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江鄉[甘肅省文縣臨江鄉]

臨江鄉[甘肅省文縣臨江鄉]

臨江鎮,位於隴南市文縣東北部,白龍江中游。東接隴南市武都區外納鎮,南與口頭壩、尖山鄉為鄰,西依橋頭鎮,北靠梨坪、舍書鄉。南北長16公里,東西寬13公里,地域面積113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5.7%。鎮政府駐地臨江街,距縣城82公 里,海拔800米。2014年12月24日經甘肅省民政廳批准撤銷臨江鄉改為臨江鎮,2015年7月1日正式揭牌成立臨江鎮。

基本信息

行政區劃

臨江鄉[甘肅省文縣臨江鄉] 臨江鄉[甘肅省文縣臨江鄉]

全鎮轄13個行政村(臨江、陽兒壩、元嶺山、東風、大坪、月亮壩、山背後、歐家壩、寨子、四新、蔣馮、鞏固、蔣家灣),52個合作社,56個自然村,1737戶,7328人,勞力3785個。耕地面積9589畝,其中水田400畝,水澆地3531畝,旱地5658畝,梯田9126畝,經濟林果3200畝,紋黨680畝,農民人均耕地1.30畝。2001年全鎮經濟總收入579萬元,多種經營收入209萬元,糧食總產170萬公斤,農民人均有糧233公斤,人均純收入545元。

自然資源

臨江鎮, 因面臨白龍江而得名,坐落在白龍江畔,地處文縣與武都區交界處,素有"文縣北大門"之稱,"212"國道穿境而過。境內山大坡陡,峻岭重疊,沿白龍江兩岸川壩地較少,雨量少,氣候乾燥,無霜期短,土地瘠薄,自然條件差,是文縣的貧困鄉鎮之一。糧食作物以玉米、小麥、洋芋為主,經濟作物有紋黨、花椒、核桃、菸葉、地下礦藏較為豐富,已探明的有鄧家溝矽礦,東風溝石英礦、重晶石,圓嶺山、溝嶺子的鈷錳礦,冷堡子、寨子、歐家壩的赤鐵礦、矽礦。

歷史淵源

臨江鎮是文縣開發較早的地方,原始氏族時期已有人類活動。據考古發現,臨江坪和蔣家灣新石器時期寺窪文化安國類型遺址(有陶片、罐盆器具),楊家灣有齊家文化遺址。據有關研究人士考證表明,臨江即古葭蘆鎮,三國時姜維駐戍,與鄧艾屢戰於此。南北朝時,為氐人楊氐人楊氏武都國、陰平國都址。境內牡丹寺,始建於光緒年間(1885年),迄今已有100多年歷史,幾經重建,如今更具特色,為當地一勝景。自古以來,臨江設有渡口。明代詩人馮時雍《臨江晚渡》詩曰:文州盡日渡江關,煙鎖秋林鳥正還。鼙鼓入雲山漠漠,馬蹄踏棧水潺潺。階民候火迎官府,蜀客囊金趁市寰。附峪柴扉多隱約,題詩聊並畫圖看。明代詩人兵備、許路《宿臨江》詩曰:夜深燈火宿臨江,又逐雞聲促曉裝。行蓋潤沾連日雨,征衣寒襲兩山霜。書生用武三千字,老將屯兵十二萬。但願峰煙息萬里,不爐塵土日奔江。距臨江街南三里許的羊兒壩,古有橫跨白龍江的木橋,村民稱之為臨江橋。至今有邑舉人張爾翮《臨江橋碑記》,曰:文之北,距縣城百里許,有臨江驛。臨江者,臨白龍江也。水自武都來,東南注,至玉壘關與文之白水合。而此驛適當冠往來之所,波流中衝激,非橋莫濟。此臨江橋之設,由來舊矣。然屢修屢圯。望詳者。每須舟師力,故又稱臨江古渡雲。康熙甲子歲,守戍馬公,乃重建之。解放後。1957年文武公路通車後,南來北往的汽車在羊兒壩渡船過江,非常不便。境內的白龍江大橋始建於1965年,是白龍江上最早建成的公路橋樑,因坐落在羊兒壩村旁,又稱羊兒壩公路大橋。

