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相傳在8世紀以後,阿拉伯人移住非洲之角北部亞丁灣沿岸,索馬里人、伊薩人和阿法爾人定居吉布地一帶,從事遊牧。阿拉伯移民多在沿海經營商業,建立市鎮,傳播伊斯蘭教,並與當地居民通婚,形成索馬里文化與阿拉伯文化混合的社會。
在殖民主義者入侵之前,吉布地境內由若干分散的蘇丹王統治。1850年法國開始入侵,並於1882年取得了在吉布地的居留權。1883~1887年,法國又強迫當地蘇丹簽訂一系列條約,逐步占領了這個地區。1888年和1900年法國先後同英國和義大利簽訂協定,1896年成立“法屬索馬里”殖民地政府。1897年同衣索比亞簽訂協定,劃定了法屬索馬里的邊界。1946年法國憲法規定這個地區為法國的海外領地之一,由法國派總督直接統治。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非洲各國興起獨立運動,法屬索馬利蘭因為伊薩族和阿法爾族的對立,獨立問題變的相當複雜。1957年法國給該地以“半自治”地位。1967年7月5日,法國議會通過決議,將該地易名為“法屬阿法爾和伊薩領地”,並給予“實際上的自治”地位。在吉布地人民爭取獨立鬥爭的日益高漲下,非洲統一組織、不結盟國家會議和聯合國大會都通過了讓吉布地獨立的決議,法國於1975年12月31日宣布同意吉布地獨立。1977年5月8日,吉布地舉行全國公民投票,98.7%的選民投票贊成獨立。同年5月16日,吉布地組成新內閣,非洲人民爭取獨立聯盟主席哈桑·古萊德當選為首任總理。同年6月24日,吉布地議會又正式選舉哈桑·古萊德為共和國總統。6月27日,吉布地宣告獨立,正式成立吉布地共和國。艾哈邁德·迪尼被任命為總理。1981年政府取締了所有的反對黨,只承認執政黨為合法政黨。1987年4月舉行總統和議會選舉,古萊德蟬聯總統。1991年吉布地政局較為動盪。1992年開放黨禁,實行政黨自由、新聞自由。1994年12月26日,吉政府與叛軍正式簽署了和平與民族和解協定。叛軍放棄武裝鬥爭,成為合法政黨,吉內戰結束。
行政區劃
區劃
全國劃分為一個市,五個地區。
吉布地市(Djibouti-Ville),首都,全國最大的城市,全國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位於非洲東北部的亞丁灣西岸,地處歐、亞、非三大洲的交通要衝,扼紅海進入印度洋的咽喉。
阿爾塔地區(Région d’Arta), 位於中部,原屬於吉布地市,2003年4月成立,是吉布地面積最小的地區,與吉布地市面積之和約為600平方公里,約占全國總面積的2.6%,兩地總人口約占全國總人口的71.4%。
塔朱拉地區(Région de Tadjourah),位於北部,面積7300平方公里,約占全國總面積的31.5%,人口約占全國總人口的7.6%。境內有全國最高峰穆薩阿里山,塔朱拉市為地區政府所在地,是吉北部第一大海港。
奧博克地區(Région d’Obock),位於東北部,面積5700平方公里,約占全國總面積的24.6%,人口約占全國總人口的3.5%。奧博克市為地區政府所在地,是吉北部第二大海港。
阿里薩比地區(Région d’Ali-Sabieh),位於東南部,面積2400平方公里,約占全國總面積的10.3%,人口約占全國總人口的8.4%。
迪基爾地區(Région de Dikhil),位於西南部,面積7200平方公里,面積約占全國總面積的31%,人口約占全國總人口的9.1%。
首都
吉布地市(Djibouti)是全國最大的城市,全國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並且是東非最大的海港之一。人口62萬,占全國總人口的一半以上。屬熱帶沙漠氣候,終年炎熱少雨,年平均降水量在150毫米以下,熱季平均氣溫31至41℃,涼季平均氣溫23至29℃,年平均氣溫在30℃以上,故有“熾熱的海濱之國”之稱。
吉布地市的歷史並不長。19世紀50年代法國入侵吉布地,把它作為海外領地,當時稱為“法屬索馬里”,1887年法國殖民者把總督府設在吉布地市。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吉布地位於非洲東北部亞丁灣西岸,東經41°-43°,北緯11°-13°,地處東北部亞丁灣西岸。扼紅海進入印度洋的要衝曼德海峽,東南與索馬里接壤,西南、西部毗鄰衣索比亞。西北毗鄰厄利垂亞。海岸線全長372公里。國土面積23200平方公里。有“地質學上的活標本”之稱。
地形
吉布地國土面積雖小,但境內地形複雜。全境大部分為火山岩物質的高原山地,沿海多為平原和高原,內地以高原和山地為主。塔朱拉灣呈楔形在亞丁灣深入內地,將國土分成南、北兩個不同的部分。在塔朱拉灣以北地區,分布著多重山脈。只有在曼德海峽與塔朱拉灣沿岸之間延伸著一條狹窄的平原帶,但多為沙漠。在內陸的北部和中部,縱橫著一些西北-東南走向的山脈和凹地,其間點綴有平原、河流和湖泊。湖泊中的阿薩爾鹽湖(Lac Assal)和阿勞勒湖(Lac Allols)都低于海平面,其中阿薩爾湖面低于海平面155米,是非洲最低點。沿海平原與凹地之間是陡峭的高原和山地,一般海拔800米左右。西北部與衣索比亞分界的穆薩阿里山(Moussa Ali)海拔2021米,為全國最高點。塔朱拉灣以南地區,多為高原山地,海拔500-800米。
由於受地球板塊運動的影響,處在東非大裂谷末端的吉布地,其地殼厚度比鄰近地區薄,不僅全境大部分地區系由火山岩物質構成,而且地震的頻率也較高。距今最近的火山群是1978年11月在阿薩爾湖與古拜特灣(Goubet)之間噴發形成的,名為阿爾杜科巴(Ardoukoba)火山。地震雖多發,但震級較低,一般為芮氏2-3級。
氣候
由於吉布地位於阿拉伯半島近旁,又處於印度洋西岸,故其氣候深受阿拉伯半島乾燥氣候影響,同時也受印度洋氣團的影響,包括沿海地區在內的全國大部分地區均屬熱帶沙漠氣候,內地則近於熱帶草原氣候。全境終年酷熱少雨,4月至10月為熱季,平均氣溫37℃,最高氣溫達45℃以上。11月至翌年3月為涼季,氣溫通常在23℃到30℃之間,平均氣溫27℃。雨量稀少,年平均降雨量為150毫米。雨量多寡變化無常,地區差別也很大,內陸地帶幾乎毫無降雨。
