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家涌村

袁家涌村

袁家涌村位於廣東省東莞市中堂鎮中部,東、西、南分別與湛翠、吳家涌和鶴田相鄰,北臨東江與增城大墩隔江斜相對望,江岸線長2 千米 ,東西走向的北王公路和南潢公路分別在村的南北面貫穿而過,西距107 國道2千米 。袁家涌村含南汴、西隅、北汴、西亭、一甲5個坊和新村、新灣、大墩屯3個自然村,2002 年,全村面積為3平方千米多,轄8個村民小組,戶籍人口5400 多人 ( 其中袁姓4500 多人,其餘呂、莫、毛、林、黎、李、丁、葉等姓約800 人) ,外來人口2000 多人。

基本信息

村名及立村沿革

袁家涌立村初叫沙亭鄉。據《袁家涌袁氏大司馬族譜》記敘,袁家涌袁氏始祖叫袁臻,號澤庵,江西籍,宋光祿大夫大司馬,配何氏生二子弘道和弘德,於 1127 年棄官攜眷遷居南雄。相傳南宋一胡姓王妃因得罪皇帝而化名逃走至南雄,被一鹽商收納為妾,後被一僕人上告,受理的官府怕犯“知情不報罪”便藉口有人作亂而派兵大肆捕殺,胡妃走投無路投井自盡(南雄古道邊元代所建“胡妃井”尚存)。為避官兵捉殺,南雄珠璣巷百姓因此而出逃的有 33 姓共 97 戶人家,袁臻亦因此南下至東莞阮涌。袁臻的次子弘德,字懿文,官至宋貴州團練副使,配安氏,生有 6 子,長子袁玧生於 1190 年左右。袁玧,字廷玉,宋奉政大夫,配夏氏,生一子後,約於宋寧宗嘉定年間( 1208 年 ~ 1224 年)遷到沙亭鄉定居。

在袁玧遷來之前數十年,沙亭鄉已有蔡、馬等姓,村民散居於蔡屋基、榕樹基、上墩一帶,以此推算,袁家涌應於南宋光宗紹熙年間(約 1190 年)已立村。袁玧定居後子孫繁衍迅速,村中袁姓人口比例逐漸大增,沙亭鄉便改名為袁家涌。

經濟狀況

袁家涌村在 20 世紀 60 年代建有土磚廠 2 間,碾米機 1 條、服務站(打鐵、斗木)和衛生站各一個,解決民眾生產、生活所需。 70 年代,辦起了玻璃廠、農科站、麻線廠、油廠、糖廠、塑膠廠等。 1976 年建成村第一座輪窯,淘汰了土窯, 1978 年建成第二間輪窯,村收益年純利近 30 萬元,集體經濟日益壯大。 1979 年建成全鎮第一間自來水廠,改善了村民的飲水衛生條件。 1979 年興建全鎮第一間水泥廠,後又建有紙袋、飲料廠等,全年總收入約 40 ~ 50 萬元。

1983 年落實聯產承包責任制,村的磚廠、水泥廠及其他企業全面實行承包制。 1987 年袁家涌村玩具廠建成投產。隨著民營企業迅速發展, 1994 年水泥二廠、水泥三廠、再豐紙廠、祥興紙廠相繼建成,村委會均占有股份,經濟效益逐年增加, 1994 年村總收入達 400 多萬元。

2001 年投資建成夾板廠, 2002 年,袁家涌有造紙業、紙箱加工業、製衣業、五金加工業等企業 88 間,工業總產值為 7560 萬元,村本級資產總額為 4394 萬元,農村人口年均每人收入從 1980 年的 400 元 / 人增至 2006 年 8000 多元 / 人。 2003 年淘汰水泥廠,營造北海仔造紙產業園,並建有管樁廠、矽油廠等民營企業。 2004 年村委會引進建成金源鋼材市場,總面積為 266600 平方,目前投資客達 1400 萬元,成為袁家涌村的龍頭企業。村委會 2006 年集體收入為 762 萬元。隨著袁鶴大道的建成,道路暢通,我村工業發展將有著極大的潛力。

教育、文體

教育

袁家涌第一所國小“崇德學校”(私立)於民國 18 年( 1929 年)創辦,抗戰開始後停辦。 1950 年“新寧鄉國小”(完小)開辦,鶴田、鳳沖和吳家涌的國小高年級學生亦到此就讀,這種狀況延續了十多年, 1958 年改名為“袁家涌國小”。 1968 年袁家涌聯辦中學開辦,與國小同一校園、同一校長、同一個領導班子管理。因校園過於窄小,活動空間不多,於 2002 年村投資並發動村民捐資共 243 萬元(其中袁運南 1 人捐資 50 萬)建成了新校區。“袁家涌學校”、“運南教學樓”由時任東莞市市長黎桂康題寫。 2006 年由於全鎮實行聯合辦學,袁家涌學校命名為“中堂鎮第四國小”,由袁家涌、吳家涌、鶴田三個村聯辦,外村學生實行校車接送;另外,鎮實驗中學已選址我村新灣,目前正在籌建中,兩所學校師資雄厚,設備齊全,環境優美,將為教育培養下一代創造良好的教育環境。

文體

新中國成立後,袁家涌村有文娛組,改革開放後,村民對粵劇更為熱情,自行組織粵曲演唱隊情由有粵曲藝隊三個,自彈自唱,自娛其樂,或邀請或客串,樂韻悠揚,經年不歇。村有籃球場 10 個,其中燈光球場 6 個;有龍舟 5 條,在上屆中堂龍舟賽取得較好成績。

