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林簡介
習家池位於湖北襄陽城南約五公里的鳳凰山(又名白馬山)南麓,建於東漢建武年間(公元25-56年)。襄陽侯習郁,依春秋末越國大夫范蠡養魚的方法,在白馬山下築一長六十步、寬四十步的土堤,引白馬泉水建池養魚。
習家池中圓台上建有重檐二層六角亭,俗稱"湖心亭"。其周繞以雕花石欄,憑欄可賞出水芙蓉,悠然游魚。
地理環境
習家池景區地處湖北省西北部,居漢水中游,秦嶺大巴山餘脈。被漢水分為南北兩城,南為襄城,北為樊城。襄樊交通發達,自古即為交通要塞。位於素有“南襄隘道”、“南船北馬”、“四省通衢”之稱的文化古城襄陽。歷為南北通商和文化交流的通道。
習家池地區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這裡既有滔滔漢水流經,又有乾冷、暖濕空氣交綏,冬寒夏暑,冬乾夏雨,雨熱同期,四季分明。加之複雜多樣的地貌類型對氣候要素產生明顯的再分配作用,使得市內氣候形成了各種類型。境內繁多的植物、動物種類,即受惠於氣候的複雜多樣性。全市年平均氣溫除高山以外,一般均在15-16℃之間,1月2-3℃,2月15-16℃,7月27-28℃,10月16--17℃。無霜期在228-249天之間。全市熱量資源不僅豐富,而且具有較明顯的過渡性,可以說兼備了南北氣候特點。全市年降水量820-1100毫米,其中夏季占400-450毫米。全年降水量為107-135天。太陽輻射較為豐富,年平均總日照時效為1800-2100小時。
私家園林鼻祖
明代計成在著名園林學著作《園冶》中論述郊野園林的擇地、構築和意境時寫到:"郊野擇地,依乎平岡曲塢,疊隴喬林,水浚通源,橋橫跨水,去城不數里,而往來可以任意,若為快也。諒地勢之崎嶇,得基局之大小,圍知版築,構擬習池"。"構擬習池",就是指構築郊野園林,要效法習家池。
習家池,又名高陽池,地處襄陽市襄陽城南5公里的鳳凰山東麓,是襄陽最早的園林建築群體之一,在私家園林史上有著重要地位,被《園冶》中奉為典範的私家園林鼻祖。
歷史遺產
習家池是本區最早的古代私家園林。東漢初年,襄陽侯習郁在宅前築堤修池,引入白馬泉的水,池中壘起釣魚台,列植松竹。後人稱之為"習家池",歷代濾加修建。
東晉時,習郁後裔習鑿齒在此臨池讀書,登亭著史,留下《漢晉春秋》這一千古名作,成為名播後世的史學家,而使習家池益負盛名。池邊舊有鳳泉館、芙蓉台、習郁墓,群山環抱,蒼松古柏,一水涓涓,亭台掩映,花香鳥語,風景清幽,自古常有騷人墨客來此詠詩作賦。 西晉永嘉年間鎮南將軍山簡鎮守襄陽時,常來此飲酒,醉後自呼"高陽酒陡",故習家池又名"高陽池"。唐代孟浩然曾感嘆:"當昔襄陽雄盛時,山公常醉習家池。
南宋尹煥重修時規模已相當可觀。明正德時荊南兵巡副使聶賢,亦曾在池中築台建亭。清道光五年,知府周凱在大池東修二小池;同治時知府方大秒提名為"濺珠"和"半規"。 唐代,習家池是孟浩然、皮日休等著名文學家經常來遊歷的地方。皮日休還有一首著名的《習池晨起》,讚美了習家池的妙處:"清曙蕭森載酒來,涼風相引繞亭台。數聲翡翠背人去,一番芙蓉含日開。茭葉深深埋釣艇,魚兒漾漾逐流懷。竹屏風下登山屐,十宿高陽忘卻回。"
