側雄腐霉

側雄腐霉

菌落在CMA上呈放射狀。菌絲髮達,分枝,粗2.8-7.2μm。卵孢子球形,平滑,不滿器,直徑(19-)21-24(平均22.2)μm;壁厚(0.8-)1.0-2.3(-2.6)(平均1.59)μm,內含貯物球和折光體各一個。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側雄腐霉側雄腐霉
菌落在CMA上呈放射狀。菌絲髮達,分枝,粗2.8-7.2μm。孢子囊球形,頂生或間生,10-28(平均18.8)μm,萌發產生腎形、雙鞭毛遊動孢子或芽管。藏卵器近球形,平滑,間生,常串生,較少頂生,直徑21-29(平均25.3)μm。雄器同絲生,常緊鄰藏卵器形成,偶有異絲和下位生,罕有間生,1-3個,7.7-17.9μm×5.4-10.2μm,平均13.26μm×8.02μm;授精管明顯。卵孢子球形,平滑,不滿器,直徑(19-)21-24(平均22.2)μm;壁厚(0.8-)1.0-2.3(-2.6)(平均1.59)μm,內含貯物球和折 光體各一個。

中國分布

大蔥AlliumfistulosumL.:寧夏羅家莊(PM237)。
芹菜ApiumgraveolensL.:寧夏羅家莊(PM244)。
大白菜BrassicapekinensisRupr.:寧夏羅家莊(PM238)。
土壤分離:北京海淀(SM297-B);天津南開大學校園(S432-r);浙江杭州(SM91);雲南麗江(S131-1);寧夏涇源(SM719,722),羅家莊(SM560),三一支溝(SM519,526),中寧(SM631,649)。
謝煥儒(Hsieh,1978)報導曾在台灣土壤中分離出此菌。

世界分布

中國、美國、俄羅斯、荷蘭、愛爾蘭、捷克、斯洛伐克、澳大利亞、黎巴嫩、德國。

特點

PythiumparoecandrumDrechsler與P.irregulareBuisman、P.pulchrumMin-den和P.ultimumTrow較相近。區別是:P.paroecandrum藏卵器平滑,偶有間生雄器,P.irregulare藏卵器上有0-3個指狀突起,無間生雄器;P.paroecandrum藏卵器多間生,P.ultimum藏卵器多頂生;P.paroecandrum孢子囊不成鏈,雄器多同絲生或異絲生,較少下位生,偶然可見間生雄器;P.pulchrum孢子囊偶有2-4個成鏈,雄器多下位生,較少同絲生或異絲生,無間生雄器。
PythiumparoecandrumDrechsler最初是從美國的蔥屬植物AlliumvinealeL.的根上分離出,後來又從桃、菊、苜蓿、胡蘿蔔、小麥、金魚草、鬱金香以及土壤和水體中分得。對多種植物幼苗的接種試驗表明,它的致病性一般較弱,但在28℃則表現出最強的致病性。

盤點霜霉目的真菌(二)

霜霉目是真菌門、鞭毛菌亞門、卵菌綱、的1目。霜霉目是卵菌綱中最大、發展階段最高的1目。霜霉目下分腐霉科、霜疫霉科、霜霉科和白銹科4科,約20屬320種。本期為第二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