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概況
國名
阿爾巴尼亞共和國(阿爾巴尼亞語:Shqipēria;英文名稱:TheRepublicofAlbania;英文簡稱:ALB)簡稱阿爾巴尼亞,英文代碼為AL。
國旗
阿爾巴尼亞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7:5。旗地為深紅色,中央繪有一隻黑色的雙頭鷹。阿爾巴尼亞號稱“山鷹之國”,鷹被認為是民族英雄斯坎德培的象徵。1939年義大利侵略阿爾巴尼亞,雙頭鷹標誌的國旗被取消,但人民在抗擊占領軍的游擊戰爭中,仍然使用繪有雙頭鷹的國旗。1946年阿爾巴尼亞共和國成立,國旗上增添了一顆鑲黃邊的紅五星,1994年4月紅五星被取消。
國徽
阿爾巴尼亞國徽中心圖案為一隻守護國土的黑色雙頭鷹,外廓為鑲金邊的盾。鷹頭上是一頂斯坎德培帽。
首都介紹
阿爾巴尼亞首都地拉那(Tirane),是阿爾巴尼亞國第一大城市,也是阿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它位於阿中西部平原,達依特山麓下,距亞得里亞海40公里,海拔110米,氣候溫暖潮濕。地拉那市區人口52萬(2003年統計),面積約31平方公里。
地拉那市始建於1614年,1920年定為首都。1922--1939年是索古王朝所在地。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民族解放運動的重要中心。
地拉那現有大學3所,市內有科學院、文化宮、民族歷史博物館、國際文化中心等重要科學文化設施。以民族英雄斯坎德培名字命名的廣場座落在市中心。市中心的斯坎德培塑像和古清真寺是地拉那象徵性建築。地拉那“里納斯”機場為全國唯一的國際機場。
環境氣候
面積為28,748平方公里。位於東南歐巴爾幹半島西岸。北接塞爾維亞和黑山(南斯拉夫),東北與馬其頓相連,東南鄰希臘,西瀕亞得里亞海和伊奧尼亞海,隔奧特朗托海峽與義大利相望。海岸線長472公里。
山地和丘陵占全國面積的3/4,西部沿海為平原。東部為迪納拉山脈南延部分,一般海拔1,000-2,000米,最高峰耶澤爾察山,海拔2,694米。山間多河谷盆地。山脈西側是海拔200-1,000米的丘陵。沿海為平原、低地,間有低丘。海岸線長472公里,多岬角和港灣。
地中海式氣候。東部山區地勢較高,夏季涼爽,冬季有積雪;沿海地帶,夏季炎熱,冬季溫暖。年降水量:沿海為1,000-1,400毫米,山區可達2,600毫米,多降於秋冬。主要河流有德林河、馬蒂河、維約薩河等,富水力資源。礦藏有鉻、銅、鎳鐵、瀝青、煤、石油等。
人口
主要人口(97%)是阿爾巴尼亞族,古伊利里亞人後裔,信奉伊斯蘭教,因受奧斯曼帝國統治多年,與土耳其在文化上有很深的淵緣。此外還有少量希臘族。官方語言是阿爾巴尼亞語,但是在一些地區希臘語也通用。
自從奧斯曼帝國的入侵起,大多數阿爾巴尼亞人是穆斯林,但宗教信仰於共產黨統治時期遭到官方查禁,當時阿爾巴尼亞宣稱其為世界第一個,也是唯一的無神論國家。如今人民得到信仰宗教的自由,阿爾巴尼亞境內容許各種宗教教派流傳,然而無信仰者仍占國家總人口的75%。
目前(2009年)世界上幾個主要宗教都在阿爾巴尼亞有分支機構,但所有宗教的信徒都能和平的相處,從未有宗教狂熱的問題。跨宗教的聯姻十分常見,歸功於對阿爾巴尼亞強大的國家認同感,令不同信仰的阿爾巴尼亞人都能團結在一起。
行政區劃
根據部長會議1994年作出的決定,阿爾巴尼亞現設省(Qarqe,單數為Qarku)、區(Rrethi)、鄉(Lokaliteteve)、村。全國共有
省和區名 COK C2001.4.1 面積 首府 CC2001
培拉特Berat 1 193,855 1,802 培拉特 Berat
培拉特 Berat 30 128,410 915 培拉特 Berat 40,112
庫喬亞 uçovë 31 35,571 112 庫喬亞 Kuçovë 18,000
斯克拉巴里 Skrapar 32 29,874 775 喬爾沃達 Corovodë
都拉斯 Durrës 2 247,345 827 都拉斯 Durrës
都拉斯 Durrës 35 182,988 455 都拉斯 Durrës 99,546
克魯亞 Krujë 36 64,357 372 克魯亞 Krujë
愛爾巴桑 Elbasan 3 366,137 3,278 愛爾巴桑 Elbasan
愛爾巴桑 Elbasan 40 224,974 1,290 愛爾巴桑 Elbasan 87,797
格拉姆什 Gramsh 41 35,723 695 格拉姆什 Gramsh
利布拉什德 Librazhd 42 72,520 1,102 利布拉什德 Librazhd
波欽Peqin 43 32,920 191 波欽 Peqin
費里 Fier 4 384,386 1,887 費里 Fier
費里 Fier 45 200,154 850 費里 Fier 56,297
盧什涅 Lushnjë 46 144,351 712 盧什涅 Lushnjë 32,580
