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氏疫霉

桂氏疫霉

桂氏疫霉是一種真菌,幼齡菌絲無隔透明,成熟後具隔膜,主要分布在中國、日本、美國。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中文學名桂氏疫霉 
真菌真菌

拉丁學名PhytophthorakatsuraeKo&Chang
參考文獻Mycologia7(4):841.1979.
同物異名MycolophaguscastaneaeMangin,Compt.Rend.Hebd.Seanc.Acad.Sci.Paris136:471.1903.
Phytophthoracastaneae(Mangin)Clements&Shear,TheGeneraofFungi.p.496.1931.
PhytophthoracastaneaeKatsura&Uchida,Trans.Mycol.Soc.Japan17(3.4):241.1976.

形態描述

在V-8培養基上,幼齡菌絲無隔透明,成熟後具隔膜。孢囊梗不分化。孢子囊檸檬形、橢圓形、卵形或不規則形,乳突明顯,常為一個,少數兩個,基部圓形,18-45μm×16-34μm,平均31.5μm×25.0μm,長寬比值為1.1-1.5,平均1.29,頂生或側生;孢子囊不脫落,萌發形成遊動孢子或生芽管,遊動孢子通過泡囊釋出。藏卵器球形,表面具瘤狀突起,在雄器內的藏卵器柄常具一隔膜,頂生,26-35μm×21-30μm,平均31.6μm×26.2μm。雄器近球形或卵形,無色,圍生,9.2-13.5μm×9.2-12.3μm,平均11.3μm×9.9μm。卵孢子球形,無色或淺褐色,直徑17-27(平均20.9)μm;壁厚約2.7μm,幾乎充滿藏卵器。
生長溫度據Katsura(1976),生長溫度:最低9℃,最適26℃-28℃,最高32℃。
中國分布土壤分離:中國台灣(ATCC36818)。
世界分布中國、日本、美國。

討論

PhytophthorakatsuraeKo&Chang在日本為害板栗引起乾腐,P.cambivora(Petri)Buisman也為害板栗樹,兩者的藏卵器均具瘤狀突起。但是,它們之間也有區別;後者是異宗配合、雄器大而長,許多雄器是雙細胞的;P.cambivora的藏卵器(43-62μm)和卵孢子(36μm)都比P.katsurae的為大;再者,P.cambivora的孢子囊(55-65μm×40-45μm)較P.katsurae的大,並且無乳突。
Mangin(1903)報導栗樹的一種新病害,其病原很像Peronospora,他建立了一個新屬Mycelophagus,模式種為嶺MycelophaguscastaneaeMangin,屬卵菌綱。Clements&Shear(1931)將此新屬處理為Phytophthora的異名,並將模式種改為Phytophthoracastaneae(Mangin)Clements&Shear。由於Mangin對Mycelophagus屬和模式種MycelophaguscastaneaeMangin的描述含糊不清,Waterhouse(1963)將其廢棄不用。根據國際命名法規PhytophthoracastaneaeKatsura&Uchida是不合法的,因為它是Phytophthoracas-taneae(Mangin)Clements&Shear的後出同名,必須廢棄,儘管其早出同名也是不合法的。因此,柯文雄、張和喜(K.&Chang,1979)給它新起了一新名,即PhytophthorakatsuraeKo&Chang,種加詞用首先發現此種的日本學者桂琦一(KiichiKatsura)的姓(Katsura)。

盤點霜霉目的真菌(二)

霜霉目是真菌門、鞭毛菌亞門、卵菌綱、的1目。霜霉目是卵菌綱中最大、發展階段最高的1目。霜霉目下分腐霉科、霜疫霉科、霜霉科和白銹科4科,約20屬320種。本期為第二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