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飛鵬[圖書出版人]

何飛鵬[圖書出版人]
何飛鵬[圖書出版人]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何飛鵬,台灣最大出版集團城邦CEO。循著正常的求學、工作路徑,由一個默默無聞的小職員做起,到設立幾十家公司,創辦50多種雜誌……從員工到老闆,從暗無天日的虧損到撥雲見日,最終,在媒體領域獲得了極大的成功,就是他從員工做到老闆的成長心得。

基本信息

人生經歷

何飛鵬,台灣資深雜誌出版人。畢業於台灣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系,現任台灣最大出版集團——城邦出版集團副董事長。

何飛鵬 何飛鵬

何飛鵬曾任職於台灣《中國時報》、《工商時報》、《卓越》等媒體。1978年,他毅然離開了從事多年的新聞事業,與台灣著名跨媒體工作者、城市觀察家詹宏志等人聯合創辦了財經時事雜誌《商業周刊》,從此成就了他在出版事業上的每一個階段。1997年,何飛鵬因他在出版事業上取得的成就,贏得了金石堂連鎖書店頒發的“出版風雲人物”獎。

《商業周刊》成功營運後,何飛鵬與夥伴隨後又成立了商業周刊出版公司,出版了不少叫好又叫座的讀物和銷售量驚人的暢銷書,如《一九九五閏八月》等,其中《李敖回憶錄》等書更是一出版就躋身暢銷書排行榜。

1997年,商周、麥田、貓頭鷹3家出版社合併成立“城邦”出版集團。2001年及2003年,香港富豪李嘉誠的TOM集團先後兩次投資及收購城邦集團,成為城邦最大的股東,持股比例為83%。

何飛鵬擁有超過25年以上的媒體工作經驗,曾任職於台灣《中國時報》、《工商時報》、《卓越》雜誌等媒體,更於1997年榮獲金石堂年度出版風雲人物,也與資深媒體人共同創辦了城邦出版集團、計算機家庭出版集團與商業周刊。

何飛鵬是台灣著名的出版家,其創新多元的出版理念,常為出版界開啟不同想像與嶄新視野。其所帶領的出版團隊也時時掌握時代潮流與社會脈動,不斷挑戰自我,開創多種不同類型與主題的雜誌與圖書。

何飛鵬所創辦的出版公司超過20家,直接與間接創辦的雜誌超過50種。

兩次失敗的創業

何飛鵬的父母一生充滿了跌宕起伏,何家曾經是南京有名的大富豪,遷居台灣時財產在運往碼頭的路上被幾路劫匪洗劫一空。赴台灣後父親繼續了一連串的創業冒險,最後以令人窒息的結局收場。何飛鵬6歲的時候,父親離開了人世。

父親走後,媽媽獨立撫養8個兄弟姐妹。何家前後經濟境況相差很大,但何母非同尋常地坦然和不抱怨。何飛鵬說:“從小媽媽就告訴我,這個世界很公平,上半生她過了最奢華的少奶奶生活,現在辛苦求活是應該的。”

“那段時間很困難,我媽媽會做衣服,她做好了會跟我講,你把這個衣服送去村口的李媽媽那裡,收30塊錢,完了你就用這30塊錢買點菜買點米回來。我送到之後,李媽媽說,衣服很好,可現在手頭不方便,過一陣子再給你。那時候台灣經濟都不是很好。我媽媽看我回去沒買米沒買菜,我說李媽媽最近手頭不方便,每次她沒等我講完話掉頭就走了。當時我不理解,後來才知道,她很難過,可是不願意在我面前流淚,她躲起來哭,哭完了再去隔壁家借碗米。”

“我認為我媽媽是全世界最好的女人,最好的媽媽,我所有好的基因好的品行都是她傳給我的。”

父親的極度不安分和母親的極度堅韌相結合,讓何飛鵬很早就進行創業實踐。在政治大學念書的時候,台灣政府在小區中推廣小型超市,何家全家合作創辦了“合家歡小型商店”。何飛鵬主要經手管理,半年之後這家商店就開始處於窘境,一家人投入了數不清的金錢和許多人的青春,最後轉租給別人,立刻開始賺錢。

1978年何飛鵬進入《工商時報》工作,他興致高昂,全力以赴。第一天出去採訪,他8點就出門,騎著機車,一天就拜訪了8個單位,除了中午在路邊攤吃碗麵,壓根沒有休息。何飛鵬不喜歡穿雨衣,他的衣服幹了又濕,採訪對象看見他嚇一跳,每個人都說:“沒見過這么認真的記者。”

每天何飛鵬都把台灣《經濟日報》從第一版讀到最後一版。工作兩個月後,何飛鵬就從最不重要的採訪路線,一路轉換到最重要的採訪路線。後來何飛鵬進入台灣第一大報《中國時報》,成為財經新聞的主管,直到1986年離開。

