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李爾王》真實地反映了資本主義世界資本原始積累時期動盪不安的英國社會的面貌,也是作者對專制王權的批判和對人性的歌頌。受狡詐冷酷的女兒和陰險殘暴的女婿的虐待,李爾由專橫暴虐、剛愎自用的統治者,一下子變成了“流浪的叫花子般的國王”,這個過程具體地反映了文藝復興晚期封建階級走向衰亡的歷史。葛羅斯特受到作為冒險家、陰謀家的兒子陷害後所說的“城市裡有暴動,國家發生內亂,宮廷之內潛藏著逆謀;父不父,子不子,綱常倫紀完全破滅”這番話,正點出了封建主義解體、資本主義興起的過渡時期封建倫理道德趨於崩潰,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金錢關係替代舊的綱紀倫常的歷史真實。劇本內涵
劇本真實地反映了廣大人民的苦難。李爾王流落荒郊,飽嘗暴風雨襲擊的苦楚,隨著地位的改變,他不由聯想起
成千上萬無家可歸的窮人。他激動地說:“衣不蔽體的不幸的人們,無論你們在什麼地方,都得忍受這樣無情的暴風雨的襲擊,你們的頭上沒有片瓦遮身,你們的腹中飢腸雷動,你們的衣服千瘡百孔,怎么抵擋得了這樣的氣候呢?”這段話真實地揭示了圈地運動中失地農民流落異鄉、饑寒交迫的慘狀。 劇本還通過李爾王的小女兒考狄利婭等正面形象,宣揚了人和人應該和諧真誠、應該尊重人格、應該平等相待的人文主義思想。但李爾的瘋狂致死、考狄利婭的被害和葛羅斯特的流浪等結局,又為作品抹上了濃重的憂鬱色調。這個劇本看到末了,就像看過的莎氏其他悲劇一樣,該死的和不該死的都紛紛死去了。與其他作品相同的是,李爾王的大女兒戈納瑞和二女兒里甘等敗類的死是惡有惡報的顯驗;與其他作品不同的是,李爾王的小女兒科迪利婭及李爾王的弄人等仁德之士的死是善無善報的佐證。也許這就是悲劇的“悲”字所涵概的一層意義吧。這層意義雖有它殘酷的一面,但往往在現實中卻是事實,這也就是殘酷現實的殘酷表現的一個方面了吧。內容概述
葛羅斯特 算了,你不要多說什麼。兩個公爵現在已經有了意見,而且還有一件比這更嚴重的事情。今天晚上我接
到一封信,裡面的話說出來也是很危險的;我已經把這信鎖在壁櫥里了。王上受到這樣的凌虐,總有人會來替他報復的;已經有一支軍隊在路上了;我們必須站在王上的一邊。我就要找他去,暗地裡救濟救濟他;你去陪公爵談談,免得被他覺察了我的行動。要是他問起我,你就回他說我身子不好,已經睡了。大不了是一個死——他們的確拿死來威嚇——王上是我的老主人,我不能坐視不救。出人意料之外的事情快要發生了,愛德蒙,你必須小心點兒。 就是說李爾王年老後,將國土分給了自己的2個大女兒,因為小女兒不善言辭不願意說大話哄他開心,他一怒之下和小女兒斷絕關係(小女兒嫁給了法國國王)。 他準備在兩個大女兒家一家住一個月,第一個月就被不孝順的大女兒逼了出來,他去二女兒家尋求幫助,被二女兒和趕來的大女兒羞辱一番。那個時候,法國決定對英國開戰。 葛羅斯特 李爾王的一個老臣,容易輕信別人。他對李爾王還有一份忠心在,但是由於李爾王現在失勢,所以是站在李爾王兩個女兒那邊 愛德蒙 是葛羅斯特的私生子,為了權勢和家產陷害他的哥哥,最後在決鬥中死去 兩個公爵 指的是李爾王兩個女兒的丈夫 王上受到這樣的凌虐,總有人會來替他報復的;已經有一支軍隊在路上了 是說李爾王嫁到法國的小女兒會為他報復,軍隊就是指的法國軍隊
