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居簡介
該院為一兩進四合院。坐北朝南,金柱大門一間,硬山頂合瓦清水脊。門內原有一影壁,現僅存帽頭部分。一進院倒座房四間,東廂房兩間,西廂房已改建;北房五間,中間一間為過廳。二進院北房三間帶前廊,東西耳房各一間,東配房各三間。該院建築皆為硬山頂合瓦過壟脊屋面。
該院是我國著名戲劇家、中國革命戲劇運動奠基人和戲曲改革運動先驅者田漢(1898--1986)建國後在北京的居住之所。1986年被定為東城區文物保護單位,名曰“田漢故居”。現在該處院落仍為劇協宿舍,院內主要建築基本保持原狀,只是田漢原住的北房前廊被改建。
故居風貌
田漢故居是座兩進四合院,原為舊官吏的宅邸,400多平方米的建築面積,三開間四合式,紅漆的木頭門窗,坐北朝南一間正房,東西兩座廂房,都是灰瓦白牆,院落古樸大方。新中國成立後,田漢擔任了中國文聯戲劇家協會主席,他和夫人安娥於1956年住進了由公家撥款買下的這處宅院。這裡現在為單位宿舍,田漢居住時的原貌已無處探訪。據80多歲的田漢長子田申回憶:“書房、客廳、臥室自南向北排開,房間都是相通的,臥室在西首耳房,書櫃從書房一直通到客廳。父親的書房裡有很多書,差不多10萬冊,種類很多。書房裡還有許多珍貴的照片、信件、創作手稿和字畫。其中有毛主席、周總理寫給父親的親筆信,徐悲鴻、梅蘭芳繪贈的《奔馬》,《梅花》等畫作。”
故居的一窗一閣伴隨著田漢奮筆疾書了十幾年,多少個日夜,他在這裡用筆墨揮灑著滿腔激情,創作完成了膾炙人口、撼人心魄的劇作《關漢卿》、《謝瑤環》、《文成公主》、《白蛇傳》、《西廂記》等,度過了他創作的高峰期,為後人留下了一筆筆寶貴的財富。
建造歷史
此院在二十世紀20年代由遲氏兄弟所建,1949年售予法院,1953年,中國戲劇家協會根據周恩來總理指示為田漢購得此宅。當時田漢與夫人安娥一家住在里院,秘書居外院,後來田漢又將老母親從湖南接來同住。在這個小院裡他完成了《白蛇傳》、《謝瑤環》等優秀京劇和話劇《關漢卿》等作品。1968年12月10日,因“四人幫”迫害,田漢冤死獄中。1976年唐山地震,安娥在搭抗震棚時不慎跌下猝死,不久其母也相繼去世。二十世紀70年代末,該院成為宿舍。
細管胡同
細管胡同屬東城區交道口地區,是東四北大街路西從北往南數的第二條胡同,自東向西溝通東四北大街與北剪子巷,長約400米。胡同南側有三條支巷通“白米倉胡同”,北側與“大興胡同”相通。明代,稱“水塘胡同”;清代,稱“水塔胡同”,《順天府志》記做“油罐胡同”;出版於1931年的《燕都叢考·第二編》記做“細管胡同”;1947年,稱胡同西段為“水獺胡同”,東段為“細管胡同”;1965年整頓地名時,將“水獺胡同”、“元善里”併入“細管胡同”。
細管胡同9號在胡同東段北側,坐北朝南,是一座兩進宅院,在“巽”位建“金柱大門”。“金柱大門”是具有一定品級的官宦人家採用的宅門形式,台基和柱高明顯高於倒座房的台基和柱高,進深和寬度也明顯大於倒座房;門扉由抱框、門框、余塞、走馬板、抱鼓石、板門等組成;大門的外檐柱間,檐枋下安裝雀替①。形制略低於“廣亮大門”,與“廣亮大門”的主要區別是門扉設在前檐金柱之間,而不是設在中柱之間,並由此得名。與“廣亮大門”相比,門前空間稍顯侷促。進入大門迎面有一座靠山影壁②,現僅存小牆帽;大門西側是4間倒座南房,與5間腰廳③和東、西廂房各兩間構成一進院,亦稱“外院”;二進院(里院)有帶前廊的北房3間,北房兩側各有耳房1間;另有東、西廂房各3間。院內房屋均為清水牆體和清水脊合瓦屋面。院內建築與格局基本保持原狀,只是外院的西廂房已改建,里院北房的前廊被擴入室內。
故居歷史
20世紀50年代初,中國戲劇家協會遵照周恩來總理的指示,為田漢購置了此宅。田漢之子田申撰文回憶:“北京市東城區細管胡同9號,在北京第五中學的旁邊,有一座兩進的四合院,那即是田漢在1956年後的寓所。他和夫人安娥奉老母在此頤養天年。”
田漢出身農家,喜歡田園生活。在里院的書房前面種了一架葡萄,在葡萄架邊種上絲瓜、扁豆等攀緣植物。夏天,濃蔭蔽日;秋天,果實纍纍;閒暇之時,施肥拔草,體驗一下農夫生活,不也是一種“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詩意美嗎?!其實,“田漢”二字,本身就可以解釋為“田舍郎”或“莊稼漢”。
“文化大革命”打破了田漢的寧靜生活。1966年12月,田漢被隔離審查;1968年12月10日,田漢被迫害致死。1975年10月,“特偵組”向田漢的子女宣布審查結論:“田漢定為‘叛徒’,並被‘永遠開除出黨’”。之後,細管胡同9號成了中國戲劇家協會的職工宿舍。
