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巴丹吉林沙漠是世界第四大沙漠,是中國第三大沙漠,是內蒙古第一大沙漠,還是世界最高大沙丘所在地,位於內蒙古自治區的西部,內蒙古高原的西南邊緣,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西部和額濟納旗東部的巨型盆地之中。沙漠東部是阿爾騰山、宗乃山、雅布賴山、西部是額濟納河平原的東部戈壁,南部是合黎山和龍首山,北部是阿拉善中部戈壁。其東西長約270公里,南北寬約220公里,面積約4.7萬平方公里,地勢南高北低,東部高西部低。境內絕大部分被沙漠所覆蓋,沙山沙丘、風蝕窪地、剝蝕山丘、湖泊盆地和谷地在沙漠中交錯分布,並以流動沙丘為主,約占沙漠總面積的83%,流沙面積僅次於新疆的塔克拉瑪乾沙漠。沙漠中部是一般高度在200-300米的複合型沙山,形態複雜,高大密集,最高的巴彥諾爾、吉訶德沙山高度達500米以上,是世界上最高的沙丘。巴丹吉林沙漠屬於溫帶乾旱和極乾旱氣候區,氣候極為乾旱,降水稀少,且多集中在6-8月份,年降水量僅40-80毫米,而蒸發量卻是降水量的40-80倍。光照強烈,是內蒙古自治區光照最充足、太陽能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夏季高溫酷熱,最高溫度可達38-43℃,地表溫度則更高,冬、春季大風強勁,是內蒙古地區風能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一年中大風天數可達60天之多。
景區特色

在沙丘的背風處,在沙丘的底部,在湖岸邊,在泉水旁,生長著喬木、灌木、和草本植物,湖岸邊的蘆葦、芨芨草等植物可供造紙,梭梭、檸條、霸王、籽蒿、胡楊、駱駝刺是優良的防風固沙樹種,也為沙漠中的動物的喜食。沙蔥是美味的菜蔬,莎草、莎米的果實可做麵粉的替代品,沙棗的果實含有大量澱粉,可供多種用途,沙棘、白刺的果實富含維生素,可做提取果汁、釀酒等。在沙漠中之中還有多種藥用植物,鎖陽寄生在白刺身上,是珍貴的中醫藥材,而肉蓯蓉更有著“沙漠人參”的美稱。在這環境惡劣的沙漠之中,除了綠色的植物生命外,還活躍著許許多多的沙漠動物,它們已經習慣了那裡的酷熱、嚴寒與缺水,甚至身體的顏色也變得與沙漠相近,它們是沙漠中另一道流動的風景。
旅遊

交通:去巴丹吉林的捷徑只有一條:內蒙古阿拉善盟左旗(巴彥浩特)乘中巴前往右旗,後換乘當地的吉普車,才能進入沙漠腹地。儘管路途遙遠且費周折,但這正是探索處女地的代價和樂趣之一。
住宿:可自備帳篷進行露宿。
美食:巴丹吉林的土特產品種繁多,風味獨特,主要有香豬腿、咂灑、酸菜、石榴、蘋果、雪梨、蜂蜜及多種名貴藥材。這裡民風純樸,敬客如賓,在藏民家中喝茶吃飯,常常分文不收,如同回到自己家中。
內蒙古旅遊景點
內蒙古自治區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北部邊疆,由東北向西南斜伸,呈內蒙古衛星照片 狹長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