建設發展

長期以來,臨江鎮曾是被貧窮陰影籠罩的貧困鄉鎮。1986年被列為省扶貧困鄉以來,在國家的扶持下,全鎮人民抓水整地增糧,發展多種經營,農業基礎設施進一步夯實,花椒、核桃、柑橘等經濟作物產量俱增,礦產資源得到開發,貧困面貌大為改善。湧現出了月亮壩、四新、層次溝、半山等一些治窮致富的先進村社,2000年全鎮基本實現整鎮脫貧。全鎮經濟、文化、教育、衛生設施不斷發展。現有中國小17所,其中初級中學1所、國小3所、村學13所,在校中小學生達人。設有中心衛生院、供銷社、工商所、財政所、郵電支局、派出所、糧站等機關單位。有個體工商戶100多戶,從業人員200多人。境內有臨江電站。

經濟建設

臨江鎮黨委和政府帶領全鎮民眾以乾克難,促進了全鎮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全面發展。一、農村經濟進一步發展,在連續遭受自然災害的情況下,2001年農業總產值比1998年增長30萬元,糧食產量與住年持平,貧困面由35%下降到28%。二、基礎設施建設有新發展。修通了羊兒壩、尚家溝、蔣家灣3 條水渠,建機井10處,新修蔣家灣、歐家壩、上半山珍著社等處水窖360個,新增有效灌溉面積700畝。新修了4條鄉村公路,其中鄧家溝、上半山、大坪3條公路已修通。新修和續建了5村11社人畜飲水工程。三、文教衛生事業得到新發展,兒童入學率達到98%,維修了9所國小,新修上半山國小3間教室,草坡村學3間教室,建成東風溝國小義教工程教學大樓。鎮中衛生院醫療設施和條件不斷改善。計畫生育完成了人口指標。四、社會各項事業得到很大發展。架設了臨江有線電視網路,維修了臨江電站,架通了 羊兒壩、四新、東風等村農電線路。五、社會治安綜合管理成效明顯。

發展構想

臨江鎮黨委和政府主要工作任務是:從臨江鎮實際出發,緊緊圍繞脫貧致富奔小康的目標,搶抓發展機遇,樹立市場經濟觀念,立足資源優勢,強化基礎建設,扶貧與開發並舉,科技興鎮富民,努力實現全鎮經濟發展,促進社會全面進步。基本思路是:瞄準一個目標(脫貧致富奔小康),立足四大資源(光熱、水能、礦產、土地),強化兩個基礎(以水利為的農業基礎,以電力、公路、城建為主的工業基礎設施,)建好五個基地(花椒、核桃、湍、油橄欖、中藥材、蔬菜),大力推進三個開發(礦產、農業科技、市場),全力把握好抓水、整地、退耕還林、開礦、修路、辦電等6個戰略重點,努力形成以資源開發為龍頭,以糧食生產為基礎,以工業經濟為主體的經濟發展新格局。主要奮鬥目標是:農業總產值年均增長8%,達到630萬元,其中多種經營產值產值年均增長10%,達到473萬元,鄉鎮企業產值年均增長7%,達到515萬元,糧食總產達到300萬公斤,農民人均有糧400公斤,人均純收入800元,鎮財政收入達到31萬元,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省上下達的計畫之內。

