迦那行那尊者:
五百羅漢第拾壹尊迦那行那尊者,佛祖的聲聞弟子。“迦那”為其名。“行那”,意為在逆境中,於所學諸法不得不失,不來不去,心身安住無所動,是一種好品德。
佛教戒律規定,僧眾必須著僧衣,免冠露頂。據《舍利弗問經》載:尊者為比丘時,曾外出化緣,行至一個名叫大林的村落時氣候突變,酷寒無比,耐寒的鳥獸悉被凍死。值此危難之際,他內著僧衣,外罩俗衣,方免於一死。他能於困境中知道權便,儘管身著俗衣,然身心安住,佛教信仰堅定不移,尊者具有上述品德,故稱“迦那行那”。
生平
迦那行那尊者是佛祖釋迦摩尼的四大聲聞弟子之一。“行那”的意思是:在逆境之中能夠堅持佛法,一心一意,毫不動搖。迦那尊者因具有上述品德,所以被稱作迦那行那。在迦那尊者還是一個年輕僧人的時候,有一次,他離開寺廟外出化緣,當來到一個名叫大林的村落時,天氣突然間迅速變冷,酷寒無比,樹上的小鳥都被凍死了。大林村離迦那所在的寺廟很遠。而他又僅僅穿著單薄的僧衣,這樣下去恐怕性命難保。在危急的關頭,好心的村民為他拿來了禦寒的棉衣,讓他換下僧衣,將棉衣穿上。然而,雖然已經被凍得臉色發青,迦那並沒有忘記佛教的戒律,戒律規定:出家人必須身著僧衣,不戴帽子,否則會受到嚴厲處罰。天氣越來越冷了,看著迦那凍得發紫的臉,村民們紛紛上前勸他,可是迦那不為所動,他盤腿而坐,默誦經文,希望從中能找到抵禦嚴寒的智慧。不久,他終於想出兩全的辦法,他沒有脫下僧衣,而直接把棉衣套在僧衣上。這樣的穿法,雖然看上去顯得便扭,可是卻很暖和,並且不違背佛教的戒律。
就這樣,迦那安然無恙地躲過了致命的寒冷。他雖然暫時穿著俗衣禦寒,但是內心對佛教的信仰卻無絲毫動搖。因為這件事,迦那被稱作很有智慧的人。
尊者法相:
尊者法相所現為身體向左側坐,左手執拄杖,形貌瘦削,長眉淺須,神態悽苦,面色憂慮。尊者於逆境中堅持佛法,恪守佛規,一心一意,毫不動搖。禪詩:
莫乘時潮枉銖計,平穩安順且隨時。居安思危留三歩,水復山重了遲疑。
偈解:
不要隨波逐流錙銖必較,應心態平和隨遇而安。安樂的環境中也可能隱藏著未知的危險,只有俱安思危、未雨綢繆才會遠離困境。得此偈者,貌似順達卻已潛藏著危機,這都因其對金錢過於計較,若少一分貪心,多一些遠慮,自能化解禍患,轉危為安。
西園寺五百羅漢(一)
西園羅漢堂創建於明末,鹹豐時即傾頹於戰火。現有的羅漢堂,為同治、光緒年間陸續重葺。五百羅漢的排列從“靈山一會”開始,按單雙數分排。東為奇數,西為偶數,從裡向外,結束於後堂中心部位。羅漢體量較真人略大,比例合度,衣褶流傳自如。西園寺五百羅漢能完整留存至今,應歸功於歷代方丈的傾力保護。近年來,寺院不僅對羅漢堂進行了數次全面維修,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進行拍攝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