫山岩畫的內容、構成方法、參考有關的文化史料,岩畫所畫時間下限可到宋、明以前,上限則可能就要到殷商及石器時代。

專家們認為,龍里巫山岩畫表現出強烈的寫實風格和民族風格,它對研究貴州古代民族史古代藝術史社會生活史動物生態學人類學及旅遊開發等方面均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和非常高的研究價值。有關專家認為,龍里巫山岩畫群上的人物多頭戴雉羽,說明與古代貴州的土著民族有關,同古夜郎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繫,這對研究夜郎文明提供了最為直接的依據;它不僅具有一般意義上的文物價值,還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文化學術價值和藝術價值。

值得一提的是岩畫中的個體人物,幾乎人人頭頂都有一支羽毛狀的頭飾,背上掛有披肩,很有點類似今天的苗族傳統服飾。歷史上的龍里縣一帶也恰好是苗民集聚地區,畫中反映的祭祀場景也與苗族生活習俗驚人的相似。整個岩畫群完全就如同一部記載民族風情的史書。

相關新聞

春秋岩畫:如今面目全非

巫山岩畫巫山岩畫

2010年一月初,兩位慕名前往龍里縣谷腳鎮谷遠村的巫山岩畫參觀的貴陽市民,看到了令他們極為震驚的一幕:該縣修建的用於保護岩畫群的大門及數百米圍牆均被推倒,鐵絲網已不見蹤影;部分岩畫被塗得面目全非;有的岩畫還被敲落在地上。

據了解,巫山岩畫是貴州境內迄今發現的古岩畫群中內容最豐富、規模最大、成畫年代最早的一處岩畫。該岩畫群因分布在龍里縣谷腳鎮巫山石崖上,而被專家命名為龍里巫山岩畫群。 考古學者還在地表灰褐色泥土堆積中採集到先民在此生活留下的紅褐色夾砂繩紋陶片、動物骨頭等。根據這些採集到的遺物,專家初步推測遺址的年代為春秋時期。

附近村民:這地方沒人管

這些是誰破壞掉的?為何破壞?幾位村民說,這地方沒人管,但來看的人很多,也不知道是誰幹的。谷遠村村主任楊明智則告訴記者,現在保護區域的大門處以前也有岩畫,但後來被承包附近水庫的人毀掉了。用於保護的圍牆及大門是2004年修建的,2009年8月,他們發現圍牆被推倒了。楊明智認為,是從谷腳鎮方向過來的人,破壞了岩畫。龍里縣旅遊局局長羅士朝、縣文體廣局局長沈連富稱,巫山岩畫系近年來被人為破壞,縣裡已高度重視並採取了相關措施,劃定了控制範圍,聘請當地村民值班守護,向上級有關部門申請保護經費用於保護設施的修建。 不過,針對“聘請村民值守”,谷遠村村主任楊明智卻表示,該村67歲的楊開祥老人在幫忙看管,不準人亂畫、不準放牛娃去那裡燒火等,但沒有工資,是義務性質的。

命運堪憂:本要申請“國寶”

得知巫山岩畫遭到了如此嚴重的破壞,龍里縣文物管理部門的人員來到了這裡,1月18日,省考古所也派人前往。看到的情形同樣令他們吃驚:離地較近的一些岩畫已連石頭被敲掉,不見了蹤影;就連三四米高處的一些岩畫,也有人爬上去塗畫,少量的“作案”工具是粉筆,更多的被塗上了黑色的“代某某到此一游”、“八仙到此一游”等。

事實上,在巫山岩畫被市民發現嚴重破壞之前,龍里縣完善了巫山岩畫的相關申報材料,已申報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得到了省文化廳的支持”。貴州省文物界人士認為,極可能申報成功。但是,在疏於保護、多幅岩畫已受到刻畫、破壞,岩壁局部還出現了人工添加繪畫的情況下,申報可能出現變數。

中國各地岩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