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疫黴菌爛窖

菌絲生長適溫20一23℃,孢子囊形成適溫19—22℃,10一13℃形成遊動孢子,溫度高於24℃,孢子囊多直接萌發,孢子囊形成要求相對濕度高於97%,萌發及侵染均要有水滴。 病菌喜日暖夜涼高濕條件,、相對濕度95%以上、18—22℃條件下,有利於孢子囊的形成,冷涼(10一13℃,保持1-2小時)又有水滴存在,有利於孢子囊萌發產生遊動孢子,溫暖(24—25℃,持續5—8小時)有水滴存在,利於孢子囊直接產出芽管。 (2)選用無病種薯;減少初侵染源。

症 狀

薯塊表面現一片片略凹陷的暗色或紫色病斑,深入薯塊1cm以內,一般不易見到白黴,但窖內濕度大時,病部長出白黴,即病原菌孢囊梗和孢子囊。造成爛窖。

病原

hytophthora infestans (Mont.)de Bary稱致病疫霉屬鞭毛茵亞門真菌。孢囊梗分枝,每隔一段著生孢子囊處具膨大的節。孢子囊檸檬形,大小2—38×12—23(μm),一端具乳突,另端有小柄,易脫落,在水中釋放出5—9個腎形遊動孢子;遊動孢子具鞭毛2根,失去鞭毛後變成休止孢子,萌發出芽管,又生穿透釘侵入到寄主體內。菌絲生長適溫20一23℃,孢子囊形成適溫19—22℃,10一13℃形成遊動孢子,溫度高於24℃,孢子囊多直接萌發,孢子囊形成要求相對濕度高於97%,萌發及侵染均要有水滴。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主要以菌絲體在薯塊中越冬。播種帶苗薯塊,導致不發芽或發芽後出土即死去,有的出土後成為中心病株,病部產生孢子囊借氣流傳播進行再侵染,形成發病中心,致該病由點到面,迅速蔓延擴大。病葉上的孢子囊還可隨雨水或灌溉水滲入土中侵染薯塊,形成病薯,成為翌年主要侵染源。病菌喜日暖夜涼高濕條件,、相對濕度95%以上、18—22℃條件下,有利於孢子囊的形成,冷涼(10一13℃,保持1-2小時)又有水滴存在,有利於孢子囊萌發產生遊動孢子,溫暖(24—25℃,持續5—8小時)有水滴存在,利於孢子囊直接產出芽管。因此多雨年份,空氣潮濕或溫暖多霧條件下發病重。種植感病品種,植株又處於開花階段,只要出現白天22℃左右,相對濕度高於95%持續8小時以上,夜間10,13℃,葉上有水滴持續11—14小時的高濕條件,本病即可發生,發病後10—14天病害蔓延全田或引起大流行。

防治方法

(1)選用抗病品種 目前推廣的抗病品種有:鄂馬鈴薯1號、2號,壩薯10號,冀張薯3號,中心24號,I一1085,矮88—1—99,隴薯161—2,鄭薯4號,抗疫1號,勝利1號,四斤黃,德友1號,同薯8號,克新4號,新芋4號,烏盟601,文勝2號,青海3號等。這些品種在晚疫病流行年,受害較輕,各地可因地制宜選用。(2)選用無病種薯;減少初侵染源。做到秋收入窖、冬藏查窖、出窖、切塊、春化等過程中,每次都要嚴格剔除病薯,有條件的要建立無病留種地,進行無病留種。(3)加強栽培管理,適期早播,選土質疏鬆、排水良好的田塊栽植,促進植株健壯生長,增強抗病力。(4)發病初期開始噴灑72%克露或克霜氰或霜霸可濕性粉劑700倍液或69%安克,錳鋅可濕性粉劑900一1000倍液、90%三乙磷酸鋁可濕性粉劑400倍液、58%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或64%防毒礬可濕性粉劑500倍液、60%琥·乙磷鋁可濕性粉劑500倍液、50%甲即可濕性粉劑700—800倍液、72.2%普力克(霜霉威)水劑800倍液、1:1:200倍式波爾多液,隔7—10天1次,連續防治2—3次。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