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紅二軍團南征是1930年(民國十九年)10月至12月,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中,中國工農紅軍第2軍團南渡長江在湖南、湖北兩省邊界地區對國民黨軍的連續作戰行動。
紅二軍團起初由紅二、紅六軍組成,以後又編入了其他一些人數較少的武裝部隊。一九三一年春紅二軍團改編為紅三軍。在湘鄂西的鬥爭失敗後,一九三四年六月紅三軍轉戰至黔東,創立了黔東蘇區,同年十月與紅六軍團會師,恢復了紅二軍團番號,進入了刨建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的另一鬥爭階段。
一九三○年五月中共中央在上海召開紅軍代表會議。上海紅軍代表會議後,紅六軍七月一日攻克公安(南坪)。七月三日進駐西齋的紅四軍得知紅六軍攻占公安的訊息後,便經申津渡進至公安,七月四日與紅六軍在公安會師。七日,兩軍在公安召開聯席會議,紅四軍改稱紅二軍,成立二軍前委①(會師前紅四軍是由湘鄂西前委領導的),並開始北渡。紅六軍自公安出發,攻打彌陀寺,殲敵二百餘。此後,兩軍在斗湖堤一帶渡江,紅六軍在前,紅二軍在後。在紅二軍渡江時,敵艦阻擾,被擊退。兩軍全部安全過長江。到達郝穴後,確定進攻監利。紅二軍攻下了監利的堤頭鎮,殲敵二百餘人。紅六軍經普濟觀、太馬河向監利進攻,進至劉家鋪時,遇國民黨軍新編第五師兩個團的頑強阻擊,未能實現攻城計畫。兩軍即撤到普濟觀、沙崗一帶休整。“在普濟觀開二軍團前委會,正式成立了紅二軍團。
過程
1930年10月中旬,紅2軍團奉令渡江南下,前出到岳陽,截斷武長鐵路(武漢至長沙),配合紅1軍團、紅3軍團攻打長沙。中國共產黨紅軍第2軍團前敵委員會考慮岳陽方向國民黨軍兵力較大,不易得手,乃決心攻占常德牽制國民黨軍,以配合紅1、紅3軍團進攻長沙。15日,紅2軍團自峰口等處出發,18日,紅2軍由石首渡江經鰱魚須、梅田湖逕取南縣;紅6軍第17師由監利陶家埠渡江,經長崗廟、松木橋向華容攻擊,紅6軍第16師由石首調關渡江,在萬庾殲國民黨軍近500人,接著配合第17師進攻華容。22日,紅2、紅6軍分別占領南縣、華容,殲國民黨川軍新編第11師一部及南、華等縣團防隊共1000餘人。這時,中共紅2軍團前委認為南縣、常德之間河流縱橫,大部隊行動不便,乃決定先取公安(今南平),再經澧州(今澧縣)攻常德。30日,紅2軍占領公安,紅6軍第17師攻克藕池口,並在閘口殲川軍新7旅一部。
1930年11月1日,紅軍繼續向澧州推進,在三汊河殲湘軍1個營。4日,進抵澧州城下。同日,向津市推進,紅16師協同紅4師第10團,於白洋堤殲湘軍戴季韜團一部,乘勝占領津市。紅軍圍攻澧州未克,轉兵進攻石門,準備在石門建立臨時後方,作為繼續向常穗進攻的基地。13日,紅軍攻占石門,部隊在石門進行丁休整和補充。下旬,國民黨軍進犯。紅2軍團政治委員鄧中夏率紅6軍一部留守石門,紅2軍團總指揮賀龍率軍團主力迎擊國民黨軍。