自然資源
吉布地主要有鹽和地熱資源,還有少量未開發的鐵、銅、冰洲石、石膏等。在首都吉布地附近沿海有鹽田,鹽總儲量為20億噸,年產量近萬噸,是主要出口物資之一,現正著手開發地熱。石灰岩和石膏礦均屬埋藏淺,儲量大,易開發的優質礦;珍珠岩估算儲量達4?800萬噸;內地四縣均發現含金構造,沿海地區已發現有含油構造。全國僅有占國土面積9%的草地和牧場。
人口民族
人口
截止2014年,吉布地人口91萬。主要有伊薩族和阿法爾族。伊薩族占全國人口的50%,講索馬里語;阿法爾族約占40%,講阿法爾語。另有少數阿拉伯人和歐洲人。官方語言為法語和阿拉伯語,主要民族語言為阿法爾語和索馬里語。伊斯蘭教為國教,94%的居民為穆斯林(遜尼派),其餘為基督教徒。
民族
主要民族有伊薩族和阿法爾族等。
伊薩族(Issa),其人口約占全國人口50%,主要分布在塔朱拉灣以南地區和吉布地市。屬索馬里人的一支,操索馬里語。原住索馬里豪德高原,紀元開始後朝西北方向遷徙,其中一部分遷至塔朱拉灣以南地帶,逐漸發展成為今日吉布地的主要民族。多信仰伊斯蘭教,屬遜尼派。
阿法爾族(Afar),其人口約占全國總人口40%,主要分布在塔朱拉灣以北地區,為吉布地第二大民族。屬衣索比亞人種,操阿法爾語。篤信伊斯蘭教,屬遜尼派。
除伊薩族和阿法爾族外,吉布地境內還有伊薩克族(Issak)和加達布西族(Gadabussi),均為吉布地國內主要少數民族,系索馬里人的不同支系。伊薩克人主要分布在東南部邊境,加達布西族主要分布在南部。在社會文化和經濟生活方面,這兩個民族與伊薩族相似。
此外,吉布地尚有少數阿拉伯人和歐洲人,他們居住在吉布地市及其他城市。
國家象徵
國旗
吉布地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約為3:2。靠旗桿一側為一個白色等邊三角形,邊長與旗寬相等;右側為兩個相等的直角梯形,上方為天藍色,下方為綠色。白色三角形正中有一顆紅色五角星。天藍色代表海洋和天空,綠色象徵土地和希望,白色象徵和平,紅五角星代表人民的希望和鬥爭的方向。整個國旗圖案的中心思想是“團結、平等、和平”。
國徽
吉布地國徽中心圖案由五角星、矛、刀、盾等構成。一雙黑人的巨手各握一
把利刀,兩把刀之間是一個圓形的盾,盾後有一支長矛,矛上端是一顆象徵獨立自由的紅色五角星。圖案以綠色橄欖枝環飾。整個圖案象徵吉布地人民時刻準備著捍衛祖國的獨立和自由,也表達了該國人民熱愛和平的美好願望。
國歌
《吉布地共和國國歌》
歌詞大意:堅強地站起!為我們升上了國旗。這國旗的代價,是我們親人渴望和痛楚至極。我們的國旗,綠色是永恆的大地,藍色是天際,和平是白色的寓意;而中央的紅星象徵著血跡。啊,我們的國旗,多么的壯麗!
格言
團結,平等,和平(索馬里語:Itixaad, Gudboonaan, Ammaan;法語:Unité, Égalité, Paix)
政治
政體
吉獨立後,古萊德總統同一些政黨組成聯合政府。1979年古萊德取消多黨制,成立爭取進步人民聯盟(簡稱人盟),於1981年確立一黨制。此後人盟長期執政,政局保持穩定。1991年北方阿法爾族因不滿伊薩族統治發動內戰。1994年底政府與反對派武裝簽署和平協定,戰亂基本平息。2001年實現全國最終和平。
吉於1992年宣布實行漸進式多黨制,當年的首次多黨立法選舉中,人盟囊括所有議席。1999年古萊德總統退休,蓋萊當選總統。2002年9月全面實行多黨制。2003年1月人盟等四黨組成的“總統多數聯盟”在立法選舉中獲得全部議席。2005年4月蓋萊贏得總統選舉,蟬聯總統。2008年2月,“總統多數聯盟”再次在立法選舉中囊括全部議席。2010年4月,人盟推動議會修改憲法,取消總統只能連任一次的限制。2011年4月,蓋萊再次蟬聯總統。2013年2月,吉舉行立法選舉,“總統多數聯盟”贏得65個議席中的55席。截止2014年吉政局穩定。
憲法
現行憲法於1992年9月4日經全民公決通過並頒布實施。2010年4月議會通過憲法修正案,取消了總統連任次數限制,規定總統由直選產生,參選年齡上限為75歲,每屆任期五年;總統因故不能視事時,由總理代行職權;總統職位空缺時,暫時由最高法院院長代行國家元首職務,但不得對政府和任何國家機構進行調整,並在30-45天內選舉產生新總統。憲法還規定廢除死刑。政黨必須非種族化、非民族化、非宗教化和非地區化。
議會
國民議會為國家最高權力機構。議員由普選產生,任期5年,共65名。本屆議會於1997年12月19日選舉產生。議長賽義德·伊布拉欣·巴杜爾(Said Ibraim Badoul),1993年11月當選,1997年12月蟬聯議長。
國民議會是國家最高權力機構,享有立法權。議會每年舉行兩次年會,主要討論立法問題和下一年度財政預算。議員共65名,由立法選舉產生,任期五年。本屆議會於2013年3月選舉產生。五黨組成的“總統多數聯盟”占據全部65個席位中的55席。議長為伊德里斯·阿爾納烏德·阿里(Idriss Arnaoud Ali),2003年1月當選,2008年2月、2013年3月連任。
司法
實行三權分立、司法獨立和法官終身制,總統主持的最高法官會議監督法官的工作。最高法院院長卡迪吉亞·阿貝巴(Kadidja Abeba),抗訴法院院長為穆罕默德·瓦爾薩馬( Mohamed Warsama ), 總檢察長為阿卜杜拉赫曼·謝赫( Abdourahman Cheikh)。吉作為伊斯蘭教國家,還設有伊斯蘭法官( Cadi de Djibouti),現任伊斯蘭法官為莫蓋·迪希爾( Mogueh Dirir )。
政黨
憲法規定,吉實行多黨制。截止2014年主要有八個合法政黨:
(1)爭取進步人民聯盟( Rassemblement Populaire pour le Progrès-RPP):執政黨,1979年3月4日成立。主要由原非洲人民爭取獨立聯盟組成。自1981年10月政府取消反對黨至1992年吉改行多黨制,該黨一直是吉唯一合法政黨。2007年3月召開第九屆代表大會,蓋萊總統連任主席,總理迪萊塔連任副主席,國民議會議長阿里連任總書記。2012年9月召開中央委員會特別會議,選舉國防部長卡米勒任副主席,財政部長伊利亞斯任總書記。