習家池舊有鳳泉館、芙蓉台,亭北有習郁墓。三面環水,一面臨水,山色蒼翠,水光瀲灩,花紅柳綠,景色宜人,古往今來吸引了不少遊人。
習家池它背倚白馬山,三面環抱。南望漢水,風帆隱現。遠眺鹿門,山色蒼然。園內樓館台榭,參差櫛比。綠枝佛岸,粉荷映水,自是天然佳境。游習家池,有月更好。不論滿月如鏡,新月似鐮,上看勾懸於亭上飛檐,下看遊蕩於池中清波。使你感覺到世界是那么寧靜,那么悠閒,那么賞心悅目。
西晉永嘉年間,鎮南將軍山簡鎮守襄陽,常在此宴飲,喝得酩酊大醉,故稱"高陽酒徒",因此有高陽池館。東晉時,習郁的後裔習鑿齒在此臨池讀書,晉以後,習家池曾一度荒廢。南宋嘉定寶慶年間曾加以修繕。明正德年間,撫民副使聶賢重修。明嘉靖時副使江匯又建飛鑿齒、杜甫兩公祠。後又多次重建修葺,池邊有鳳泉館、芙蓉台、習郁墓。
宋元明清和民國時期,習家池也是襄陽人春遊和來襄陽的客人遊歷的第一去處。
宋代時毀於兵災,到嘉定年間又重建,新增庭堂、齋舍28楹,題匾為"習池"、"懷晉",還在新建的院牆中間辟山門一座,題匾"習池館"。明正德至嘉靖年間,在襄陽做官的副使聶覽、江匯又對習家池作過全面修繕,增築石台、石欄,新建"鳳泉亭",立習杜祠,祭祀習鑿齒和杜甫。清道光六年(1826年)太守周凱又對習家池的亭台樓榭進行整修,改高陽池館為"四賢祠",祭祀習郁、飛珍、山簡、習鑿齒。同治年間,襄陽知府方大堤對習家池也進行過一次大修,給泉池取名"濺珠"、"半規"。
1958年以前,白馬泉和習家池等景觀都基本保存完好。可惜後來逐步被破壞得殘破不堪。1992年,市政府曾投資對習家池進行了初步整修。習家池作為中國唯一一處從東漢開始修建並使用和保存至今、歷史最為悠久的私家園林,作為中國園林建築的典範的鼻祖,一定能再現其昔日美麗的歷史風貌。
主要景觀
習家池群山環抱,蒼松古柏,流水涓涓,亭台掩映,花香鳥語,風景幽靜。自古常有騷人墨客來此詠詩作賦,不少遊客來此參觀白馬泉、養魚池和亭台等景觀。現僅存六角亭、荷花池、濺珠池、半規池等景點,仍不失為覽勝之地。亭為重檐六角攢尖頂,斗拱高聳,檐角翠飛,通高6.5米,正面面闊4米,檐柱為四角方石柱,堅固厚實,古樸大方。挑檐和額枋上遍飾象徵吉祥的天宮賜福、萬事如意、蝙蝠雙至、犀牛望月、鳳凰展翅等圖案,形象逼真、栩栩如生。亭的四周有荷花池環衛。濺珠池呈半月狀,下有泉眼噴吐,上有古槐復蓋,池中魚兒游弋,步園臨池,別有情趣。
景點介紹
夫人城
習家池旁夫人城位於襄陽城西北角。東晉太元三年(378)二月,前秦苻堅派苻丕攻打東晉要地襄陽。時東晉中郎將、梁州刺史朱序在此鎮守,他錯誤地認為前秦無船,難渡沔水(漢水),輕敵疏備。朱序母韓夫人早年隨丈夫朱燾于軍中,頗知軍事。當襄陽被圍攻時,她親自登城觀察地形,巡視城防,認為應重點增強西北角一帶的防禦能力,並親率家婢和城中婦女增築一道內城。後苻丕果向城西北角發起進攻,很快突破外城。晉軍堅守新築內城,得以擊退苻丕。為了紀念韓夫人築城抗敵之功,後人稱此段牆為夫人城。明初在此擴建長24.6米、寬23.4米的子城,後世多次維修,上勒石額"夫人城",並立有"襄郡益民勝跡,夫人城為最"等碑。1982年,襄陽市人民政府修復城牆垛堞,建紀念亭於城上,內塑韓夫人石雕像,闢為旅遊景點。
綠影壁
