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善冠

翼善冠

翼善冠是冠的一種,是明代皇帝、藩王、親王、郡王等所著之首服,也是朝鮮王朝國王及王世子、越南皇帝、琉球國國王的首服。

簡介

翼善冠,冠名。為皇帝常服冠戴,因烏紗帽折角向上加“善”字,後名“翼善冠”。與唐代相較,明代“翼善冠”要簡化得多。此翼善冠分為“前屋”、“後山”和“金折角”三個部分,冠上加二龍戲珠。

記載

貞觀中,太宗采古制為翼善冠,自服之。朔望視朝,以常服及帛練裙襦通著之。若服�F褶,又與平巾幘通用。見宋王溥《唐會要·輿服上》,《舊唐書.輿服志》。明永樂三年,定皇帝常服冠以烏紗覆之,折角向上,亦名翼善冠。見《明史.輿服志二》。

歷史發展

定陵地下宮殿出土" href="http://tupian.baike.com/a1_88_80_01300503773050133283806652933_jpg.html" target="_blank">一九五八年北京定陵地下宮殿出土

金冠是皇帝的常服冠戴。其形制由前屋、後山和金折角三部分組成,全系金制。前屋部分是用極細的金絲編成“燈籠空兒”花紋,空檔均勻,疏密一致,無接頭,無斷絲。後山部分是採用陽鏨金工藝雕刻的二龍戲珠圖案,龍的造型生動有力,氣勢雄渾。金折角,俗稱紗帽翅,取折角向上的形式。其製作工藝技巧登峰造極,達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是一件精美絕倫的藝術珍品。

翼善冠出土時放置在萬曆帝棺內頭部北側一個圓形木盒內。翼善冠用極其纖細金絲編結,重一斤六兩。

採用傳統的掐絲、累絲、碼絲方法進行焊接。此冠通高24厘米,直徑20.5厘米,重826克,結構複雜,呈高浮雕式,鏤孔鱗狀,二龍昂首相對,中間嵌一火珠,做二龍戲珠狀,四足有屈有伸。造型生動,氣勢雄渾,一九五八年北京定陵地下宮殿出土,充分反映了明代金銀工藝的高超水平。

烏紗翼善冠

此冠出土時戴在萬曆皇帝的頭部此冠出土時戴在萬曆皇帝的頭部
通高23.5厘米,冠徑十九厘米。

此冠出土時戴在萬曆皇帝的頭部。此冠用細竹絲編成六角形綢絡狀紋作胎,髹黑漆,內襯紅素絹,再以雙層黑紗敷面。

冠後山前嵌二龍戲珠,冠後插圓翅形金折角兩個。折角下有金質扁筒形插座,上面有浮雕升龍。

烏紗翼善冠出土時戴在萬曆頭部。此冠雖以細竹絲編制而成黑漆,但龍身為金絲累制,且嵌貓眼石、

黃寶石各二塊,紅、藍寶石各五塊,綠寶石二塊、珍珠五顆,龍首還托“萬”、“壽”二字,堪稱精美華貴。

冠通高23.5厘米,徑19厘米,金飾件總重量307.5克。

傳統漢族服飾(一)

漢服,又稱漢衣冠,中國漢族的傳統服飾,又稱為漢裝、華服,是從黃帝即位(約西元前2698年)至明末 (公元17世紀中葉)這四千多年中,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通過歷代漢人王朝推崇周禮、象天法地而形成千年不變的禮儀衣冠體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