21日在石門縣夾山寺擊潰國民黨軍新11師,23日又在臨澧縣佘氏橋殲國民黨軍獨立第1旅一部,乘勢占領臨澧縣城。紅2軍團占領臨澧縣城後,得知紅1、紅3軍團沒有向長沙進攻,同時獲悉駐津市國民黨軍有向石門進攻的企圖。賀龍和紅2軍團多數領導成員主張將部隊經公安、藕池口撤回洪湖蘇區,準備迎擊國民黨軍的圍攻。但鄧中夏不顧客觀形勢的變化,堅持再次攻打津市、澧州,以實現其奪取常德的既定方針。
1930年12月1日,紅2軍團再次進逼津市、澧州。2日,紅6軍分兩路向津市新1l師一部進攻。守軍頑強抵抗,紅軍以傷亡很大為代價占領津市。同日,紅2軍將澧州守軍陳運部包圍,雖頑強攻擊,終因城牆堅固和缺乏攻城裝備,未能奏效。12月初,國民黨軍第19師李覺部糾集湘西土著武裝約兩個師的兵力,向澧州推近。8日晚,進抵澧水南岸之停弦渡、寶塔灣一線。其一部渡過澧水,占領合口,向津、澧一帶包抄;新11師殘部亦配合第19師反撲,在此嚴峻形勢下、紅2軍團不得不自津、澧撤退,於9日到達松滋縣楊林市、街河市一線休整。12日,紅2軍占領公安,以第12團少數兵力掩護傷病人員及物資返回洪湖蘇區。南征至此結束。
幾次戰鬥
紅二軍團南征在津澧的幾次戰鬥(“津澧”指津市、澧縣,人們歷來習慣統稱津澧。)
1930年9月,中央派鄧中夏到湘鄂西接任周逸群紅二軍團的前委書記、政委職務,貫徹中央“左”傾冒險主義,決定紅二軍團離開洪湖根據地,從監利、石首一帶過長江,攻岳州,切斷長沙到武漢的鐵路線,直搗長沙,以配合紅一、三軍團攻打長沙。當紅二軍團攻克監利時,紅一、三軍團已從長沙撤往醴陵,鄧中夏仍然決定要渡江南下。鑒於岳陽方面守敵較強,難於得手,前委便決定渡江後向南華安地區和澧縣進攻,伺機奪取常德,直驅長沙。
10月18日,紅二軍團兵分三路南渡長江,紅二軍從石首周家剅口、新廠一線渡江,經鮎魚須、梅田湖,逕趨南縣。紅六軍十六師從監利楊坡疃、復洲渡江到石首調關,首殲萬庚之敵近500人。紅六軍十七師由監利陶家市、洪水港渡江,經長崗廟、松木橋,會合十六師,進攻華容。22日凌晨,紅六軍在華容縣游擊隊和民眾配合下,從北面石山磯和南面麻澧泗向華容城守敵發起攻擊,占領縣城,在南門大坪召開軍民聯歡大會,成立華容縣蘇維埃政府和湘鄂西赤色警衛隊第八大隊,蔡玉坤任縣蘇維埃政府主席,朱祖光任第八大隊大隊長。同日,紅二軍攻占南縣縣城,成立南縣蘇維埃政府,譚曠、孟慶友任正、副主任。全縣有5個區成立蘇維埃政府。其間,紅軍在華容、南縣兩地共殲滅敵新編第十一師張英部及兩縣團防千餘人,繳槍400餘支。
南縣、華容解放後,紅二軍團鑒於南縣、常德之間河流縱橫,不便於大部隊行動,便決定先取公安,後攻津澧,再取常德。10月30日,紅二軍由黃山頭攻占公安縣城,繳敵新七旅耿金光部300餘支槍;紅六軍經石首茅草街攻占藕池、官壋,殲敵保全團一部。紅十七師進抵公安閘口時,擊潰敵李宗鑒兩個團,俘敵團長以下多人,繳槍300餘支。
