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無線電測向運動是競技體育項目之一,也是無線電活動的主要內容。
它類似於眾所周知的捉迷藏遊戲,但它是尋找能發射無線電波的小型信號源(即發射機),是無線電捉迷藏,是現代無線電通訊技術與傳統捉迷藏遊戲的結合。大致過程是:在曠野、山丘的叢林或近郊、公園等優美的自然環境中,事先隱藏好數部信號源,定時發出規定的電信號。參加者手持無線電測向機,測出隱蔽電台的所在方向,採用徒步方式,奔跑一定距離,迅速、準確地逐個尋找出這些信號源。以在規定時間內,找滿指定台數、實用時間少者為優勝。通常,我們把實現巧妙隱藏起來的信號源比喻成狡猾的狐狸,故此項運動又稱無線電“獵狐”或抓“狐狸”。
實現
測定發射 電台所在的方向。它是利用能定向接收的特種測向電台來實現的。這種電台稱測向電台,其方法是:利用一個測向電台,可以確定所發電台所在的 方向。利用兩個相距足夠遠的測向電台,則不僅能夠確定所發電台的方向,而且還能確定它所在的地點,因為它應當是位於兩個測向電台所確定的兩個方向的交點上。
套用
它在無線電導航及無線電探測等方面套用較廣。軍事、競技都可套用,現在無
線電測向運動是國家中國小生的比賽項目之一,更是聯考加分項目之一。有些大學也組織起自己的測向比賽,來豐富大學生的課餘生活,強身健體。國際測向比賽也十分普遍。
要求
無線電測向運動對運動員運動素質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主要有速度、耐力和腿部力量。
速度
無線電測向運動員的速度,包括移動速度、轉身速度、奔跑速度等。多數情況下,主要是指奔跑速度。奔跑速度是測向運動員必須具備的素質。在途中測向時,提高速度可以縮短時間,並有
助於及時到位。在近台區,速度快的運動員可以獲得更多的測定次數,提高交叉精度,跟蹤時可取更長的跟蹤距離,從而擴大跟蹤範圍。
耐力
運動員在一次全程測向中奔跑的路程大約是6~10公里,用時間四、五十分鐘以上甚至兩個小時。沒有良好的耐力,難以適應這項運動。因為耐力足不僅會使速度下降,耽誤時間,還會由於“竭力”運動,引起大腦供血氧不足,使分析、判斷能力下降,增多失誤。
腿部力量
運動員在坎坷不平的田野、山林中奔跑,需要登山、跨越溝渠,對腿部力量的要求也是比較高的。一些在長跑運動中表現出較高水平的青少年投入測向運動後,在山地奔跑中速度明顯下降,甚至跟不上多年參加山地測向訓練的女運動員的例子,各地都有發現。這也反映了測向運動對腿部力量的特殊要求。
奔跑特點及其訓練原則
在同等距離上測向奔跑消耗體力更多
(1)測向跑中,運動員由於手持測向機,上肢擺臂動作不對稱,有時持機臂不參加擺動。動作不協調導致體力消耗更大。對此,以往有人從生物力學角度進行過測驗,不擺臂時速度降低,
而能量消耗增大。
(2)測向跑在田野,山林中進行,道路崎嶇起伏,有些地方通行條件很差。
(3)測向跑是變速跑,全程中“衝刺”較多。試驗表明,變速跑比勻速跑消耗體力多。在中長跑比賽中,一些體力好的運動員在擺脫對手時,便是以變速跑去拖垮對手,拉開距離的。
動作結構變化大
測向跑的著地,蹬伸等動作要根據路面採取不同的方式,技術動作的結構變化大。場地中長跑中,經過訓練和實驗後,可以選定合理的動作結構。在中長距離,特別是長距離跑中出現幾乎是摸式化的機械動作。測向運動員除基本動作要合理、準確外,還要進行不同地形條件下的奔跑技術訓練,形成不同地面的合理技術結構。以坡地跑為例,在上坡跑時,人體重心前移,前腿要比平常抬得高些,上體同大腿夾角明顯減小,在場地跑中不參加或較少參加運動的一些肌肉這時必須工作,前腳踏地後,場地跑完成支撐,過渡動作,而上坡跑要求承擔將身體上舉的力量性工作,這時後腿由於過度伸長不更用力,腳弓及踝關節負擔加重。下坡跑時,人體重心後移,著地方式變為以腳跟或腳側蹬地為主,步幅大而頻率又快,對下肢各關節的靈活性,協調性要求更高。
對運動員體質、心理、技術要求高