馬拉卡斯特 Mallakastër 47 39,881 325 巴爾什 Ballsh
吉諾卡斯特 Gjirokastër 5 114,293 2,883 吉諾卡斯特 Gjirokastër
吉諾卡斯特 Gjirokastër 50 55,991 1,137 吉諾卡斯特 Gjirokastër
佩爾梅特 Përmet 51 25,837 929 佩爾梅特 Përmet
台佩萊納 Tepelenë 52 32,465 817 台佩萊納 Tepelenë
科爾察 Korçë 6 266,322 3,711 科爾察 Korçë
戴約爾* Devoll 55 34,744 429 比利什特 Bilisht
科洛涅 Kolonjë 56 17,179 805 愛爾塞克 Erseke
科爾察 Korçë 57 143,499 1,752 科爾察 Korçë 55,130
波格拉德茨 Pogradec 58 70,900 725 波格拉德茨 Pogradec
庫克斯 Kukës 7 112,050 2,373 庫克斯 Kukës
哈斯* Has 60 19,842 374 克魯馬 Krumë
庫克斯 Kukës 61 64,054 956 庫克斯 Kukës 16,686
特羅波亞 Tropojë 62 28,154 1,043 巴依拉姆·楚里城 Bajram Curri
萊什 Lezhë 8 159,792 1,581 萊什 Lezhë
庫爾賓* Kurbin 65 54,519 235 拉奇 Laç
萊什 Lezhë 66 68,218 479 萊什 Lezhë
米爾迪塔 Mirditë 67 37,055 867 勒謝尼 Rreshen
迪勃拉 Dibër 9 191,035 2,507 佩什科比 Peshkopië
布爾奇察* Bulqizë 70 42,985 718 布爾奇察 Bulqizë
迪勃拉 Dibër 71 86,144 761 佩什科比 Peshkopië 14,136
馬蒂 Mat 72 61,906 1,028 布雷利 Burrel
斯庫台 Shkodër 10 257,018 3,562 斯庫台 Shkodër
馬拉希阿馬達* Malësia e Madhe 75 36,770 897 科普利克 Koplik
普克 Pukë 76 34,454 1,034 普克 Pukë
斯庫台 Shkodër 77 185,794 1,631 斯庫台 Shkodër 82,455
地拉那 Tiranë 11 601,565 1,586 地拉那 Tiranë
卡耶亞 Kavajë 80 78,415 393 卡耶亞 Kavajë
地拉那 Tiranë 81 523,150 1,238 地拉那 Tiranë 343,078
發羅拉 Vlorë 12 193,361 2,706 發羅拉 Vlorë
達爾維那 elvinë 85 10,859 367 達爾維那 Delvinë
薩蘭達 Sarandë 86 35,235 730 薩蘭達 Sarandë
發羅拉 Vlorë 87 147,267 1,609 發羅拉 Vlorë 77,691
歷史沿革
阿爾巴尼亞人是巴爾幹半島上的古老居民伊利亞人的後裔。
公元前167年,阿爾巴尼亞被羅馬占領。在以後的幾個世紀中,這個國家又屢遭入侵。
公元9世紀以後,分別受到拜占庭帝國、保加利亞王國、塞爾維亞王國和威尼斯共和國的統治。
1190年建立獨立的封建制公國,1385年土耳其奧斯曼帝國軍事入侵阿爾巴尼亞,1415年遭土耳其入侵,被土耳其統治近500年。
到18世紀,在阿爾巴尼亞人聚居區周圍逐漸形成了兩個民族群體,並形成不同的書面語言,居住在什昆河南部的托斯卡人主要從事農業,由於地理和交通條件較好,所以經濟文化較為發達。
19世紀中期阿爾巴尼亞人民曾舉行過多次大規模的起義,都被土耳其統治者鎮壓下去。
1911年4—8月阿爾巴尼亞德契奇山區爆發民族起義,由於領導起義的封建主同奧斯曼帝國統治當局謀求妥協而告失敗。
1912年1月阿爾巴尼亞愛國者乘奧斯曼帝國解散議會、新議員選舉之機,再次發動起義。4月賈科瓦地區爆發起義。5月波及整個科索沃,7月從北部地區擴大到中部和南部,成為全國性的總起義。8月起義者占領斯科普利亞、費里等許多城市。10月第一次巴爾幹戰爭爆發,參加的巴爾幹國家希臘、黑山、塞爾維亞密謀打敗土耳其人後,
19世紀下半葉,阿爾巴尼亞的民族解放運動日漸高漲。
1912年11月28日在阿爾巴尼亞宣布獨立,伊斯梅爾·捷馬利(1844—1919)組建第一個阿爾巴尼亞政府。同年12月英、奧、法、德、意、俄六國大使在倫敦開會,承認阿爾巴尼亞脫離土耳其獨立,但同時又把它置於六國控制之下。根據會議的決定,阿爾巴尼亞的領土被縮減一半:科索沃劃歸塞爾維亞,北伊庇魯斯劃歸希臘。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被奧匈、意、法等國軍隊占領,1920年阿再次宣告獨立。
1922年12月封建反動勢力的代表阿赫梅特·索古出任政府總理。
1924年6月阿爾巴尼亞爆發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民主力量推翻了索古政府,建立了以范·諾利為首的民主政府,他是一個希臘正教主教。政府頒布了資產階級民主施政綱領,但沒有得到實現,民主政府於同年12月24日被索古推翻。
