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襄祠

蔡襄祠

蔡襄祠,亦名“蔡忠惠公祠”,坐落於有“海內第一橋”美譽的洛陽橋南側,今泉州市洛江區萬安街道橋南社區內。祀洛陽橋建造者泉州郡守蔡襄。蔡襄祠自宋朝始建以來,歷經多次重建、重修。現存蔡襄祠為清代典型殿堂式建築,坐北朝南,三開間,三進深。寬15米多,每進深20米,三進計約60米,建築面積900平方米左右。

簡介

蔡襄祠,亦名“蔡忠惠公祠”,坐落於有“海內第一橋”美譽的洛陽橋南側,
..
今泉州市洛江區萬安街道橋南社區內。祀洛陽橋建造者泉州郡守蔡襄。歷代多次修葺,現存建築為清代重修,三開間,三進深。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洛陽橋的附屬文物。

歷史沿革

興建
蔡襄祠始建於宋朝,具體時間不詳,據傳在洛陽橋(又稱“萬安橋”)竣工不久後建成的。《萬安渡石橋記》碑勒石之後不久,當地人民為緬懷蔡襄在泉為官造福一方、為修建跨海長橋竭盡心智的功績,自發捐獻立祠,用以紀念他一生為官忠正、造福人民而奉敬之。
..

重修
蔡襄祠自宋朝始建以來,歷經多次重建、重修。1238年(南宋嘉熙二年),郡守劉偉叔重建;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郡守胡器重重修萬安橋,一併重修蔡公祠;1470年(明成化六年),都察院右都御史騰公捐資重修;明弘治年間(1488-1505年),李哲知泉州時重修;1523年(明嘉靖二年),郡守高越重修祠宇;1640年(明崇禎十三年),郡守孫朝讓重建;1692年(清康熙三十一年),福建陸路軍提督張雲翼重修並賦詩以紀其事;1763年(清乾隆二十八年),晉江縣令羅溪人方鼎捐資重修;1875年(清光緒元年),義州人李鶴年重修,並賦詩以紀其事;1985年,泉州市文管會重修,重塑蔡襄坐像,祠內設蔡襄紀念館

建築規制

簡介
現存蔡襄祠為清代典型殿堂式建築,坐北朝南,三開間,三進深。寬15米多,每進深20米,三進計約60米,建築面積900平方米左右。
大門
首進為大門,門楣頂匾額大書“宋郡守蔡忠惠公祠”8個字。大門有一副1875年(清光緒元年)黃貽楫寫的對聯:“駕橋天地老;留筆驚鬼神。”前文柱有對聯(乃集蔡襄詩句):“曉虹跨江一千尺;樂事全歸眾人心。”後文柱有對聯:“四諫經邦昔日芳型垂史冊;萬安古渡今朝濟眾肅觀瞻。”
..

正殿
正殿中央,有蔡襄端坐雕像,體態莊重而灑逸,頗有文士、名宦之風範。塑像前為舉世聞名的《萬安渡石橋記》豐碑2方,分立左右兩側。該碑系蔡襄親自撰文,親筆題寫。《萬安渡石橋記》碑文簡潔凝練,僅153字,書法精湛,筆力雄健遒勁,刻工傳神,世稱文、書、鐫三絕。現存東側的為原碑,西側為解放後摹刻的。其他9方碑刻分立廊下兩側,均系明清兩代重修萬安橋及蔡襄祠之碑記,其中不乏考證文物和書法藝術價值。
殿廳
第三進殿廳系20世紀80年代,泉州文管部門專門仿製泉州境內各地古代大小石橋之模型,充分展現中華民族古代能工巧匠的高超修造橋樑藝術和智慧。

碑亭

..
蔡襄祠門庭左右兩側分別豎立2方巨碑,並建碑亭保護,右側為清朝軍門提督、關中人張雲翼親自撰重修蔡忠惠公祠碑記及懷蔡忠惠公七言古長詩,分刻於巨碑兩面,左側乃清朝蔡致遠撰《輿慶堂》記及《張公又南去思歌》碑,也分刻於巨碑兩面。此兩碑亭,巍峨壯觀,為蔡襄祠增色不少。

相關信息

蔡襄
蔡襄(1012-1067年),字君謨。原籍仙遊楓亭鄉東村(舊屬泉州府,今屬莆田市),
..
後遷居莆田蔡垞村。蔡襄為人忠厚、正真,講究信義,學識淵博。與蘇軾、黃庭堅、米芾並稱為書法“宋四家”。他童年受過外祖父薰陶和教育,5歲入私塾,10多歲時已譽滿鄉里。1030年(北宋天聖八年)參加開封府鄉試,獲第一名;次年舉甲科進士第十名。登第後,授福建漳州軍事判官,1034年(景佑元年)三月改授西京(
..
洛陽)留守推官,秋改著作佐郎館閣校勘1043年(慶曆三年)任集賢校理知諫院。四年後出知福州。1051年(皇佑三年)回朝授修起居注,參知政事;次年遷起居舍人、知制誥兼判注內詮。1060年(嘉祐五年)奉詔還京,翌年拜翰林學士禮部侍郎,權理三司使。1064年(治平元年)任三司使。卒贈吏部侍郎;乾道年中,又賜謚“忠惠”。蔡襄曾於1056年(至和三年)二月至1056年(嘉祐元年)六月、1058年(嘉祐三年)至1060年(嘉祐五年)秋,兩度出任泉州知府。他“威惠兼行,民畏而愛之”。泉州東北方有萬安渡,乃南北交通孔道,但此處江海交匯,水深流急,商旅往來極畏其險。為了便利交通,泉州百姓於1053年(皇佑五年)開始建橋。他到任後,積極籌款,招募民工和工匠,立石為梁,主持建造了中國現存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橋——洛陽橋。橋建成後,他親筆寫下《萬安渡石橋記》。

洛陽橋

洛陽橋坐落於福建省泉州市東約10公里、與惠安縣分界的洛陽江上。
洛陽橋又名“萬安橋”,是一座梁式石橋。由於橋坐落在古時萬安渡的地方,故而得名,始建於1053年(北宋皇祐五年),1059年(嘉祐四年)竣工,工程歷時七年。橋原長1200多米,寬約5米,有46座橋墩,500個扶欄,28個石獅,7座石亭,9座石塔,規模宏大,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梁式石橋。
蔡襄雕塑蔡襄雕塑

橋由當時的泉州郡守蔡襄主持興建,工程十分艱難。造橋基時,先沿橋樑的中線拋置大量的石塊,在江底形成了一道矮石堤,然後再於上面建造橋墩,並在橋下種植了大量牡蠣,使得橋基和橋墩石之間膠結牢固,這種方法稱為“種蠣固基法”,堪稱獨具匠心,充分利用了自然資源,是中國古代一項重要的科學創新。
洛陽橋的中亭附近立有許多歷代的碑刻,其中以宋代石刻“萬古安瀾”最為有名。另有石塔、武士石像等石雕刻。橋北有昭惠廟、真身廟等廟宇的遺址,橋南有蔡襄祠。
洛陽橋曾經歷過多次重修。其中明宣德年間(1426-1435年)的重修、1607年(萬曆三十五年)地震重修和1932年因泉惠公路通車而添架鋼筋水泥橋面三次工程,是歷次重修中規模較大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