劇情梗概
《李爾王》的故事取材於古代英國的歷史傳說。該劇與《哈姆雷特》 、 《奧塞羅》和《麥克白》一起被稱作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莎士比亞站在人文主義者的立場上,通過王室家族的內亂和李爾王命運的大起大落,批判了偽善的人倫關係,肯定了同情、博愛的道德原則。本片為1974年紐約莎士比亞戲劇節的演出實況錄像,是該戲劇節的獲獎作品。 剛愎自用的老國王李爾年邁體衰,決定把國土分給三個女兒,他要根據女兒們所表達的愛來分配每人所得的一份。他的二個大女兒使用甜言蜜語,騙取了父親的歡心,而他的小女兒卻說了恰如其分的想法。小女兒的言語沒有使李爾王滿意,他把國土分給了兩個大女兒。這時兩個大女兒露出了真面目,將父親趕出了自己的家,善良的小女兒收留了他。多年後,兩個大女兒因爭風吃醋相繼死去,小女兒也被惡人害死,李爾王在憂傷中死去。劇中線索
該作品有兩條線索,第一條線索是圍繞李爾王及三個女兒進行;第二條線索圍繞葛羅斯特伯爵及兩個兒子進行。李爾和葛羅斯特都是先昏後明,先惡後善,先富後貧,先福後苦;而李爾的三個女兒和葛羅斯特的兩個兒子都真假有別,善惡顯見,或前後不一,或始終如一。當名存實亡的李爾王不過是李爾的時候,當伯爵不過是悽慘難民的時候,他們自己才恢復了人的本來面目,恢復了人的良知,也就在這樣的時候才能看出他們周圍人的本來面目,看出周圍人的原形。
主角教訓
李爾王自禍其身又禍及他身的教訓有兩點:其一是不該不留餘地傾其所有而只剩兩手空權;其二是不該昏然不分
善惡地寄託殘生。老葛羅斯特伯爵不事暴政、棄暗投明以示忠貞不二,不折節操,因此慘遭挖眼酷刑,飽受流放自然的落泊顛沛,甚至求死不得求生無望;他雖認識到自己的輕信之罪,終因得知被迫害的兒子仍在人世並陪伴保護著困苦無援的自己,又得到了真相後,由於承受不了悲喜交集之情的重荷而逝。這似乎是自咎之因所致,但似乎也屬善無善終之例。這與李爾王不察善惡不分真假而導致無處安身,浪跡荒野,與乞丐為伍,最後在悔恨的刺痛中,在精神與肉體的折磨中,在失去所愛而無法承受的悲哀中結束他八十歲的生命相比,二者都令人同情,促人思索,可見官場的邪惡,可知人心的險惡了。 世事無常至於使悲喜在瞬間交替,而命運無常至於使乞丐與國王一夜之間換位。恩將仇報,認敵為友,美貌黑心,醜相熱腸,魔性假語,佛性真言,這就是人類的智愚善惡,這就是生物的弱肉強食,這就是宇宙的相生相剋。 蒼蒼者天,茫茫者地,輪迴之中,皆循真理。善報者惡盡,惡報者善哉。今世前因,後世今果。得等於失,善同於惡。迷於五行中,醒於三界外。蒼蒼者生,茫茫者命,存亡誰握,貴賤何別,人物非異!精彩書摘
第三場 葛羅斯特城堡中的一室
葛羅斯特及愛德蒙上。
評價影響
《李爾王》約寫於1605年,取材於英國民間一個古老的家喻戶曉的傳說,是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一。故事講的是年
