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全國抗戰的爆發極大地鼓舞了東北各族人民的抗日熱情。東北抗日聯軍為配合全國抗戰,主動出擊,積極牽制與打擊日偽軍,掀起了東北抗日游擊戰爭的新高潮。
七七事變後,活動於遼寧省東部和吉林省南部的抗聯第1路軍,先後攻克撫松縣廟嶺和輝南縣城,襲擊寬甸縣四平街,奇襲輯安(今集安)縣老嶺隧道工程,在蚊子溝伏擊偽軍景索清旅,殲其300餘人。這些戰鬥的勝利不僅打擊、消耗了日偽軍,而且破壞了日偽對該地區的資源開發計畫。活動于吉林省東北部和黑龍江省東部的抗聯第3至第11軍,也向日偽軍展開積極進攻,取得了依蘭、土龍山、青龍山、孟家崗、聚寶山等戰鬥的勝利,斃傷日偽軍數千人。至1937年冬,東北抗聯各軍的活動範圍遍及70多個縣的廣大地區,牽制日偽軍幾十萬人,不僅對東北的日偽統治構成直接威脅,而且從戰略上配合了全國抗戰。
1937年底,日軍關東軍以第4師和偽軍一部共2.5萬餘人的兵力,採取由西向東,由南向北、逐步壓縮檔圍的戰法,以松花江下游地區為重點,進行“三江省大討伐”,企圖將抗聯第4、第5軍等部壓縮檔圍於松花江下游、黑龍江與烏蘇里江之間的三江平原聚而殲之。
為粉碎敵之圍殲計畫,統一對活動在吉林省東部地區抗聯部隊的領導,抗聯第2路軍於1938年1月在饒河(今屬黑龍江省)正式編成,周保中任總指揮,趙尚志任副總指揮,下轄第4、第5、第7、第8、第10軍以及姚振山之東北義勇軍和王蔭武之救世軍等部。從1938年初開始,日偽軍連續進攻第2路軍設在各地的密營。為迅速跳出敵之合圍圈,並爭取與活動在南滿的第1路軍和華北的八路軍溝通聯絡,第2路軍總指揮部於4月召開西征會議,決定以第4、第5軍主力西征,總部率第4、第5軍留守部隊和第7軍等部在寶清、饒河等地堅持鬥爭。7月初,西征部隊按計畫從寶清、牡丹江地區向五常、舒蘭西征,先後取得攻克葦河縣樓山鎮、奇襲珠河(今尚志)縣元寶鎮“集團部落”等戰鬥的勝利。8月,日偽軍由哈爾濱、長春等地空運1000餘人兵力圍堵西征部隊,使西征部隊遭受重大損失,第4軍軍長李延祿、副軍長王光宇壯烈犧牲,僅有一部進入五常、舒蘭地區,餘部被迫返回原地堅持鬥爭。第5軍一部在東返途中遭到日偽軍襲擊,冷雲等8名女戰士被圍,寧死不降,毅然投入烏斯渾河,英勇犧牲。第2路軍在原地堅持鬥爭的部隊,先後進行大小戰鬥37次,斃傷日偽軍2000餘人,其中第7軍在饒河縣西風咀子伏擊戰中擊斃日軍少將日野武雄。 北抗日聯軍(簡稱東北抗聯)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一支英雄部隊。它的前身是東北抗日義勇軍餘部、東北抗日游擊隊和東北人民革命軍。是中國人民抵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偉大民族解放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的革命史上有不可磨滅的偉大功績。在日本侵略者的大後方,他們14年的艱苦鬥爭牽制了數十萬日偽正規軍,有力地支援了全國的抗日戰爭。 1935年,中共中央發表《八一宣言》,號召全民族結成廣泛的抗日統一戰線,準備全面抗戰。東北黨的組織和黨領導的人民革命軍立即回響,積極籌組東北抗日聯軍。1936年2月,由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擬定了《東北抗日聯軍統一軍隊建制宣言》,決定將黨所領導的東北抗日部隊一律改為東北抗日聯軍,並吸收其他抗日武裝參加這一聯合軍隊組織,擴大抗日統一戰線。