測向比賽環境變化大,不可預知因素多,速度高峰出現時刻沒有規律,變速跑多,因此對運動員的體質、心理、技術要求高。
運動員要有“耐力儲備”
考慮運動員耐力時,不僅要考慮比賽中的跑動距離,還應考慮到留有“耐力儲備”。人體機能特點決定,長時間劇烈運動後,大量血液流向四肢等運動肌肉,腦供血供氧量相對減少,思維能力必然有所有降。測向運動員為保持良好的自控能力和技術狀態,必需具備更好的體力特別是耐力。
由這些特點決定,無線電測向運動員身體訓練原則是:以中長跑訓練為基礎,積極將身體訓練同專項技術結合,努力提高變速跑和越野能力。
訓練方法
身體訓練的基礎理論和方法,例如訓練原則、教學組織方法、賽前調整期訓練、恢復期訓練、少年運動員身體特點及訓練方法等,專著已經很多。本書僅結合測向運動的特點,介紹一些一般性的訓練方法。
力量素質訓練
(1)力量素質 力量素質是指肌肉在活動時克服阻力的能力。肌肉克服阻力是通過運動員的肌力實現的。阻力包括外部阻力和內部阻力兩個方面。外部阻力包括運動員負載物體的重量、摩擦力、空氣阻力等;內部阻力指肌肉內部的阻力,如肌肉的粘滯性,各肌肉間用力的內抗性等。
力量包括絕對力量,相對力量,速度力量和力量耐力。其中,力量耐力是指長時間克服小阻力的能力,無線電測向運動中的奔跑耐力就屬於這種耐力。速度力量是指在短時間內克服小阻力的能力。無線電測向運動中的快速跑、衝刺跑都需要速度力量。不同的力量訓練可以收到不同的效果。
(2)一般性來說,重複荷、高強度而短時間的訓練可以刺激肌肉,特別是深層的肌肉,使肌肉強壯、增大。但在增強力量的訓練中,更多的是用本人最大力量的2/3左右的力量進行訓練。
因為這可以減輕運動員心理上的負擔,防止外傷,保證練習中完成必要的重複次數和組數。在這樣的訓練中應當注意以下兩點:
第一、必須有一個訓練的準備過程。一般來說,先從30~40%的強度開始,逐漸增加,直至75%的強度。
第二、在訓練中間可以穿插一些超75%的小強度訓練,直至95%的強度。
(3)速度力量的訓練,在速度力量訓練中大多採用超等長練習,就是先將需要加強的肌肉拉長,然後再迅速做收縮動作。增強下肢速度練習的常用練習有蛙跳、長短距離的單、雙足跳和跳深等。
在進行這種練習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力量的增強不僅僅在於肌肉拉長的長度,更主要在於拉長後收縮的速度。
第二、不同的練習高度作用於肌肉的部位不同。一般來說,跳的高度較低,主要發展小腿後群肌肉;練習的高度較高,主要發展股四頭肌。
第三、要做好準備活動,並逐漸增加強度,以防肌肉拉傷。
(4)力量耐力訓練,在力量耐力訓練中,要求負荷強度小,重複次數低,練習時間長。負荷的範圍一般在運動員本身承擔最大負荷的1/4以下,練習的重複次數要求達到或接近極限的程度,而練習的阻數不一定過多。對測向運動員來說,登山和輕負荷上台階(樓梯,看台等)便是一種很好的練習。做上台階練習時,要注意時間連續,掌握好上到台階頂部再返回底部重新練習時的間隔時間,不要過長。此外還可做較淺的蹲起練習。選一台階,運動員腳掌在台階上,而腳跟懸空,曲膝半蹲到大小腿夾角近90度時直立。還可以做雙腳跳台階、單腳交換跳台階等。
耐力素質訓練
耐力素質是指機體長時間活動與疲勞作鬥爭的能力。耐力素質一般分為肌肉耐力和心血管耐力。心血管耐力又分為有氧耐力和無氧耐力。
有氧耐力是指機體在氧氣供應比較充足時長時間工作的耐力。提高有氧耐力的目的,從身體訓練角度看,主要是增強心血管系統工作能力,提高機體攝取氧和運輸氧的能力,從而起進有機體的新陳代謝。
無氧耐力是指在機體氧供應不足,長時間在缺氧狀態下工作的能力。由於機體長時間處在無氧狀態下工作,導致機體欠下“氧債”,“氧債”需要在運動後得到補嘗。提高無氧耐力的目的。從身體訓練的角度看,就是提高運動員承擔“氧債”的能力。從不同距離跑有氧與無氧代謝的百