1979年,何飛鵬一邊在台灣《工商時報》工作,一邊創辦了小區報紙《陽明山周刊》。姐姐姐夫們又拿出錢來讓他創業。經過前3個月的興奮期之後,《陽明山周刊》又變成何飛鵬的痛苦。

面對困難,何飛鵬性格的弱點完全暴露,他開始逃避、退卻、自我欺騙,給自己找到了一貼完全不用負責任的藥方:努力上班,在《工商時報》拚命工作,多賺點錢,來彌補《陽明山周刊》的開支。

出版理念

何飛鵬認為,出版人的任務就是用知識改變世人;從事出版事業,長期下來有如從事一場無言的革命。談到“好書”這個字眼,何飛鵬十分不以為然。他認為,所謂“好書”代表的是知識分子或是文化人的看法,並不一定能代表一般讀者的立場。從事出版業這么多年,何飛鵬不認為自己該引導讀者讀好書,出版人應該扮演照顧讀者需求的角色。 出版人就像傳教士,而不是知識控制者。出版社一定要了解讀者的邏輯,再按照他們的邏輯溝通,出版人心中應該無我,構想讀者的需求,也即是按照市場需求供應,至於書的內容好壞則讓讀者去判斷。

出版人除了理想之外,同時還要兼顧市場。就是實現自己想出版的書外,還要想著讀者想讀的書這個“市場”。他認為,如果能夠平衡兩端,在兩者之間找到平衡點,就意味著出版社能夠生存得越久。為了求取生存,出版社不能無視經濟意義,那是公司維持生存的支柱。但是,經營出版事業還應有其社會意義,兩者之間是可以共存的。

出版管理

城邦出版集團目前既是全球最大的華文繁體字出版商,也是台灣地區最大的出版商,目前每年出版數十種雜誌,內容橫跨財經、商業、IT、女性、理財等多個領域。集團旗下擁有30家左右出版單位,每年出版1200餘種新書,年收入將近10億元人民幣。

何飛鵬認為,出版單位和新聞媒體從業人員大多數都嚮往過自由不羈的生活,認為創意需要自由空間。如果一個新聞出版單位不制訂合理的紀律對采編人員加以約束,時間長了,員工們往往容易形成自由散漫的習慣,使集體的利益受到戕害。因此,新聞出版單位更應該加強紀律管理。

“絕不可以把紀律管理當作洪水猛獸。”何飛鵬強調,創意和創意的落實是兩回事情,必須制訂合理的制度,讓創意和制度和諧相處,共同促進組織的發展。

何飛鵬上台以後,重點抓了集團內部規章制度的建立和旗下子公司之間的業務整合。何飛鵬為集團制訂了多項管理規則和作業流程,包括采編人員採訪、約稿等的作業流程,要求旗下子公司遵照執行。何飛鵬認為,管理就是制訂“交通規則”,讓大家按規則辦事,避免事故和提高工作效率。

何飛鵬此前只管理過人數不多的出版單位,並沒有管理大型出版集團的經驗,他學習企業管理的對象,包括台灣許多知名的大企業家,如台塑集團創辦人王永慶和王永在兄弟。何飛鵬當記者的時候,多次採訪過有“經營之神”美譽的王永慶,台塑集團追根究底的精神和精準的執行力,是何飛鵬一直強調要認真學習的管理法則。

關於台塑集團的管理和執行力,何飛鵬講了一個給他留下深刻印象的事例。有一次,何飛鵬與台塑總經理王永在吃飯。王永在聽說何飛鵬剛學會打高爾夫球,就表示,歡迎何飛鵬到台塑旗下的長庚高爾夫球場打球。何飛鵬當時並沒有在意,幾個月後,他和朋友去長庚打球,櫃檯接待員把他的名字輸入計算機之後,立即站起來告訴他,“何先生,您是我們這裡的貴賓!”

台塑集團精準的貫徹和執行能力,讓人敬佩。在集團內部,何飛鵬也強調精準的執行效率,集團制訂的關於圖書出版、行銷,包括行政辦公等方面的制度規章,何飛鵬都以身作則,帶頭執行,強調落實。

何飛鵬的部分管理理念還來自於香港TOM集團。TOM集團的母公司是和記黃埔集團和長江實業集團,其管理理念中凝聚著華人首富李嘉誠的智慧。2001年,TOM以25億新台幣併購了城邦出版集團及計算機家庭出版集團。

併購之後,TOM既要讓城邦出版集團接受其規則,又要跨入另一個領域經營,因此它對城邦出版集團採取的是授權管理的方式。TOM對於城邦出版集團的管理者有清晰而且明確的授權標準,要求下屬企業在劃定的框架內,規範管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