紅二軍團突然在江南出現,令湖南軍閥何鍵大為恐慌,急調敵十六師趕赴湘西北,指令十六師師長彭位仁統率李國鈞、張英、馬崑山等部,分3路水陸並進,向紅軍進攻。紅軍為避敵鋒芒,不暴露作戰意圖,只稍作抵抗,便佯裝由公安向石首、松滋撤退,給敵軍造成退出湘境的錯覺。待敵龜縮之後,紅軍分兩路迅速向津市、澧縣挺進:一路為紅六軍十七師由師長許光達、政委李劍如率領,經澧縣北面鹽井、張家廠直插津澧;一路為紅二軍四師和紅六軍十六師,分別由師長王炳南、政委王一鳴率領,從津市東北面經黃山頭、曹家場和焦圻,進逼津澧。此時,敵新編三十四師師長陳渠珍派心腹戴季韜率裝備精良、有3000餘人槍的警衛團駐守津市,派陳運虁率一團到澧縣。
11月4日,紅二軍全部及紅六軍十七師進攻澧縣,紅六軍十六師進攻津市。澧縣城牆全用條石砌成,高6米,厚2米,城牆下有二三十米寬的護城河,長年不枯,守敵陳運虁部千餘人,閉城堅守。紅軍難於攻下,於是調紅十七師協同紅十六師作戰,猛攻大堰壋、王家廠,接著主力回頭猛攻白洋堤守敵,從小渡口占領津市。同日,紅二軍全部及紅十七師包圍澧縣城。敵用輕重機槍封鎖6個城門,派兵把守1000多個城牆跺口,還在城牆上堆放石塊磚頭,從夜晚到天明,在長達幾公里的城牆上掛滿浸透煤油的棉絮團,點燃照明,通夜巡守。此時,何鍵一面命令澧城守敵固守待援,一面又令退縮安鄉的新十一師殘部及駐臨澧的獨立第一旅李國鈞部火速增援。命田少卿團由慈利星夜赴澧解圍。紅軍圍困澧城數日,多次集中兵力於東門、北門強攻,又在東門掘洞炸城,均未成功。11月9日,駐安鄉敵軍傾師來襲。11日,李國鈞部已先期駐紮澧水南線臨澧夾山。各部敵軍均已逼近,紅軍腹背受敵。紅軍領導人內部發生意見分歧,賀龍、段德昌、許光達等認為此次行動未能與鞏固政權聯繫起來,前方與後方蘇區又完全隔絕,主張撤至公安,返回洪湖蘇區。但鄧中夏只同意暫時放棄津澧,向合口方向轉移。13日,紅軍攻克合口、新安,占領石門縣城,一面休整,一面在石門北鄉發動民眾,幫助石門縣蘇維埃發展根據地,擴建縣游擊隊,並動員工農青年參加紅軍。下旬,鄧中夏率紅十七師留守石門,賀龍率紅軍主力迎戰夾山敵新十一師,戰鬥打得十分激烈。敵踞山抵抗,紅軍迂迴猛擊,將其擊潰。
11月23日,紅軍派一部追敵獨一旅於臨澧佘市橋,將敵擊敗,相繼占領臨澧縣城。在臨澧縣城,紅軍從國民黨報紙上得知紅一、三軍團早已退出長沙,在江西北部活動,沒有再攻長沙的跡象,而且蔣、馮、閻混戰結束後,敵軍大批南調,有圍攻革命根據地之勢。又從繳獲的敵人檔案中獲悉津市之敵有向石門進攻的企圖。於是,賀龍等命紅軍部隊撤出臨澧縣城,於26日撤回合口、新安一帶,與紅十七師會合。在合口鎮,前委召開會議,重新研究部隊行動方針。會上,賀龍、段德昌、許光達等主張部隊撤回洪湖,迎擊敵人的圍剿;鄧中夏主張再打津市、澧縣,以實現奪取常德,進擊長沙的既定方針。
12月1日,紅二軍團再次圍攻澧縣城。二軍四師圍住澧縣西門和南門,六軍十六師圍住澧城東門和北門。死守澧城的陳運虁部和縣挨戶團隊長楊復初的地方武裝,脅迫部分老百姓參加守城,共約1500餘人。為抵禦紅軍再次攻城,放火焚燒了東門外一條街,使之變為開闊地以觀察紅軍行動,又把東門外鳳凰堰到立河段的壕溝挖通,在城東門口裝上吊橋。面對敵人的防堵形勢,紅軍準備了木梯、繩索、爆破工具,用疊置棉花包的“地滾車”作掩護進至城下,架設雲梯攀登城牆。每晚組織部隊發動一次總攻擊,均不奏效。