老昏聵、剛愎自用、目光無識的李爾王把國土分給了虛偽的大女兒呂甘、二女兒貢納莉,卻把誠實率直善良不會取悅父王的小女兒科第麗霞驅逐到國外。科第麗霞被迫離家出走,與愛她的法蘭西國王去了法國。李爾王自己僅保留國王的尊號和一百名侍從,準備輪流住在兩個女兒家中安享晚年。誰料兩個大女兒達到目的後卻原形畢露,把老父趕出家門,李爾王飽受顛沛流離之苦。小女兒得知李爾王的悽慘遭遇,起兵討伐兩個姐姐,不幸失敗,最後被俘含恨自刎,李爾王也在悲痛瘋癲中死去。當然,兩個壞女兒的下場也是可悲的。 李爾王這個糊塗虛偽的老國王,因為自己的虛榮之心,害了自己更害了那個善良天真的小女兒科第麗霞,在我們看來他遭到這樣的後果是活該、是自食其果,話又說回來,人到老年遭受到如此的待遇應該說是他一生中最苦的果子了,更慘的是最善良的女兒又死在了自己的前頭。可是我們有沒有想過他是一個平常人,是和我們一樣的平常人,如果他在年輕的時候沒有聽別人的勸言和真話的時候又怎么能夠在自己的王位上做到現在,又怎么能夠把自己的國家治理得如此呢?可是,由於他平時身居高位,長期生活在一呼百諾的宮廷之中,周圍都是爭先恐後向他邀功獻媚之人,所有的人或事都圍繞著他轉動,以他的好惡為好惡,以他的是非為是非。年月深久,他就像一個上了癮的吸毒者,奉承和獻媚成了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必需品,每一刻都離不開歌功頌德。當他失去了王位、權勢,歷盡磨難,卻因而恢復了人性,他臨終的悲鳴不是為當初他迷戀的宣赫的聲勢、帝王的
威嚴,而是為了當初被他驅逐出宮受到他詛咒的小女兒,但他卻不能從她的長眠中喚回她那顆洋溢著仁愛的熱心了,正因為這種種的遭遇他懂得了最寶貴的是不能用金錢、權勢收買的人間真情。 可是,正當兩個女兒都向他獻媚花言巧語,哄得他興高采烈的時候,偏偏小女兒科第麗霞沒有搖尾乞憐似的向他奉承,不怕和他頂撞,大大掃了他的興,一怒之下把小女兒趕出了自己的國家。小女兒科第麗霞是善良的、天真孝順的,同時她也是固執衝動的,如果只有自己知道自己的善良、孝順又有什麼用,既然知道自己的兩個姐姐是什麼樣子的又為何不能在此爭得一地之位,以此來為自己為老父鋪好一條後路呢?保持自己的尊嚴和作風是沒錯,可是人有的時候是需要用言語向他人表白說明的,有的時候言語比行動的作用要大得多。她也是幸福的,因為自己的一無所有而得到了一個真心愛她的郎君,這是她的兩個姐姐不曾也不可能擁有的,她是一直活在愛與被愛之中的。但同時她也是衝動的,因為父王受到了兩個姐姐的狼心狗肺的對待而出兵討伐她們,到最後失敗受辱而死於獄中,這難道不是她的衝動嗎?自己心善不忍,那也要在有把握之時做有把握之事呀,可她在自己沒有準備完善的時候冒然地出兵又起有不敗之理。李爾王的大女兒呂甘和二女兒貢納莉更不用說了,是一個狠毒、不忠、不孝、不貞、無知的女人,為了各自的利
益驅趕自己年邁的老父,為了自己心中喜歡的浪人而毀滅自己的家,更是相互殘害生命,直到死都不知道她們喜歡的那個男人也同樣是一個狠毒的男人,而他只是在不斷地利用她們罷了,或許是因為她們是國土的擁有都而對待依附她們的丈夫不屑一顧,甚至罵自己的丈夫是懦夫,可憐的兩個男人,因為權利而葬送了自己的幸福一生。她們根本就沒有一個為人妻、為人女的樣子,可能她們直到死都沒有明白一個為人的道理吧! 這裡最壞的、用謀最高一籌的應該說是葛羅斯脫的私生子愛特門了,為了家產、為了更高的地位同樣是迫害自己同父異母的哥哥,更是害了一直把他當作孝子的父親,這些對他來說還不夠,居然用自己的相貌和花言巧語把所有的人哄得團團轉,最終有兩個女人因為他的虛情假意而死於自己的手中,而他自己到最後一無所有,還葬送了自己。說真小人可惡,可像他這樣的帶著假面具的偽君子更是比真小人可惡得太多太多。 