(2)爭取恢復團結和民主陣線(Front pour la Restauration de l’Unité et de la Démocratie-FRUD): 執政黨,其前身是1991年8月由北方阿法爾族反政府武裝建立的政黨。1996年被承認為合法政黨。1997年舉行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決定與執政黨“爭取進步人民聯盟”結盟,通過和平方式捍衛黨的宗旨。主席為阿里·穆罕默德·達烏德(Ali Mohamed Daoud),總書記為烏古爾· 基弗雷·艾哈邁德(Ougoureh Kifleh Ahmed)。
(3)全國民主黨(Parti National Démocratique-PND):執政黨,1992年10月成立,宗旨是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獨立。主張建立真正的民主社會,實行自由選舉、司法獨立和新聞自由等;實行市場經濟;反對種族主義和民族主義。主席為阿卜杜拉曼·穆罕默德·阿拉雷(ABDOURAHMAN MOHAMED ALLALEH)。
(4)社會民主黨(Parti Social Démocrate-PSD):執政黨,2002年10月成立。目標是維護社會秩序,恢復經濟,協調領導政策,規範工資和降低生活物價。主席為哈斯娜-穆明-巴東(HASNA MOUMIN BAHDON)。
(5)改革者聯盟(Union des Partisans de la Réforme-UPR ),執政黨,2005年3月1日成立。積極參加“總統多數聯盟”活動,2007年12月正式簽署檔案加入該聯盟。主張實行和諧政策,建設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國家。主席是易卜拉欣·謝希姆·達烏德(Ibrahim Chechem Daoud)。
(6)爭取發展共和同盟(Alliance Républicaine pour la Démocratie-ARD),反對黨。原恢復團結與民主陣線分裂後,2002年10月6日成立,主席為迪尼(Dini)。2004年迪尼去世,艾哈邁德·尤素福·胡邁德(Ahmed Youssouf Houmed)接任主席 。
(7)爭取民主和正義联盟(Union pour la Démocratie et la Justice-UDJ),反對黨。2002年10月13日成立,主席為伊斯梅爾·蓋迪·哈立德(Ismael Guedi Harred)。
(8)吉布地發展黨(Parti Djiboutien pour le Développement-PDD),反對黨。2002年9月2日成立,主席穆罕默德·達烏德·謝希姆(Mohamed Daoud Chechem)。
政府
實行總統制,總統兼任政府首腦,並任命總理,總理負責協調各部工作。本屆政府於2011年5月12日改組。現政府主要成員有:總理迪萊塔·穆罕默德·迪萊塔(Dileita Mohamed Dileita),外交和國際合作部長馬哈穆德·阿里·尤素福(Mahamoud Ali Youssouf),國民教育與職業培訓部長阿達瓦·哈桑·阿里博士(Dr Adawa Hassan Ali),司法、監獄和人權事務部長阿里·法拉赫·阿索韋(Ali Farah Assoweh),住房、城市規劃和環境部長穆薩·艾哈邁德·哈桑(Moussa Ahmed Hassan),農業、漁業和畜牧業部長穆罕默德·艾哈邁德·阿瓦萊(Mohamed Ahmed Awaleh),交通裝備部長穆罕默德·穆薩·易卜拉欣·巴拉拉(Mohamed Moussa Ibrahim Balala),能源、水資源和自然資源部長福阿德·艾哈邁德·阿耶博士(Dr.Fouad Ahmed Aye),經濟、財政、工業和規劃部長伊利亞斯·穆薩·達瓦萊(Ilyas Moussa Dawaleh),衛生部長阿里·雅各布·馬哈茂德(Ali Yacoub Mahamoud),國防部長阿卜杜勒卡德·卡米勒·穆罕默德(Abdoulkader Kamil Mohamed),通訊、文化和郵電部長兼政府發言人阿卜迪·海珊·艾哈邁德(Abdi Houssein Ahmed),內政部長哈桑·達拉爾·胡法奈(Hassan Darar Houffaneh),婦女促進、家庭規劃和議會關係部長哈斯娜·巴爾卡特·達烏德(Hasna Barkat Daoud)女士,穆斯林事務和宗教公產部長哈穆德·阿卜迪·蘇爾坦(Hamoud Abdi Soultan),負責青年事務與體育的國務秘書賈馬·埃勒米·奧基耶博士(Dr Djama Elmi Okieh)。
政要
總統伊斯梅爾·奧馬爾·蓋萊。1947年9月17日出生於衣索比亞,伊薩族,信奉伊斯蘭教。1977年吉獨立後任總統辦公室主任。1978年兼任國家安全局長。1982年任人盟中央委員和政治局委員,1997年3月當選為該黨第三副主席。1999年初,由執政的兩黨聯盟正式提名為總統候選人,並於4月當選總統。2000年3月當選人盟主席。2005年4月和2011年4月兩次蟬聯總統。
總理迪萊塔·穆罕默德·迪萊塔。1958年出生,阿法爾族。曾在埃及、法國和阿爾及利亞接受高等教育。1982年開始在總統府典禮局任職,後曾任吉駐法國使館領事和駐衣索比亞大使。2001年3月被任命為總理,2005年和2011年兩度連任。
軍事
軍力
吉布地武裝部隊於1977年6月6日建立,總兵力3030人,其中陸軍1600人,編成一個炮兵團、一支邊防部隊和一個裝甲連。海軍600人。空軍1000人,擁有一個空軍基地。另有憲兵1200人,國家治安部隊1400人。吉布地實行志願兵役制。總統為武裝部隊總司令。
駐軍
吉布地是法國在印度洋-紅海地區的重要軍事基地,駐有法軍3800~4500人,這是吉布地政府與法國政府於1977年6月27日簽訂的一項臨時軍事議定書所規定的。法國駐吉陸軍有2個戰鬥團和傘兵團的一個別動連;海軍有一支增援印度洋艦隊的海軍部隊,一支突擊隊和一個通訊監聽站;空軍有一個殲擊機隊和一個直升機運輸大隊。法國向吉布地軍隊提供後勤援助,並派遣軍事合作人員,幫助吉布地維護國家安全和培訓軍事人員。
外交
外交政策
