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民國二十一年)10月至12月,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中,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在戰略轉移中對國民黨軍的作戰。
10月,鄂豫皖蘇區第四次反圍剿失敗後,紅四方面軍主力第10師(師長王宏坤,受傷後由曹光南代,後犧牲)、11師(師長倪志亮、政委李先念)、12師、73師(師長王樹聲)和少共國際團,共2萬餘人越過平漢鐵路(今北京至漢口)向西轉移。國民黨軍發覺紅軍主力西進後,立即以6個師另1個旅的兵力進行圍追堵截。19日至21日,方面軍主力在棗陽縣南之新集與圍追堵截的國民黨軍5個師另1個旅激戰,在給其以重創後,繼續向西北轉移。22日,紅軍在棗陽西南之土橋鋪地區,衝破國民黨軍第65、第67師的堵截,同時擊退其第1、第51師從兩側的進攻,繼續西進。11月初,紅軍進抵湖北、河南、陝西三省交界地區,準備在此創建新蘇區。4日,國民黨軍第1、第44、第51、第65師從三面逼近,方面軍遂決定經漫川關進入陝南。11日,當紅軍進抵漫川關東康家坪、任嶺地區時,遭到國民黨陝軍3個團和第1師2個旅的堵擊。13日,第44、第65、第51、第42師亦相繼向紅軍進逼,企圖將紅軍圍殲於康家坪、任嶺地區。當日黃昏,紅軍在第44師2個旅結合部打開缺口,突圍脫離險境,接著,紅軍經商縣、柞水,越過秦嶺,於23日進入關中平原。24日,紅73師在王曲鎮擊潰陝軍混成旅、特務團的阻擊,殲其4個營。25日,紅11師和紅10師一部在子午鎮擊潰第17師的阻截。27日,紅軍於鄂縣(今戶縣)南之彷徨鎮地區,擊潰國民黨軍第l師和全殲陝軍1個警備旅,俘旅長以下數千人。接著,方面軍繼續西進,於28日進抵盩厔縣(今周至縣)南20餘公里的馬召鎮地區。此時紅四方面軍接到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要其在鄂豫陝邊建立新的蘇區的電示,但紅四方面軍在國民黨軍緊追下,此時已遠離鄂豫邊深入陝境,方面軍遂決定南進漢中。月底,紅軍再越秦嶺。12月7日,紅軍進抵秦嶺南麓的小河口,並於8日在此召開幹部會議,討論下一步行動方針。爾後,紅軍繼續南進,在秦嶺出口處又擊潰國民黨軍第17師第51旅2個團的堵擊,殲其十部。接著,紅軍於10日夜南渡漢水,進駐上元觀地區。
點評:此戰初期,紅軍在軍委主席張國燾的干預下,不聽徐向前的意見,導致屢受挫折,形式危機。作戰中,25軍軍長、傑出的軍事指揮員蔡申熙也在戰鬥中受傷,不久犧牲。關鍵時刻,一愁莫展的張國燾只得放棄指揮,交由徐向前指揮,徐向前的果斷指揮,方始紅軍突出重圍,轉危為安。紅四方面軍主力行程近1500公里,擺脫了國民黨軍的圍追堵截,殲其近萬人,結束了西進以來的被動局面,保存了1.5萬餘人的骨幹,成為開闢川陝蘇區的堅強力量。
國民革命戰爭列表
汨羅江追擊戰鬥 | 汀泗橋戰鬥 | 賀勝橋之戰 | 武昌戰鬥 | 江西戰役 | 第一次國共內戰 | 涿州戰役 | 蚌埠戰役 | 南昌起義 | 龍潭戰役 | 秋收起義 | 第一次蘭封戰役 | 第二次蘭封戰役 | 黃麻起義 | 廣州起義 | 第一次反進剿 | 第三次反進剿 | 平江起義 | 中東路戰爭 | 百色起義 | 中原大戰 | 長沙戰役 | 紅二軍團南征 | 第一次反圍剿 | 第二次反圍剿 |第三次反圍剿 | 九一八事變 | 東北義勇軍對日作戰 | 江橋抗戰 | 鄂豫皖蘇區第三次反圍剿 | 黃安戰役 | 寧都起義 | 淞滬抗戰 | 東北抗聯游擊戰爭 | 一·二八淞滬空戰 | 商湟戰役 | 贛州戰役 | 蘇家埠戰役 | 漳州戰役 | 潢光戰役 | 川軍二劉大戰 | 紅四方面軍轉移之戰 | 長城抗戰 | 第四次反圍剿 | 川陝蘇區反三路圍攻 | 熱河抗戰 | 岷江戰役 | 第五次反圍剿 | 川陝蘇區反六路圍攻 | 紅六軍團西征 | 長征 | 紅二十五軍長征 | 湘江戰役 | 四渡赤水 | 湘鄂川黔蘇區反圍剿 | 遵義戰役 | 中央軍區九路突圍 | 嘉陵江戰役 | 瀘定橋之戰 | 荊紫關戰鬥 | 臘子口之戰 | 天蘆名雅邛大戰役 | 直羅鎮戰役 | 東征戰役 | 烏蒙山戰役 | 西征戰役 | 山城堡戰役 | 綏遠抗戰 | 百靈廟之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