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內戰記》是古羅馬著名的軍事歷史著作。書中描寫了凱撒繼征服整個高盧以後,因與羅馬的巨頭龐培之間關係日益緊張,終於前49年爆發了內戰。
![內戰記](/img/c/746/nBnauM3XyQDM5UDM5kTMzcTMwMTM4kDM0IDMxADMwAzMxAzL5EzLyU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凱撒在義大利人民的熱情支持下,經過艱苦戰鬥,迫使龐培逃往東方的戰爭過程。由於它的寫作手法、風格和習用辭彙與《高盧戰記》一致,學術界已沒有人懷疑它出自凱撒之手。這部著作大約是在前45年開始動筆的,凱撒在第二年便被刺身亡,故只寫了內戰的最初兩年,而沒有一直寫到內戰結束.
《內戰記》共3卷,243節。第1卷87節,涉及到內戰的起因及凱撒在義大利、西班牙的戰況。第2卷44節,主要介紹了凱撒圍攻馬西利亞,並最後取得了勝利。第3卷112節,描寫了凱撒與龐培的決戰過程及龐培最後戰敗、在埃及被殺。從書的內容看,凱撒的軍事思想比高盧戰爭時期又有新的發展。首先,在內戰的情況下,他尤其重視政治攻勢。他認為,自己的目標十分明確,如果能用和平合法的手段得到,就決不冒險使用武力。所以內戰爆發前,他做了許多討好羅馬人民和軍隊的事情,對高盧人也極力拉攏。面對以龐培為首的羅馬貴族,他一再忍讓,提議和解,使對手被迫走上踐踏祖宗成法的道路,為其出兵找到藉口。在戰鬥中,他優待被俘的敵軍將士,爭取各國的支持。這些做法對削弱龐培一方的力且,贏得戰爭的勝利起到了重要作用。其次,他對後勤保障在戰爭中的意義有了更深刻地認識。每次作戰之前,他都竭盡全力儲備糧草,作戰時也以切斷敵人後方補給為主要目的。他甚至希望,最好能不經過戰鬥,不用部下傷亡,單用切斷對方糧運的辦法,就能迫使對方投降。前48年,凱撒以比較薄弱的兵力在迪拉基烏姆一帶包圍了龐培的主力,便是依靠斷絕水源的辦法削弱敵軍的戰鬥力。最後,他善於積極調動軍隊以掌握戰場的主動權。《內戰記》中所描寫的戰例多是陣地戰或攻堅戰,在這些戰鬥中悄凱撒也確實取得了不少勝利。但與龐培主力決戰時,他則依靠不斷的行軍來位不能吃苦耐勞的龐培軍隊疲於奔命,使其處於不利的作戰地形,最後一舉將之擊潰。
同《高盧戰記》一樣,本書在西方國家流傳很廣,一直被當做拉丁文的範本來閱該。中譯本由任炳湘、王士俊根據1964年版的洛布古典叢書本的拉丁原文譯出,與另3部作者不詳的《亞歷山大里亞戰記》、《阿非利加戰記》、《西班牙戰記》一起,作為“漢澤世界學術名著叢掃”的一種,1986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
內容簡介
凱撒《內戰記》,出自大名鼎鼎的古羅馬帝國奠基人凱撒的親筆,既是古羅馬歷史名著、拉丁語黃金時期的散文代表作,也是富有戰略戰術的兵書,對西方史學界、文壇和兵家,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書中堅持和談為先、爭取社會輿論的高招,頗有特色,深為古今有識之士所稱道。
拉丁語是義大利語、法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羅馬尼亞語、加泰隆語、雷蒂亞語、奧克西坦語、撒丁語等現代語的母語;它對英語、德語、俄語等其他西方現代語,以及對各國拼音文字的巨大影響,也是眾所周知的。
拉丁語現已成為國際性書面語和科學用語,很少作口語了;它被許多歐美國家視作文學用語,許多中學把拉丁語列入高中階段的選修課,少數拉丁語系國家則作為中學必修課;凱撒《內戰記》又常被用作學習拉丁語的閱讀材料。
隨著國內青少年學習外語的氣氛越來越濃厚,學習拉丁語的人也日見增多。今遠先生多年來勤奮務實,積累了豐富的拉丁語專業知識,出版過專著《科技拉丁語教程》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工990年);又孜孜不倦,以嚴謹的治學態度,根據拉丁原文完成了凱撒《內戰記》的新譯工作,願為中西文化交流貢獻餘熱。
目錄
序一
序二
譯者前言
第一卷
內容提要
正文
第二卷
內容提要
正文
第三卷
內容提要
正文
附錄1羅馬共和國後期的高級官職
附錄2羅馬共和國後期的軍隊結構
附錄3凱撒和龐培生平有關大事
附錄4凱撒《內戰記》大事表
附錄5拉漢對照人名、地名索引(及有關簡注)
附錄6
地圖(1)地中海西部
地圖(2)義大利、阿非利加和伊利里庫姆
. 地圖(3)希臘北部和中部
地圖(4)地中海東部
地圖(5)布閏迪西翁之戰
地圖(6)伊萊爾達之戰
地圖(7)馬西利亞之戰
地圖(8)庫里奧的阿非利加之戰
地圖(9)都拉基烏姆之戰
地圖(10)法薩盧斯決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