奉行中立、不結盟和睦鄰友好的外交政策。注重保持同法國的傳統關係,積極配合美國在非洲之角反恐,與日本關係逐漸升溫,法、美、日三國在吉建有軍事基地。重視發展同阿拉伯國家和鄰國關係,積極參與地區合作,致力於調解索馬里內部衝突,支持國際社會共同打擊索馬里海盜。與厄利垂亞有邊界糾紛,主張通過外交途徑解決。是非盟、阿盟、伊斯蘭會議組織、東非政府間發展組織(伊加特)、東南非共同市場、薩赫勒-撒哈拉共同體等地區組織成員國。為伊加特總部所在地。
對外關係
同中國的關係
一、雙邊政治關係回顧
中吉1979年1月8日建交以來,兩國關係穩步發展。中方對吉的重要訪問有:國務院副總理姬鵬飛(1980年9月)、城鄉建設部長芮杏文(1985年3月)、外交部副部長楊福昌(1990年8月)、國家體委主任伍紹祖(1993年6月)、全國政協副主席王兆國(1994年5月)、國務院副總理兼外交部長錢其琛(1996年1月)、外經貿部部長助理楊文生(1998年)、外交部副部長吉佩定(1999年2月)、北京軍區政委杜鐵環上將(2002年6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許嘉璐(2002年6月)、外交部部領導成員喬宗淮(2002年12月)、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衛建林(2003年7月)、外交部長李肇星(2004年1月)等、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副會長楊福昌(2006年)。
吉方訪華的主要有:總統古萊德(1979年12月、1991年3月、1994年7月、1998年8月)、國民議會議長阿斯卡爾(1981年9月)、外交與合作部長穆明(1985年3月)、工業、能源和礦業部長法拉赫(1996年10月)、衛生部長達烏德(1997年5月)、外交與國際合作部長謝海姆(1997年10月)、青體和文化部長阿卜迪拉赫(1998年4月)、爭取進步人民聯盟副主席蓋萊(1998年5月)、武裝力量總參謀長法蒂(1998年9月、2005年7月)、總理哈馬杜(1999年5月)、國民議會議長巴杜爾(2000年3月)、總統蓋萊(2001年)、爭取進步人民聯盟全國書記瓦貝利(2002年3月)、經濟計畫部長亞辛(2002年8月)、衛生部長卡米爾(2002年10月)、外交和國際合作部長法拉赫(2003年8月)、教育部長奧布謝赫(2003年10月)、國民議會議長阿里(2004年7月)、總理迪萊塔(2005年9月)、外長尤素福(2006年5月出席中阿合作論壇,並訪華)、新聞、文化和郵電部長法拉赫(2006年)、經濟和財政部長阿索韋(2006年)、總統蓋萊(2006年11月出席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等。
二、雙邊經貿關係和經濟技術合作
自建交以來,中吉兩國經貿關係和經濟技術合作進展順利。兩國簽有經濟技術合作協定。中國向吉布地提供了各種援助,為吉援建了人民宮、銅像紀念碑、體育場、門診樓、住房和外交部辦公樓等項目。中吉互利合作始於1982年。截至2006年6月,雙方共簽承包勞務契約額1.5948億美元,完成營業額1.3397億美元。中國在吉開展互利合作的公司有中國建築工程公司、中國土木工程公司等,已建成的主要項目有吉布地工商學校、國家銀行等。1988年,兩國簽署《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吉布地共和國政府貿易協定》。2006年,中吉貿易總額為15533萬美元,同比增長38.7%,其中中方出口15495萬美元,進口38萬美元。2007年1~6月,中吉貿易額為8084萬美元,同比增長16.7%,其中中方出口8035萬美元,進口49萬美元。
三、文化、教育、衛生等方面的交往與合作
自1981年,中方向吉派遣醫療隊,截止2014年已派出12批,總計88人次。截止2014年有10名醫療隊員在吉工作。自1986年起,中方開始接收吉留學生,截止2014年有5名在華學習。
同法國的關係
法是吉原宗主國,也是吉最大援助國和貿易夥伴。吉重視保持同法國的傳統關係。法在吉除外交部以外的各政府部門派有顧問。兩國簽有防務協定,建有年度例行聯合軍演機制。2003年,法同意在隨後9年內每年向吉政府支付3400萬美元作為在吉駐軍的費用,並擴大法駐吉軍隊的納稅範圍、幫助吉爭取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援助、降低吉留法學生學費。2004年,法國防部長訪吉,蓋萊總統應邀赴法出席普羅旺斯登入60周年紀念活動。2005年,吉法因博雷爾法官死亡案發生分歧,吉驅逐6名法在吉技術人員。2006年吉法關係得到明顯改善。3月法國總理德維爾潘訪吉;吉外長訪法,與法簽訂2006-2010年合作框架檔案,法承諾向吉提供5300-7600萬歐元的援助。2007年12月,蓋萊總統對法國進行正式訪問,與薩科齊總統舉行了會談。2008年,法國防部長、軍隊總參謀長先後訪吉。10月,蓋萊總統在加拿大出席法語國家組織峰會時與薩科奇總統舉行了工作會談。2009年,法國國防部長、海軍將領,歐盟“阿塔蘭塔” 軍事行動指揮官等相繼訪吉,就在吉設立後勤基地、建立地區反海盜中心、在吉關押審判海盜等問題與吉磋商。2011年12月,蓋萊總統訪問法國,與薩科齊總統簽署雙邊防務條約。5月,蓋萊總統致函法國總統奧朗德,就其當選表示祝賀。
同美國的關係
美自1991年起向吉提供各種經濟和軍事援助。“9·11”事件後,吉積極配合美國在非洲之角反恐,同美國關係發展迅速。美在吉設立了在非洲的唯一永久性軍事基地。 吉允許美使用其港口和機場運送物資。2004年,美向吉提供了400萬美元的巡邏艇、軍用設備和1000萬美元的教育用品,並宣布在2004-2005年向吉提供3100萬美元援助。2005年5月,蓋萊總統順訪美國,會見了美國務卿賴斯。2006年9月,美與吉簽訂援助協定,承諾兩年內向吉提供4000萬美元,用於發展教育和衛生事業。2007年,美國防部長蓋茨、中央司令部司令法隆、負責非洲事務的助理國務卿弗雷澤等分別訪吉。2008年,法隆和弗雷澤分別再次訪吉。2010年5月,蓋萊總統訪美,會見了美副總統拜登、國防部長蓋茨等。2011年9月,蓋萊赴紐約出席聯大會議,並會見了部分美高官。2012年2月,吉國防部長和美駐吉大使簽署新一期吉美軍事合作協定,用於取代2002年簽訂的已到期的軍事協定。新協定無限期有效,將有利於兩國間軍事服務和裝備的購買和轉讓。同月,美非洲司令部司令禮節性拜會吉軍隊高層。11月,蓋萊總統致函美國總統歐巴馬,就其成功連任表示祝賀。
