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由來
訪友橋位於嵊州市貴門鄉白宅墅村西,橋下潺潺的溪水從橋東面雙口"呂"字井邊流出,緩緩地流過訪友橋往西流去。"白宅墅"村是剡中的一個古村落,也稱"梅墅",宋時呂規叔就在這座小山村里建有別墅。
![訪友橋](/img/8/1db/nBnauM3X1YjMxUDMxIDNxEjMxITM2gDN1YTMwADMwAzMxAzLyQzLxg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史傳呂規叔因不滿朝政,辭去監察御史的顯職歸隱鹿門(貴門的古稱),並創辦鹿門書院,書院經歷代維護,現仍保存完好。宋淳熙九年(1182),朱熹來嵊賑災,並上鹿門尋訪故友呂規叔。古時交通不便,朱熹跋山涉水,迢迢而來,恰巧於村口橋上與故友相逢。橋下有清泉淙淙,謂之"漱玉泉",聲如佩玉丁冬,朱熹觸景生情,欣然於橋旁題寫"石泉漱玉"四字,"訪友橋"也因逢兩位宋代大儒而得名。現今的訪友經清光緒十九年(1893)重新修繕,朱熹親筆題名的"石泉漱玉"幾字仍完好無損地鐫刻在橋旁的一塊青石上。橋上的護欄於近年用水泥斬石砌成。
![訪友橋](/img/0/5dc/nBnauM3X1QzN4gDOzIDNxEjMxITM2gDN1YTMwADMwAzMxAzLyQzLxU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民國《嵊縣誌》:“相傳朱子訪規叔於此,岩間有朱子書‘梅墅堆瓊’四字。墅之西為訪友橋。橋旁石壁有‘石泉漱玉’四字,亦朱子書。”陰刻行書,字徑40×30厘米。
相關景點
白宅墅摩崖,位於新山鄉白宅墅村。民國《嵊縣誌》:“相傳朱子訪規叔於此,岩間有朱子書‘梅墅堆瓊’四字。墅之西為訪友橋。橋旁石壁有‘石泉漱玉’四字,亦朱子書。”陰刻行書,字徑40×30厘米。
![訪友橋](/img/a/ee7/nBnauM3X1MjM0QTNzQTNxEjMxITM2gDN1YTMwADMwAzMxAzL0UzLyg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雙口井--呂字井,貴門鄉白宅墅村的呂字井建於清光緒年間,位於訪友橋上游,潺潺的溪水流過井邊,此井雖然年代已遠,但至今仍保存著其原有的風貌。白宅墅村一帶的百姓以呂姓居多,籌資修建時便頗費心思,使兩口井一大一小,相互匹配,形狀宛如一個'呂'字,呂字井因而又稱雙口井。呂字井的小井長1.94米,寬1.85米,較大的長2.15米,寬2米。井的內壁用小塊岩石砌成,錯落有致。解放前,附近一帶的大戶人家辦喜事,都要趕到呂字井去汲水,相傳這裡的水有吉祥之意,能夠祈求來年的平安幸福。呂字井的旁邊就是小溪,前來井邊玩耍的孩童不少,時間一
![訪友橋](/img/f/09d/nBnauM3X1YzM4gTM0UzMxEjMxITM2gDN1YTMwADMwAzMxAzL1MzLwg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長,原來雕鑿精緻的井欄圈里遭到磨損破壞。為保護呂字井,村民們便籌資在井的四周修築了石板。但由於井欄圈過低,每遇風沙天氣,灰塵污物等便掉入井內,許多村民便不再汲水飲用,但上了年紀的老人仍樂於在井邊洗耳恭聽衣洗菜,他們對呂字井懷有一份美好的情感。
貴門更樓,更樓在距縣城35公里處的貴門山。建築可分兩部分,東為更樓,西為鹿門書院。書院系南宋學者呂規書創建,著名理學家朱熹曾於此講學,北門上鐫朱熹“貴門”題字。更樓為呂規叔之子呂祖璟建。現建築系清嘉慶三年(公元1798年)重修。附近還有梅墅題刻,系朱熹訪呂規叔時所題。嵊縣城西南35公里處,有貴門山,此地崖岩如壁,松楓挺立。於一山口,翠竹搖曳,隱約可見一道石牆,這就是貴門山的更樓。進更樓可從山南而
![訪友橋](/img/b/3a7/nBnauM3XzcDN1MDM2QTNxEjMxITM2gDN1YTMwADMwAzMxAzL0UzLzg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周邊景點
嵊州小黃山遺址
崇仁村建築群
馬寅初故居
城隍廟及溪山第一樓
王羲之墓及王氏宗祠
古城牆
玉成橋
崇仁
華堂
竹溪
艇湖塔
天章塔
止水亭
高山流水題刻
嵊州小黃山遺址
越劇誕生地(香火堂前)
女子越劇誕生地(八卦台門及施氏宗祠)
黃勝堂祠堂
環水亭
求氏宗祠
張珂表墓
錢氏大新屋
張南軒家廟
中共浙江省工委舊址
剡西邢氏西派大宗祠
舉坑祠堂
瞻山廟
指道碑
董氏純節坊
王金髮故居
洗屐
砥流
招隱橋
清風廟及亭
東嶽廟
湖清廟
中共嵊新奉中心縣委舊址
爐峰廟
貴門更樓
訪友橋與朱熹題刻
缸窯山墓群
大塘嶺墓群
下方山墓群
缸窯背瓷窯址
中國古橋
在中國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自涓涓細流到浩浩巨浸,川流縱橫,世世代代生活於此的華夏民族創建了風姿萬千的橋樑。現在就讓我們帶大家認識一下這些橋樑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