其實,話又說回來,這種偽善並不是他的個人原因所造成的,也不是他當初想要的,是周圍的環境把他造就成了這樣的一個人,正因為他是個私生子,所以周圍的人才會對他有種種不禮貌的稱呼和對待,他和埃特加同為葛羅斯脫之子,可是他們的待遇卻截然不同,這就對偽善的他造成了一種很深很重的影響和內心的創傷,這難道是他的錯嗎?並不完全是,只不過是別人和社會對他有所不公罷了。 葛羅斯脫和遭遇與李爾王有相似之處,他是因為輕信了愛特門的話,遇到愛特門的告密而失去了自己的雙眼,他雖然失去了雙眼,可他找回了自己的孝順忠心的兒子埃特加;他雖然失去了雙眼,但他心中的那雙眼亮了,不會因別人的外表而再輕易地想念他人了。這個故事中最忠誠、忠心耿耿的人應該屬肯脫這位老臣了,他因為自己的真言而被李爾王放逐,可他沒有因為李
爾王的昏慵而懷恨在心,更沒有因此而離開這位可憐的老國王,他知道李爾王是一位好君主,只是太容易被花言巧語所迷惑罷了,所以他要不辭辛苦地陪伴在他的身邊,就在李爾王最艱難飽受顛沛流離之苦的時候都沒有離開過他一步,甚至為這個從前的老國王而奔波,為他向善良的科第麗霞求救。應該說肯脫是一個聰明靈活的人,他知道自己該如何改變自己,最後李爾王的得救與小女兒的相識都是多虧了他。 這個故事雖是在遙遠的古國,可是我們現實生活中也有太多太多這樣的例子。我們都喜歡甜言蜜語的人,喜歡誇讚之語,到最後不也正是它們害了我們嘛!這不正是對那些口蜜腹劍的陰謀家的譴責嗎?在現實生活中現象和本質,外表和內容往往都有很大的差別,我們不能因為現象和外表而失去理智成為下一個李爾王,“金光燦燦的並不全是黃金!” 而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善與惡,偽與真的觀念和標準,沒有誰生下來就可以判斷它們,現實生活是殘酷的,我們不可能像書中的故事那樣有好的結果,我們都是要經歷這些才能夠真正地辨別它們的好與壞的,我們不能因為自己心中的渴望而失去辨別的理智,要抑制那位喜甜的愛好,如果沒有嘗到苦的滋味又怎么會知道甜的滋味呢?威廉·莎士比亞作品
悲劇 | 《安東尼與克莉奧佩屈拉》 | 《科利奧蘭納斯》 | 《哈姆雷特》 | 《朱利葉斯·凱撒》 | 《李爾王》 | 《麥克白》 | 《奧賽羅》 | 《雅典的泰門》 | 《泰特斯·安特洛尼克斯》| 《特洛伊羅斯與克瑞西達》 | 《辛白林》 |
喜劇 | 《終成眷屬》 | 《皆大歡喜》 | 《羅密歐與茱麗葉》| 《錯中錯》 | 《愛的徒勞》 | 《一報還一報》 | 《威尼斯商人》 | 《溫莎的風流娘們》 | 《仲夏夜之夢》 | 《無事生非》 | 《泰爾親王佩力克爾斯》 | 《馴悍記》 | 《暴風雨》 | 《第十二夜》 | 《維洛那二紳士》 | 《兩位貴族親戚》 | 《冬天的故事》 |
史劇 | 《約翰王》 | 《理查二世》 | 《亨利四世 (第一部)》| 《亨利四世 (第二部)》 | 《亨利五世》 | 《亨利六世 (第一部)》 | 《亨利六世 (第二部)》 | 《亨利六世 (第三部)》 | 《理查三世》 | 《亨利八世》 |
詩 | 《十四行詩》 | 《維納斯和阿多尼斯》 | 《魯克麗絲失貞記》 | 《熱情的朝聖者》 | 《鳳凰和斑鳩》 | 《愛人的怨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