綠影壁位於湖北的襄陽城內柬南隅,系明代襄陽王府門前的照壁,塑於15世紀中葉。明王府是明仁宗的第五個兒子襄憲王的府第,是明代帝王皇親豪奪縱慾的地方,占當時襄陽城的十之二三。綠影壁是中國罕見的大型雕刻藝術珍品,為明代襄陽藩王府門前照壁,明末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在此稱王登基。壁長25.1米,高7.1米,厚1.72米。壁面用綠礬石雕鑿,白礬石鑲邊。此壁共雕99條龍。
襄陽城
習家池位於襄陽城是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襄陽城位於漢水中游南岸。三面環水,一面靠山,易守難攻,故為歷代兵家所看重。襄陽城雄據漢水中游,楚為北津戌至今已有2800多年的歷史;城池始建於漢;周長7公里;護城河最寬處250米,堪稱華夏第一城池,自古就有"鐵打的襄陽"之說。襄陽城雄偉壯觀。古樸典雅的城地,與新近修復的仲宣樓昭明台等歷史名勝融為一體,交相輝映,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襄陽城共有六座城門,即大,小北門,長門,東門,西門和南門。
習家池溯源
習郁所建習家池,著意渲染魚池與范蠡的關係,隱然透露飄灑於江湖之志。以宅第和大、小魚池為主體構成的習家池園林,背依青山,面迎碧水,開創了利用自然山水配合花木房屋建造園林的造園風格,具備了後世園林所有的山水池泉、亭台樓榭、茂林修竹景物和詩、禮、史、酒、民俗、休閒、垂釣等文化內涵。
明代計成的著名的園林學著作《園冶》將其奉為私家園林的鼻祖和典範。《園冶》在論述郊野園林的擇地、構築和意境時寫到:"郊野擇地,依乎平岡曲塢,疊隴喬林,水浚通源,橋橫跨水,去城不數里,而往來可以任意,若為快也。諒地勢之崎嶇,得基局之大小,圍知版築,構擬習池"。這裡的"構擬習池"就是指構建郊野園林要按照習家池的選址原則和建造格局進行。
在近兩千年的歷史中,習家池歷經滄桑,幾度興廢,發揮過郊遊勝跡、祭祀賢達、傳播佛教、灌溉水利等重要作用,成為文人雅士、官宦名流、黎民百姓來到襄陽的必訪之所。
習家池的始建於東漢建武年間(25~56),襄陽侯習郁依春秋末越國大夫范蠡養魚的方法,在山下築一長六十步寬四十步的土堤,引白馬泉水建池養魚。並陸續"起釣台、置廬亭、造泉館",形成包括侯府宅第、園林、大小魚池在內的園林式屋宅,當時已成為游宴名處。
漢末,以士族子弟為主體的文人雅集逐漸興起,出現了像"蘭亭集會"、"金谷詩會"等在社會上造成廣泛影響的吟詩集會活動,流風所被,以"游宴名處"而著稱的習家池成為舉辦此類活動的理想場所。習家池清泉潺潺,曲水流觴,臨流賦詩,一觴一詠,最是適宜不過。
東晉時期,習郁後裔習鑿齒從滎陽太守任上回到家鄉襄陽,在故宅習家池及谷隱寺潛心修史,成為名播後世的史學家。他寫下《襄陽耆舊記》,其人物、地理、歷史等,無不描寫生動、確鑿史料,被後世史書廣泛引用。習家池也益負盛名。
興寧三年(365),習鑿齒邀請高僧釋道安到襄陽弘法。釋道安師徒一行400餘人被安置在習氏宅第附近的白馬寺,他在襄陽講經弘法15年,創立了新的佛教學派"本無宗",使襄陽成為當時全國的佛教文化中心。這些與名人名著相關的歷史典故,使習家池不僅僅作為歷史遺蹟而存在,而且積澱和傳達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
