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萬青

蘇萬青,一位20世紀80年代畢業的碩士研究生,本科學的是歷史專業,碩士攻讀的是歷史文獻學。畢業後,先後在寧夏大學、石油物探局子弟學校任教,2000年應聘到北師大良鄉附中至今,現為學校歷史教研組組長。應當說,蘇老師到附中工作的時間總共不過六年,但其所取得的成績多少令人詫異。

基本信息

簡介

蘇萬青,一位20世紀80年代畢業的碩士研究生,本科學的是歷史專業,碩士攻讀的是歷史文獻學。畢業後,先後在寧夏大學、石油物探局子弟學校任教,2000年應聘到北京師大良鄉附中至今,現為學校歷史教研組組長。

她連續帶了6屆高三畢業班,她所教的學生歷史高考平均分在本地區一直名列首位。自2001年她兼任學校文綜組組長以來,她與該校政治、地理教師密切協作,附中學生文綜高考連創佳績。以近3年為例,2004年文綜平均成績超過市平均41分;2005年超過市平均43分;2006年超過市平均41分;及格率均超市幾十個百分點。班主任工作成效顯著,所帶班級被評為區優秀班集體。她重視教育科研,取得了多項成果。

因工作出色,6年中,她先後被評為區優秀教師、優秀黨員、師德標兵、教育創新標兵、學科教學帶頭人、北京市學科教學骨幹教師、北京市歷史特級教師、區“十佳教師”等,榮譽稱號多達20來項。

教學經歷

做學生人生旅途的導師

蘇老師對教師的含義有著自己的理解,她認為,教師應是學生人生旅途的導師。她甘願做這樣的教師,並身體力行地實踐著、努力著。

在這種思想支配下,蘇老師既重視學生近期目標的實現,又顧及學生的長遠發展。她十分欣賞一位教育家說過的話:“素質教育,是學生在離開學校之後,對他一生的發展還留下哪些有用的東西。”當一位畢業生回來告訴蘇老師,至今還記住她曾講過的一句話“要學會做人,要學會自己學習”並在實踐中得以運用時,她感到由衷欣慰。

在這種思想支配下,她把全部的愛傾注給學生,無論學生遇到什麼樣的困難,是思想上的、生活上的,還是學習上的,她都竭盡所能進行幫助。當學生生病住院時,當貧困生出現經濟難題時,當學生出現思想障礙時,總能留下她的身影和熱情的目光。她尤其關注“後進生”,她認為做好後進生的工作正是教師工作價值的體現。

為了做好“人生旅途的導師”,蘇老師除言傳身教外,她始終不忘汲取營養、刻苦學習,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和育人本領。據2002年統計,一年中她僅參加的各種教育教學講座類的進修學習就多達200多學時。

把課堂教學作為研究的對象

備課,對每個教師來說都不會陌生,對蘇老師更是如此。像這樣一位先後教了12年高三畢業班、講了15年高中歷史課的資深教師,備一節好課應當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但蘇老師不這樣認為,她說:“準備一節好課需要一輩子的時間。到現在為止,我還沒有認為我哪一節課自己特別滿意,包括已經存入國家基礎資源庫的兩節錄像課。”

她向記者講述了這樣一件事:“有一次我給高一同學講課,自認為課前準備充分,於是精神飽滿地走進這個班的教室。但在講課中,發現有幾個學生不怎么愛聽。課後,心裡很難受———肯定是自己講得不好,要不,孩子怎么不愛聽呢?雖然是少數學生,但感到很遺憾。而給另外一個班講課,覺得有一個問題的設計還不夠理想,但這個班的學風好,學生的學習效果不錯。雖然課後心裡很高興,但還是想:如果把問題設計得再好點,可能對他們的幫助會更大。”她說,每年帶高三,不能說每節課都是精益求精,但每節課都必須重新備:去年是怎么講的,面對今年的學生和今年的高考,這節課應該怎么講?通過什麼樣的情景和方式讓學生聽得更有興趣?在情感態度方面怎樣滲透?在知識的掌握、能力的培養方面怎樣引導學生……

她認為,認不認真備課效果肯定不一樣。要提高課堂效率,就要捨得花時間和精力進行研究。她主張一要研究課堂,二要研究學生,三要研究教材:

