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瀾索橋

安瀾索橋

安瀾索橋位於四川省都江堰市,又名“安瀾橋”、“夫妻橋”、“何公何母橋”。全長240多公尺,飛架岷江南北,橫跨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古代四川西部與阿壩之間的商業要道,是藏、漢、羌族人民的聯繫紐帶。安瀾索橋戰國末期,李冰建堰時始建安瀾索橋,是我國著名的五大古橋之一。安瀾索橋是世界索橋建築的典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清嘉慶八年(公元1803年),何先德夫婦倡議修建竹索橋,以木板面,旁設扶欄,兩岸行人可以安渡狂瀾,故更名“安瀾橋”;民間為紀念何氏夫婦,又稱之為“夫妻橋”,何先生修的橋因無欄桿所以一人摔下水摔死,被官員處死,妻子為了為丈夫雪冤想盡辦法修了欄桿。

基本信息

簡介

安瀾索橋安瀾索橋

安瀾索橋又名珠浦橋,位於四川省都江堰市區西北約2公里的岷江上。清嘉慶八年(1803) 重建。邑人

何先德倡建索橋時,以木板為橋面,旁設扶欄。兩岸行人可安渡狂瀾,故更名安瀾橋。建橋時其妻楊氏出力不少,民間又稱其為“夫妻橋”。原長320米,現長280米,以木排為板,石墩為柱,承托橋身;又以慈竹扭成的纜繩橫架江面。1962年,對索橋進行了維修,改10根竹底繩為6根鋼纜繩,改扶欄竹繩為鉛絲繩,鉛絲繩外以竹纜包纏。1964年岷江洪水暴發,全橋被毀。重建時,只改木橋樁為鋼筋混凝土橋樁,余照舊。後因興建外江水閘,將索橋下移100米,重建時改平房式橋頭堡為大屋頂雙層橋頭堡,改單層金剛亭為可供行人休息的六角亭,增建沙黑河亭,橋長261米。安瀾索橋是世界索橋建築的典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安瀾索橋位於四川省都江堰市,又名“安瀾橋”、“夫妻橋”。全長240多公尺,飛架岷江南北,是古代四川西部與阿壩之間的商業要道,是藏、漢、羌族人民的聯繫紐帶。

歷史

安瀾索橋安瀾索橋

二王廟前的安瀾橋是我國著名的五大古橋之一,橫跨在內江和外江的分水處,是一座名播中外的古索

橋。最早稱繩橋或竹滕橋,這與它的材料有關。到了宋代,改稱“評事橋”。明朝末年毀於戰火。清嘉慶八年(公元1803年),何先德夫婦倡議修建竹索橋,以木板面,旁設扶欄,兩岸行人可以安渡狂瀾,故更名“安瀾橋”;民間為紀念何氏夫婦,又稱之為“夫妻橋”,何先生修的橋因無欄桿所以一人摔下水摔死,被官員處死,妻子為了為丈夫雪冤想盡辦法修了欄桿。全長約500米,在魚嘴處建立外江水閘,把橋下移100多米,將竹索改為鋼索,乘托纜索的木樁橋墩改為鋼筋混凝土樁,橋身也縮為240米。遠看如飛虹掛空,又像漁人曬網,形式十分别致。漫步橋上,西望岷江穿山咆哮而來,東望灌渠縱橫,都江堰工程的概貌及其作用,更是一目了然。但據《華陽國志.蜀志》記載李冰“能笮”。《水經注.江水》載“涪江有笮橋”,證明至少安瀾橋的修建,不會晚於修築都江堰的年代。“笮”意為竹索,這是川西古代索橋的主要建築材料,故安瀾索橋又被稱為竹橋、繩橋、竹藤橋等。

安瀾索橋

安瀾索橋安瀾索橋

安瀾索橋位於四川省都江堰市,又名“安瀾橋”、“夫妻橋”、“何公何母橋”。全長240多公尺,飛架岷江南北,是古代四川西部與阿壩之間的商業要道,是藏、漢、羌族人民的聯繫紐帶。

安瀾索橋始建於宋代以前,明末毀於戰火。索橋以木排石墩承托,用粗如碗口的竹纜橫飛江面,上鋪木板為橋面,兩旁以竹索為欄,全長約500米。現在的橋,下移100多米,將竹改為鋼,承托纜索的木樁橋墩改為混凝土樁。坐落於都江堰首魚嘴上,被譽為中國古代五大橋樑,是都江堰最具特徵的景觀。