1979年,田漢冤案得到平反昭雪。
1986年6月,細管胡同9號被東城區人民政府作為“田漢故居”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
故居主人
田漢(1898—1968),
戲劇活動家、劇作家、詩人,原名壽昌,湖南長沙人。1916年赴日留學,1919年參加少年中國學會,1921年與郭沫若等組織創造社。1922年回國,創辦南國社,致力於以話劇創作演出為主的新藝術活動;1930年任中國左翼戲劇家聯盟執行委員會書記,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時期,開展抗日宣傳活動;抗日戰爭勝利後,在國民黨統治區積極投身反美反蔣的愛國民主運動。新中國成立後,任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戲劇家協會主席、文化部戲曲改進局局長、藝術事業管理局局長。 田漢是中國話劇的開拓者,戲曲改革運動的先驅和中國早期革命音樂、電影的組織者與領導人。一生寫有話劇、歌劇、戲曲、電影劇本一百餘部,有《田漢文集》一十六卷行世。由田漢作詞、聶耳譜曲的《義勇軍進行曲》被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確定為代國歌,被五屆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確定為國歌。
長沙故居
田漢故居位於長沙縣田家塅茅坪,即今果園鄉金花村,是一典型農居,土磚砌成,正堂兩楹,兩旁為雜屋,屋前臨塘。故居座北朝南,平面呈長方形,分前後兩進,共有大小房間18間,總占地面積700平方米。為土磚木結構,小青瓦屋面,正堂兩楹,兩旁為雜屋,屋前臨塘。
2005年7月初開始,長沙縣文物管理所、長沙縣文化體育局及果園鎮田漢村等單位聯合對田漢故居進行了維修改造,這也是田漢故居首次進行全面維修。除對故居主體及周邊地區進行改造外,故居內陳列的展品也得以進一步完善。新增展品包括晚清及建國初期的桌、椅、板凳、床、雕花牆等家具。田漢誕辰100周年時鑄造的大型田漢銅像也遷到了田漢故居,新增的兩個陳列室內還展出了田漢各個時期的照片和話劇《關漢卿》等手跡資料。長沙又增添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田漢故居日前在長沙縣果園鎮田漢村舉行了修復竣工慶典,並面向遊客免費開放。
田漢7歲入私塾讀經史,9歲喪父,家庭分居,賴母幫傭為生,遂失學在家,一面教弟識字,一面自學。10歲寄居仙姑殿山下“棲鳳廬”。廬主系田家遠房親戚“梁三娭毑”。棲鳳廬山巒環抱,環境幽邃,10米見方大院內栽有茶花和天竺。田漢在此閱讀了《西廂記》、《紅樓夢》等才子書。至11歲時田漢離開故居,前往省城求學。
田漢11歲赴長沙選升學校、修業學校學習,此時就迷上了湘劇和京劇。辛亥革命前夕,他與三位學友改名報考中學預科,四人之名聯起來為“英雄懷漢”,始名田漢。民國元年(1912)考入長沙師範,在求學做人訪方面,深受校長徐特立的影響。田漢天資聰穎卻頗為調皮。一次,他與幾個同學寫了一些打油詩貼在自修室的玻璃窗上,取名曰“窗戶報”。其中有“特立狂濤駭浪中,寶刀血濺首元龍”、“黃竹村中雞犬喧”等句,嵌入了徐特立、首元龍、黃竹村等
教師的名字。事後首、黃兩位老先生很生氣,要求校長嚴厲訓斥學生。徐特立一方面對田漢等進行了尊師的教育,另一方面又鼓勵他們將聰明才智、寫作技能用到正道上來,並肯定了“窗戶報”的形式。田漢等人接受了校長的教導。於是,長師校園裡,思想進步、內容健康,形式多樣的“窗戶報”更多地湧現出來。田漢在長沙師範讀書時就對戲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也得到了徐特立熱情的鼓勵和幫助。徐特立經常帶田漢去觀看“文明戲”的演出,並鼓勵田漢等人自己創作和排演話劇。田漢14歲動筆練習寫劇本,根據《三娘教子》改編的京劇《新教子》發表在1921年的《長沙日報》上。
1937年間月後,田漢曾幾次到長沙,參與組織長沙“抗戰歌劇研究會”,發行《新長沙報》,並在長沙改寫了《梁紅玉》、《新雁門關》等劇本,都隱含抗敵救國的寓意,在長沙抗戰前期的文藝學術活動中起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