同日本的關係
自兩國建交以來,日本共向吉提供了約11253.7萬美元的援助。2003年9月,蓋萊總統出席在日舉行的第三屆非洲發展東京國際會議,與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會晤。日允實施“糧食援助計畫”,支持吉進行新型水稻的種植。2004年,日按計畫向吉提供總額為1.5億日元的糧食援助,並贈吉27800頂蚊帳。2005年,日本副外相訪吉,允幫助吉更新電台設備,並希在安理會改革問題上得到吉方支持。2006年4月,尤素福外長訪日,日方表示將大力支持吉經濟社會發展,未來20年內擬向吉提供20項無償援助項目。2008年5月,蓋萊總統出席第四屆非洲發展東京國際會議,與日本首相福田康夫會晤,日承諾未來五年將對吉直接投資增加一倍。日本派海上自衛隊赴索馬里海域護航以來,吉日關係持續升溫。2009年3月,吉外交部部長級代表出席非洲發展東京國際會議,4月,吉外長尤素福訪日,雙方簽署換文確定吉港為日海上自衛隊後勤補給基地。8月,日在吉設立常駐聯絡處。日本在2009財年內,共向吉提供各類援助總額3500萬美元,其中與吉簽署的4項雙邊無償援助協定總計23.77億日元,較2008年增長174.8%。2010年12月,蓋萊總統訪日,拜會了日天皇明仁,並會見了日首相菅直人,雙方就日本援吉3億日元幫助落實國家社會發展構想和反海盜行動中移交被捕海盜的技術問題簽署協定。2011年3月,蓋萊總統致電日本天皇慰問日地震海嘯災難。7月,日本在吉軍事基地正式啟用。
同印度的關係
2003年5月,蓋萊總統訪問印度,會見印總統和總理。雙方簽署關於航空服務、投資保護和文化交流的三個協定。印還向吉提供1000萬美元的貸款用於吉經濟發展。兩國在國際反恐、巴以衝突和伊拉克等問題上達成一致。
同衣索比亞的關係
兩國關係友好,簽有友好合作協定和農業科技合作等25項協定。兩國高層交往頻繁,定期舉行雙邊磋商,並不斷加強在貿易、運輸、教育合作和人員自由往來方面的合作。2004年,埃塞總理訪吉,兩國召開了第八次部長級混委會。2005年,吉埃邊界委員會和鐵路管理委員會先後召開,雙方認為應加強非法移民和非法邊境貿易的管理,並重新發揮兩國間鐵路的作用。2006年4月,吉埃第九次混委會在吉召開,兩國外長出席,雙方簽署了文化、青年與體育、通訊等三個協定。2011年5月,埃塞總理梅萊斯出席了蓋萊總統就職典禮。2012年2月,吉財長與埃塞財長、南蘇丹石油和礦業部長在埃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就加強三國在電信、鐵路、輸油管道、港口和免稅區等領域的合作簽署諒解備忘錄。8月,蓋萊總統致電埃塞總統吉爾馬,對梅萊斯總理逝世表示慰問和哀悼。9月,蓋萊總統赴亞的斯亞貝巴出席梅萊斯葬禮。同月,吉埃簽署從埃塞引水至吉布地的諒解備忘錄,吉同埃塞、南蘇丹簽署建設三國跨境輸油管道的協定。
同索馬里的關係
吉在人種、語言方面與索一脈相承,曾被稱為“法屬索馬里”。2004年,蓋萊總統赴肯亞參加索過渡聯邦政府總統優素福的就職儀式。2006年11月,索過渡聯邦議會議長謝里夫訪吉,會見了蓋萊總統。2007年1月,蓋萊總統在參加非盟首腦會議時會見了索過渡政府總統優素福。2008年8月以來,吉積極參與解決索問題,推動索政府與反對派達成吉布地協定,成為索截止2014年和平進程的基礎性檔案。2009年1月,索過渡議會在吉開會並順利選舉新總統。2010年11月,500名索過渡政府警察抵達吉接受3個月的培訓。2011年12月,吉向索馬里派遣900名維和士兵和教官。2012年2月,索馬里問題國際聯絡小組第21次會議在吉舉行。聯合國秘書長索問題特別代表、索過渡聯邦政府總理、過渡聯邦議會議長和美、英、法等33個國家以及聯合國、歐盟、北約、非盟、阿盟等國際組織的代表出席會議。會議發表公報,就索政治進程、安全與穩定等議題表明立場。會議期間,蓋萊總統會見了索總理,並與其就索局勢交換了意見。同月,蓋萊總統會見來訪的索總統艾哈邁德,並赴倫敦參加索問題國際會議。5月,蓋萊總統赴土耳其伊斯坦堡出席索馬里問題國際會議。9月,蓋萊總統赴索馬里出席索新總統馬哈茂德就職儀式並發表講話,重申吉對索政府和人民的堅定支持。11月,索總統馬哈茂德對吉進行國事訪問,此系其當選後首次出訪。
同厄利垂亞的關係
兩國之間存在領土爭端。1998年吉因厄指責其在埃、厄邊界衝突中偏袒埃而宣布與厄斷交,2000年兩國復交,並於2001年實現兩國元首互訪。2004年,兩國在厄舉行第3屆混委會,簽署了關於農業、旅遊、漁業、海陸交通運輸、電訊和法律互助等一系列協定。2006年7月,厄國防部長訪吉,與吉國防部長就加強兩國陸海邊境安全和雙方的軍事合作舉行了會談。8月,吉國防部長對厄進行了回訪。2007年4月,吉厄混委會第4次會議在吉召開,吉外長尤素福和厄漁業、畜牧業部長艾哈默德共 同主持了會議。2008年6月,吉厄邊界發生武裝衝突,導致兩國關係緊張。2009年11月,吉與烏干達、衣索比亞、索馬里以厄破壞索和平進程為由,推動安理會通過制裁厄的決議,包括要求厄立即從吉厄邊境撤軍並通過對話解決爭端等內容。2010年6月初,在卡達斡鏇下,吉、厄兩國簽署和平協定,雙方同時從爭議地區撤軍。2011年10月初,兩名在厄被押戰俘逃回吉布地,引起兩國關係再度緊張。2011年12月,衣索比亞等推動安理會通過強化對厄制裁決議,吉對此表示支持。
經濟
概況
吉布地是聯合國宣布的最不已開發國家之一,自然資源匱乏,自然條件差乏,經濟十分落後。工農業基礎薄弱,95%以上的農產品和工業品依靠進口,90%以上的建設資金依靠外援。服務行業在經濟中占主導地位,1997年占國內生產總值的75.8%。1993年以來,由於北部戰亂和衣索比亞、索馬里難民大量湧入,加之工業化國家、尤其是法國經濟衰退,吉布地外來援助減少,財政危機日趨嚴重,國庫空虛,經濟困難,人均消費水平6年間降低了35%。吉布地政府採取縮減國家財政預算,提高稅收,鼓勵外國投資和私人企業等措施緩解經濟困難,同時優先發展生產部門,開發土地和海洋資源,努力減少糧食、食品對外國的依賴。