1925年1月索古宣布成立阿爾巴尼亞共和國,自任總統。
1928年改行君主制,1928年9月索古又把阿爾巴尼亞共和國改為王國,自封國王索古一世。他的統治是殘暴的,但他在經濟和國民教育方面進行了一些改革。
1939年4月,索古為國王直至義大利入侵。索古為了反對南斯拉夫覬覦阿爾巴尼亞,與義大利簽訂了同盟條約。隨之,從義大利那裡得到了財政援助。他還鼓勵義大利資本家到阿爾巴尼亞投資。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先後被意、德法西斯占領(1943年德國法西斯侵入)。
1939年,第二次大戰爆發前5個月,義大利人一舉占領了阿爾巴尼亞,迫使阿爾巴尼亞國王逃之國外。1943年,義大利戰敗後,德國人曾控制過這個國家一年多。
1944年11月29日,阿在共產黨的領導下進行的反法西斯民族解放戰爭奪取政權,並解放全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共產黨人領導的抵抗運動蓬勃興起。後來,共產黨人與民族主義者為奪取政權而鬥爭了一段時間,共產黨最終奪取了政權。1945年,舉行了選舉,阿爾巴尼亞共產黨的領袖恩維爾·霍查獲勝,成為政府首腦。1946年,人民共和國宣布成立。
在狄托和史達林之間發生了分歧之後,阿爾巴尼亞與南斯拉夫的牢固關係中斷了。阿爾巴尼亞站在蘇聯一方,從而得到了蘇聯經濟、技術上的大力援助。但是,50年代當蘇聯與南斯拉夫恢復關係以後,阿爾巴尼亞將目光移向中國,並與中國一致認為:以蘇聯為首的東方國家背離了馬克思主義的原理。作為對這一立場的報償,阿爾巴尼亞開始得到中國的幫助。1968年,在蘇聯出兵捷克斯洛伐克之後,阿爾巴尼亞退出了在1961年加入的華沙條約組織,與蘇聯徹底斷絕關係。
1975年,阿爾巴尼亞面臨的經濟困難導致了一系列的政治鬥爭。1976年,新憲法開始實施。此時阿爾巴尼亞與中國的分歧已經表面化,開始對其國內的一些中國人提出公開的批評。同年1 月兩國關係惡化,阿爾巴尼亞政府還逮捕了數以千計支持中國的幹部。1978年,霍查在其著作《帝國主義與革命》中說:“毛澤東的思想絕不是馬克思主義。”阿爾巴尼亞堅持擁護史達林及其路線。1979年1月,阿爾巴尼亞以世界上唯一的社會主義國家的名義,為紀念史達林誕辰一百周年舉辦了官方的、民間的慶祝活動。在經濟上,中國的援助曾使阿爾巴尼亞走上了重工業的道路。阿爾巴尼亞從1978年起能自行生產農用拖拉機,1980年能夠生產所需零配件的90%。1981年12月18日,地拉那電台宣布:自1954年以來一直擔任部長會議主席,黨的領袖恩維爾·霍查的左右手穆罕默德·謝胡因神經崩潰而自殺身亡。1982年12月7日,阿爾巴尼亞又在勃列日涅夫的繼承人尤里·安德羅波夫上台後發表的第一篇評論中表示:“地拉那不曾同赫魯雪夫、勃列日涅夫發生過關係,也絕不會與安德羅波夫以及任何背信棄義的蘇聯領導人發生關係。”
1982年1月,霍查要求議會任命阿迪爾·查爾查尼代替謝胡擔任部長會議主席。查爾查尼在其聲明中宣布:他將繼續執行黨的領袖霍查的“真正的馬列主義路線”。
值得注意的是,阿爾巴尼亞在1984年8月19日接待了聯邦德國巴伐利亞州的總理施特勞斯,他是右翼基督教社會聯盟黨的領袖,這個巴伐利亞黨是西德總理赫爾穆特·科爾的基督教民主聯盟的兄弟黨。眾所周知,西德與阿爾巴尼亞沒有外交關係,因為地拉那曾說過:絕不與波恩互換大使,直至西德賠償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占領時期給阿爾巴尼亞造成的損失。
恩維爾·霍查去世以後,新領導拉米茲繼續著霍查的思想和政治路線。
1991年4月通過憲法修正案,改國名為阿爾巴尼亞共和國。
2009年4月1日阿爾巴尼亞同時與克羅埃西亞正式加入北約。
2009年4月28日阿爾巴尼亞總理貝里沙在捷克首都布拉格向歐盟輪值主席國捷克總理托波拉內克正式遞交了阿爾巴尼亞加入歐盟的申請;
2009年底歐盟批准了阿爾巴尼亞的入盟申請。
地理
阿爾巴尼亞位置
該國總面積為28748平方公里(11,100平方英里)。
位於東南歐巴爾幹半島西岸。北接塞爾維亞和黑山(蒙迪內格羅),東北與馬其頓共和國相連,東南鄰希臘,西瀕亞得里亞海和伊奧尼亞海,隔奧特朗托海峽與義大利相望。海岸線長472公里。
地形
山地和丘陵占全國面積的3/4,西部沿海為平原。屬亞熱帶地中海型氣候。 東部為迪納拉山脈南延部分,一般海拔1000-2000米,最高峰耶澤爾察山,海拔2694米。山間多河谷盆地。山脈西側是海拔200-1000米的丘陵。
氣候
屬亞熱帶地中海海洋性氣候。降雨量充沛,年均為1300毫米。夏天干燥。一年中七月份最熱,平均氣溫24度,最高達41.5度;最冷為一月份,平均氣溫7度,最低達零下10度。
資源
主要礦藏有石油、鉻、銅、鎳、鐵、煤等。探明石油儲量約4.37億噸,鉻礦儲量3200萬噸。水利資源較豐富。
經濟