文物古蹟

袁家涌有座福慶橋,建於 1800 年(嘉慶五年),位於村西南河面上,由鄉紳袁泰來(南汴坊顫軒祖後第十九世祖)倡議,村民捐款集資營造(見陳伯陶主編東莞志卷二十第八面)。福慶橋為三孔石橋,長 21 米,寬 2.8 米,孔徑中間 5 米,兩側 4 米,整座橋是用麻石鑲砌,橋面鋪砌長條麻石,中央部位每條麻石寬 70 厘米,厚 65 厘米,長 5.5 米。漲潮期間橋底離水面 2.2 米。“福慶橋”三字雕刻在橋欄外面正中,一邊用楷書,另一邊用篆書。內面兩邊各雕刻著騰龍、麒麟、祥雲等吉祥物,結構合理、造型優美。當時曾有鄉民稱讚說“縱有茶山東嶽廟,不如袁家福慶橋”。

福慶橋是連線吳家涌、東泊、新舊鶴田各村的交通紐帶。適逢過年過節,村中大戲登場、戲船、小艇,戲迷、親友簇擁而至;橋下河水清澈,岸上綠樹成蔭,“千株翠竹迎歸鳥,幾家農舍冒炊煙”,和諧水鄉的大自然景觀與鄉民的熱鬧氣氛相映成趣,如入丹青。 200 多年過去了,雖然福慶橋四周的環境不斷在改變,但福慶橋依然屹立在袁家涌村內,是中堂鎮現存最古老的石橋。

東莞行政區劃百科

東莞市位於廣東省中南部,珠江口東岸,北接廣州,南連深圳。1985年9月撤縣設市,1988年1月升格為地級市,下轄28個鎮、4個街道辦事處,440個村委會,156個居委會。
半仙山村
博頭村
寶石社區
博廈社區
北岸村
寶陂村
寶蓮村
沖美村
創業社區
超朗村
赤坎村
茶山鎮
村尾村
茶山村
城中社區
常平鎮
長山頭村
曹樂村
長塘社區
草墩村
昌平村
長安鎮
村頭社區
長盛社區
東正社區
鄧屋村
東平村
東江村
大洲社區
大龍村
單屋村
東坑鎮
大利村
大朗社區
大環村
大朗鎮
大嶺山鎮
大沙村
大井頭社區
大泥村
低涌村
道滘鎮
東太村
大流村
福隆村
鳧山村
富竹山村
佛子凹村
鳳崗鎮
浮竹山村
福祿沙村
鳳沖村
佛新社區
浮崗村
福安村
隔坑村
谷嚇村
高英村
高埗鎮
莞城街道
光明社區
崗頭村
高埗村
橫坑社區
黃江鎮
護安圍村
虎門寨社區
橫滘頭村
禾坑村
黃洞村
厚街鎮
華陽村
環岡村
橫瀝鎮
宏遠社區
恆泉社區
橫瀝村
黃屋村
合路村
虎門鎮
河田村
洪梅鎮
黃家壆村
橫江村
黃泗圍村
黃泥塘村
黃草朗社區
厚德村
潢涌村
厚街村
湖美村
黃麻嶺村
橫流社區
和安村
舊圍村
井美村
桔洲村
九鄉村
聚龍江村
金洲社區
江邊村
舊村
井巷村
逕聯社區
錦廈社區
京山村
角社村
金桔村
坑口社區
坑美村
嶺頭社
盧邊村
六甲村
林屋村
蓮城社區
劉屋村
梁家村
羅沙社區
李屋村
盧屋村
良平社區
朗廈村
嶺廈社區
寮邊頭村
寮步鎮
良邊村
荔橫村
連平村
林村社區
朱磡村
羅馬村
盧溪村
寮廈村
龍眼社區
蘆村
廟邊王村
莫屋村
繆邊社區
民田村
梅林村
民泰社區
麻一村
麻涌鎮
麻三齊村
南城街道
南社村
牛楊社區
南洲村
南城村
南五村
泥洲村
歐鄧村
埔心村
屏山社區
泉塘社區
清湖村
橋頭社區
求富路社區
企石鎮
企石村
清溪社區
齊沙村
清溪鎮
稔洲村
稔子園村
勝利社區
市橋社區
水邊村
邵崗頭村
桑園社區
山廈村
上截村
石排村
山和村
沙角村
孫屋村
石碣鎮
石水口村
水貝村
上元村
司馬村
松木山村
三中村
石龍坑村
聖堂社區
沙步村
松崗村
沙田鎮
三屯村
上角社區
三涌村
沙頭社區
雙崗村
穗豐年村
田新社區
塘尾村
田寮村
塘角村
太和社區
鐵崗村
鐵爐坑村
塔崗村
塘廈鎮
塘廈村
萬江社區
屋廈村
望牛墩鎮
五涌村
烏沙社區
謝崗鎮
霞朗村
下沙村
細村社區
新村社區
下朗村
興塘社區
西南村
下截村
向西村
新民社區
下嶺貝村
霞邊村
小坑村
巷頭社區
新馬蓮村
廈邊社區
小河村
新圍村
西太隆村
冼沙村
鹹西社區
廈崗社區
興隆社區
西大坦村
下蘆村
月塘村
涌口村
窯山村
楊屋村
燕窩村
洋坑塘村
楊涌村
洋烏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