至唐代,習家池所遺園林逐步變為遊覽勝地,被稱作"高陽池"。文人雅士禊飲習家池屢有記載。到了清代,習家池禊飲成了常規活動,且經常由官方主持。頻頻造訪的名人名家不惜如椽巨筆,屢屢寫下光輝詩文,自南北朝至近現代,連篇累牘,蔚為大觀。
《襄陽縣誌》錄重建習家池館記中讚譽說:"全楚十八九而勝跡,名流都人士留連而慨慕者,習家池為最。"因此,對於熟悉中國歷史文化的人們來說,習家池是個知名度很高的歷史勝跡。其獨具特色的園林文化、詩酒文化、佛教文化,其影響早已播及全國。
宋代時,習家池曾毀於兵災,到嘉定年間又重建,新增庭堂、齋舍28楹,題匾為"習池"、"懷晉",還在新建的院牆中間辟山門一座,題匾"習池館"。明正德至嘉靖年間,在襄陽做官的副使聶賢、江匯又對習家池作過全面修繕,增築石台、石欄,新建"鳳泉亭",立習杜祠,祭祀習鑿齒和杜甫。清道光六年(1826年)知府周凱對習家池的亭台樓榭進行整修,在大池東修二小池,改高陽池館為"四賢祠",祭祀習郁、習珍、山簡、習鑿齒。同治年間,襄陽知府方大堤對習家池也進行過一次大修,給泉池取名"濺珠"、"半規"。
1956年,習家池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
1992年,習家池又被列為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而今,在襄陽市委、市政府的保護和重視下,習家池,一座結合了漢晉莊院古風與中國郊野園林特色的國家風景名勝區,即將以全新的面貌展現於世人面前。(注:習家池溯源部分參考資料《千年習家池》)
習家池文學作品
《 人民日報》( 2014年11月12日 24 版)
盈盈一池泉水,宛若明淨的眼睛,看著秦嶺,看著巴山,看著漢江,看著襄陽,看著南北中國。
蜿蜒千里的秦嶺和巴山,猶如一對不棄不離的夫妻,簇擁著自己的女兒--漢江,款款東行。行至襄陽,駐足不前。而他們的美麗女兒,則心繫遠方,嫁與長江。分手之際,雙方淚眼凝眸。這一汪深情的凝眸,便是習家池。
秦巴餘脈綰結於襄陽城南五公里,仿佛孔雀的一根尾羽,名曰鳳凰山。而習家池,又像這根尾羽末梢的一面晶瑩的圓鏡,鑲嵌在山之陽,江之濱。
習郁,字文通,東漢初年人,因功被光武帝封為襄陽侯。習郁富且貴,儒而雅,涉水跋山,法眼堪輿,遂擇此寶地,鑿池引流,"依范蠡養魚法作大陂。陂長六十步,廣四十步。池中起釣台。"其後,植佳木,築華屋,聚靈石。習家池漸成宴遊名園。
三百年後,習氏世孫鑿齒在此隱居。鑿齒少有奇志,博學能文,名播天下,曾任滎陽太守。後因腳疾,解職返鄉。惟大才不廢,敕命編修國史。他在釣台上增建書亭,周匝雕花石欄,賞荷觀魚,聽風品香。斯時斯地,鑿齒筆下生花,司馬再世,著就《漢晉春秋》五十四卷。書成,舉家遷居江西,遠離塵囂。
白駒過隙,倏爾三百春秋。孟浩然生於習家池附近的澗南園村。在池塘的映照下,孟氏悄然長成,漸悟經詩堂奧。"習公有遺坐,高在白雲陲。樵子不見識,山僧賞自知。以餘為好事,攜手一來窺。"據統計,孟浩然留存作品中,直接讚美習家池的詩作竟達十首。彼時,李白、杜甫、皮日休、賈島等一乾魁星迤邐而至,臨水賦詩,且觴且詠,縱心宇宙,快哉快哉。
烏飛兔走,又三百載。歐陽修、米芾、曾鞏等人頻頻造訪。尤其米氏嗜書如痴,以山為硯,臨池而墨,心摹手追,探幽索微,成就絕代行草。蘭亭之後,天下獨步。