分比看,100米、200米、400米跑屬於典型的無氧代謝項目;5000米、10000米、馬拉松跑屬於典型的有氧代謝項目;而800米、1500米跑是處於兩種代謝之間的過渡性項目。無線電測向運動中,跑動距離遠、運動時間長,而在途中擺脫對手時和近台區、終點“衝刺”時又需要快速度,因而對運動員的有氧耐力和無氧耐力的要求都比較高。
在耐力訓練中如何區分運動員是處於有氧還是無氧狀態呢?目前,主要是通過對參訓者脈搏數的監測間接判斷。處於有氧耐力訓練界限內的最高心率可以由下式求得:
心率=安靜時脈搏+(最高脈搏-安靜時脈搏)60~70%心率一旦超過,便認為該運動員已進入無氧工作狀態。
這是一個很有實用意義的公式。用這個心率的強度進行有氧耐力的訓練,可以使心臟每博輸出和每分鐘輸出血量增大,收到很好的訓練效果。在日常訓練中,為了簡便,還常常使用150次/分左右的心率來控制運動員處於有氧訓練狀態。只在短時間內允許心率達到170次/分。
發展測向跑有氧代謝能力的方法主要有以下3種:
(1)持久跑訓練法,持久跑要求較長時間的跑動,中途不間斷,不休息,負荷量大,但強度保持在無氧訓練心率範圍內。一般安排距離至少在4千米左右,心率控制在140~150%次/分(或由計算更精確求得)。由於這種訓練方法持續的時間較長,運動員容易感到單調、乏味,疲勞出現較早,所以一般用變速跑、越野跑、隨意跑(又叫法特萊克跑)、勻速跑等方式的交替安排進行調節。持久跑的優點是血乳酸增加不明顯,心臟的負荷規律穩定,對長距離跑所需的有氧代謝能力有顯著效果。
(2)間歇跑訓練法,這種訓練的最大特點,是每一次練習後不讓機體得到充分恢復就進行下一次練習,以便在休息時使心臟每搏輸出血量達到最佳值,保證再次訓練時心臟內有足夠的血液輸出。這對增強心臟機能和攝氧能力是十分有效的。間歇跑的方式也可以靈活掌握。根據運動強度,可以分為小強度間歇和大強度間歇跑;根據間歇時間長短,又可以為分長間歇跑和短間歇跑。這些訓練方法,除發展有氧耐力外,對發展速度,無氧耐力均有一定效果。
(3)重複跑訓練法,這種跑法就是多次重複規定的強度和距離。一般情況下,用這種方法來提高跑的強度,以加深對機體的刺激,促進無氧強度和專項耐力的提高。根據專項要求,有兩種安排方案,一是跑專項距離的一半,一是跑專項距離。間歇到心率恢復到120次/分以下再重複下一次練習。例如,可以按測向競賽中找一個台的途中跑距離(大約1至2公里),作為一次練習的距離。
耐力訓練是測向運動員身體訓練中最管重要的訓練,也是最大量的訓練。在耐力訓練過程中,必須注意以下問題:注意培養運動員的呼吸能力,特別要培養鼻呼吸和深呼吸的能力;注意對運動員意志品質的培養;要把有氧耐力做為無氧耐力的基礎;要控制運動員的體重,勿使發胖,以免增加心臟負荷和體力消耗。
速度素質訓練
速度素質是指機體(整體或某一部分)快速運動的能力。速度素質一般分為反應速度、動作速度和移動速度。無線電測向運動員身體訓練中的速度訓練主要是進行移動速度訓練,特別是速度耐力的訓練。
(1)移動速度訓練,提高移動速度的途徑有下面兩條。
第一、可以通過動力性力量的訓練來提高移動速度。就是說要有計畫地訓練運動員獲得快速運動所需的力量以及發揮力量的能力。在力量訓練一節中我們曾提到過速度力量,是指在很短時間
內克服小阻力的能力。移動速度取決於步長和步頻。在跑的過程中,前腿的高抬需要髂腰肌和股四頭肌快速有力的收宿,後腿的蹬伸需要臀大肌、梨狀肌快速有力的收縮,而髖關節的穩定需要有力的腰腹肌群進行保持。在完成跑的動作時,這些有關肌肉的動作迅速而有力,才能提高步頻,加大步長,提高速度。所以說動力性力量訓練是提高速度的必要途徑。
提高動力性力量的練習有高抬腿、小腿加負荷的高抬腿、後蹬跑、用橡皮條牽拉形成阻力的腿前擺,後蹬伸等,還可以空插安排一些蹲起,小負重的蹲起,墊上的抑臥起坐、屈膝勾頭兩頭靠、俯臥態的頭腳兩頭起等。
必要途徑
在進行動力性力量訓練過程中,要注意相應發展關節周圍小肌肉群的力量,使主、副肌肉大、小肌肉得到均衡協調的發展,以免關節受傷。在青少年運動員的訓練中常常發生由於操之過急