1936年初至1937年秋,東北抗日聯軍陸續編成了11個軍。其中,第一、二、三、六、七等軍是在反日游擊隊(共產黨領導)的基礎上建立的;第四、五兩軍是在王德林的救國軍、李杜的抗日自衛軍餘部的基礎上建立的;第八、九、十、十一軍是在義勇軍餘部和抗日山林隊的基礎上建立的。在十一個軍基礎上又陸續改編成三路軍。1936年7月末,由原東北抗日聯軍第一、二軍編成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楊靖宇任總司令兼政委,王德泰任副總司令,魏拯民任政治部主任。1937年10月,由東北抗日聯軍第四、第五、第七、第八、第十路軍編成東北抗日聯軍第二路軍,周保中任總指揮,趙尚志任副總指揮(1940年2月任),崔石泉任參謀長。1939年5月,由原東北抗日聯軍第三、第六、第九、第十一路軍編成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路軍,李兆麟任總指揮,馮仲雲(1940年4月任)任政治委員,許亨植任總參謀長。
大事記
東北抗日聯軍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一支英雄部隊。它的前身是東北抗日義勇軍餘部、東北反日游擊隊和東北人民革命軍。是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人民抵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偉大民族解放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的革命史上有不可磨滅的偉大功績。在日本侵略者的大後方,他們14年的艱苦鬥爭牽制了數十萬日偽正規軍,有力地支援了全國的抗日戰爭,他們可歌可泣、英勇無畏的犧牲精神,是中華民族爭取獨立寧死不屈精神的集中體現。
東北抗日聯軍共有11個軍,人數最多時有4萬多人,其中,第一、二、三、六、七等軍是在反日游擊隊(共產黨領導)的基礎上建立的;第四、五兩軍是在王德林的救國軍、李杜的抗日自衛軍餘部的基礎上建立的;第八、九、十、十一軍是在義勇軍餘部和抗日山林隊的基礎上建立的。
1936年7月,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軍由原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改編成立,楊靖宇任軍長兼政委,宋鐵岩任政治部主任。下轄3個師1個教導團。
1936年3月,東北抗日聯軍第二軍由原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二軍改編成立,王德泰任軍長,魏拯民任政治委員,李學忠任政治部主任。下轄3個師1個教導團。
1936年7月末,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成立,由原東北抗日聯軍第一、二軍編成。楊靖宇任總司令兼政委,王德泰任副總司令,魏拯民任政治部主任。
1936年3月,東北抗日聯軍第四軍由原東北抗日同盟第四軍改編成立,李延祿任軍長,黃玉清任政治部主任。下轄4個師3個游擊團。
1936年2月,東北抗日聯軍第五軍由原東北反日聯合軍第五軍改編成立,周保中任軍長,柴世榮任副軍長,胡仁任政治部主任。下轄3個師。
1936年11月,東北抗日聯軍第七軍由原東北人民革命軍第四軍第四團改編成立,陳榮久任軍長,崔石泉任參謀長。下轄3個師。