宋元以降,直至民國,習家池疊次修葺,終成佳構。雖由人工,宛自天開。《襄陽縣誌》載:"全楚十八九處勝跡,名流人士流連而慨慕者,習家池為最。"
習家池何以如此興盛?除了濃郁的歷史文化意蘊,還有其特殊的自然地理暗脈。
這裡,是茫茫秦巴餘脈的末端,又是浩浩江漢平原的起首,更是楚文化的核心發源地。早期楚人以鳳凰為圖騰,"辟在荊山,篳路藍縷",置都城於襄陽境內達三百餘年。楚文化融華夏和蠻夷文化為一體,是中國古代南方文化體系的龍頭,啟蒙和發酵了廣袤的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其中巫文化元素,尤為中國浪漫主義精神的濫觴。
習家池門臨漢江。不言而喻,漢江流域是漢民族的發祥地,漢語、漢學、漢文化,這是一個國家最鮮明的胎記。我們現在擁有和享用的一切物質文明,精神圖騰,乃至國家缽盂,民族袈裟,均肇始於這條龍形水脈。漢江無語,卻蘊含著多少民族精神的密碼,那是引子,那是歸依,那是未來,那是宿命;漢江無語,卻是大道,是大德,是大善,是大美。
習家池背後的襄陽,更是一座特殊的城市。在中國地理版圖和物候分布圖上,秦嶺淮河是最明顯的南北分界線,而襄陽正處於兩者之中心,南方的靈秀,北方的雄壯,東方的文儒,西方的渾穆匯聚一身。在襄陽的舌尖上,既流行南方的甜食、米酒,又時興北方的麵條、白饃;既歡喜西部的羊肉、漿水,又嗜好東部的海鮮、炒粉。植物、農稼、飲食、風情,凡此種種,東西包容,南北薈萃,中庸方正,儀態雍睦,恰如中國的文化,中國的性格,中國的態度,中國的立場。
無疑,習家池就是這一方水土的文心和慧眼。
公元2014年夏天,我來到這裡踏訪尋芳。
穿過鳳凰山,走進鳳林關,沿石板路覓行,漸次進入一個幽邃世界,儼然桃花源中。路兩側是青青的草坪,森森的梧桐,間或有李白、杜甫、孟浩然、皮日休、歐陽修等人詩詞的碑刻。一粒粒黑黝黝的飽滿的漢字,好似聖哲先賢們的一顆顆瞳仁,靜謐、肅穆而又慈祥。
走出一片松林,眼前豁然一亮。箕形山坡下,累累臥石和簇簇青蔥之間,荷葉田田,萼紅灼灼,一池晶瑩,笑容可掬。
習家池約三四畝,澄澈寧靜,碧玉溫潤,映照著青山綠樹,藍天白雲,日月沉浮,宛如一個安詳的世界。那是大地的脈絡,那是歷史的記憶。池中有一座湖心亭,重檐六角,斗拱高聳,恰似魏晉高士的峨冠。池水周圍是一叢叢毛竹,滴青流翠,楚楚動人,又如美女明眸的睫羽。
池塘西南側,依偎著兩個造型別致的副池,小如戲台。一個滿圓似日,芳名濺珠;一個半圓如月,雅號半規。山風拂過,兩池漣漪,表情各異,一面蛾眉憂戚,一面笑靨如花。哲人言,養數盆花,探春秋訊息;蓄一池水,窺天地盈虛。千百年來,此間主人,以大池為心髓、小塘為耳目,坐臥台上,靜觀水面,枯榮更替,盛衰化變,參悟萬物,叩問天機,真高士也。
池畔四旁遍植雜樹,扁扁圓圓的葉片們,像手掌,像旗幡,向人類表達著親情與善意。樹下是紛紛繁繁的花草,奼紫嫣紅,葳葳蕤蕤。幾株茯苓、蒼朮和天麻也伴生其間,暗吐藥香,氤氤氳氳,似乎在試圖療救憂患的人間。不是嗎?池邊的每一棵樹,每一根草,都是一個鮮活的愛心生命,莖脈里的汁液都是漢江最微小的支流。我細細諦聽,仿佛有一陣陣驚雷般"隆隆"的聲響。那是大地的耳語,那是自然的節律,那是時間的腳步。
是的,夏天是永遠的快節奏,風雨雷電,雲蒸霞蔚,潮漲潮落,花發花謝,大開大合,大舍大得。一切都在成長,一切都在爭鳴,一切都有可能!