阿是歐洲經濟最落後的國家之一。1997年以社會黨為首的左翼聯盟上台執政後,努力扭轉經濟的負增長局面,目前國民經濟已出現緩慢回升的勢頭,經濟總體形勢較為穩定。阿自90年代初開始從計畫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軌,提出以私有化為主要內容的經濟改革計畫,截止1999年底,已基本完成了中小型企業的私有化,目前正在進行大中型國有企業及電信、銀行和礦山等戰略部門的私有化。全國現有私人企業6萬餘家,其中本國企業占75%,其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近五分之四,合資、外資企業占25%。阿建築業、交通和服務業發展較快。阿於2000年7月被世界貿易組織接納為正式成員國。
2005年主要經濟數字如下:
國內生產總值:83.69億美元。
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5.8%。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2158美元。
貨幣名稱: 列克(Lekë)。
匯率: 1美元=96列克。
通貨膨脹率:3%。
失業率:14.2%。
自然資源
主要礦藏有石油、瀝青、鉻、銅、鎳、鐵、煤等。水利資源較豐富。
工業
2004年工業增長率為9.9%。主要工業部門有食品、紡織、木材、石油、水泥、採礦等。
農業
1999年農業總產值為2663億列克,增長率為5%,占GDP 的52%。2000年農業生產增長率為5%,占GDP的55%,其中畜牧業生產約占GDP的25%。2001年農業增長率為3.2%。從事農業的人口為100萬。2001年主要農牧業產量為:糧食52萬噸,蔬菜62萬噸,土豆16萬噸,雲豆2.2萬噸,向日葵2.7萬噸,甜菜4萬噸,橄欖3.7萬噸,葡萄9.5萬噸,肉11.8萬噸,奶99萬噸,雞蛋590億個。阿農用土地為193萬公頃,其中可耕地占43.5%;森林占53.2%,其它占3.3%。阿每個農戶擁有1公頃土地,其中0.85公頃為可耕地。截止2000年底,阿農用土地的97.7%已私有化。2004年農業增長率為4.9%。主要農牧業產品產量為:小麥25.34萬噸,玉米21.62萬噸,蔬菜67.74萬噸,土豆16萬噸,雲豆2.24萬噸,飼料509.4萬噸。
第三產業
旅遊業
旅遊業是阿政府在經濟領域優先發展的行業。1999年去阿旅遊的外國遊客約4.5萬人。2000年旅遊人數估計超過70萬人,創收3.5億列克。2004年旅遊業收入6.73億美元,外國遊客達38萬人。
2000年阿財政收入為1236億列克,比上年提高14%。其中稅收收入為836億,比1999年提高28%。稅收占GDP的15.3%,占財政預算總收入的68.2%。2000年阿外債為6.34億美元,2001年為6.97億美元。2000年阿外匯儲備為5.71億美元,2001年6.2億美元。截至2005年底,阿外債為16億美元,外匯儲備為13.12億美元。
1990年前阿只有國家銀行、農業銀行和商業銀行。目前阿銀行系統共有12家銀行,其中83%為外國獨資或合資。目前外資占阿銀行系統資金的48%,隨著商業銀行和儲蓄銀行的私有化,外資在阿銀行系統的比例將進一步提高。阿較有實力的銀行有:國家銀行、儲蓄銀行、商業銀行、阿-意銀行和希臘銀行等。
2000年7月阿加入世貿組織。2001年,阿外貿進出口總額16.3億美元,其中出口為3.05億美元,進口為13.25億美元,逆差為10億美元。阿出口商品主要為來料加工產品及農副產品,進口商品主要為機械設備、礦產品和紡織品等,主要貿易夥伴為義大利、希臘等歐盟國家。2005年,阿外貿進出口總額32.61億美元。阿出口商品主要為紡織、製鞋等來料加工產品及農副產品,進口商品主要為機械設備、礦產品和紡織品等。主要貿易夥伴為義大利、希臘等歐盟國家。
1996年引進外資為8900萬美元;1997年由於阿發生動亂引資額銳減,當年僅為4200萬美元;1999年引進外資4300萬美元;2000年引進外資為1.43億美元,其中出售阿行動電話公司收入為8560萬美元,出售富舍—克魯亞水泥廠的收入為1200萬美元。2001年引進外資為2.2億美元。主要投資國為義大利、土耳其和希臘等國。2000年阿共有1200家獨資或合資公司,其中50%的企業由義大利投資。2005年,外商在阿投資額為16.2億美元。
據統計,截止到1999年,外國援阿資金總額達351.6億列克(約合2.5億美元)。其中義大利占19.31%;希臘占12.14%;美國占8.47%;荷蘭占6.93%。2001年,外國援阿資金總額17.8億列克(約1370萬美元)。其中義大利占46.2,德國占13.6%,美國占10.7,荷蘭占5%,土耳其占4.2%。
社會建設
教育方面
阿爾巴尼亞實行9年制義務教育。全國共有公立高校12所,私立高校28所。2010年,阿註冊國小生為439995名,教師27724名。中學(3年制)489所,註冊學生140657名,教師8046名。註冊大學生共116292名。教師2885名。地拉那大學是阿爾巴尼亞最好的綜合性大學。
體育方面
阿爾巴尼亞被譽為“山鷹之國”,上世紀60年代與中國是“情同手足的兄弟國家”。第一次參加奧運是1972年,之後缺席4屆,曾與其他國家一起抵制1984年的美國洛杉磯奧運會。阿爾巴尼亞至2012年為止都沒有獲得過奧運獎牌,也沒有優勢的體育項目與他國競爭。