,肌肉得不到均衡發展所產生的損傷。一講加強速度力量,使負重、深蹲……負重大而動作又猛烈。大肌肉群力量增強了,收縮速度提高了,原來與之“配套”的關節周圍小肌肉、韌帶卻變得不適應了,顯得脆弱了。跑動是多關節的運動,與之相關密切而又容易受傷的是踝關節、膝關節和腰椎,特別是踝。下肢關節和脊柱小肌肉群訓練的練習有墊上技巧器械懸垂擺盪,站立姿勢雙手持實心球向前、後、側拋,橫向跨步、小溝渠上的橫向跨跳,側向滑步及滑步——急停——轉向滑步,提踵等。還可以以運動員自我可控制的速度在坑窪不平的路面、卵石路面上跑步。只要在訓練中注意小肌肉群訓練,便可以提高各關節的保護能力,避免傷病。
動力性力量練習
是在運動中進行的,負荷輕而動作速度快。練出來的力量不是“死力氣”,都可以在提高速度中發揮出來。如何判斷力量素質是否轉化到移動速度中呢?一般可以根據以下幾個方面:(a)運動員在跑的過程中,自己有“有勁”的感覺。
(b)客觀觀察可見運動員跑的動作有明顯的彈性感,有一種有力的向羊跨的感覺。
(c)運動員進行100米跑中,尤其是在後階段的跑程中,肌肉酸痛的主觀感覺減輕。
第二條提高移動速度的途徑是跑。對跑的訓練要求是:強度大,距離短,每組練習中次數不太多,間歇時間短。例如,以90%強度進行60米跑,共6組,每組3次,組間間歇2分鐘至3分鐘。
(2)速度耐力訓練,速度耐力是指較長時間內做快速運動的能力。無線電測向運動中途中加速到位,途中擺脫對手、近台區長距離跟蹤時的持續高速奔跑,都需要這種能力。在上述情況下奔跑距離大約在400米以內。練習時選擇每次跑的距離也應在400米左右。還可以用負重訓練來提高速度耐力。重量一般為本人最大負重量的80%,每次練習1~2分鐘。
測向解決方案
快速簡便測向、分析一些頗具挑戰的信號,如寬頻信號或短暫信號,需要測向機能夠精準同步地處理大量頻道。這種處理方式特別適用於未知頻率上的瞬時信號,例如:跳頻、猝發、GSM、CDMA等信號。對於嚴重重疊的信號或密集信號,則需要測向機具備極高的信道解析度、鄰道抑制和高速掃描的能力。採用最新的三通道測向技術,並在高解析度功能的支持下,即使面對複雜的寬頻信號,測向機也能準確截獲並對其進行分析。這得益於更寬的FFT 實時頻寬、改進的測量評估功能和極高的掃描速度,使測向機能夠在極短的時間內有效完成任務。
測向機的測向準確度和穩定性在字面上的含義是非常容易理解的,然而,真正探究測向機的這些性能卻並非易事。雖然許多產品樣本上都或多或少地定義了“儀器精度”和“系統精度”,也給出了一些指標數值,但這僅為參考數據,因為它們不包含真實電磁環境的影響。表1分析了這兩項參數,並且提出了羅德與施瓦茨公司(R&S)的新建議。
本文考慮一個圓形天線陣,其直徑越大,抗反射的能力越強。圖1展
示了在處理同樣的反射波干擾時,寬孔徑天線比窄孔徑給出更高的精確度。
事實上,為了避免測向模糊性,天線振子間的距離是有限制的。所以,對於任一頻率的天線孔逕取決於天線振子的數量。
圖2比較了振子間距離相同的分別具有5和9個振子的兩副測向天線。可以看出,天線振子越多,測向天線就具有更高的測向準確度、靈敏度和抗波前失真能力。基於這種原因,Rohde⪼hwarz總是儘量使用更多的振子。有數據表明,羅德與施瓦茨公司的帶有9個振子的測向系統在總體測向精度指標上,優於帶有5個振子的測向系統2~3倍,另外,其測向值的穩定性相應提高。
低截獲信號與預分類器分析
1 測向/定位低截獲機率信號
在測向和定位無線電信號過程中,經常遇到低截獲機率的信號。具有下列特性的信號,對於任何測向機來說都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跳頻網路通信網路中,大量電台並行工作;
◆ 大範圍的跳頻,如數百兆赫茲(MHz);
◆ 在數百兆赫茲(MHz)的寬頻譜上存在短脈衝信號;
◆ 信號密集環境中的短脈衝。
這些信號很難通過操作員手工截獲,必須通過具有自動處理大量數據能力的設備,例如:預分類器。另外,為了發現此類信號的發射機,需要同步掃描測向網路。