獨坐幽篁里,處處聞啼鳥。那是孟浩然的鳥吧。孟氏故園,就在近旁。儘管一生漂泊,八方宦遊,但他最眷戀的還是故鄉。五十二歲的時候,夜來風雨聲,悄然花落了!他,永遠春眠在這裡。
我輕輕地徜徉來回,小心翼翼,躡手躡腳,惟恐驚擾了熟睡的先生。但敏感的腳步,猶如叩開了一扇扇塵封的門扉,又如同踩響了一枚枚歷史的琴鍵。過去的歲月如煙似霧,撲面而來,那些睡眠在書頁間的人們又歡活起來。我似乎影影綽綽地看到了一張張形色各異的面孔,隱隱約約地聽到了他們的歌聲、笑聲、吟誦聲和嘆息聲……
駐足北望,高崗之上,是始建於明嘉靖年間的習家祠堂,古色古香,深邃典雅。襄陽習氏南遷江西之後,開枝散葉,人丁繁茂,四處流徙,遍布全國,早已與整個民族融為一體了。
我正與池水凝視,一隻魯莽的黑黿猛然探出頭來,惡作劇般"嘭"地一躍。剎那間,天空破了,漣漪亂了,一片驚恐,滿池碎影,整個池塘頓時成為一個振盪世界,分不清是幻境,還是現實。但是,轉眼間,便又恢復了原來模樣,麗日藍天,風清氣朗,祥靜安泰,江山穩固。
是的,風清氣朗,江山穩固,一如這千萬年的秦巴,千萬年的漢江!
襄樊市主要旅遊景點
概況 | 襄樊為襄陽和樊城的合稱,地處湖北省西北部,漢水中游,東連江漢平原,西通川、陝,南接湘、粵,北達宛、洛,自古就有“南船北馬”、“七省通衢”之說。據方誌載,周宣王封仲山甫於樊,是為樊國,建城至今已有2800多年;襄陽古稱襄國,漢初置襄陽縣。1983年襄樊市與襄陽地區合併,轄襄陽、宣城、南漳、保康、谷城五縣和棗陽一市,代管隨州、老河口兩個縣級市,總面積26563平方公里,人口600萬,其中市區面積326平方公里,人口54.3萬人。 |
景點 | 抱璞岩|承恩寺|夫人城|古隆中|廣德寺| 隆中山|五道峽|白竹園寺|米芾紀念館 | 水鏡莊|李曾伯紀功銘摩崖|鹿門山|鹿門寺|綠影壁|孟浩然墓|米公祠|龐居洞|水鏡莊|唐杜工部之墓|習家池|襄陽古城|徐庶廟|漁梁洲|九連墩戰國古墓|五道峽|薤山旅遊度假區|楚皇城城址|湯池峽溫泉度假區|宜城張自忠將軍紀念館|南漳香水河風景區|襄樊襄王府綠影壁|唐梓山風景區|三顧堂|戰國長城遺蹟|洪湖藍田生態園|東山遊樂園|巴楚樂宮|車溪民俗風景區|林家大灣(林彪舊居)|老塔山|畢升森林公園|吳家山森林公園|英山烈士陵園|南河風景區|青龍山熊河風景區|保康野花谷自然風景區|錦繡園高新農業觀光園|南河小三峽風景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