岷江滔滔惡浪,沒有修建索橋前,民謠有“走遍天下路,難過岷江渡”之說。清嘉慶八年(1803)五月十五日,渡口翻船,一百餘人葬身魚腹。如此慘狀,私塾先生何先德夫婦坐臥不安,他倆察看地形,翻閱建橋史料,請教當地水、木工人,報經官府,遊說八方募集資金,清嘉慶九年五月帶領四鄉百姓動工建橋安瀾橋的故事由此產生。

在清朝初年有一個姓何的教書先生,是當地出了名的多管閒事的人,有一次他和他的妻子何夫人去遊山玩水,到了岷江,看見了官船在擺渡人們,他們夫婦也想去對岸,過去一打聽,媽呀!一人乘船10兩銀子,夫妻過河20兩銀子,這些狗官的行為使夫婦二人高興而來掃興而歸。回到家裡,何先生徹夜難眠,在想如何在兩岸架一座橋斷了狗官的財路。

一天、兩天、三天,何先生不吃不喝想了三天,何先生一籌莫展,在第三天夜裡,何先生看見何夫人在刺繡,看見了那塊布,它架在 框子的上面,而不會掉下來,心想:我為什麼不能在空中架一座索橋呢,說乾就乾,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和奮鬥,終於架好了一座索橋,那些狗官記住了何先生的過,要報復他,橋的兩旁沒有扶手,再加上不穩定,很容易掉下去,不幸的事情發生了,應為一個酒鬼喝醉酒過河不小心淹死了,狗官們抓住時機迅速將何先生逮捕並處死,何夫人的知此事後悲痛欲絕,想投河,可想到丈夫不明不白便死了,她也死了,會對不起天上夫君的亡靈,所以她決心為夫君洗冤。

一天,她漫步大街,看到一個耍雜的只見那人兩手抓住兩根立著的木棒,全身騰空,她忽然想到在橋上裝扶手,人們走在橋上就安全多了,經過兩天便裝上了扶手,從此,人們稱安瀾橋為“何公何母”橋。

自從那以後就再沒有人見過何夫人了,一個漁夫說他在河裡看見了何公何母的身影,何母完成夫君的心愿去陪夫君了,他們夫婦在河中共享天倫之樂,與日月同生,天地共存!

位置:離堆公園內,玉壘山側。離都江堰水利工程約100米。票價90元。老年證、優待證、學生證、軍人證……部份有效,至少半價。開心旅行,遠離導遊。

都江堰快鐵站:乘計程車約15左右(不能在站內乘,高價)。捷運站內乘坐4路、9路均可,直接到終點站。

都江堰市客運中心:出站後乘7路到終點站,8路車需至公園路口步行500米。站外乘計程車約10左右。

艱辛大修

安瀾索橋安瀾索橋

岷江造林局工程隊隊長王倫勇是維修索橋的“專家”,25年前,他就開始參與安瀾索橋的維修工程,經

歷5年一次的索橋大修就有5次之多。2008年3月17日,維修進入鋪設橋板階段,兩名工人懸空踩著鋼索塗抹黃油,其他工人扛著20公斤重的橋板魚貫前行,經過4個小時的施工,橋板基本鋪設完畢。負責該工程的岷江造林局工程公司張剛告訴記者,31名維修工人都多次參與過安瀾索橋的維修,經驗豐富,“為了保持索橋原貌,我們基本都採用人工維修的辦法‘修舊如舊’。”從2008年2月28日開始的維修,是安瀾索橋5年一次的大修。在施工初期,先採用先進的超音波技術對橋頭堡地軸盤進行探傷,對其地下構件的內部進行檢測;對內外江索橋的鋼繩、底繩、邊繩、欄桿夾耳、橋板、麻繩進行更換。

中國古代五大橋樑

與安瀾索橋同被命名為中國古代五大古橋的還有:

趙州橋: 又名安濟橋,位於河北趙縣洨河上,它是世界上現存最早、保存最好的巨大石拱橋,距今已有1400多年歷史,被譽為“華北四寶之一”。建於隋大業(公元605-618)年間,是著名匠師李春建造。橋長50.82米,跨徑37.02米,券高7.23米,是當今世界上跨徑最大、建造最早的單孔敞肩型石拱橋。