2 短時信號的截獲機率~
以下詳細列出了短時信號的不同發射時間對應100 MHz掃描的截獲機率(POI)。
◆ 發射機參數:
信道間隔 25 kHz;
跳頻範圍 50 MHz;
跳速 300 Hops/s and 1000 Hops/s。
◆ 測向機參數:
掃描範圍 100 MHz / 200 MHz / 500 MHz;
信道間隔100 kHz。
圖3顯示了在不同掃描範圍(100 MHz、200 MHz、500 MHz)條件下,DDF 05E的截獲機率。
3 預分類器
預選器的功能是:自動偵查和分類所有重要信號。其工作原理是:首先測量所有在靜噪電平之上的信號頻寬、發射時間和其他技術 參數;然後,用軟體比較分析這些信號與在記憶體中的其他信號的相似性。從而測向系統即可對這些信號進行分類:
* 信號類型——跳頻,線性調頻脈衝或脈衝
* 方位角和仰角(HF)
* 信號頻寬
* 信號中心頻率
* 信號的發射時間
* …
並且,在頻譜視窗標記出所有的預分類信號以便於觀察。
預分類器具有兩個優點:
(1) 測向機在掃描時收集的海量信息壓縮為需要的關鍵信息。由於數據量減少很多,當一個網路中所有測向機需要聯合定位時,不需要高速數據連線。
(2) 自動分類。相對於操作員的人工分類節省了大量時間。
無線電測向競賽規則(2002年修定)
第一章 競賽項目
第二章 競賽的參加者
第三章 競賽通則
第四章 競賽方法
第五章 名次評定
第六章 裁判機構
附:無線電測向競賽裁判法
第一章競賽項目
第一條 競賽項目(個人單項、個人全能、單項團體、隊團體賽):
無線電測向錦標賽應在兩個業餘波段(3.5兆赫和144兆赫)進行。
一、男子80米波段(3.5兆赫)測向
二、女子80米波段(3.5兆赫)測向
三、男子 2米波段(144兆赫)測向
四、女子 2米波段(144兆赫)測向
以上項目可設成年(年齡不限)、青年(比賽當年底滿17歲者)老年(比賽當年一月一日,滿40歲以上者)或其它組別。
第二章競賽的參加者
第二條 運動員:
一、凡符合競賽規程要求的選手,均可參加競賽或測驗。
二、運動員的義務和權力:
1、熟悉並遵守測向競賽規則、規程及有關規定。
2、尊重裁判員,服從裁判,積極支持和協助大會工作。
3、在競賽中,有權向裁判員詢問急待解決的問題。
4、有權通過領隊或教練員對競賽、裁判工作提出建議和意見。
第三條 領隊:
領隊是代表隊的領導人,參加競賽的單位應派領隊一人(可由教練員或運動員兼任),其職責如下:
一、熟悉並要求代表隊全體人員遵守競賽規則、規程及各種規定。
二、及時向本隊傳送競賽組委會或裁判委員會等部門的通知和決議。
三、對競賽和裁判工作的意見,應以口頭或書面形式提出。凡提出與成績有關的意見,
不得超過成績公布後1小時。
第四條 教練員:
參加競賽的單位應派教練員1名(可由領隊或運動員兼任)在技術上指導運動員,並協助領隊工作。
第三章競賽通則
第五條 每次競賽設定的項目和組別、代表隊組成及獎勵辦法等,由該次競賽的規程規
定。
第六條 運動員可以兼項,同組別不同波段的競賽應在不同日進行。
第七條 競賽地區可選擇在市郊、森林、丘陵、公園等樹木較多的地帶,地形應適宜運動員奔跑和能夠正確檢驗他們的無線電測向技能。應避開危險地段及人為的可能造成干擾測向行為的物體。競賽路線各點(起點、各電台、終點)之間的總水平高度差應不超過200米。
競賽區域確定後,原則上不公開,競賽組織者及有關人員應注意保密;參賽隊也不能擅自進入此區域進行探察或訓練。若需提前公開競賽地點,競賽路線也仍需保密。
舉辦過測向競賽的場地至少在兩年內不得再用於全國性競賽。
第八條 競賽地圖比例尺應為1:10000至1:50000。在競賽地圖上應清晰地標明起點和終點信標台位置及競賽區域邊界、磁北(或正北)線、地圖繪製年份及等高距等。
第九條 競賽中,各波段通常設定5個隱蔽電台,並按以下時間和呼號循環(5分鐘為一循環)拍發信號(拍發速度為每分鐘35-50字):
第一分鐘—1號台發信—拍發MOE(- - - - - .)