隴南市的鄉鎮

隴南市位於甘肅省東南邊陲,是甘肅唯一的長江流域地區,也是甘肅唯一的四大地理區域的南方地區。東連陝西,南接四川,北靠天水,西連甘南,為甘肅南下東出之要衝。總面積2.79萬平方公里。全市轄一區八縣,分別為武都區、成縣、徽縣、兩當縣、宕昌、文縣、康縣、西和縣、禮縣,有242個鄉鎮、3422個行政村,居住著漢、回、藏、滿、壯等23個民族。2010年8月12日凌晨以來隴南發生的特大暴雨,引發土石流、山體滑坡等地質災害,致使多處交通要道受損,電力、通信設施中斷,機關單位、廠礦企業和居民住房進水或倒塌。援助工作正在緊張進行中。讓我們了解一下隴南市的行政區劃和它的鄉鎮。
武都區
宕昌縣
文縣
禮縣
陳院鎮
洛塘鎮
成縣
碧口鎮
丹堡鄉
劉家坪鄉
玉壘鄉
范壩鄉
口頭壩鄉
尖山鄉
臨江鄉
梨坪鄉
舍書鄉
堡子壩鄉
石坊鄉
西和縣
店村鎮
馬河鄉
固城鄉
湫山鄉
上坪鄉
江口鄉
兩當縣
西坡鎮
伏家鎮
江洛鎮
泥陽鎮
嘉陵鎮
銀杏樹鄉
水陽鄉
栗川鄉
榆樹鄉
大河店鄉
徽縣
哈達鋪鎮
康縣
沙灣鎮[隴南市宕昌縣]
屯寨鄉
上丹鄉
蘇元鄉
三倉鄉
五庫鄉
郭河鄉
阿塢鄉
賈河鄉
車拉鄉
拋沙鎮
平洛鎮
石雞壩鄉
岸門口鎮
長道鎮
洛峪鎮
石堡鄉
稍峪鄉
馬元鄉
曬經鄉
太石河鄉
六巷鄉
陽壩鎮
祁山鄉
望關鄉
永坪鄉
寺台鄉
崖城鄉
羅壩鄉
大南峪鄉
洮坪鄉
迷壩鄉
王壩鄉
雷王鄉
龍林鄉
中壩鄉
沙金鄉
草坪鄉
雷壩鄉
肖良鄉
三峪鄉
灘坪鄉
碾壩鄉
站兒巷鎮
豆壩鄉
雲屏鄉
白楊鄉
太石鄉
銅錢鄉
黃渚鎮
紅川鎮
尚德鎮
安化鎮
小川鎮
麻沿河鄉
桔柑鄉
沙壩鎮
虞關鄉
佛崖鄉
盧河鄉
裕河鄉
外納鄉
鐔河鄉
八力鄉
中廟鄉
西高山鄉
木耳鄉
顯龍鄉
龐家鄉

何家堡鄉
磨壩藏族鄉
豆坪鄉
蒲池鄉
新城子藏族鄉
永寧鎮[甘肅省隴南市]
竹院鄉
三河壩鄉
甘江頭鄉
索池鄉
何壩鎮
石峽鎮
王磨鎮
韓院鄉
理川鎮
臨江鋪鄉
店壩鄉
鐵樓藏族鄉
好梯鄉
柏林鄉[武都區]
肖家鄉[文縣]
宕昌鎮
馬街鄉[武都區]
漢林鄉
南陽鎮[宕昌縣]
官亭鎮[宕昌縣]
隆興鄉[武都區]
龍壩鄉[武都區]
橋頭鄉[文縣]
官鵝藏族鄉
金木鄉
牛家鄉[宕昌縣]
中寨鄉[文縣]
南河鄉[宕昌縣]
漢源鎮[西和縣]
金廠鄉
馬營鄉[武都區]
姜席鎮
池壩鄉
大舍鄉
錦屏鄉[武都區]
西峪鄉
蘇合鄉
簸箕鄉
興隆鄉[西和縣]
琵琶鄉[武都區]
將台鄉[宕昌縣]
月照鄉[武都區]
十里鄉[西和縣]
大橋鄉[西和縣]
蒿林鄉
楓相鄉
盤底鄉
渭河鄉
坪埡鄉

鹽官鎮[禮縣]
石橋鎮[甘肅省禮縣]
白河鎮[禮縣]
寬川鄉[禮縣]
永興鄉[禮縣]
草河鄉
興化鄉[宕昌縣]
紅河鄉[禮縣]
城郊鄉[武都區]
秦峪鄉
化馬鄉[宕昌縣]
新寨鄉[宕昌縣]
獅子鄉[宕昌縣]
五馬鄉[武都區]
三河鄉[武都區]
大堡鎮[康縣]
西支鄉[武都區]
兩河鎮[康縣]
長壩鎮[康縣]
雲台鎮[康縣]
東江鎮[武都區]
漢王鎮[武都區]
透防鄉
兩水鎮[武都區]
龍鳳鄉[武都區]
玉皇鄉
宋坪鄉
甘泉鄉[武都區]
楊店鄉[兩當縣]
左家鄉
店子鄉[康縣]
魚池鄉[兩當縣]
張家鄉[兩當縣]
紙坊鎮[成縣]
泰山鄉[兩當縣]
金洞鄉[兩當縣]
角弓鄉
鐔壩鄉
大坪鄉[成縣]
支旗鎮
柳林鎮[徽縣]
魚龍鄉[武都區]
水泉鄉[成縣]
二郎鄉[成縣]
南康鄉[成縣]
熊池鄉
黃坪鄉[武都區]
高橋鄉[徽縣]
石門鄉[武都區]
化埡鎮
黃陳鎮
隴南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