1996年4月,吉布地接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條件,對經濟進行結構性調整。由於執行“不力”,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於1997年3月凍結對吉布地的貸款,直到吉布地作了讓步後,才於5月主持召開援助吉布地的圓桌會議,法國、歐共體及沙特等允提供130億吉布地法郎,暫時緩解了吉布地的經濟困難。1998年5月由於衣索比亞與厄利垂亞爆發邊界衝突,衣索比亞原經厄利垂亞阿薩布港轉運的貨物均轉道吉布地港,使港口收入大幅增加,緩解了吉政府的財政困難。
據非洲發展銀行1999年發展報告,1998年國內生產總值為5.19億美元,1980~1990年的年均增長率為3.7%,1991~1998年為2.6%。
匯率(2013年):1美元=177.7吉布地法郎
通貨膨脹率(2013年):5%
貨幣
吉布地法郎(Djibouti Franc;簡稱DJF);1DJF=100 centimes(分)
工業
2006年工業產值為1.14億美元,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6.8%。2008年由於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增加,第二產業增長24%。主要工業為電力、水利、房屋及公共工程、鹽礦開發等,另有一些建築業以及礦泉水廠、可口可樂飲料廠、麵粉廠、制瓶廠、奶品廠、製藥廠、水泥廠、機械修配、船舶修理、煉油、製革、發電等小型工業。
農業
農業以畜牧業為主。截止2014年吉布地可耕地面積1萬公頃,已耕地1000公頃。2006年農業總產值為2457.5萬美元,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3%。2008年第一產業增長率為18.7%,牲畜出口增長較快。據吉國民銀行估計,2006年共有牛4萬頭,駱駝6.9萬峰,綿羊46萬隻,山羊51.2萬隻。全國有牧場23萬公頃,牧民約10萬。全國有1600多農戶,農民3600人。糧食不能自給,每年從歐盟、法國、日本等國接受約1.3萬噸糧食援助。漁業資源較豐富,預計年捕撈潛力可達4.8萬噸,但截止2014年捕撈業仍比較落後,採用手工作業捕魚,年捕魚量僅為1000噸。家庭漁產品消費量低,平均每戶年消費1.5公斤。漁民約1000人,日均收入4.5美元。
旅遊業
截止2014年吉布地全國有9家旅館,共440個房間。每年接待遊客2.5萬人。吉布地的主要旅遊點有阿薩爾湖、阿貝湖、古拜特·阿爾·卡拉卡魔淵、阿爾都巴火山、達依原始森林、朗達興奔古瓦萊瀑布、塔朱臘海上樂園等。
財政金融
據非洲發展銀行的統計1997年吉布地財政收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36.68%,支出占34.95%,財政赤字占4.28%。吉布地1997年的外債為3億美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59.8%。1980~1990年的外債還本付息年均增長率為24%,1991~1997年為7.8%。1998年外匯儲備為6260萬美元。
對外貿易
吉布地出口商品包括食鹽、牲畜、皮張等。主要貿易夥伴為法國、衣索比亞、日本、義大利、沙烏地阿拉伯、美國、泰國等;法國分別占吉進口額和出口額的30%和50%左右。主要進口商品為糧食、紡織品、機械設備、電器產品、運輸材料等。據非洲發展銀行的數字1996年吉布地的出口總額為3490萬美元,進口為2.04億美元。貿易逆差達1.691億美元,為出口總額的4.8倍。
外國援助
吉主要援助國為法國、日本、美國、沙特、中國、義大利等,援助國際組織主要有歐盟、聯合國難民署、世界糧農組織和非洲開發基金等。據吉財政部統計,截至2009年底,世界銀行、非洲開發銀行等多邊機構以及美國、法國、伊朗等國共為吉提供貸款1.88億美元,無償援助1.6億美元。
文化
語言
官方語言為法語和阿拉伯語,在伊薩族、伊薩克族和加達布西族中通用索馬里語。阿法爾人普遍講阿法爾語。
宗教
伊斯蘭教為國教,98%的居民為穆斯林(遜尼派),其餘信仰基督教等。
文教情況
教育
吉布地採用法國的教育制度、教育法和教科書,學制為國小6年、中學7年。吉布地的教育狀況十分落後,婦女的91%和男子的85%曾為文盲。吉政府已制定掃盲計畫,第一期(1991~1992年)招收4300名婦女。1997年有公立國小70所,學生3.6萬人,教師980人,公立中學11所(只有國家中學設有高中),在校學生9600人,教師450人(吉布地人占54%)。另有高級技術學校和師範學校各一所。吉布地高中畢業生參加法國統一考試,合格者可取得結業證書,優良者可赴法接受高等教育。據非洲發展銀行的統計數字,成年人的文盲率1995年已降為54%,國小入學率1996年為39%,中學入學率為14%。
媒體
吉布地全國唯一的官方法文周報為《民族報》,每周四出版,每期發行4300份(1991年)。《官方公報》(法文)為不定期出版的政府刊物。此外還有執政黨“爭取進步人民聯盟”黨刊《進步》周刊,民主革新黨周刊《復興》和全國民主黨周刊《共和》。
吉布地廣播電視台用法語、索馬里語、阿法爾語和阿拉伯語廣播,1989年播出節目10750小時。在沙特和法國的援助下,吉布地於1980年6月建成了一個地面衛星通訊站,可轉播法國和鄰國的電視節目。1990年日本援建一電視製作中心。
禮儀
吉布地是位於非洲東北部的一個小國家,伊斯蘭教被定為國教,居民絕大多數是穆斯林,風俗習慣帶有明顯的阿拉伯文化的影響。