第二分鐘—2號台發信—拍發MOI(- - - - - .. )
第三分鐘—3號台發信—拍發MOS(- - - - - …)
第四分鐘—4號台發信—拍發MOH(- - - - - ….)
第五分鐘—5號台發信—拍發MO5(- - - - - …..)
第六分鐘起,1號台重新開始發信,以後依次類推。
終點信標台為連續工作,拍發MO(- - - - -)信號。
第十條 各波段的隱蔽電台均應工作在同一頻率上,但電台頻率的自然漂移不予考慮。信標台也應工作於各波段規定的頻率範圍內,但不能與隱蔽電台同頻。
第十一條 隱蔽電台用自動鍵控方式工作,電台輸出載波功率為1-5瓦,發射天線的架設應儘量避開環境影響。
第十二條 隱蔽電台之間包括與終點信標台之間的距離不得小於400米;距起點最近的隱蔽電台與起點之間的距離不小於750米;從起點出發線開始經全部隱蔽電台直到終點線的最佳直線距離為5-10公里。
第十三條 隱蔽電台設定時,應細緻地選擇安放點,注意避開可能產生電磁干擾的物體,並儘量避免迎面過來的運動員被剛出去的運動員引導到電台前的情況出現。電台的發射天線應按要求牢固架設,電台和天線間連線良好,地線的安放不會使運動員奔跑中產生問題。電台的設定還應考慮到不影響他人的工作、生產、休息及運動員尋找電台時的安全。
每個電台均應有1-2名裁判員或操作員看守。
第十四條 2米波段競賽頻率為144-146兆赫,採用水平極化波發射調幅電報;80米波段競賽頻率為3.5-3.6兆赫,採用垂直極化波發射等幅電報。
第十五條 1-5號隱蔽電台應該設有標誌旗(亦稱點標),它由3個尺寸為30*30厘米的正方形組成三面稜柱體,每個正方形中間有一條對角線,上半部為白色,下半部為紅或橙色。並應分別標註各台台號或呼號。標誌旗應靠近電台,不能遠於4米。
第十六條 緊靠標誌旗設定1-2個以上的打卡、作印設備或場地記時器,供運動員取得通過電台的憑證。
在終點跑道入口處附近設定信標(導引)台,但該台不設標誌旗和打卡、作印或記時設備,運動員也無須去尋找它和取證。
第十七條 終點跑道應始於終點信標台附近止於終點線,跑道兩邊採用不間斷的繩帶做明晰標誌,入口處最好形成較寬的喇叭狀。
第十八條 終點線的準確位置應明顯易見,運動員跑入方向的相對角度也應適當考慮。
第十九條 運動員自備測向機、指北針、計時錶等競賽用品。測向機(包括備用機)在競賽頻率範圍內向外輻射的信號,不得被10米外具有3-5微伏靈敏度的接收機聽到,否則不得使用。
第二十條 運動員必須按要求佩帶好號碼布。
第二十一條 競賽中,運動員應徒步尋找隱蔽電台,禁止使用任何交通和通信工具;運動員應獨立完成賽事,禁止協助他人或接受他人協助;也不得損害民眾利益、損壞公共設施和破壞隱蔽電台的正常工作及其偽裝。
第二十二條 競賽中,各組別運動員按下列要求尋找隱蔽電台:
成年及大學男子組尋找所有5個隱蔽電台;成年女子組不找4號台(MOH);大學女子組不找1號台;青年男子組不找3號台(MOS);青年女子組不找2號台(MOI);老年組不找5號台(MO5)。
尋找隱蔽電台的順序,由運動員自行選定。
第二十三條 競賽中,運動員必須在規定時間內完成競賽。每場競賽的規定時間根據賽場地形的複雜程度和天氣等情況在100-140分鐘內酌情確定。
第二十四條 在競賽過程中,若隱蔽電台發生故障,其時間超過40秒,稱一次發信故障(按一輪發信時間計算)。在一輪發信周期內,無論幾個電台發生故障,只算一次故障。凡已出發但未通過故障台的運動員均從實用時間中,減去故障次數所用時間的一半。在故障時間內找到該台者,按一次故障計算。信標台故障不予考慮。