1936年9月,東北抗日聯軍第八軍由原東北民眾救國軍改編成立,謝文東(後叛變)任軍長,滕松柏(後叛變)任副軍長,劉曙華任政治部主任。下轄6個師。
1936年冬,東北抗日聯軍第十軍由原東北人民革命軍第八軍改編成立,汪雅臣任軍長,張忠喜任副軍長,王維宇任政治部主任。下轄10個團。
1937年10月,東北抗日聯軍第二路軍成立,由東北抗日聯軍第四、第五、第七、第八、第十路軍編成。周保中任總指揮,趙尚志任副總指揮(1940年2月任),崔石泉任參謀長。
1936年1月,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軍由原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三軍改編成立,趙尚志任軍長,張壽籛任政治部主任。下轄10個師。
1936年9月,東北抗日聯軍第六軍由原東北人民革命軍第六軍改編成立,夏雲傑任軍長,張壽籛任政治部主任(代)。下轄4個師。
1937年1月,東北抗日聯軍第九軍由原自衛軍吉林混成旅第二支隊改編成立,李華堂(後叛變)任軍長。下轄3個師。
1937年10月,東北抗日聯軍第十一軍由原東北山林義勇軍改編成立,祁致中任軍長,金正國任政治部主任。下轄1個師。
1939年5月,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路軍成立,由原東北抗日聯軍第三、第六、第九、第十一路軍編成。張壽籛任總指揮,馮仲雲(1940年4月任)任政治委員,許亨植任總參謀長。
1942年8月,東北抗日聯軍教導旅由原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第二路、第三路軍組成。周保中任旅長,張壽籛任政治副旅長,崔石泉任副參謀長。下轄4個教導營。
1936年2月至1937年12月是東北抗日聯軍組成,東北游擊戰爭的新高潮期。
1938年1月至1939年1月是東北抗日聯軍配合全國抗戰,堅持艱苦的抗日游擊戰爭時期。
1939年1月至1940年是東北抗日聯軍陷入敵人重重包圍的極端苦鬥時期。
1941年至1945年是東北抗日聯軍開展小型游擊戰和轉入蘇聯整訓時期。
歷程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了侵華戰爭,由於國民黨政府推行不抵抗政策,致使日軍在幾天內就占領了瀋陽、長春、吉林等大城市,接著侵占了中國東北大部分領土。為了抵抗日軍侵略,中國共產黨號召人民起來抗日。東北人民和東北軍部分愛國將士組成義勇軍、救國軍、自衛軍等抗日武裝,統稱東北抗日義勇軍,在東北各地抵抗日軍的進攻(參見東北抗日義勇軍對日作戰)。中共滿洲(今東北三省)省委員會首先動員共產黨員和廣大民眾參加抗日義勇軍。1932年1月開始組建自己直接領導的抗日武裝對日作戰,到1933年,已組成10餘支抗日游擊隊,在黑龍江省巴彥、湯原、吉林省珠河(今尚志)、寧安、密山、饒河(四縣今屬黑龍江省)、琿春、汪清、延吉(今龍井)、和龍、盤石、遼寧省海龍、安圖(今均屬吉林省)等地開展游擊活動。主要領導人有楊靖宇、趙尚志、童長榮、夏雲傑等。中共滿洲省委還派周保中、李延祿等共產黨員到東北義勇軍中進行工作。
