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述
汀泗橋戰鬥是出奇制勝的戰鬥。汀泗橋戰鬥發生於1926年8月25日-28日,地點則是在中國鄂甫一帶,是國民革命軍北伐戰爭的戰鬥之一。汀泗橋戰鬥的交戰雙方,一方為國民革命軍,另一方為吳佩孚部隊。
經過
北伐軍兵臨武漢,吳佩孚急調近3萬人的兵力,企圖利用粵漢鐵路上三面環水、一面靠山的天險汀泗橋,固守待援。汀泗橋是北伐進軍的必經之道,奪取汀泗橋成為北伐進軍中具有決定意義的一戰。
1927年8月19日,國民革命軍北伐突破淚羅江後,沿粵漢鐵路及兩側地區向北攻擊前進,25日到達湖北鹹寧境內的汀泗橋以南。這是一座鐵路橋,三面環山,一面是水,地形險要,易守難攻,是武漢的屏障,也是北伐進軍的必經之路。直系軍閥主帥吳佩孚在這裡部署了一個多師的兵力固守。國民革命軍第 4軍決心以獨立團和第 35團正面強攻,其他各部兩翼配合。獨立團是中國共產黨在國民革命軍中掌握的唯一 一個建制團 (團長名葉挺,故也稱葉挺獨立團),北伐以來一直是第4軍先鋒,戰鬥力很強。8月26日,北伐軍6個團對汀泗橋發起猛烈攻擊,敵軍據險頑抗。吳佩孚親臨督戰,下令“退卻者殺無赦”。北伐軍連續衝鋒10多次,汀泗橋幾度易手,雙方傷亡慘重,爭奪異常激烈。隨後,獨立團乘勝追擊,占領鹹寧城。但26日攻了一天,直軍守備堅固,無法接近鐵橋。天黑後,葉挺根據白天觀察,再進行現地勘察和訪問,找到一條人跡罕至的崎嶇山路。午夜時分,葉挺請一位當地農民作嚮導,率領部隊攀山過嶺,悄無聲息地迂迴到敵人後方,於27日凌晨突然發起攻擊。直軍不知所措,前後亂了陣腳。第4軍正面部隊乘勢衝鋒,奪占鐵橋。
結果
汀泗橋守敵一萬多人一部被殲,大部投降。北伐軍源源通過,直逼武昌城下。第 4軍贏得了鐵軍稱號,獨立團則是這支鐵軍的鐵拳頭。
紀念館
北伐汀泗橋戰役遺址紀念館位於鹹安區西南10公里的汀泗橋鎮境內。 1926年8月,國民革命軍由湘向鄂挺進,軍閥吳佩孚調集重軍,扼守汀泗橋,企圖阻攔國民革命軍北上;27日,葉挺率領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獨立團選遣隊向吳佩孚軍隊發起了猛烈的攻擊,敵軍全線潰退,國民革命軍占領了汀泗橋,為攻取武漢打開了南大門,使革命的勢力迅速發展到長江流域。為了紀念這一重大戰役及在戰役中犧牲的烈士,1929年,國民革命政府在此修了烈士墓、紀念碑和紀念亭等以示紀念。
北伐汀泗橋戰役遺址占地面積20萬平方米,重點保護區一個是馬家山,另一個是塔垴山。馬家山占地面積2萬平方米,建有大門樓、烈士紀念亭、碑、墓及陳列室。塔垴山占地面積18萬平方米,現存有老鐵橋和古石橋、碉堡、炮台、戰壕、貓耳洞,這裡曾是北伐戰役時期雙方交戰爭奪的重要戰場。北伐汀泗橋戰役遺址紀念館新館位於汀泗橋鎮區,占地面積6畝,建築面積1400平方米。
北伐汀泗橋戰役遺址於1988年1月13日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8年被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為全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2年被命名為湖北省國防教育基地。
國民革命戰爭列表
汨羅江追擊戰鬥 | 汀泗橋戰鬥 | 賀勝橋之戰 | 武昌戰鬥 | 江西戰役 | 第一次國共內戰 | 涿州戰役 | 蚌埠戰役 | 南昌起義 | 龍潭戰役 | 秋收起義 | 第一次蘭封戰役 | 第二次蘭封戰役 | 黃麻起義 | 廣州起義 | 第一次反進剿 | 第三次反進剿 | 平江起義 | 中東路戰爭 | 百色起義 | 中原大戰 | 長沙戰役 | 紅二軍團南征 | 第一次反圍剿 | 第二次反圍剿 |第三次反圍剿 | 九一八事變 | 東北義勇軍對日作戰 | 江橋抗戰 | 鄂豫皖蘇區第三次反圍剿 | 黃安戰役 | 寧都起義 | 淞滬抗戰 | 東北抗聯游擊戰爭 | 一·二八淞滬空戰 | 商湟戰役 | 贛州戰役 | 蘇家埠戰役 | 漳州戰役 | 潢光戰役 | 川軍二劉大戰 | 紅四方面軍轉移之戰 | 長城抗戰 | 第四次反圍剿 | 川陝蘇區反三路圍攻 | 熱河抗戰 | 岷江戰役 | 第五次反圍剿 | 川陝蘇區反六路圍攻 | 紅六軍團西征 | 長征 | 紅二十五軍長征 | 湘江戰役 | 四渡赤水 | 湘鄂川黔蘇區反圍剿 | 遵義戰役 | 中央軍區九路突圍 | 嘉陵江戰役 | 瀘定橋之戰 | 荊紫關戰鬥 | 臘子口之戰 | 天蘆名雅邛大戰役 | 直羅鎮戰役 | 東征戰役 | 烏蒙山戰役 | 西征戰役 | 山城堡戰役 | 綏遠抗戰 | 百靈廟之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