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933年(民國二十二年)7月至8月,在國民黨川軍二劉大戰中,以劉湘為首的聯軍與劉文輝第24軍於岷江兩岸進行的戰役。
在劉湘與劉文輝戰鬥中的榮威戰役,雙方均受到很大損失。1933年夏天,劉湘所部經半年休整,士氣復盛,趁第24軍在毗河與鄧錫侯部作戰,陷入被動之機,聯合田頌堯、楊森、李家鈺,羅澤洲等部組成安川軍,向劉文輝軍進攻。7月上旬,劉文輝先後放棄井研、仁壽、簡陽。8日,撤出毗河,退出成都。重新調整部署,將所部劃分為六路,在北起灌縣、南至樂山沿岷江右岸200餘公里防線布防。劉湘等部安川軍發起岷江戰役。
過程
劉湘委李家鈺、羅澤洲為東路總指揮,率部由簡陽、成都向雙流、新津進攻;委鄧錫侯為北路總指揮,率部向溫江、鄲縣進攻;自兼南路總指揮,由犍為、樂山、佬壽,向青神、眉山、彭山進攻。7月中旬,三路安川軍共110餘團全部開抵岷江左岸,並出動飛機向新津、崇慶、眉山、樂山等城投擲炸彈、傳單。安川軍多次在金馬河、三江口、樂山等地實施搶渡,遭守軍堅強阻擊,無結果。劉湘遂取政治瓦解手段,派人潛往守軍內部,拉攏中高級軍官。8月14日,劉湘頒發全線總攻令。守軍陳鴻文師守備溫江三渡水的機炮營營長葉青蓮、劉一率部譁變,鄧部主力從該渡口搶渡過江,左右出擊,守軍防線動搖。羅澤洲部從新津北擦耳岸搶渡過江,擊退守軍王元虎部反擊,分兵向新津、大邑方向進攻。同期,守軍防衛灌縣的彭韓部,防衛三江口的鄧和部相繼倒戈,安川軍進占新津、眉山、彭山。劉文輝岷江防線全線崩潰。聯軍乘勝追擊,攻占劉文輝軍川西、川南防地,於邛崍生擒師長陳鴻文、旅長石肇武。第24軍重要將領或投降或行退,不堪再戰。
結果
1933年8月中旬,劉文輝率殘部萬餘人從雅安退漢源縣。9月12日,二劉聯名通電,雙方停止敵對行動。岷江之役,以劉湘等部安川軍的完全勝利宣告結束。
國民革命戰爭列表
汨羅江追擊戰鬥 | 汀泗橋戰鬥 | 賀勝橋之戰 | 武昌戰鬥 | 江西戰役 | 第一次國共內戰 | 涿州戰役 | 蚌埠戰役 | 南昌起義 | 龍潭戰役 | 秋收起義 | 第一次蘭封戰役 | 第二次蘭封戰役 | 黃麻起義 | 廣州起義 | 第一次反進剿 | 第三次反進剿 | 平江起義 | 中東路戰爭 | 百色起義 | 中原大戰 | 長沙戰役 | 紅二軍團南征 | 第一次反圍剿 | 第二次反圍剿 |第三次反圍剿 | 九一八事變 | 東北義勇軍對日作戰 | 江橋抗戰 | 鄂豫皖蘇區第三次反圍剿 | 黃安戰役 | 寧都起義 | 淞滬抗戰 | 東北抗聯游擊戰爭 | 一·二八淞滬空戰 | 商湟戰役 | 贛州戰役 | 蘇家埠戰役 | 漳州戰役 | 潢光戰役 | 川軍二劉大戰 | 紅四方面軍轉移之戰 | 長城抗戰 | 第四次反圍剿 | 川陝蘇區反三路圍攻 | 熱河抗戰 | 岷江戰役 | 第五次反圍剿 | 川陝蘇區反六路圍攻 | 紅六軍團西征 | 長征 | 紅二十五軍長征 | 湘江戰役 | 四渡赤水 | 湘鄂川黔蘇區反圍剿 | 遵義戰役 | 中央軍區九路突圍 | 嘉陵江戰役 | 瀘定橋之戰 | 荊紫關戰鬥 | 臘子口之戰 | 天蘆名雅邛大戰役 | 直羅鎮戰役 | 東征戰役 | 烏蒙山戰役 | 西征戰役 | 山城堡戰役 | 綏遠抗戰 | 百靈廟之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