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義
能源危機指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以石油、天燃氣等燃料為主的能源因長期供不應求而產生的嚴重恐慌。資本主義國家不注重有計畫開發和節約使用能源,造成能源資源不斷減少。隨著工業生產迅猛發展,軍備競爭日益加劇,生活中的大量消耗,使能源的消費量與生產量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形成能源緊缺局面。
由來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工業的發展,石油的使用範圍越來越廣泛。特別是在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各主要工業國家完成了能源從以煤為主到以石油為主的過渡,從而使石油成為繼薪柴和煤炭之後的第三代能源。石油成了工業已開發國家經濟成長的主要動力。西方世界的石油消費主要依靠進口並大多來自中東和西北非地區。過去西方已開發國家控制著產油區的石油開採、煉製與銷售,左右著世界石油市場,並壓低石油價格,保持高額利潤,嚴重損害了產油國的國家主權。
1973年10月起發生的幾次中東戰爭,中東國家對西方實行石油禁運(西方稱為“能源危機”),使得一些主要西方國家能源嚴重短缺。
歷史
第一次能源危機
時間:1973-1974年
原因:石油輸出的主要力量為阿拉伯國家,他們因不滿西方國家支持以色列而採取石油禁運而導致這次危機。
影響:國際市場上的石油價格從每桶3美元漲到12美元。石油價格暴漲引起了西方國家的經濟衰退。美國經濟學家估計,那次危機使美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長下降了4.7%,使歐洲的增長下降了2.5%,日本則下降了7%。
第二次能源危機
時間:1979-1980年
原因:伊朗革命爆發。
影響:隨後伊朗和伊拉克開戰,使石油日產量銳減,國際石油市場價格驟升,每桶石油的價格從14美元漲到了35美元。第二次石油危機也引起了西方主要工業國的經濟衰退。美國政府估計,美國國內生產總值在第二次石油危機中大概下降了3%。
第三次能源危機
時間:1990年
原因:海灣戰爭。
影響:1990年爆發海灣戰爭。海灣戰爭也是一場石油戰爭。當時油價一路飛漲。3個月的時間石油從每桶14美元,漲到40美元以上。不過,這次高油價持續時間並不長,與前兩次危機相比,對世界經濟的影響要小得多。
後能源危機時代
2004年石油價格上漲-原因:多種原因導致。
2008年石油價格一路飆升突破100美元/每桶-影響:經濟危機。
經濟影響
市場經濟的能源價格是受供求關係的影響,而供求關係中的供或求的變化都可以導致能源價格的突然變化。雖然一些能源危機是由於市場應對短缺的價格調節產生。但是在有些情況下,危機可能是市場的流通不暢缺乏自由市場而導致。一些經濟學家的觀點認為1973年的能源危機是加劇是由於價格控制起了重要作用。
石油供應
石油的供應大致上由一些擁有大量容易抽取的石油儲藏的國家所控制,包括阿拉伯聯合酋長國、沙烏地阿拉伯、挪威、科威特和委內瑞拉。
主要的產油國成立了石油輸出國組織(Organization of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簡稱“歐佩克”(OPEC)。歐佩克控制了全球石油出口的大部分產量,對世界油價具有強大的“槓桿”作用。如果歐佩克決定減少成員國的出口配額,油價就會由於供給減少而上漲,同樣歐佩克也可以通過增加石油生產來降低油價。導致歐佩克實行這些政策的動機源於成員國各自的利益。
不過歐佩克的行動還是有一定限制的。如果歐佩克把油價抬得過高,那么一些原本無利可圖生產規模也較小的資源,例如瀝青砂,將變得有利可圖而搶占石油的市場。除此之外,為了抬高油價而過分的限制產油國的石油出口也會對這些國家的石油生產商產生反作用。
石油需求
在石油的各種用途中,目前為止最主要的需求來自於煉油廠的商業用途,主要是提供取暖和交通運輸。石油需要經常和北半球的季節交替相適應,冬季由於需要大量的取暖用油,所以需求量就很大。事實上,僅美國就占了全球60%的石油消費,在北美如果某個冬季特別寒冷就會極大地影響到全球油價。
應對
很多學者認為世界能源危機的主要原因是石油價格過於便宜,以致於使世界對其產生了過度的依賴性而迅速消耗殆盡,他們主張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增加研究經費用於對能源/燃料替代用品的研究,主要的替代能源有:燃料電池、甲醇、生物能、太陽能、潮汐能和風能等。
科學家和能源專家提出了應對能源危機的十大方案:
1、風能發電
2、分散式發電
3、混合動力車
4、纖維素乙醇
5、太陽燈
6、氫燃料
7、潮汐能發電
8、地熱能
9、垃圾造煤氣
10、利用負瓦特:節能意味著是更實際有效應對能源危機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