1933年1月,中共中央提出全民族抗日統一戰線和同其他軍隊共同抗日的方針後,各游擊隊開始和抗日義勇軍、抗日山林隊共同作戰,部隊得到迅速發展,相繼擴編為東北人民革命軍。到1936年春,相繼成立6個軍:第1軍,軍長兼政治委員楊靖宇;第2軍,軍長王德泰,政治委員魏拯民;第3軍,軍長趙尚志,政治部主任馮仲雲;第4軍(東北抗日同盟軍),軍長李延祿,政治部主任何忠國;第5軍(東北反日聯合軍),軍長周保中,政治部主任胡仁;第6軍,軍長夏雲傑,政治部主任張壽(即李兆麟)。第1、第2軍活動於南滿和東滿地區;第4、第5軍活動于吉東地區;第3、第6軍活動於北滿地區。各軍廣泛開展游擊戰爭,打擊日偽軍。人民革命軍經過兩年多的艱苦鬥爭,粉碎了日偽軍多次討伐,殲滅大量日偽軍,發展到萬餘人,擴大了游擊根據地。
1936年2月,東北人民革命軍陸續改為東北抗日聯軍。將原來的6個軍依次改為東北抗日聯軍第1至第6軍,以後又組建了第7至第11軍。第7軍,軍長陳榮久,政治部主任鄭魯岩,活動於饒河、虎林、撫遠地區;第8軍軍長謝文東,政治部主任劉曙華,活動於依蘭、方正、勃利地區;第9軍,軍長李華堂,政治部主任王克仁,活動於勃利、依蘭地區;第10軍,軍長汪亞臣,政治部主任侯啟剛,活動於五常、舒蘭地區;第11軍,軍長祁致中,政治部主任金政國,活動於樺川、富錦地區。到1937年底,東北抗日聯軍發展3萬餘人,在黑龍江、吉林、遼寧3個省、70餘縣的範圍內展開積極作戰,相繼進行子蓮花泡、興山鎮、舒樂河、大蒲柴河、哈達河、撫松、西關街、佛山、冰趟子、依蘭、湯原、五道崗、輝南等許多重要戰鬥和反討伐作戰,牽制日軍數十萬人的兵力。
從1938年下半年開始,日偽軍集結重兵對各抗日游擊區進行大討伐,此間,謝文東、李華堂、鄭魯岩相繼叛變。抗日聯軍在鬥爭極端殘酷,處境十分艱難的情況下繼續堅持鬥爭。抗聯各軍先後組成了第1、第2路軍和第3路軍,但因兵力過於分散,無力粉碎日偽軍的進攻,被迫進行遠征,部隊受到巨大損失,除新開闢的黑龍江、嫩江平原游擊區外,各軍原有的游擊根據地和深山中的密營先後喪失,處境極端困難,到1942年初,大部鬥爭受挫,各部除留下若干小部隊堅持鬥爭外,其餘部隊先後退入蘇聯境內整訓。
堅持北滿地區抗日游擊戰爭的抗聯第3、第6、第9、第11軍,至1938年6月已與日偽軍作戰數百次,取得較大戰果,但自身也損失嚴重。鑒於海倫地區日偽軍統治薄弱,中共北滿臨時省委決定抗聯上述部隊大部向海倫遠征,開闢新區。同年夏,除第9軍主力留原地堅持鬥爭外,其餘各部陸續從湯原、蘿北、綏濱地區出發遠征,先後抵達海倫、德都地區,依託小興安嶺開展黑(龍江)嫩(江)平原抗日游擊戰爭。1939年5月30日,上述各部合編為抗聯第3路軍,張壽筏(又名李兆麟)任總指揮,馮仲雲任政治委員。至1940年,第3路軍先後開闢了朝陽山、阿榮旗、甘南等游擊區,並取得了訥河、德都、肇州、肇源等戰鬥的勝利,殲滅日偽軍數百人。
1939年10月,日偽軍調集7萬餘人進行以抗聯第1路軍為主要目標的“大討伐”。第1路軍分散游擊,進行了極端艱苦的反“討伐”作戰,相繼取得了安圖大沙河、紅旗河伏擊戰、奇襲哈爾巴嶺車站和天寶山銅礦等戰鬥的勝利,但第1路軍也遭受慘重損失。1940年2月23日,第1路軍總司令兼政委楊靖宇在瀠江一帶遭敵重兵包圍,英勇犧牲。與此同時,抗聯第2、第3路軍也在與日偽軍的激烈戰鬥中遭到嚴重損失。
由於鬥爭形勢惡化,各路軍減員嚴重,1940年1月24日至3月19日,中共吉東、北滿省委代表舉行聯席會議,決定採取保存實力,逐漸收縮的方針,將各路軍縮編為10個支隊,即:第1路軍縮編為第1、第4、第7支隊;第2路軍縮編為第2、第5、第8支隊;第3路軍縮編為第3、第6、第9、第12支隊。4月,第3路軍首先完成縮編;4月和翌年2月,第2路軍分別完成了第2、第5支隊的縮編;第1路軍因遠在南滿,聯繫中斷,仍以幾個方面軍的番號活動,直至1941年3月始將第2方面軍縮編為第1支隊。
