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在CA培養基上,菌落均勻,氣生菌絲較少,邊緣明顯,生長較慢。菌絲形態簡單,較細,粗2-7μm;未見菌絲膨大體。
孢囊梗不規則分枝、傘形分枝或合軸分枝,直徑2.0-4.0μm。孢子囊卵形、長卵形、橢圓形,基部圓形,32-70μm×23-37μm,平均51.6μm×30.6μm;長寬比值為1.3-2.0,平均1.71;孢子囊脫落性,具中等長度的柄,梗長8-25(平均15.6)μm;半乳突,一個,扁平,高1.5-3.0μm。
遊動孢子腎形,10-15μm×8-12μm,鞭毛長19-31μm。休止孢子球形,直徑10-12μm。藏卵器球形,直徑23-29(平均26.3)μm,壁平滑,無色;柄棍棒狀。
雄器近球形、圓筒形或不規則形,圍生,單細胞,無色,10-21μm×8-21μm,平均14.2μm×12.3μm,常有間生雄器。卵孢子球形,無色,直徑17-25(平均22.2)μm;壁平滑,厚1-2μm,滿器或不滿器。
中國分布
芋Colocasiaesculenta(L.)Schott:雲南西雙版納(PL144);海南[P28(A2),PL173]。
橡膠樹Heveabrasiliensis(H.K.B.)Muell.-Arg.:雲南西雙版納(P602)。
據戴芳瀾(1923,1979),PhytophthoracolocasiaeRaciborski除在中國台灣省寄生於野芋ColocasiaantiquorumSchott和芋上外,在大陸的芋上還廣泛分布於江蘇、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等地。
世界分布
馬來西亞、中國、巴基斯坦、巴布亞紐幾內亞、古巴、印度、印度尼西亞、尼泊爾、多米尼加、瓜地馬拉、泰國、衣索比亞、菲律賓、緬甸。
本種特點
PhytophthoracolocasiaeRaciborski首次從芋葉上分離出並由Raciborski(1990)命名。雖然後來曾被Sarejanni(1936)改名為P.parasiticaDasturvar.colocasiae(Raciborski)Sarejanni,但是多數學者認為本種的孢子囊等與P.parasitica(=P.nicotianae)有區別,應為一獨立的種,即P.colocasiae(Tucker,1931)。本種的寄主的範圍狹窄,僅報導寄生於天南星科Araceae的兩個屬(Colocasia和Xanthosoma)上(Ribeiro,1978)。
研究報導
Waterhouse(1963)報導PhytophthoracolocasiaeRaciborski有厚垣孢子,Newhooketal.(1978)認為本種僅部分分離物能形成厚垣孢子,但在作者研究的分離物中均未見有厚垣孢子形成。
芋疫霉是異宗配合的種,它主要分布於亞洲的野生和栽培的芋屬(Colocasia)植物上:在美國的夏威夷只有A1交配型(Ko,1978,1979);在印度也僅發現A1交配型(Narula&Mehrotra,1981)。安寶貞等(1986)對中國台灣各縣的PhytophthoracolocasiaeRacibos-ki進行廣泛研究後指出,在台灣的所有交配型都是A2。因此,台灣似不屬於此菌起源中心的範圍,而柯文雄(Ko,1979,1980)認為它的原產地在亞洲的推測有待更多的研究工作來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