吉布地人的姓名同北非阿拉伯人的姓名極其相似,多由三節組成,第一節為本人的名,第二節為父名,第三節為姓,例如“哈桑·古萊德·阿普蒂敦”“巴爾卡特·古拉特·哈馬杜”等。與其他非洲國家的情況有所不同的是,在正式場合,對吉布地人一般要稱其全名,在函件、文本、書信里更是這樣。但是,在日常社會交往活動中,可以省去對方的父名,簡單地稱呼對方的姓名,如“哈桑·阿普蒂敦”“巴爾卡特·哈馬杜”即可。與其他非洲國家的情況還有所不同的是,對吉布地那些有名望、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多應簡單地稱呼其姓,並與“先生”“閣下”等聯稱,例如“阿普蒂敦先生”“哈馬杜閣下”等。在吉布地人的姓名中,常常帶有濃厚宗教色彩的含義,例如“哈桑”(意為優秀的、良好的)、“馬哈茂德”(意為受到過稱讚、獲得過表揚)、“穆罕默德”(意為借用伊斯蘭。教創始人的名字)、“阿爾哈吉”(意為曾經到過伊斯蘭教聖地麥加朝覲而獲得的稱號)等。
吉布地人遇見外國客人顯得非常熱情,男性通常以握手的方式表示問候,女性則多行屈膝躬身禮致意。如果外國客人是吉布地人的親朋好友或者是身份顯赫者,往往要行貼面頰禮,左右各貼一次以表示歡迎和敬意。同性好朋友見面,兩者之間先是熱情地擁抱一番,輕輕左右各貼一次對方的臉頰,然後右手貼在自己的胸前,俯首致意,講一些向對方表示衷心祝福的話語;分別時,相互再一次熱情擁抱貼面頰,有的還要相互深情地親吻一下對方的嘴唇。異性朋友相見,即使關係再親近,也只是相互點點頭,躬一下身體,簡單地問候一兩句,非常注意掌握分寸,絕對不會表現出過份的親呢感。
吉布地人熱情豪爽,十分好客,待人真誠。當地居民遇見外來客人,接觸一兩次,便會稱兄道弟,視為知己,盛情地邀請到家中做客,並且邀請客人的妻子、兒女及朋友一道赴會,屆時主人也會邀請一些自己的親朋好友作陪,擺上豐盛的宴席款待。賓主吃飽喝足之後,盡興歌舞,熱鬧一番。主人經常要真誠地挽留客人住上幾天,自己親自在家作陪,即使手頭有再急著要辦的事情,也瞞著客人放一放。在非洲地區,吉布地人素來以熱情好客著稱,上門拜訪的客人越多,主人越是感到非常高興,當地盛行著客多主榮的傳統習俗。
吉布地人請客吃飯,有一些俗定習成的規律。接待公務團組訪問,進行商貿業務洽談,宴請活動一般安排在賓館或飯店進行。純屬私人朋友之間的交往,才會盛情地邀請到自己家中,而且多用當地的傳統飯菜款待。吉布地人招待客人的傳統主食有烤玉米、用高粱糊和玉米糊加上牛奶烙成的家常餅(麵餅)、用高粱米加豆類和瓜類煮成的濃粥以及各類甜食等;菜餚主要有雞、鴨、魚、牛肉、羊肉、蔬菜等,招待貴賓少不了要擺上烤全羊這道名菜。辣椒為吉布地男女老幼所喜愛,家家戶戶長年備有好辣椒。招待客人時,總要在餐桌上擺上一罐辣椒肉汁。這種辣椒肉汁,選用上等辣椒、香料、食糖、牛肉或者羊肉精製而成,甜辣適度,風味獨特。撕下一塊麵餅,沾上辣椒肉汁,包著肉塊吃,甜鹹辣皆有,色香味俱全,令人食慾大增。當然,客人可以根據自己的嗜好選擇是否食用辣椒汁,主人絕不會強求,只要客人進餐時吃得越多,主人就會越高興。
吉布地人素來以善於經商著稱,也十分精通於商務談判,既會討價還價,也能妥協讓步,因此,掌握高超的談判技術,善用靈活的談判藝術,對於那些到吉布地開拓市場的人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同吉布地人進行經濟貿易談判活動時,首先需要注意這樣幾點:一、對等的原則在與吉布地商人進行業務談判之前,首先要摸清楚對方的業務範圍、經濟實力、信譽程度等,如果自己一方與對方相差懸殊,在談判過程中一般是很難達到預期目標的;如果自己的實力與對方相當甚至超過對方,可以信心滿懷地與對方進行談判。二、互惠的精神人們在商務談判中,一心想到的是戰勝對手,儘量滿足自己的要求,獲得最大的經濟利益,但在與吉布地人談判時,如果持這種心態往往會導致談判失敗,應當本著談判的結果對雙方都會帶來好處和實惠的原則,談判的雙方最後都應當成為勝利者。三、妥協的策略與吉布地人進行商務談判時,不可持“我勝你敗”、“堅持到底就是成功”等想法和作法,應當採取在不損害根本利益的原則下作出一定的讓步和妥協的做法,最後達成雙方都能接受的協定。
要想同吉布地人進行商務談判取得成功,必須注意選派素質優秀的談判者、選擇恰當的談判時間和廣泛收集有關信息。參加談判的人員個人素質如何,是能否取得談判成功的關鍵。談判者的性格應當具有容易與他人溝通感情的外向型特點,言談要幽默,反應要機智,態度要熱情,處事要中庸,遇難要忍耐;談判過程中遇到棘手的問題要有敏銳的洞察力和機智的應變能力,哪怕是某一個關鍵性問題的細節都要機敏地察覺並採取相應的對策;談判出現僵持局面時,談判者要有良好的忍耐力,心浮氣躁和坐立不安,肯定會導致談判失敗或者自己吃虧;要有爭取成功、不怕失敗的勇氣,成功是要付出一定代價的,但付出代價是否合算,付出後能否取得比較滿意的結果,談判過程中要心中有數;談判是一門學問,是一門藝術,談判者要想取得成功必須具備有關談判的理論、技巧、原則、方法以及相關的政治學、哲學、經濟學、歷史學、法學、心理學、行為科學、公共關係學、運籌學、禮儀學等方面的知識,才能駕馭談判的過程,獲得談判的成功。談判時間的選擇對能否取得成功也是至關重要的,要避免對方活動繁忙時與其談判;不要選擇周末與其談判;不要選擇對方身體不適時與其談判;儘量摸清掌握對方的最後談判期限,儘量保守自己的最後談判期限,不可因為對方招待熱情周到就泄露自己的談判天機,善於掌握拋出最後期限能夠使嚴重的對抗出現轉機的時機;價格底線的亮出要善於選擇最佳時機,因為拋早了自己吃虧,拋晚了會喪失取得成功的機遇。
進行談判之前掌握具有目的性、準確性、時效性、全面性、系統性的信息,也是取得談判成功必不可少的因素,至少應當掌握以下幾條信息:對方公司的合法性,經濟實力以及對於所談生意的態度等;談判對手是否是決策者,在公司里的地位、職務、許可權、能力以及個人愛好、感興趣的話題等;誰是首席談判代表,其組織能力、影響作用、意見傾向以及對中國友好的程度等;對方在談判中將要提出的條件和要求以及意圖和打算等;對方參加談判的人員之間的關係如何,是否存在著矛盾,是什麼性質的矛盾,是否有利用的價值等;對方談判人員中是否有可以依賴的朋友,是否有可以爭取的盟友,應當重點防範的對象等。同吉布地人進行商務談判,是一場比智慧、比毅力、比耐心的競賽,談判之前需要進行周到細緻的準備工作,做到“知己知被”,才能“百戰不殆”。首先,自己的一方在談判所處的地位如何要心中有數;談判過程中的第一方案是什麼,替代方案是什麼,可選擇的最佳方案是什麼,尤其是當談判出現僵局或者破裂時採取對已有利的方案是什麼;談判過程中要列舉的數據、過程、時間、地點、證明人等諸多涉及事實的論據;談判中準備向對方作出讓步的最大限度,希望對方能夠作什麼樣的讓步等;參加談判的人員對取得成功是否有足夠的信心,對談判過程的艱難性是否有足夠的思想準備等。其次是更要詳細掌握談判對手的情況,對方公司的基本情況、合作誠意、利益需要、資信程度等;對方發布的訊息、官員的講話內容、財務預算和計畫等;對方談判人員將要採取的態度和策略等。最好事先進行幾次模擬談判,圍繞正式談判的內容,認真地進行談判前的演習,儘量發現談判過程中將要發生的困難、面對的壓力以及可能被忽視的某些問題等,仔細研究對策,做到事先胸中有數。