社會保障
阿爾巴尼亞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阿旅外僑民約100萬人。受到國際金融危機和歐洲債務危機衝擊,2011年僑匯收入略有下降,為6.92億歐元。2011年阿登記失業人數約為14.3萬人,失業率為13.3%。公共部門平均月薪為46665列克,約合462.5美元。阿最低工資標準為20000列克,約合198.2美元。
新聞出版
阿爾巴尼亞全國各種報刊約160餘種,主要有《KLAN》周刊,發行量2萬份;《當代報》,發行量約1.5萬份;《人民之聲報》,社會黨黨報,發行量約1萬份;《民主復興報》,民主黨黨報,發行量約1萬份;其它報刊還有《世紀報》、《信使報》、《共和報》、《阿爾巴尼亞報》、《經濟報》、《全景報》等。
地拉那廣播電台為國家廣播電台,除對內廣播外,還有對阿僑廣播和用英、法、德、意、希、土、塞等7種語言對外廣播。阿爾巴尼亞電視台為國家電視台。
政治
總統是國家元首,由“Kuvendi Popullor”,也就是人民議會選舉產生。議會的155名主要成員由阿爾巴尼亞人民選舉產生,任期5年。總統有權利任命部長。
2000年阿爾巴尼亞總的政治形勢是近年來最為平靜的一年。以社會黨為首的執政聯盟努力保持團結,注意協調立場,在大政方針上基本保持一致。梅塔政府1999年10月上台後,在政治、經濟、外交和治安等方面採取措施,全國局勢明顯好轉,社會秩序逐步走向正常。據統計,阿現已收繳了1997年因全國性動亂而散失在民間的武器的30%。10月份,阿舉行了全國範圍的地方選舉。以社會黨為代表的執政 “國家聯盟”和以民主黨為代表的“右翼聯盟”進行了激烈的角逐。“國家聯盟”最終獲得70%以上的地方政權,而民主黨只獲得23%地方政權。
2001年是阿爾巴尼亞的大選年。6至7月,阿舉行了自劇變以來的第5屆議會選舉。在140個議席中,社會黨奪得了73個席位,保持了執政地位;以民主黨為首的右翼聯盟獲得46個議席。2001年底至2002年初,阿政局兩度出現危機,一是因執政的社會黨內部出現較激烈的矛盾,致使任職不久的總理易人;二是因阿議會在罷免總檢察長一案上與憲法法院發生衝突,導致了議長辭職。
2005年7月,阿舉行議會選舉。在野八年的民主黨獲勝,組成以民主黨為主的中右翼聯合政府。新政府積極落實選前承諾,提出以“剷除腐敗、打擊犯罪、降低稅收、提高工資”為核心的施政綱領,努力樹立廉潔、務實的全新形象。阿最大反對黨--社會黨雖時常藉機向政府發難,但因黨內分裂,實力削弱,短期內難以對新政府構成挑戰。
憲法
1946年3月制憲會議通過共和國第一部憲法。1976年12月議會通過《阿爾巴尼亞社會主義人民共和國憲法》。1990年底開始實行多黨制後,這部憲法即終止執行。1991年5月,阿首屆多黨議會通過的《憲法要則》,在7年中起著臨時憲法的作用。1998年11月12日,舉行了新憲法的全民公決,50.57%的選民參加投票,其中93.5%表示贊同。11月28日,邁達尼總統簽署新憲法。
但是,反對黨民主黨主席貝里沙表示該黨不承認這部憲法。新憲法規定阿為議會共和國,實行自由、平等、普遍和定期性選舉,經濟制度建立在私有制與公有制並存、市場經濟與經濟活動自由的基礎之上。總統為國家元首,由議會以不記名的方式投票選舉產生,每屆任期5年,可連任一屆。總統任命總理,並根據總理提名任命部長。
設有憲法法院,院長費赫米·阿布迪烏(Fehmi ABDIU)。
議會
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和立法機構,實行一院制,任期4年。本屆議會於2005年7月產生,現有席位140個,民主黨占56席,社會黨占42席,共和黨占11席,社會民主黨占7席,爭取一體化社會運動黨占5席,新民主黨和農業環境黨各占4席,民主聯盟黨占3 席,人權黨、民主社會黨、基民黨各獲2席,自由民主聯盟黨占1席。本屆議會下設8個專門委員會和9個議員團。2005年9月,約澤菲娜·托帕利(Jozefina Topalli,女)當選議長。
政府
稱部長會議。2005年9月,阿新一屆政府成立。政府成員有:總理薩利·貝里沙(Sali BERISHA),副總理伊利爾·魯斯馬利(Ilir RUSMALI),外交部長貝斯尼克·穆斯塔法伊(Besnik MUSTAFAJ),一體化部長阿倫察·特拉沙尼(Arenca TRASHANI),內務部長索科爾·奧爾達希(Sokol OLLDASHI),國防部長法特米爾·梅迪烏(Fatmir MEDIU)。
財政部長里德萬·博代(Ridvan BODE),經濟、貿易和能源部長根茨·魯利(Genc RULI),法務部長阿爾多·布姆奇(Aldo BUMÇI),公共事務、交通和電信部長盧爾齊姆·巴沙(Lulzim BASHA),教育和科技部長根茨·波洛(Genc POLLO),衛生部長馬克西姆·齊庫利 (Maksim CIKULI),勞動、社會事務和機會均等部長科喬·巴爾卡(Koço BARKA),農業、食品和保護消費者利益部長耶明·賈納 (emin GJANA),旅遊、文化、青年和體育部長布亞爾·萊斯卡伊(Bujar LESKAJ),環境、林業和水資源管理部長盧弗泰爾·朱維利(Lufter XHUVELI)。
