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名及立村沿革
北宋名臣居厚(1038~1114年),字重本,號敦老,江蘇無錫縣梅里村人,宋神宗元豐年間(1078~1085)官居光祿大夫。後來居厚見宋徽宗不理朝政,多次力諫無效,便辭官歸故里,然後攜全家遷到廣東省南雄,是吳氏入粵始祖。居厚生有七個兒子,北宋末年由於金遼南侵,兄弟7人由南雄遷至廣州契約場。之後,居厚第五子最公(號十九君),字潛軒,娶黎氏,生二子啟明和啟存,約於南宋高宗(趙構)紹興十八年(1157年)由契約場遷至此地,定村名為吳家涌並在此建祠堂。
經濟狀況
吳家涌村耕地面積1300多畝,轄9個村民小組,戶籍人口2462人,外來人口1627人
1976年,村興建了紅磚輪窯1間,於2000年停產,吳家湧水泥廠於1982年興建,計畫2004年停產。1990年集體收入為210萬元,1995年為430萬元,2000年為550萬元。2002年全村企業及個體戶總數為93個,工業總產值為29764萬元,村本級資產總額為5371萬元,農村人口人均收入為7344元。
教育、文體及其他
吳家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有私塾2間,1950年吳家涌國小開辦,但只有四年級,高年級學生則要步行至袁家涌國小上學。到1962年,吳家涌完小建立,校址在吳家涌祠堂,小學生不用出村念書。1986年,村投資125萬元建成新校園,占地面積5834平方米,建築面積3080平方米,1969年吳家涌曾辦過聯中,到1983年撤去,小學生畢業後到中堂中學上學,為方便學生上學,村於2002年撥款36萬元購置校車2部,早、午、晚負責接送。
吳家涌村在文革前有粵劇文娛組,自排自演,20世紀80年代以後,在春節、中秋等節日期間,大多請外地劇團上演。2002年,村有藍球場6個,其中燈光球場5個,龍舟3條,是年還在村委會三樓建立桌球室,內設標準桌球台2張。
移風易俗,破除迷信,村從1998年起實行“殯改”,火化率達100%。
吳家涌村立村後因耕地較廣遠,有“州寮”(一小部分人家在離村較遠的地方建舍居耕,但又未成自然村)多處,這種狀況在本鎮內不多見,直至改革開放後,才慢慢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