第二十五條 競賽時間分別以起點和終點設定的計時器為準,計時精度不低於秒。
第二十六條 競賽起點、終點及各隱蔽電台之間,應設有無線電通訊設備,但不能對隱蔽電台的發射和運動員的測向造成干擾。競賽時還需具有必要的醫療條件。
第二十七條 運動員不得使用任何違禁藥物,裁判委員會有權在賽前及賽後進行檢查。
第二十八條 競賽中,運動員需承擔自身風險;本隊負責運動員的事故保險和人身安全。
第二十九條 如遇場地、天氣等有礙競賽正常進行的特殊情況,總裁判長有權中止競賽,並設法召回運動員。
第三十條 運動員必須參加無線電測向理論或實踐技能的考核,不及格者按得分折成時間計入其個人全能成績,具體辦法由競賽規程規定。
第四章競賽方法
第三十一條 運動員的出發抽籤,可由裁判組織各代表隊進行;也可在仲裁成員的監督
下,由裁判委員會負責進行,用電腦或人工抽籤。不同波段的抽籤應分別進行。
第三十二條 來自同隊同組別的運動員,不能在同批或相鄰的批次出發。若出現同一隊運動員在同批或相鄰批次出發,裁判有權進行調整。
第三十三條 賽前應組織運動員試機或預習,並展示和試用競賽器材用品。預習中電台的頻率應為競賽中使用頻率。
第三十四條 賽前各代表隊按規定領取競賽卡片或記時指卡。
第三十五條 運動員前往賽區途中,禁止打開測向機和頭戴耳機。運動員到達起點預備區後,應按起點裁判要求將測向機(含備用測向機)或耳機(含備用耳機)放置在指定地方。
第三十六條 運動員到達起點預備區後,由起點裁判長宣布本場競賽的有關事項,並以公告牌的形式公布。公告牌應包括規定時間、電台工作頻率、出發順序表等。
第三十七條 運動員出發前,至少應有20分鐘時間在起點做準備活動。
第三十八條 運動員最遲在出發前十分鐘被傳呼檢錄,同時領取測向機(或耳機)、競賽地圖、填寫競賽卡片或給記時指卡“清零”。
第三十九條 運動員應按批次有序地組織出發,後面出發的運動員和其他人員不能看到
競賽地圖和正在出發的運動員所選擇的出發路線。
第四十條 出發跑道不長於250米,終端應有明顯標誌。若提供2條或2條以上出發跑道時,各出發跑道終端之間及與出發線之間儘量做到相互看不見。
第四十一條 出發信號或口令發出後,運動員可以打開他們的測向機,沿出發跑道奔跑。到跑道終端後,他們即可離開去尋找隱蔽電台。除測向機故障外,運動員不得在出發跑道上停留。
運動員出發後,不得返回起點地區。
第四十二條 若由於運動員自身原因延誤了出發時間,可由起點裁判員另行安排他們出發,其時間仍按原定的出發時間起算。若因組織者或裁判員的原因而延誤了運動員的出發,該運動員可以得到另一個新的出發時間。
第四十三條 運動員出發間隔時間為5分鐘,每批出發1-數人,在第5(或1)號隱蔽電台開始發信時出發。
第四十四條 同一組別運動員使用同一個出發跑道,並都在5分鐘周期的相同的分鐘出發。非正式參賽運動員應在正式運動員出發後相隔5-15分鐘出發。
第四十五條 領隊、教練及隨隊人員不得擅自離開起點預備區。若經裁判允許離開後,也不得再進入預備區,應在規定的地區內觀看比賽。
第四十六條 代表隊由起點到終點的轉移,應有組織地進行,不得擅自行動。抵達終點後,應在規定的範圍內活動或休息,不能擅自離開。
第四十七條 運動員找到隱蔽電台時,按要求通過打卡器在競賽卡片上打孔或在印台上作印;或通過場地記時器在記時指卡上記入到達時間和所找台號。若由於運動員自身的原因,競賽卡片上印記不正確、不清晰、漏記和無法辨認;或記時指卡上未記上過台時間和台號,該台成績無效。若運動員丟失競賽卡片或記時指卡,無成績;若在打卡、作印時弄虛作假,將被取消資格。