旅遊資源
吉布地市出名的景點是阿薩爾湖,阿薩爾湖位於吉布地市西北面,方圓10多平方公里,湖面低于海平面150米,是非洲大陸的最低點。阿薩爾湖也是一個天然大鹽田,含有豐富的鉀鹽、溴。每升水含鹽達330克,其鹽量之豐富,是世界上罕見的。站在湖邊山崗上,觀賞那閃爍的天然鹽層,猶如一片銀色的世界。吉布地境內沙漠占全國面積的90%,出現這樣一個湖泊,被人們視為聚寶盆。事實也是這樣,鹽是吉布地最主要的天然資源之一,也是主要的出口物資之一。
市郊有天然國家動物園、阿貝湖、阿爾都科巴火山、達依原始森林、朗達興吉瓦萊瀑布等。境內山高谷深,跌岩起伏,景物奇異,素有地質學“活標本”之譽。
非洲政區
非洲政區。 |
非洲聯盟成員國
阿爾及利亞 | 安哥拉 | 貝寧 | 波札那 | 布吉納法索 | 蒲隆地 | 喀麥隆 | 維德角 | 中非共和國 | 查德 | 葛摩 | 剛果民主共和國 | 剛果共和國 | 象牙海岸 | 吉布地 | 厄利垂亞 | 衣索比亞 | 赤道幾內亞 | 加彭 | 甘比亞 | 加納 | 幾內亞 | 幾內亞比索 | 肯亞 | 賴索托 | 賴比瑞亞 | 利比亞 | 馬達加斯加 | 馬拉威 | 馬里 | 茅利塔尼亞 | 模里西斯 | 莫三比克 | 納米比亞 | 尼日 | 奈及利亞 | 盧安達 | 西撒哈拉 | 聖多美和普林西比 | 塞內加爾 | 塞席爾 | 獅子山 | 索馬里 | 南非 | 南蘇丹共和國 | 蘇丹 | 史瓦濟蘭 | 坦尚尼亞 | 多哥 | 突尼西亞 | 烏干達 | 尚比亞 | 辛巴威 | 非洲聯盟吉布地行政區劃
阿拉伯世界
伊斯蘭會議組織(OIC)
成員國 | 阿富汗 · 阿爾巴尼亞 · 阿爾及利亞 · 亞塞拜然 · 巴林 · 孟加拉國 · 貝寧 · 布吉納法索 · 汶萊 · 喀麥隆 · 查德 · 葛摩 · 象牙海岸 ·吉布地 · 埃及 · 加彭 · 甘比亞 · 幾內亞 · 幾內亞比索 · 蓋亞那 · 印度尼西亞 · 伊朗 · 伊拉克 · 約旦 · 科威特 · 哈薩克斯坦 · 吉爾吉斯斯坦 · 黎巴嫩 · 利比亞 · 馬爾地夫 · 馬來西亞 · 馬里 · 茅利塔尼亞 · 摩洛哥 · 莫三比克 · 尼日 · 奈及利亞 · 阿曼 · 巴基斯坦 · 巴勒斯坦國 · 卡達 · 沙烏地阿拉伯 · 塞內加爾 · 獅子山 · 索馬里 · 蘇丹 · 蘇利南 · 敘利亞 · 塔吉克斯坦 · 土耳其 · 突尼西亞 · 多哥 · 土庫曼斯坦 · 烏干達 · 烏茲別克斯坦 · 阿拉伯聯合酋長國 · 葉門 |
觀察員 | 觀察員國: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那 · 中非共和國 · 俄羅斯 · 泰國 · 北賽普勒斯土耳其共和國 |
穆斯林社區/組織觀察員:摩洛民族解放陣線(MNLF) | |
伊斯蘭機構觀察員:Parliamentary Union of the OIC Member States(PUOICM) 伊斯蘭會議對話與合作青年論壇(ICYFDC) | |
國際組織觀察員:聯合國 · 不結盟運動 · 阿盟 · 非盟 · 經濟合作組織 |
不結盟運動成員國及觀察員
成員國 | 阿富汗 | 阿爾及利亞 | 安哥拉 | 巴哈馬 | 巴林 | 孟加拉國 | 巴貝多 | 白俄羅斯 | 貝里斯 | 貝寧 | 不丹 | 玻利維亞 | 波札那 | 汶萊 | 布吉納法索 | 蒲隆地 | 高棉 | 喀麥隆 | 維德角 | 中非共和國 | 查德 | 智利 | 哥倫比亞 | 葛摩 | 剛果 | 象牙海岸 | 古巴 | 剛果民主共和國 | 吉布地 | 多米尼加共和國 | 厄瓜多 | 埃及 | 赤道幾內亞 | 厄利垂亞 | 衣索比亞 | 加彭 | 甘比亞 | 加納 | 格瑞那達 | 瓜地馬拉 | 幾內亞 | 幾內亞比索 | 蓋亞那 | 宏都拉斯 | 印度 | 印度尼西亞 | 伊朗 | 牙買加 | 約旦 | 肯亞 | 科威特 | 寮國 | 黎巴嫩 | 賴索托 | 賴比瑞亞 | 利比亞 | 馬達加斯加 | 馬拉威 | 馬來西亞 | 馬爾地夫 | 馬里 | 茅利塔尼亞 | 模里西斯 | 蒙古 | 摩洛哥 | 莫三比克 | 緬甸 | 納米比亞 | 尼泊爾 | 尼加拉瓜 | 尼日 | 奈及利亞 | 朝鮮 | 阿曼 | 巴基斯坦 | 巴勒斯坦 | 巴拿馬 | 巴布亞紐幾內亞 | 秘魯 | 菲律賓 | 卡達 | 盧安達 | 聖露西亞 | 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 | 聖多美和普林西比 | 沙烏地阿拉伯 | 塞內加爾 | 塞席爾 | 獅子山 | 新加坡 | 索馬里 | 南非 | 斯里蘭卡 | 蘇丹 | 蘇利南 | 史瓦濟蘭 | 敘利亞 | 坦尚尼亞 | 泰國 | 東帝汶| 多哥 | 特立尼達和多巴哥 | 突尼西亞 | 土庫曼斯坦 | 烏干達 | 阿拉伯聯合酋長國 | 烏茲別克斯坦 | 萬那杜 | 委內瑞拉 | 越南 | 葉門 | 尚比亞 | 辛巴威 |
觀察員 | 國家 安提瓜和巴布達 | 亞美尼亞 | 亞塞拜然 | 波赫 | 巴西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哥斯大黎加 | 克羅埃西亞 | 賽普勒斯 | 多米尼加 | 薩爾瓦多 | 哈薩克斯坦 | 吉爾吉斯斯坦 | 墨西哥 | 黑山 | 塞爾維亞 | 烏克蘭 | 烏拉圭 組織 非洲聯盟 | 阿拉伯國家聯盟 | 聯合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