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明台

昭明台

昭明台也稱鐘鼓樓,為襄陽標誌性建築。為紀念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而建。根據歷史記載:“樓在郡治中央,高三層,面南,翼以鐘鼓,為方城勝跡。”1990年在考證昭明台1000多年歷史的基礎上,重建昭明台,現為襄陽市博物館。

基本信息

簡介

昭明台昭明台
昭明台又名山南東道樓,位於襄陽城中心,跨北街西南而建。青磚築台,中以條石拱砌洞,洞高4.5米,寬3.5米,台上建5開間重檐歇山頂式樓,高約15米,東西各建橫屋4間,西南有鼓樓、鐘樓各一,此樓雄踞城中,巍巍壯觀,古譽為“城中第一勝跡”。山南東道樓始建年代不可考,屢毀屢建,樓名屢改,先後用山南東道、南平、鎮南、昭明台、古高齋、鐘鼓樓諸名。民國期間,建鄂北圖書館於樓上。抗日戰爭時期襄陽淪陷,樓毀台存。1954年,在台上新建東西兩邊廈房。1973年後,因久雨致使台東角塌陷,為行動方便安全而平毀。1993年底,襄陽市人民政府在原址以北50米處重建,但風格與原貌有所變化,仍定名為昭明台。

昭明台是襄陽市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襄陽古城正中。為紀念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而建。昭明台為襄樊標誌性建築。史載:“樓在郡治中央,高三層,面南,翼以鐘鼓,為方城勝跡。”

歷史

昭明太子

昭明台昭明台
昭明太子為梁武帝長子,生於襄陽,輯《昭明文選》,垂於後世。昭明台始建年代待考,原名"文選樓",唐代改稱"山南東道樓",舊有唐李陽冰篆書"山南東道"四字石刻。明代更名"鐘鼓樓",嘉靖時稱鎮南樓,清順治重建後定名昭明台。建築面南,青磚築台,中有條石拱砌券洞,洞高4.5米,寬3.5米。台上建三檐二層歇山頂樓房5間,高約15米,東西各建橫房4間,台南有鼓樓、鐘樓各一。昭明台雄踞城中,巍峨壯觀,古譽為"城中第一勝跡"。抗日戰爭期間,襄陽淪陷,樓毀台存。1973年夏因久雨塌陷平毀。1993年於原址重建,為高台基重檐歇山頂式三層閣樓。台基券洞,橫跨於北街入口處。北街是古襄陽城內最繁華的商業街道之一,1993年建成仿古步行一條街,歷時3年完成。重建的昭明台是用現代建築材料建造的,台基上按魏晉風格建3層樓閣,整個建築高達34米。集購物、遊覽、文化娛樂於一體。老字號店鋪林立。

肖統

蕭統少時即有才氣,且深通禮儀,性情純孝仁厚,喜慍不形於色。他十六歲時,母親病重,他就從東宮搬到永福省他母親的住處,朝夕侍疾,衣不解帶。母親去世後,他悲切欲絕,飲食俱廢。他父親幾次下旨勸逼,才勉強進食,但仍只肯吃水果、蔬食。他本來身材健壯,等守喪出服後已變得羸瘦不堪,官民們看了,無不感動落淚。

蕭統極富同情心。他十二歲時,去觀看審判犯人,他仔細研究案卷之後,說:“這人的過情有可原,我來判決可以嗎?”刑官答應了,於是他就作了從輕的判決。事後,刑官向梁武帝蕭衍匯報了情況,蕭衍對他表示嘉許。

梁普通年間,由於戰爭爆發,京城糧價大漲。蕭統就命令東宮的人員減衣縮食,每逢雨雪天寒,就派人把省下來的衣食拿去救濟難民。他在主管軍服事務時,每年都要多做三千件衣服,冬天分發給貧民。當時世風好奢,蕭統“欲以己率物,服御樸素,身衣浣衣,膳不兼肉。”

蕭統性愛山水,不好音樂。曾經泛舟後池,番禺侯軌盛稱宜奏女樂。蕭統不答,詠左思招隱詩:“何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

蕭統酷愛讀書,記憶力極強。五歲就讀遍儒家的“五經”,讀書時,“數行並下,過目皆憶”。他更喜歡“引納才學之士,賞愛無倦”。所以他身邊團結了一大批有學識的知識分子,經常在一起“討論墳籍,或與學士商榷古今,繼以文章著述,率以為常。”《南史》本傳稱“於時東宮有書幾三萬卷,名才並集,文學之盛,晉、宋以來未之有也。”

由於他仁愛、性孝,死時,都城男女奔走宮門,號泣滿路。襄陽人為了紀念他,在襄陽城中建有“昭明台”。

建築風格

地理建築面南,青磚築台,中有條石拱砌券洞,洞高4.5米,寬3.5米。台上建三檐二層歇山頂樓房5間,高約15米,東西各建橫房4間,台南有鼓樓、鐘樓各一。昭明台雄踞城中,巍峨壯觀,古譽為"城中第一勝跡"。抗日戰爭期間,襄陽淪陷,樓毀台存。1973年夏因久雨塌陷平毀。1993年於原址重建,為高台基重檐歇山頂式三層閣樓。台基券洞,橫跨於北街入口處。北街是古襄陽城內最繁華的商業街道之一,1993年建成仿古步行一條街,歷時3年完成。重建的昭明台是用現代建築材料建造的,台基上按魏晉風格建3層樓閣,整個建築高達34米。集購物、遊覽、文化娛樂於一體。老字號店鋪林立。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