第四十八條 對已經超過規定時間仍在競賽的運動員,裁判員有權中止其競賽並在指定地點收留。運動員因故退賽,必須及時向場地裁判員報告和轉告終點、並聽從裁判員安排和交回競賽卡片或記時指卡。同時不能以任何方式干擾競賽或給其他運動員以幫助。
第四十九條 運動員尋找完隱蔽電台後,應按地圖或信標台的指引,經終點跑道入口處沿跑道奔向終點線計時(自行記時或由裁判計時)。運動員不得橫穿跑道兩側的繩帶進入跑道沖終點線。
第五十條 運動員通過終點線後,應主動向裁判員交驗競賽卡片或記時指卡,並在裁判指定的地點休息,不能再度進入競賽場地和起點地區。
第五十一條 運動員或代表隊成員及隨隊人員違反競賽規則和有關規定時,視情節輕重,分別給予警告、增加測向時間、一台成績無效、一場成績無效、取消競賽資格等處罰。具體辦法按裁判法執行。
第五十二條 基層組織的競賽,可按當地的實際情況,在電台設定和出發方式等方面從
簡。
第五章名次評定
第五十三條 運動員的個人單項名次按各組別的有效找台數(先考慮)和測向時間(後考慮)評定;個人全能名次由80米和2米波段個人競賽均有成績者,按找台總數和測向總時間的順序評定。找台數多者,名次列前;若找台數相同,測向時間少者,名次列前;若再相同,名次並列。
第五十四條 各組別單項團體名次選各組別中兩名最好隊員的成績相加,按總有效場次、總找台數及總測向時間的順序評定。若三者均相同,則個人名次好者,名次列前。
第五十五條 若2名或2名以上運動員(或組別)團體名次相同,都應得到相應的獎牌和/或證書。在各組別團體競賽中,獲獎隊的每名運動員也可以得到相應的獎牌和/或證書。
第六章裁判機構
第五十六條 裁判委員會由總裁判長、副總裁判長和各組裁判長組成。
1、裁判委員會直接領導競賽工作,負責競賽的實施和確定競賽成績,並監督領隊、教練員、運動員遵守競賽規則和規程。
2、賽前,頒布裁判委員會通知,向各代表隊重申及補充說明競賽中的有關規定和注意事項,以確保競賽的順利進行。
3、賽前,協同有關部門檢查落實競賽場地、器材用品,進行裁判人員分工和組織訓練,做好競賽的物質和技術準備。
第五十七條 裁判機構及人數:
總裁 判長: 1人
副總裁判長: 1-2人
裁判秘書組:2人
秘書長 1人; 秘書 1人
起點裁判組:8人
裁判長 1人; 副裁判長 1人; 裁判員 6人
隱蔽電台裁判組:7-12人
裁判長 1人; 副裁判長 1人; 裁判員5-10人
終點裁判組:8人
裁判長 1人; 副裁判長 1人; 裁判員 6人
成績統計裁判組:3人
裁判長 1人; 副裁判長 1人; 裁判員 1人
技術裁判組:2-3人(此組可根據需要酌情設)
裁判長 1人; 裁判員 1-2人
測向裝備
序號 | 名稱 | 型號 | 數量 | 圖片 |
1 | 短80米波段測向信號源 | PX-80B/PX-80C | 3/2台 | |
2 | 短2米波段測向信號源 | PX-2P | 5台 | |
3 | 自成型點標 | 5*5cm | 2組 | |
4 | 針式打卡器 | 5隻 | ||
5 | 短80米波段測向機 | PJ-80 | 若干 | |
6 | 短80 米波段測向套件 | PJ-80 | 若干 | |
7 | 短2米波段測向機 | PJ-2 | 若干 | |
8 | 80米波段信號源用乾電池 | 2號 | 消耗品 | |
9 | 2米波段信號源用乾電池 | 5號 | 消耗品 | |
10 | 常用工具(電烙鐵、無感改錐等) | 1套 | ||
11 | 小型萬用表 | 1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