這時,敵十九師李覺部、湘西陳渠珍部兩個師以上兵力,趕來增援,進占石門,並與羅效之部反撲津市;另一路自臨澧向澧縣進逼。紅軍集中主力於西線攻澧,僅留紅十七師五十團駐守津市。敵知津市紅軍兵力空虛,分3路向津市反撲:一路從黃山頭直插津市,一路從窯坡渡搶占皇姑山,一路從十廻港、仁和鋪逼近津市,將紅十七師五十團包圍。五十團頑強抗擊後,被迫撤退至澹水河時,背水與敵激戰,且戰且退,退至十廻港,河面浮橋被敵拆除,全團官兵浴血奮戰,除200餘人衝出重圍外,其餘全部壯烈犧牲。紅六軍參謀長劉仁載和五十團團長在英勇殺敵中壯烈犧牲。
12月8日晚,已圍攻澧縣城7晝夜的紅二軍團主力,得悉何鍵派李覺一師從澧城西面合口渡河來援,澧城東北,川軍張英、馬崑山殘部重新集結,撲向澧城,敵軍約20個團的兵力向紅軍包圍,形勢極為不利。9日凌晨,紅二軍團指揮部命令主動撤出澧縣城,經夢溪,退往松滋縣楊林市、街河市一線休整。為了打通與洪湖後方的交通,紅二軍於10日再占公安縣城,由紅十二團掩護傷員及物資返回石首後方。至此,南征計畫失敗。
紅軍兩次攻打津澧,雖然消滅了大量敵軍(約6000人),先後攻克華容、南縣、公安、津市、石門、臨澧等縣城,擴大了江南蘇區,但由於受黨中央“左”傾冒險錯誤的影響,所克之地,隨得隨失。在澹水河十迴港,紅軍損失慘重,尤其是楊林市一戰,紅軍傷亡2000餘人,教訓深刻,說明“左”傾方針對革命事業危害嚴重。
國民革命戰爭列表
汨羅江追擊戰鬥 | 汀泗橋戰鬥 | 賀勝橋之戰 | 武昌戰鬥 | 江西戰役 | 第一次國共內戰 | 涿州戰役 | 蚌埠戰役 | 南昌起義 | 龍潭戰役 | 秋收起義 | 第一次蘭封戰役 | 第二次蘭封戰役 | 黃麻起義 | 廣州起義 | 第一次反進剿 | 第三次反進剿 | 平江起義 | 中東路戰爭 | 百色起義 | 中原大戰 | 長沙戰役 | 紅二軍團南征 | 第一次反圍剿 | 第二次反圍剿 |第三次反圍剿 | 九一八事變 | 東北義勇軍對日作戰 | 江橋抗戰 | 鄂豫皖蘇區第三次反圍剿 | 黃安戰役 | 寧都起義 | 淞滬抗戰 | 東北抗聯游擊戰爭 | 一·二八淞滬空戰 | 商湟戰役 | 贛州戰役 | 蘇家埠戰役 | 漳州戰役 | 潢光戰役 | 川軍二劉大戰 | 紅四方面軍轉移之戰 | 長城抗戰 | 第四次反圍剿 | 川陝蘇區反三路圍攻 | 熱河抗戰 | 岷江戰役 | 第五次反圍剿 | 川陝蘇區反六路圍攻 | 紅六軍團西征 | 長征 | 紅二十五軍長征 | 湘江戰役 | 四渡赤水 | 湘鄂川黔蘇區反圍剿 | 遵義戰役 | 中央軍區九路突圍 | 嘉陵江戰役 | 瀘定橋之戰 | 荊紫關戰鬥 | 臘子口之戰 | 天蘆名雅邛大戰役 | 直羅鎮戰役 | 東征戰役 | 烏蒙山戰役 | 西征戰役 | 山城堡戰役 | 綏遠抗戰 | 百靈廟之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