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真菌](/img/4/5fb/nBnauM3XyUDOzkTO4kDNwEzNxMTM5EzMyczMxADMwAzMxAzL5QzL0A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中文學名旋柄腐霉
拉丁學名PythiumhelicoidesDrechsler
參考文獻
J.Wash.Acad.Sci.20:413.1930;&Phytopathology29:408.1939;Middleton,Mem.TorreyBot.Club20(1):77.1943;Plaats-Niterink,Stud.Mycol.21:72.1981;Yu&Ma,Mycosysterna2:52.1989.形態描述
菌落在CMA上呈放射狀,氣生菌絲綿絮狀。菌絲髮達、分枝繁茂,粗1.5-9.2μm。孢子囊多倒卵形,較少近球形,具一孔突,頂生,偶有間生,近球形孢子囊直徑為17-36(平均27.1)μm,倒卵形的21-40μm×16-31μm,平均30.0μm×23.3μm;出管較短,4.6-17.6μm×4.7-7.0μm。遊動孢子腎形,雙鞭毛,9.7-10.6μm×6.6-7.1μm。藏卵器球形,平滑,頂生,偶有切生,直徑28-42(平均36.7)μm。雄器多桔瓣狀,較少棍棒狀,邊緣多規則,較少為波浪狀,頂生,異絲生,20-43μm×6.2-10.8μm,平均26.8μm×8.5μm,以側面與藏卵器接觸,雄器柄偶見纏繞藏卵器柄,每個藏卵器附有雄器1-3(-12)個。卵孢子球形、平滑,不滿器,直徑22-32(平均27.8)μm,壁厚1.7-4.2(平均3.00)μm。
生產環境和分布情況
生長溫度菌絲生長最低、最適和最高溫度分別為12℃、36℃和44℃。
中國分布土壤分離:雲南景洪(SM104-A)。
世界分布馬來西亞、中國、日本、美國、澳大利亞。
討論
PythiumhelicoidesDrechsler的特點是:孢子囊具乳突,有層出現象;雄器較大,整個附生於藏卵器上;菌絲生長速度快,生長溫度高。P.helicoides與P.oedochilumDrechsler、P.ostracodesDrechsler、P.palingenesDrechsler和P.polytylumDrechsler非常相似,以至於Drechsler(1939)未能指出它們之間有性階段的差異。人們往往根據雄器邊緣形態(Middleton,1943;Plaats-Niterink,1981)、雄器柄纏繞藏卵器柄的情況(Plaats-Niterink,1981)和生長溫度(Middleton,1943)區別它們。
其實,雄器柄纏繞藏卵器柄經常與否不能作為分類學上十分可靠的性狀(Middleton,1943);另外,雄器邊緣不整齊的情況在這幾個種中都有發生,只是從各家描述上看似乎有程度上的差異;而且,種內同一個分離物的雄器也有亦此亦彼的情況(Hendrix,1974)用生長溫度作為比較的指標有局限性,因為P.palingnesDrechsler和P.polytylumDrechsler的生長最高溫度沒有報導。
PythiumoedochilumDrechsler、P.ostracodesDrechsler和P.polytlumDrechsler都有同絲生雄器,這與P.helicoidesDrechsler的雄器嚴格異絲生有別。另外,P.oedochilum和P.ostracodes的生長最高溫度均為35℃,和P.helicoides的差別很大。至於P.palingenesDrechsler,從形態上看不能說與P.helicoides有很大差異,只是雄器大小有些差別。由於P.palingenes的生長溫度未知,作者的分離物在所有可比較性狀上包括菌絲生長最高溫度均與P.helicoides相符,所以將其定名為P.helicoides。
本種最初來源於大麗花,後來還發現為害西瓜、菜豆、豌豆、大豆、菠菜、胡椒、苜蓿、松、冬青及木槿等多種經濟植物,引起根腐和幼苗猝倒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