1940年,日本關東軍增至11個師,對抗聯進行更為殘酷的“討伐”,形勢日益嚴峻。為保存力量,第1、第2路軍大部和第3路軍一部先後轉至中蘇邊境蘇方境內,成立南野營,進行軍政整訓。第3路軍大部繼續在黑嫩平原和大、小興安嶺地區開展游擊戰爭,1941年攻克甘南縣寶山鎮、慶安縣大羅鎮,襲擊瑗琿縣汗達氣金礦,共進行戰鬥20餘次。1942年2月,第2路軍副總指揮趙尚志在襲擊鶴崗梧桐河偽警察分所時犧牲。隨後第3路軍大部也轉移至中蘇邊境。1942年8月,南北野營合編為抗日聯軍教導旅,周保中任旅長,張壽筏任政治委員。此後,教導旅在進行整訓的同時,派遣十幾支小部隊深入東北各地開展游擊活動,進行戰略偵察。1945年8月,抗日聯軍教導旅協同蘇聯紅軍進軍中國東北,參加對日反攻作戰,後與進軍東北的八路軍、新四軍合編。
東北抗日聯軍在極為困難的條件下,長期獨立奮戰,不僅延緩了日本侵略軍對東北全境的占領和對戰略物資的掠奪,而且在東北戰場上牽制了幾萬到幾十萬日本關東軍。全國抗戰開始後,東北抗聯又對華北、華中和華南地區的抗戰起了戰略上的配合作用,並為保障蘇聯遠東地區的安全,支援蘇聯人民的反法西斯戰爭作出了貢獻。
分析
第一是中國共產黨在東北的勢力本來就小。
中國共產黨開展游擊戰爭成功的關鍵之一,在於根據地原先的民眾基礎和地下黨發展情況。如果當地原先黨組織很不健全而統治者又建立了相對穩定的秩序的話,開展游擊戰爭,建立根據地是難於上青天的事情。大革命失敗後,國民黨對共產黨實行清剿。在湖南一省,原來有2萬中共黨員,被國民黨消滅了四分之三。也就是說,還剩下5000左右的黨員。在這個基礎上, 毛澤東才帶領幾百人槍的紅軍在湘贛邊區的井岡山站住了虛弱的腳跟。而相比東北則是天壤之別。整個東北在1931年的時候總共只有2000左右的中共黨員,三個省加起來還不如一個剛剛遭到重大打擊的湖南,其中共黨員分布密度之小可想而知。所以中共在東北三省只有一個省委。這些還大部分在城市,在東北農村,中共的勢力就更可憐了。總而言之,在東北試圖開展像日後華北這樣的農村游擊戰爭,其基礎無論如何是太虛弱的。
而更倒霉的是,幾乎就在日軍發動9。18事變占領東北的同時,中共滿洲省委就遭到一次滅頂之災。 1931年11月,關東軍大舉搜捕共產黨,將中共滿洲省委幾乎一網打盡。如此雪上加霜,使得中共在滿洲的勢力更加弱小。而直到1932 年1月,新成立的滿洲省委才第一次開會。而且這樣一來多少使得東北共產黨的抗日活動受到了一定的遲滯。在有的時候,這種遲滯也是要命的。下面會提到。
第二,東北共產黨沒能抓住日軍占領初期的有利時期抓緊開展活動擴大基礎和勢力。
就拿關內八路軍為例,日軍剛剛占領的時候,還沒能建立有效統治,占領區一片混亂,就在這個時期,八路軍抓緊時間發展勢力建立根據地。從1937年出征,到1938年底的時候,八路軍已經由4萬左右激增到22萬人之多。等到1940年百團大戰後日軍發現共產黨的游擊隊構成真正的威脅時已經來不及了。八路軍已經發展到了四五十萬人,而民兵、兒童團等組織組成的根據地全方位聯防也已經具備相當規模,僅憑有限的日軍已不可能撲滅燎原大火。而偽軍么……非常感謝他們,他們不愧為優秀的運輸大隊隊員。