“要研究課堂。因為課堂具有生成性,任何一節課都是千差萬別不可重複的。你認為這么講學生可能接受比較好,實際可能並不像你想像的那樣。是原來學生在這方面的知識沒有學好,還是他學得好你沒講出新東西,或是你講得太死板了他沒聽明白。所以課堂上師生間的反饋很重要。”

“要研究學生。一是要研究學生的認知規律,以學論教。二是要研究課前預習情況,從中可以了解學生對哪部分知識感興趣,是否抓住了要點等,做到心中有數。三是要研究學生對教師授課的反應,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及時改進教學方法。總之,要做到真正地關注學生。”

“要研究教材。對教材的學科知識體系要準確理解,不只是對高中階段教材的巨觀把握,還要對整個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學科教材之間關係有整體了解。”

正因為她把課堂教學作為研究的對象,因而她的課堂教學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實效性和示範性,有些課具有較高的推廣價值。她所執教的《新時期中國城鎮化問題探究———以良鄉地區為例》錄像課,以及所點評的兩節錄像課均由北京教科研網台中心拍攝,已收入國家基礎教育資源庫,並在全國播出。

長期的學術探索和教學研究造就了她較強的科研能力。她先後參與了3項市級教育教學課題的研究,先後在《北京教育》、《中學歷史教學》、《中國考試》、《中學文科參考資料》等10餘家公開刊物上發表論文20餘篇;獲市級一等獎以上的論文10餘篇;主編的著作有《史料·史法·史識》(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等書籍10餘部,約150萬字。

教學的每一步都要扎紮實實

說到高三教學的成績,蘇老師有著深切的體會。她說:高考最後的結果是由多種因素決定的,因此,在整個高三教學過程中,每一步都要扎紮實實地做好。她尤其強調了如下三個“關鍵”,即:教學計畫關鍵在於落實;教學內容關鍵在於基礎;教學研究關鍵在於具體。她說:

“教學計畫關鍵在於落實。巨觀上講,高三教學的幾個階段怎么搞,帶過高三的老師都知道,而且都有自己的教學計畫,然而到了實施過程中往往被忽略了。其實,計畫落實起來比較困難,但十分關鍵。”

“教學內容關鍵在於基礎。任何高三教學都不能超越學科教學,尤其是學科基礎知識———這點很重要。比如歷史,教學必須從學科的特點出發,把體現學科思想、學科目標的基礎知識扎紮實實地落實在每一節課中,而不能將這些帶有本質性的東西丟到一邊,去做大量的練習題。因為,學生的學科基礎學習是素質教育下高考測試的基本要求。”

“高三教學研究關鍵在於具體。在把握巨觀的基礎上,搞好微觀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既然基礎知識起決定性作用,那么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具體怎么做,有沒有研究,研究是否深入,就很必要了。”

上述指導思想不僅體現在蘇老師的日常工作中,同時也深深地感染著她的同行們。在她所負責的文綜組有這樣一條不成文的規定,即:“閱卷不過夜,講評不過天。”是說每次學生考試或測驗之後,教師須在當天完成所有閱卷工作,並於第二天向學生進行試卷講評。目的是趁熱打鐵,及時反饋,求得最佳效果。就此,她的同事向記者講述了這樣一件事:一次模擬考試後,蘇老師像往常一樣,通知所有文綜組的閱卷老師到集中地點進行閱卷,計畫晚七點吃飯。但是到了七點閱卷工作並沒有完成,於是用餐時間就推到八點。到了八點,還是沒有完成。就這樣,一推再推,直到晚十點閱卷各項工作包括分數統計等都完成後,大家才吃晚飯。雖說老師們很辛苦,但大家心裡踏實,因為自己的學生會因老師的努力而進步。

北京市特級教師

北京是我國的政治、文化、交通等中心,特級教師是黨和國家的寶貴財富,是基礎教育領域傑出的教育工作者,是廣大教師和學生學習的榜樣和楷模。特級教師的成長經歷是中國小教育的珍貴的教材,將北京市添加教師整理並傳播開來,供廣大中國小校長、教師、教育行政及科研人員學習、研究和借鑑,是首都教育發展的迫切需要,同時也是全國教師學習的榜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