司法機構
司法機構包括地方法院、抗訴法院、最高法院、憲法法院及檢察院。最高法院和各級法院行使審判權。最高法院和總檢察院由議會選舉產生。憲法法院院長: 費赫米·阿布迪烏(Fehmi Abdiu),最高法院院長:斯米奧·孔迪(Thimio Kondi),總檢察長:澤奧佐里·薩拉庫(Theodhori Sallaku)。
軍事
軍隊
1992年阿“人民軍”改名為“國民軍”,建軍節也由7月10日(1943年)改為12月4日。1997年阿社會動亂使阿軍隊幾乎土崩瓦解。近年,為儘快加入北約,消除動亂的消極影響,阿國防建設問題提上議事日程。目前(2009年),阿軍隊處於重建和改革階段。
2000年1月阿議會通過阿國防安全戰略和國防政策兩個檔案。阿國防政策的防禦思想是,擁有一支捍衛國家利益所需的足夠力量,重點防禦來自北方的威脅。
兵役制度
阿武裝力量的使命是,捍衛國家的主權、領土完整和憲法秩序。阿現任國防部長為盧安·拉馬(Luan Rama),總參謀長為珀隆比·恰齊米(Pellumbi Qazimi)。阿武裝力量由國防正規軍、快速反應部隊和地方部隊組成。阿實行義務和志願相結合的兵役制度。
武裝
改革後的阿軍平時將保持3.1萬人,戰時將保持12萬人。2001年,阿出台國家軍事戰略,阿武裝部隊由陸軍、海軍、空軍和兩個支援司令部-訓練與條令司令部和後勤司令部組成。計畫到2010年,將現役兵力由現在的1.8萬減至1.65萬人。2004年國防預算1.02億美元。總參謀長為珀隆比·恰齊米(Pellumbi QAZIMI)。
外交
外交政策
奉行務實的外交政策。
胡錦濤會見阿爾巴尼亞總理納諾對華關係
雙邊政治關係
中華人民共和國和阿爾巴尼亞共和國於1949年11月23日建交。兩國於1954年互派大使。1971年,阿爾巴尼亞為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做出重要貢獻。
自1954年至1978年,中國向阿爾巴尼亞提供援款75筆,金額100多億人民幣,阿成為我對外援助受援國人均數額最多的國家,1978年我國正式終止對阿援助。在確認無可能獲得新援助後,這年年底,阿領導人霍查在公開講話中公然把中國列為主要敵人。其隨後出版的著作《中國紀事》則全面反華,甚至號召推翻中國時任領導人。
毛在世時,霍查對中國已有微詞,特別尼克森訪華後。1974年清洗親華的國防部長巴盧庫,翌年將其槍決。阿方在地拉那為中國使館和新華社修建新辦公樓和公寓,中方搬進去後發現有竊聽器。國內派專家來檢除,這些器材竟是“中國造”——前駐阿大使王洪起《山鷹之國親歷》
雙邊經貿關係雙方簽有《貿易協定》、《關於鼓勵和相互保護投資協定》、《關於對所得和財產避免雙重徵稅和防止偷漏稅協定》。1989年成立兩國政府間經濟技術合作混合委員會。2007年11月,阿央行行長福拉尼訪華。2011年6月,商務部副部長鐘山訪阿。9月,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訪阿。11月,中阿政府間經貿混委會第七次例會在北京舉行。
據中國海關統計,2012年中阿貿易總額為4.87億美元,同比增長11.6%。其中中方出口額為3.44億美元,同比增長22.2%;進口額為1.43億美元,同比下降7.6%。2013年1至2月中阿貿易總額為7909萬美元,同比增長35.6%。其中中方出口額為4154萬美元,同比增長8.7%;進口額為3755萬美元,同比增長86.9%。
兩國其他領域的交往合作
中阿兩國於1954年簽署了政府間文化合作協定,此後雙方陸續簽署了八個年度交流計畫。1991年,兩國簽署政府間文化教育、科技合作協定。
交通
公路
阿爾巴尼亞以公路運輸為主,公路總里程1.8萬公里。
鐵路線總長為447公里。實際運營鐵路線總長為399公里。2009年,阿爾巴尼亞鐵路客運量為64.5萬人次,鐵路貨運量為4600萬噸公里。
海運
阿爾巴尼亞共有都拉斯、發羅拉、薩蘭達和深津四個海港。其中,都拉斯港是最大的海港,同義大利的里雅斯特港和巴里港通航。2009年,都拉斯港貨物吞吐量312.2萬噸。
航空
首都地拉那“里納斯-特蕾莎修女”機場是阿唯一的民用機場,有33條國際航線。在該機場起降的航空公司共16家。2010年進出境旅客人數153.7萬人,比上年增加10.2%。起降航班20768個,比上年增長3.5%,運輸貨物1785噸,增長4.4%。
人口
301.1萬(2013年7月),其中阿爾巴尼亞族占98%。少數民族主要有希臘族、馬其頓族等。官方語言為阿爾巴尼亞語。70%的居民信奉伊斯蘭教,20%信奉東正教,10%信奉天主教。
歷史文化
文物古蹟
隨處可見的“碉堡”