盧溝橋:亦作蘆溝橋,在北京市西南約15公里豐臺區永定河上,是北京市現存最古老的石造聯拱橋。永定河舊稱盧溝河,橋亦以盧溝命名。始建於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明正統九年(1444年)重修。清康熙時毀於洪水,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重建,如今永定河上已經沒有水了。盧溝橋全長267米,寬7.6米,最寬處可達9.5米。有橋墩十座,共11孔,整個橋體都是石結構,關鍵部位均有銀錠鐵榫連線,為華北最長的古代石橋。

湘子橋(又稱廣濟橋,現叫躍進橋):在潮州城東門外,橫臥在滾滾的韓江之上,東臨筆架山,西接東門鬧市,南眺鳳凰洲,北仰金城山,景色壯麗迷人。民謠唱曰:“到廣不到潮,枉費走一遭;到潮不到橋,白白走一場”。 被著名橋樑專家茅以升譽為“世界上最早的啟閉式橋樑”。

洛陽橋(又名萬安橋):中國現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橋,位於福建省泉州市東郊的洛陽江上,是世界橋樑筏形基礎的開端,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北宋泉州太守蔡襄主持建橋工程。從皇佑五年(公允1053年)至嘉佑四年(公元1059年),前後歷七年之久,耗銀一千四百萬兩,建成了這座跨江接海的大石橋。據史料記載,初建時橋長三百六十丈, 寬一丈五尺,武士造像分立兩旁。造橋工程規模巨大,結構工藝技術高超,名震寰宇。

所在城市

都江堰都江堰

都江堰坐落於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位於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都江堰水利工程建於公元前256

年,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都江堰附近景色秀麗,文物古蹟眾多,主要有伏龍觀、二王廟、安瀾索橋、玉壘關、離堆公園、玉壘山公園和靈岩寺等。都江堰水利工程由創建時的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溢洪道、寶瓶口引水口三大主體工程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屬工程構成。科學地解決了江水自動分流、自動排沙、控制進水流量等問題,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為“水旱從人”的“天府之國”。兩千多年來,一直發揮著防洪灌溉作用。截至1998年,都江堰灌溉範圍已達40餘縣,灌溉面積達到66.87萬公頃。

大事記

安瀾索橋安瀾索橋

安瀾索橋戰國末期,李冰建堰時始建安瀾索橋,是我國著名的五大古橋之一。

1803年,私塾先生何先德夫婦帶領四鄉百姓動工,建成今日安瀾索橋的前身。

1964年,因山洪暴發古橋被毀,重建後改木橋樁為混凝土橋樁,扶欄仍以竹藤包纏。

1974年,修建外江閘門時,把安瀾索橋從魚嘴處向下遷移130米。

1982年,安瀾橋被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項目。

名人詩句

安瀾索橋的初建時代已經無從考證,但至少在唐代時,它就已經在都江堰的上空像唐詩的韻律一樣詩意地搖盪了。杜甫就曾親自觀看過這座橋的培修,他在詩中寫道:

安瀾索橋安瀾索橋

伐竹為橋結構同,褰裳不涉往來通。

天寒白鶴歸華表,日落蒼龍見水中。

顧我老非題柱客,知君才是濟川功。

合觀卻笑千年事,驅石何時到海東。

《陪李七司馬皂江上觀造竹橋》/杜甫

宋代以前,安瀾索橋稱作珠浦橋。曾經在都江堰呆過很長時間,留下過許多詩章的著名田園詩人范成大用很嚴謹的筆法將“長百二十丈,廣十二繩”的安瀾索橋記在了他的《吳船錄》里並以詩記之,至今讀來,仍可想像當時橋之壯景。

織簟勻鋪面,排繩強架空。

染人高曬帛,獵戶遠張罿。

薄薄難承雨,翻翻不受風。

何時將蜀客,東下看“垂虹”?

選自《吳船錄》/范成大

中國古橋

在中國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自涓涓細流到浩浩巨浸,川流縱橫,世世代代生活於此的華夏民族創建了風姿萬千的橋樑。現在就讓我們帶大家認識一下這些橋樑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