洧水

洧水

中國最古老的河流之一。源出今河南省登封縣陽城山,自長葛縣以下故道原經鄢陵﹑扶溝兩縣南至西華縣西入潁水。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曾在洧水一帶建立部落,號為有熊氏。當時,此河還無名,黃帝一部下建議在有熊氏的“有”前加三點水取名。黃帝頷首,也就定下了一個“洧”字。北宋時為豐富蔡河水量以資漕運自長葛縣東南引洧水經鄢陵﹑扶溝兩縣北東匯蔡河。元時因蔡河為黃河所奪而改入賈魯河。明時又名雙洎河。

詩經中的洧水

夕陽下的洧水夕陽下的洧水

“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蕳兮。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洧之外,洵訏且樂。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勺藥。 溱與洧,瀏其清矣。士與女,殷其盈矣。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洧之外,洵訏且樂。維士與女,伊其將謔,贈之以勺藥。”

這首《溱洧》是《詩經》中極具代表性的愛情詩篇,它生動描繪了男女在河岸水邊歡樂聚會、自由表達愛情的快樂情境。 詩的大意是,陽春三月,溱洧之水碧波蕩漾,無數男女拿著蘭草到岸邊遊樂。一個姑娘說:“我們去那邊看看吧?”小伙子說:“我已經去過了呀!”姑娘說:“你就陪我再去一趟嘛!你看洧水那邊又寬曠又好玩。”這對男女穿行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一邊走一邊呢喃私語,說說笑笑,親親熱熱,還互贈芍藥作為定情的信物。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共收入自西周至春秋的詩歌305篇,構成了周王朝絢爛多彩的歷史畫卷。《詩經》中的詩歌原來都是入樂歌唱的,分為“風”、“雅”“頌”三部分。其中“風”大多采自於民間,吟唱是飲食男女的生活情態、悲喜憂歡。 人類之初,沒有家庭,沒有夫妻,只有性夥伴,男女之間的性關係相當隨意。那時候,女子“人盡可夫”,男子“人盡可妻”,只要兩情相悅,就可以隨興而來,不會受到干涉和限制。到了周王朝,隨著宗法制度的建立,婚姻成為了社會政治制度,為確保血統純正,兩性關係受到了一定限制。但是,當時的宗法制度主要是為解決權力繼承問題而設立的,和眾多的平民百姓並沒有太大的關係。況且,性的吸引是成熟男女很難抵禦的誘惑,人們對性關係仍然看得很淡,當時戀愛婚姻自由開放,野合之事比比皆是,幾乎成了風氣。 《周禮》中這樣記載:“仲春之月,令會男女,於是時也,奔者不禁。”每到春回大地、萬物復甦之際,春心萌動的男男女女便紛紛跑到野外,自由戀愛,自由結合,無論幽會偷情,還是做愛私奔,一律不予禁止。官方和社會不僅允許,而且“令會男女”,好像還提倡和組織春遊聯歡。在沒有太多禁忌和束縛的社會環境中,作為遠古群婚制度遺存的野合之風,也如春草滋長,蓬蓬勃勃。《溱洧》展示的就是這種純樸自由、美麗歡暢的民俗風景。雖時隔三千年,如今讀來,詩中男女仍躍然紙上。那春天的氣息、青春的活力、躁動的情懷,融匯成一曲熱情洋溢的生命交響。詩中描繪的愛情浪漫而又明媚,真實地顯露出生命欲望和人性本能。就兩性關係而言,那個時代應該是中國五千年歷史上最自然、最純真、最健康的時代,是中國人“黃金時代”。

詩中那條涌動著無限風流與浪漫的洧水,至今仍在。它源出河南登封市北的陽城山,在新密境內與溱水匯流,再向東流經新鄭、尉氏等地,最後經鄢陵、扶溝、西華縣境而合於潁水。

今天的洧川鎮

位於尉氏縣西南部的洧川鎮,便是因處於洧水下游的平川地帶而得名。那條又名“雙洎河”的洧水,是尉氏、長葛兩縣的界河,也是洧川鎮境內最大河流,流經鎮境長度17公里。受洧水之益,洧川歷史上曾為水旱碼頭,貿易繁榮。隋唐時期置洧州,金代以後置洧川縣,明代所築的洧川城南門一直保存至今。這座城門的門洞上方磚縫裡斜生著一株500壽齡的古柏,枝繁葉茂,枝形奇異無雙。

洧水流域在史前時代是黃帝活動的中心,也是當時我國境內人類活動最密集的地區。由西周至春秋,肥沃的洧水兩岸人丁興旺,文化發達,於是《詩經》最美的詩歌便在洧水岸邊產生了。 孔子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這大概也是他為何把“詩經”作為儒教經典的原因所在。溱洧河邊的男男女女相聚在春光明媚的河岸上,為情而聚,為愛而歡,唱著撩人的戀歌,互相挑逗取悅,直率大膽地自由表達愛情。這種未經禮教桎梏、沒有世俗偏見的愛情,何等的美好?它是對人性自然和活潑生命的尊重,是對天地精神的遵從,那些民間歌手的吟唱散發著清新自然的氣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