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簡介
什錦花園胡同屬東城區景山地區,是東四北大街路西從南往北數的第五條胡同。胡同東段曲折,自東向西溝通東四北大街和大佛寺東街,長600餘米。明代,胡同西段稱“紅廟街”,東段稱“適景園”,因成國公朱能在此建有私家園林“適景園”而得名,清乾隆時稱“石景花園”,宣統時稱“什錦花園”,1965年整頓地名時改稱“什錦花園胡同”。
故居歷史
程硯秋之子程永江回憶,此院原為旗人鄧家宅邸的後花園,經李錫之介紹,程硯秋全家自1935年9月至1938年12月租住於此。程永江在此院雖然只度過從3歲到6歲三年稍多的時光,“但兒時的印象卻是鮮明而難忘的”,以至於幾十年後還能對院子中的景物做出詳細的描繪——“這座花園疊石為山,四周林木蔥蘢,間立各色石筍,鋪有嵌花石子甬路,園中央建一寬敞涼亭,園東一側太湖石山背後有一蝶仙廟,青苔漫地,陰冷襲人。花園西南部有一座花牆月亮門,把花園和前院隔開。園子東北部建有三面遊廊環繞的長方形大院落,房屋均建於高高的石基上,正門都築有石砌台階。北正房及東西耳房,為祖母、父母親和孩子們居住;西廂房專闢為客廳,即著名的‘御箱簃’所在。其北側為供奉祖師爺的小佛堂;東廂房為堆放戲箱雜物之用;倒座南房一溜3間暫空置。院內正房前面值有6棵高大的西府海棠,青磚墁地,有嵌花石子的十字甬路互通,西南通向花園;院內東南角孤懸一小跨院,為一棵巨大的古槐所占據。繞過北房東夾道是一狹長的後院,向西穿越過一座門道便抵達後花園的北半部,有3間在一架大藤蘿掩映下的北房,後充作孩子們的私塾。其東側築有花牆月亮門,南北向甬路直通坐東面西的門道,它顯然是這所大宅院的後門,現權作‘正門’之用,門內兩側的數間平台屋便成了門房和僕役的往處”。
程硯秋之所以相中什錦花園6號,一方面是因為程硯秋旅歐回國後外事活動與社會公益工作日益增多,東單牌樓附近西觀音寺34號的住房已不敷套用;另一方面是因為程硯秋已接手北平市私立中國高級戲曲職業學校的董事長,而校址在今嵩祝院北巷,距什錦花園較近。
程硯秋搬出什錦花園6號卻顯得無奈。其子程永江說:“從‘九一八’事變以來,父親的反日愛國態度一直十分鮮明,北平淪陷使他產生了‘孤樹臨風’的危機感;住在什錦花園與吳佩孚府邸相鄰,難免政治方面的干係,特別是‘停演’之後,住在這座大花園里總覺得招惹耳目,於是‘停演’成了遷居的契機之一。”
故居主人
硯秋(1904—1958),京劇表演藝術家,原名艷秋,字玉霜,後改為御霜,滿族,北京人。曾任中國戲曲研究院副院長。有《程硯秋演出劇本選集》、《程硯秋文集》存世。
程硯秋幼年家貧,到榮蝶仙家當“手把徒弟”,開始了學藝生涯。
舊時民間戲曲藝人學藝多採用“師徒傳承”的教育方式,這種教育方式大體有四種形式:一曰“設堂授藝”,又稱“私寓弟子”;二曰“家塾學藝”;三曰“手把徒弟”,又稱“私房徒弟”;四曰“拜師深造”,其中“手把徒弟”學藝最苦。這是因為“設堂授藝”招收的多為梨園世家子弟;“家塾學藝”必是殷實之家,有錢聘請教師;“拜師深造”則是有一定造詣的藝人為了更大的長進和更廣的社會認同採取的措施,也有名家為得傳人而主動收徒的。如:馬長禮唱紅之後,楊寶森、馬連良均希望收其為徒,經協商馬長禮被楊寶森收為徒弟,被馬連良認為義子。“楊徒馬兒”一時為梨園佳話。而“手把徒弟”則多是家境貧寒的孩子為求謀生之道才投師學藝,因此,入師門之前先要簽訂相當於“賣身契”的文書,稱做“關書大發”。
程硯秋天資聰穎、勤奮好學,13歲時便在天橋東大市浙慈館票房和丹桂茶園邊學戲、邊“借台演出”。詩人、劇作家羅癭公慧眼識珠,在得知程硯秋變嗓仍須為師父赴滬演戲後,毅然借款700銀圓為其贖身,使程硯秋提前兩年出師。之後,又幫助程硯秋調養嗓子,學習文化,拜謁名師。可謂:培育英才,不遺餘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