對於東北戰場來說,其實也出現過類似的機會。關東軍最初對民間的抗日武裝並不很在意,用於對付的只有3 萬日軍,最多再加3萬偽軍。而東北抗日的義勇軍一度發展到30萬之多。當時日本還沒有建立有效統治,秩序完全沒有恢復,老百姓對異族入侵極其反感,抗日情緒高漲,是抗聯發展軍力的黃金時期。但是東北由於滿洲省委遭到關東軍的粉碎性打擊,花了好一段時間進行恢復,因此在好幾個月之後才正式開始武裝抗日的行動。抗聯最早的武裝,即趙尚志帶領的巴彥游擊隊(這是由趙尚志先投奔後再在裡面發揮影響最後取得領導權的隊伍。這是東北抗聯的悲哀之一,由於東北缺乏共產黨的現成武裝,所以很多抗聯的武裝都是派人去說服原有的山林隊、義勇軍、土匪鬍子聽他們領導,所以其根基不如關內八路軍那么牢,而且這樣改造一支隊伍所需要的時間也很長。),聽從趙尚志的領導開始抗日時也是1932年的事。而日後的抗聯第一路軍總指揮楊靖宇則直到1932年11月才去南滿開展工作。同時由於當時大環境的影響,東北的共產黨還存在“左”傾錯誤,對非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不夠團結。直到1933年5月滿洲省委擴大會議才決定團結各種抗日力量,收編和改造抗日義勇軍。但是此時的義勇軍已經走到了末路(義勇軍沒有統一指揮,勝則聚,敗則散,興起快,失敗也快),即將退出抗日舞台了。日本和偽滿洲國的統治秩序已經開始建立起來,抗聯發展的大好時機就這樣失去了。
第三,東北抗聯對根據地建設不夠重視。
這點其實不能怪抗聯。抗聯奮鬥的時期,整箇中共對工農武裝割據的理論和實踐都還很不成熟。尤其對於如何在農村建設根據地,抗聯基本上是一頭霧水。看看抗聯的領導人也大致能發現這方面的弱點。周保中,早年參加雲南護國軍,參加過北伐,1927年加入中共, 1928年被送往蘇聯學習軍事,日軍占領東北後被派往吉林組織抗聯。趙尚志,1925年入黨,同年進黃埔軍校學習,後被奉軍兩次逮捕,9。18後才被營救出獄組織抗聯鬥爭。帶有傳奇色彩的女英雄趙一曼則是蘇聯留學出身。他們都沒有在農村建立根據地的經驗(這在蘇聯是學不到的)。唯一有點農民軍事經驗的是楊靖宇,1927年曾經組織過農民暴動,1929年被派往東北工作。但是楊靖宇也只是組織農民暴動,並沒有成熟的建立革命根據地的經驗。
因此,抗聯對根據地建設方面抓得不是很緊。為了避開日軍,抗聯選擇在深山密林中建立基地,而比較少在民眾中開展工作,沒有像日後華北那樣如此大規模建立放手發動民眾進行聯防的那種根據地,更不用說開展減租減息和建立三三制民主政權了。而面對日偽著手建立 “集團部落”時,由於缺乏足夠牢固的民眾根據地,抗聯對此一籌莫展,而阻撓的行動似乎也比較消極(當然這主要還是因為抗聯本身實力就很小,不足以有效阻止日偽大規模的“歸屯並村”行動)。等到“集團部落”建立起來,農村的老百姓基本上都被關進這些“人圈”裡面,與抗聯的聯繫被切斷以後,抗聯真正的噩夢才開始。大家皆以抗聯戰士在天寒地凍之時“火烤胸前暖,風吹背後寒”為苦。殊不知這對抗聯來說已是天堂也!在“集團部落”普遍建立後,躲藏在密林中的抗聯戰士甚至在三九天滴水成凍的夜晚也不能生火!因為一生火附近的日軍碉堡就會發現有人在“集團部落”之外活動,大軍立至。
游擊戰所侍者無非人民,游擊隊與老百姓的關係是龍與水的關係。龍,“其得水,變化風雨,上下於天不難也;其不及水,蓋尋常尺寸之間耳”。東北抗聯被日偽“歸屯並村”的毒計所害,與人民割裂開來,其下場可想而知。雖然我們聽過很多老百姓冒著生命危險給抗聯帶食物的動人故事。但是畢竟無法讓一支軍隊完全靠老百姓崇高的思想覺悟來生存啊。日後關內新四軍和八路軍就吸取了這個教訓。1943年,江淮日偽苦於新四軍來去無蹤,決定進行“清鄉”,完整統計各占領區的戶口,並花九牛二虎之力從江南運來500多萬毛竹準備建造籬笆將村子都圍起來,模仿東北的集團部落。7 月,新四軍果斷出擊,乘日偽之隙將所有籬笆收繳來付之一炬;日偽前腳登記了戶口,新四軍後腳就趕來把帳冊燒的精光,令日偽勞而無功,欲哭無淚。