阿爾巴尼亞是世界上人均碉堡最多的國家,有“碉堡王國”的“美稱”。一個面積僅2.8萬平方公里、人口不過300萬的國家,卻密密麻麻分布著幾十萬座碉堡嗎?這便是碉堡之國阿爾巴尼亞的獨特景象。為建碉堡陣花掉1億多美元。上世紀60年代初,作為歐洲“社會主義明燈”的阿爾巴尼亞曾在政治上既反美又反蘇,同時與義大利、希臘、南斯拉夫等鄰國也存在歷史宿怨或者領土糾紛,可說是國門之外,四望皆敵壘,令這個小小山國產生了強烈的危機意識。當時的領導人提出“禦敵於國門之外”的口號。富有游擊戰經驗的他們把中國的“深挖洞,廣積糧”要訣略加變通,喊出了“一手拿鎬,一手拿槍”的響亮口號,具體措施之一就是全民動員建造碉堡。 凡是去過阿爾巴尼亞的人,無不為星羅棋布的碉堡而驚嘆。在廣袤的農村田野上,每隔幾百米就有一排碉堡,公路兩側、山頂山腰、房前屋後,甚至度假沙灘上都分布著各式各樣的碉堡。這些碉堡有明碉、有暗碉;有暗道密如蛛網、多達幾十個一群的群碉,也有孑然兀立的獨碉;有能藏兵數百、附設糧倉彈藥庫的指揮大碉,也有僅能勉強塞進一人的單兵碉。不過最常見的,還是直徑3到4米、半掩埋式的圓碉。在記者眼中,那些隱藏在草叢中的鐵灰色圓碉,就像一口口倒扣的鐵鍋,或者是一隻只靜止不動的大烏龜,趴在那裡窺視著過往行人。
阿爾巴尼亞碉堡用優質的鋼筋水泥建造而成,據說當時平均造價達到250美元,全國幾十萬座碉堡,總耗資達到1.75億美元以上,消耗的人力、物力更是驚人。當地人說,一座碉堡的耗資、耗材,足可建造一套標準的兩居室住房。由於大量人工、材料消耗在碉堡上,阿爾巴尼亞人不得不長期忍受惡劣的居住環境。
在上世紀90年代,阿爾巴尼亞政局及周邊形勢發生劇變。如今,和平和發展同樣成了這個山國的主鏇律。照理說,這些遠遠超出自衛需要的碉堡既礙眼又占地,理應大量拆除,但十幾年過去,仍有很多碉堡巋然不動。究其原因,第一大難題就是缺錢缺裝備:當初修碉堡時講究“敵情觀念”,越結實越好,炮彈都炸不開,拆起來當然費勁。前些年阿爾巴尼亞為發展旅遊,聘請北約的工兵部隊拆除一處海灘上幾百座小碉堡,結果這些大兵動用了挖掘機、推土機、吊車等重型設備,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勉強交差。武裝到牙齒的北約工兵尚如此,普通阿爾巴尼亞軍民自然更困難了。另一個難題是沒權拆。1992年開始的“土改”把許多碉堡連同土地分給農戶,但農戶們拿到的只是碉堡的“使用權”,產權仍屬軍隊,不論多礙事,軍方不說拆,誰也不敢動它。
在記者見過的碉堡中,有的被改成倉庫或羊圈,有的被充作小賣部或蘑菇房,還有的乾脆被改成住房。風景區的一些碉堡被有錢人用低價買來,稍作裝修便當作別墅,倒是冬暖夏涼別具情調。據記者打聽,前幾年的價格不過5萬人民幣左右一座。城市邊緣的碉堡則被進城打工的農民占用,形成“碉堡版”的打工村。一些“賣相”不好、或地處偏僻的碉堡往往也能發揮餘熱:有些被改造成廁所供路人“方便”;有些則成為熱戀情人幽會的伊甸園;有些靠近邊境的廢棄碉堡,更成為偷渡者的藏身所,甚至是通向境外秘密地道的開挖起點。
能隨身帶走的“碉堡”
雖然這些碉堡採光差、改造難、形狀彆扭,但它一不要房租,二不用交稅,自然會得到精明商人的青睞。1985年,一個叫卡那·達拉的人在海灘相中了一座能容數十人的子母大碉堡,將其改造成“碉堡酒店”。酒店裡的布置有如軍隊食堂,服務員也都出身行伍,不但言行舉止一派軍人風度,甚至選單也按標準軍用電報格式書寫。據說每到旅遊旺季,僅有的5個“雅間”需提前一周才能訂到。受“碉堡酒店”啟發,用碉堡開設的酒吧、咖啡館、旅遊專賣店也相繼出現。不過按規定,一旦戰爭爆發,軍方有權在4小時內將碉堡收回,重新投入戰鬥。
有趣的是,還有種“碉堡”不但可以買為私有,還可以隨身帶出國門!這就是有名的阿爾巴尼亞碉堡式菸灰缸。這種菸灰缸用大理石做基座,頂上倒扣個穹狀防塵殼,合在一起,酷似真正的阿爾巴尼亞圓碉。到該國旅遊的人都愛買上一個帶回家收藏。
文化風俗
阿爾巴尼亞人“點頭不算搖頭算”,即點頭表示否定、不同意,而搖頭表示肯定、贊同。見面禮節以握手為主。見面擁抱、親臉、貼面頰限於親人、 熟人之間。夫妻之間親吻。父母子女之間親臉、親額頭,平輩親友之間貼面頰。在與人交往中,阿國人通常彬彬有禮,極善言辭。喝咖啡是阿國人的偏好。阿國人絕大多數為穆斯林,但並不十分虔誠。阿國人的午飯時間一般較晚,通常在下午三、四點鐘,而晚飯時間則為晚上九、十點鐘。阿國人家庭觀念極強,絕大多數的家庭中女主人幾乎承擔全部的家務。
最北端的巴依拉姆·楚里城(Bajram Curri)一帶去旅遊,因為它的周邊地區一直處在動盪之中。巴依拉姆·楚里一帶靠近科索沃的北部邊界地區仍然有地雷。
不要隨意施捨。一些旅遊者說這個國家乞討是個問題。由於阿爾巴尼亞封閉的時間太長,大多數外國人,特別是黑人旅遊者,可能會引來好奇的目光。
如果不能得到官方的收據,一定要堅決拒付任何費用。另外,請隨身攜帶至少一份護照的複印件。
對外關係
同中國的關係
同俄羅斯的關係
同美國的關係
阿政府將美國列為阿發展對外關係的優先對象,稱美國是阿對外關係中的“最大夥伴”,強調加強同美發展在政治、經濟、軍事等各領域裡的關係對阿極為重要。美對阿現政府持積極態度,支持阿政府的對外政策,表示願意在政治、經濟、軍事上給阿以幫助。2000年,美國務卿奧爾布萊特等一些高級官員訪阿。阿議長、總理和總統先後訪美。美領導人允諾每年向阿提供3000-4000萬美元的財政和軍事援助,並幫助阿軍隊實施現代化進程。2001年,布希總統兩次致電阿領導人,表示希望加強雙邊關係。阿前總理梅塔等對美進行了訪問。“9.11”後,阿總統、總理、議長及朝野主要政黨一致譴責恐怖主義,支持美打擊塔利班。阿官方還表示願為美和北約打擊恐怖主義提供軍事基地。美領導人允諾每年向阿提供3000-4000萬美元的財政和軍事援助,並幫助阿軍隊實施現代化。
