鏈狀腐霉

鏈狀腐霉

菌落在CMA上呈放射狀,菌絲較細,粗2-4μm。菌絲膨大體球形,間生,單生或串生,直徑10-16(平均12.6)μm。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編 號 :8008
拉 丁 名: Pythium catenulatum
中 文 名: 鏈狀腐霉
定 名 人 :Matthews
參考文獻: Studies on the Genus Pythium. p.47. 1931; Middleton, Mem. Torrey Bot. Club 20(1): 40. 1943; Plaats-Niterink, Stud. Mycol. 21: 46. 1981; Yu & Ma, Mycosystema 2: 39. 1989.(屬腐霉的研究。第47頁。 1931年;米德爾頓,紀念品。托里BOT。俱樂部20(1):40。 1943; Plaats Niterink,梭哈。 mycol。 21:46。 1981年,御馬,菌物2:39。 1989年。)

形態描述

菌落在CMA上呈放射狀,菌絲較細,粗2-4μm。孢子囊瓣形、膨大的分枝菌絲或裂片狀,頂生, 152-913μm×5.1-11.2μm,平均352.2μm×7.4μm,萌發產生14-45 個或更多的遊動孢子;遊動孢子腎形,雙鞭毛,7.7-12.3μm×6.2-9.2μm,平均 10.24μm×7.97μm;休止孢子球形,直徑約9μm;菌絲膨大體球形,間生,單生或串生,直徑10-16(平均12.6)μm。有性器官未見。

相關論述

在產生菌絲膨大、分枝的孢子囊中,只有本種產生成串的菌絲膨大體而與近似種瓜果腐霉(埃德森)派屈克,德里謬爾茲和體育periilum蕾絲勒德雷克斯勒相區別。但後者在形成絲狀不規則膨大孢子囊的同時,還形成球形、梨形的單生類似結構,它們均可產生遊動孢子,故稱為孢子囊,而非菌絲膨大體.
馬修斯(1931)和米德爾頓(1943)都曾觀察到鏈狀腐霉馬修斯的有性階段,plaats Niterink(1981)還注意到此種的大多數分離物是異宗配合的.在海南的分離物只產生孢子囊和菌絲膨大體,但在台灣甘蔗上的卻可產生有性階段(許,1965)。
鏈狀腐霉最初分離自美國水中的植物殘骸上,後來又從土壤和草根上分離到。在印度稻田水綿和甘蔗上、在阿根廷的茄、番茄和辣椒上也曾分離到此菌。

分布

中國分布:胡蘿蔔Daucus carota L. var. sativa DC.:寧夏三一支溝(PM 253)。
豇豆Vigna sinensis(L.)Endl:北京海淀(PM 188)。
土壤分離:西藏拉薩(SM 732)。
許師章(Hsu,1965)和謝煥儒(1976)報導此菌在中國台灣引起甘蔗Saccharum offic- inarum L. 的 根腐。後者還報道自台灣的稻田土中分離出此菌。
世界分布中國、烏克蘭、印度、阿根廷、美國、俄羅斯。

盤點霜霉目的真菌(二)

霜霉目是真菌門、鞭毛菌亞門、卵菌綱、的1目。霜霉目是卵菌綱中最大、發展階段最高的1目。霜霉目下分腐霉科、霜疫霉科、霜霉科和白銹科4科,約20屬320種。本期為第二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