如此,江淮地區始終無法建立日偽的有效統治,無法將人民與中共游擊部隊隔離開來,因此也就無法像在東北消滅抗聯那樣在江淮扼殺新四軍。二戰以後的越南戰爭中,美國和日本一樣,不約而同地想到了用歸屯的方式將游擊隊和老百姓隔離開來,美國建立的“集團部落”有個好聽的名字:“戰略村”。但是美國的戰略村政策徹底失敗。原因就是當他想到使用這招的時候,游擊隊已經在民眾中紮根很深,有了穩固的根據地,故“戰略村”隨建隨倒,根本無法發揮作用,被搗毀者不計其數。有的“戰略村”管理人員則被越共策反,做白皮紅心的工作,拿著美國的工資為越共辦事,十二萬分的受用。
第四,西征的決策。
西征的決策是否錯誤,其實值得商榷,但是西征使得抗聯損失巨大卻是不爭的事實。1936年,可能是因為原先活動的地區收到壓制生存困難,諸路抗聯紛紛向西遷徙。而且各路抗聯都派出了最精銳的主力試圖打通西征的道路。楊靖宇派出自己最強的兩個主力師,周保中派出四個軍中最強的第四軍和第五軍,李兆麟派出了第三路軍中最強的3、6兩個軍。6月,西征軍小勝,但是日軍大軍雲集,西征軍不得不退回原處。11月底,楊靖宇將整個第一路軍的所有戰馬都撥給西征部隊。西征軍長驅到達遼河,誰知撞上百年不遇的倒霉事——12月的遼河竟然沒有封凍!西征軍大駭,被日軍追兵追上,傷亡慘重。1938年6月,第二路軍的第四軍西征,沿途損失慘重,到12月,整個第四軍全軍覆沒。只有第三路軍分兩批西征,走小興安嶺,故幸未遭遇日軍,但是沿途凍死無數抗聯戰士。
西征將抗聯主力部隊置於無後方作戰,孤懸敵占區的危險局面,如果西征大獲成功,或許就無可指摘,但是現實是抗聯主力在西征後損傷太重,而且顯然沒有達到預期目的。因此西征對抗聯的失敗難辭其咎。
第五,抗聯生存環境的惡劣與關東軍的強大。
抗聯活動的地區是中國東北的森林不同於越南的森林,在越南的熱帶雨林,高手甚至只用一把小刀就能生存。而東北的森林緯度高,溫度低。尤其在冬天的夜裡,簡直非人世所堪(而抗聯還不能生火!)。曾經有人說中國華北平原不太可能展開游擊戰,理由第一是平原地形,第二就是說華北在秋冬時期太過寒冷,游擊隊難以戶外活動。華北尚且給人如此印象,東北可想而知。一個簡單的例子可以讓大家想像在東北的深山密林中打游擊是多么可怕的事情。
日軍對已經基本失敗的抗聯進行最後的討伐,楊靖宇和600多人的日偽討伐隊在山林中周鏇。討伐隊後來說,這個近兩米高的大個子楊靖宇,跑起來像鴕鳥一樣快,跑步時雙手擺動過頭頂。最終600多人的討伐隊因為凍餒、死傷、疲勞,大量的掉隊,最終只剩下50 人。這恐怕是世界軍事史上罕見的記錄了:一個人活活拖垮一支討伐隊。
吃飽穿暖的日偽討伐隊尚且如此,可見抗聯英雄在密林中堅持的是怎么樣的一種非凡、超乎人的想像的艱苦鬥爭。
另外,抗聯面對的是日軍軍中王牌關東軍。關東軍當初是為了防備蘇聯而駐紮東北的,其裝備訓練都比關內日軍要強很多。抗聯面對的敵人是如此兇惡,而自身又有上述一些因素,失敗實在很難避免。
以上便是鄙人總結的東北抗聯失敗原因。或許有人會問,既然抗聯有那么些不利因素,當初那幾年怎么還會發展起來呢?其實說實話,抗聯對日寇的襲擾遠不如關內八路軍對日軍的震撼來的大。別看“東北抗日聯軍”名字很響,其實抗聯直到最多的時候也只有3萬多人。在 100多萬平方公里的東北,不到3萬的抗聯能對日偽產生多大的震動呢?在很多時候不過搔搔癢罷了,所以日偽也懶得出動大軍清剿。直到後來為了發動全面戰爭,必須有一個對付中國以及蘇聯的穩固基地和據點,才將徹底肅清東北抗日力量的事題上日程,本來根基就弱的抗聯遂由盛轉衰。
點評