同義大利的關係
同南斯拉夫的關係
同馬其頓的關係
同北約的關係
旅遊指南
大多數阿爾巴尼亞人出門時都乘坐私營小巴(furgon)或較大的公共汽車。公共汽車和小巴通常天一亮就開始營業,到下午2點收工。它們經常往返於地拉那和都拉斯之間(相距38公里),末班車於下午5點發車,但開往北部和南部其他城市的車次較少。從阿爾巴尼亞的任何城市,你都能乘車到達地拉那,但其他城市之間則未必開通了直達車。這裡的車費很便宜,但很少給車票。多人乘坐的小巴總要等到滿員或幾乎滿員時才開車。小巴的車票要高於公共汽車,但總的來說還是非常便宜。下車時請向司機或乘務員支付車費。
地拉那、都拉斯和斯庫台(Shkodra)擁有市內公共汽車。車內十分擁擠,因此請留神照看自己的隨身物品。
特別提醒
建議你不要到這個國家最北端的巴依拉姆·楚里城(Bajram Curri)一帶去旅遊,因為它的周邊地區一直處在動盪之中。巴依拉姆·楚里一帶靠近科索沃的北部邊界地區仍然有地雷。
不要隨意施捨。一些旅遊者說這個國家乞討是個問題。由於阿爾巴尼亞封閉的時間太長,大多數外國人,特別是黑人旅遊者,可能會引來好奇的目光。
如果不能得到官方的收據,一定要堅決拒付任何費用。另外,請隨身攜帶至少一份護照的複印件。
簽證辦理
阿爾巴尼亞旅遊簽證
基本資料經濟證明,準假信(非必需),戶口簿,身份證複印件,護照簽證有效期 1-3個月申請時間(工作日)
1、具體材料清單和簽證服務費請諮詢客服。
2、使館的簽證費和申請時間以申請時使領館的相關規定為準。
3、受理全國護照,外國人護照和港澳台護照。
4、簽證需至少提前2周預約(旺季需更早)。
相關信息
簽證方面
根據中阿兩國協定,持外交護照或公務護照互免簽證。持因私護照須有阿國邀請函,方可在阿駐華使館申請簽證。
地拉那裡納斯“特雷薩修女”機場是阿爾巴尼亞唯一的國際機場,旅客須填寫出入境卡,旅客可攜帶1萬美元出境。
國籍政策
阿爾巴尼亞承認雙重國籍。
當地醫療條件較差,入境不要求有醫療保險,最好自備一些常用藥品。阿一年四季氣候溫和,且無流行病。
治安狀況
阿爾巴尼亞社會治安狀況較差,有組織犯罪嚴重,仇殺案件時有發生,須有防範意識,儘量避免夜間單獨外出活動。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
地中海聯盟
伊斯蘭會議組織(OIC)
成員國 | 阿富汗 · 阿爾巴尼亞 · 阿爾及利亞 · 亞塞拜然 · 巴林 · 孟加拉國 · 貝寧 · 布吉納法索 · 汶萊 · 喀麥隆 · 查德 · 葛摩 · 象牙海岸 ·吉布地 · 埃及 · 加彭 · 甘比亞 · 幾內亞 · 幾內亞比索 · 蓋亞那 · 印度尼西亞 · 伊朗 · 伊拉克 · 約旦 · 科威特 · 哈薩克斯坦 · 吉爾吉斯斯坦 · 黎巴嫩 · 利比亞 · 馬爾地夫 · 馬來西亞 · 馬里 · 茅利塔尼亞 · 摩洛哥 · 莫三比克 · 尼日 · 奈及利亞 · 阿曼 · 巴基斯坦 · 巴勒斯坦國 · 卡達 · 沙烏地阿拉伯 · 塞內加爾 · 獅子山 · 索馬里 · 蘇丹 · 蘇利南 · 敘利亞 · 塔吉克斯坦 · 土耳其 · 突尼西亞 · 多哥 · 土庫曼斯坦 · 烏干達 · 烏茲別克斯坦 · 阿拉伯聯合酋長國 · 葉門 |
觀察員 | 觀察員國: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那 · 中非共和國 · 俄羅斯 · 泰國 · 北賽普勒斯土耳其共和國 |
穆斯林社區/組織觀察員:摩洛民族解放陣線(MNLF) | |
伊斯蘭機構觀察員:Parliamentary Union of the OIC Member States(PUOICM) 伊斯蘭會議對話與合作青年論壇(ICYFDC) | |
國際組織觀察員:聯合國 · 不結盟運動 · 阿盟 · 非盟 · 經濟合作組織 |
歐洲國家
歐洲地圖 | |
比利時 | 法國 | 愛爾蘭 | 盧森堡 | 摩納哥 | 荷蘭 | 英國 | |
丹麥 | 芬蘭 | 冰島 | 挪威 | 瑞典 | |
奧地利 | 捷克 | 德國 | 匈牙利 | 列支敦斯登 | 波蘭 | 斯洛伐克 | 瑞士 | |
白俄羅斯 | 愛沙尼亞 | 拉脫維亞 | 立陶宛 | 摩爾多瓦 | 烏克蘭 | |
阿爾巴尼亞 | 安道爾 | 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那 | 保加利亞 | 克羅埃西亞 | 希臘 | 義大利 | 科索沃 | 馬其頓 | 馬爾他 | 黑山 | 葡萄牙 | 羅馬尼亞 | 聖馬利諾 | 塞爾維亞 | 斯洛維尼亞 | 西班牙 | 梵蒂岡 | |
歐亞交界 | 亞美尼亞 | 亞塞拜然 | 賽普勒斯 | 喬治亞 | 俄羅斯 | 土耳其 |
海外屬地與其他特殊政區 | 法羅群島(丹麥) | 直布羅陀(英國) | 根西島(英國) | 曼島(英國) | 揚馬延島(挪威) | 澤西島(英國) | 斯瓦爾巴群島(挪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