東北抗日聯軍在白山黑水間與日軍進行了長達13年多的鬥爭,歷戰鬥數千次,從1931年至1945年8月,共致日本關東軍死、傷、病17.82萬人,偽軍警死傷則是日軍的數倍。其艱苦的鬥爭條件,遠遠大於為紅軍長征之時。抗日聯軍陣亡的有楊靖宇、王德泰、趙尚志、李延祿、李光宇、夏雲傑、李學福、陳榮久、汪亞臣、祁致中等3萬餘人,還湧現出“甘將熱血沃中華”的著名女戰鬥英雄趙一曼。抗日聯軍的鬥爭,對全國抗戰起到了戰略上的配合作用,為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其光輝的業績和前仆後繼的精神永遠激勵著後人。
東北抗日聯軍成立之後,強有力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動搖了侵略者的大後方,日本侵略者不得不調集大批部隊一次又一次進行瘋狂地“討伐”,實施“三年治安肅正計畫”;加之抗日聯軍與上級黨組織失去了聯繫,地方黨組織遭到毀滅性破壞,山上密營損失殆盡,糧食、藥品、鹽等給養完全斷絕,許多優秀的指戰員壯烈犧牲,部隊損失慘重。從1939年到1940年,東北抗日聯軍的游擊戰爭轉入極端艱苦的鬥爭階段。但是東北抗日聯軍的意志沒有被打垮,抗聯部隊縮編,開展小型游擊戰爭,保存了一部分精華和骨幹力量,進入蘇聯境內整訓。在蘇聯整訓期間不斷派小部隊深入中國抗聯游擊區進行游擊戰,直到1945年8月,他們配合蘇軍重新進入東北,在解放東北的鬥爭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共中央對東北抗日聯軍的艱苦鬥爭給予了很高的評價,1938年11月,中國共產黨擴大的六屆六中全會給東北同胞的電文中稱讚東北抗日軍隊是:“在冰天雪地與敵周鏇7年多的不怕困苦艱難奮鬥之模範。”
1948年1月1日,中共中央東北局曾專門做出決定,表彰東北抗日聯軍的歷史功績,稱讚東北抗日聯軍的英勇鬥爭“是中國共產黨光榮歷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949年5月,中共中央給東北局的電文中再次指出抗聯鬥爭是光榮的,稱“此種光榮歷史應受到黨的承認和尊重。”
國民革命戰爭列表
汨羅江追擊戰鬥 | 汀泗橋戰鬥 | 賀勝橋之戰 | 武昌戰鬥 | 江西戰役 | 第一次國共內戰 | 涿州戰役 | 蚌埠戰役 | 南昌起義 | 龍潭戰役 | 秋收起義 | 第一次蘭封戰役 | 第二次蘭封戰役 | 黃麻起義 | 廣州起義 | 第一次反進剿 | 第三次反進剿 | 平江起義 | 中東路戰爭 | 百色起義 | 中原大戰 | 長沙戰役 | 紅二軍團南征 | 第一次反圍剿 | 第二次反圍剿 |第三次反圍剿 | 九一八事變 | 東北義勇軍對日作戰 | 江橋抗戰 | 鄂豫皖蘇區第三次反圍剿 | 黃安戰役 | 寧都起義 | 淞滬抗戰 | 東北抗聯游擊戰爭 | 一·二八淞滬空戰 | 商湟戰役 | 贛州戰役 | 蘇家埠戰役 | 漳州戰役 | 潢光戰役 | 川軍二劉大戰 | 紅四方面軍轉移之戰 | 長城抗戰 | 第四次反圍剿 | 川陝蘇區反三路圍攻 | 熱河抗戰 | 岷江戰役 | 第五次反圍剿 | 川陝蘇區反六路圍攻 | 紅六軍團西征 | 長征 | 紅二十五軍長征 | 湘江戰役 | 四渡赤水 | 湘鄂川黔蘇區反圍剿 | 遵義戰役 | 中央軍區九路突圍 | 嘉陵江戰役 | 瀘定橋之戰 | 荊紫關戰鬥 | 臘子口之戰 | 天蘆名雅邛大戰役 | 直羅鎮戰役 | 東征戰役 | 烏蒙山戰役 | 西征戰役 | 山城堡戰役 | 綏遠抗戰 | 百靈廟之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