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為寓所

康有為寓所

康有為寓所即韶九胡同屬東城區東華門地區,是王府井大街路西從北往南數的第五條胡同。康有為在戊戌變法之時居住在這裡。

簡介

韶九胡同東城區東華門地區,是王府井大街路西從北往南數的第五條胡同。胡同自東向西溝通王府井大街與東黃城根南街,長300多米。胡同南側有支巷通錫拉胡同,北側與北官場胡同相通。

明代,稱“燒酒胡同”,因有光祿寺所屬燒酒作坊而得名。清宣統時以其諧音改稱“韶九胡同”,“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稱“人民路七條”,後復稱“韶九胡同”。

韶九胡同23號,舊時的門牌是韶九胡同12號,在胡同西端北側,坐北朝南。1951年9月,登記為“萬壽關帝廟”,有房屋44.5間,建築面積為640平方米,空地面積為315平方米。據《北京文物勝跡大全·東城區卷》載:“據50年代調查,主要建築原有山門殿、前後殿以及配殿、配房。山門殿為硬山筒瓦頂,前帶抱廈,懸有乾隆辛卯年(三十六年、1771年)題‘護法安僧’木匾;前、後殿均為硬山箍頭脊筒瓦頂,殿內分別供奉泥塑十八羅漢、雷公、菩薩等神像幾十尊。1985年調查時,除存留三間配房外,其餘建築均已拆除蓋樓。”樓房為一棟六層居民樓,樓號為“東黃城根88號”。

康有為在戊戌變法之時居住在“萬壽關帝廟”中。

人物介紹

康有為康有為

康有為(1858-1927),近代維新派領袖,後為保皇派首領,原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又號更生,廣東南海人。著作有《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戊戌奏稿》、《大同書》、《康南海先生詩集》等。

光緒十四年(1888年),康有為鑑於民族危機日益加深,第一次向光緒皇帝上書,建議“變成法、通下情、慎左右”三事。後在廣州長興里聚徒講學,名噪一時。

康有為人生最為精彩的兩筆是“公車上書”和“戊戌變法”。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4月,中日甲午戰爭失敗後,清政府派李鴻章赴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引起全國人民的反對。5月2日,康有為聯合各省在北京會試的舉人一千三百餘人簽名上書,提出拒簽和約、遷都抗戰、變法圖強三項主張。因漢代以公家車馬遞送應舉的人,故“公車”被後人引申為舉人入京應試的代稱。此次事件遂被稱為“公車上書”。參加會試的舉人都是盼望在仕途一展才華的社會精英,他們的聯合行動自然震驚朝野,康有為更以領袖群倫的作用而名聲大振。

康有為中舉後,被授予工部主事,但他沒有到職,卻在北京組織了強學會,編印《中外紀聞》,積極鼓吹“變法維新”,並讓其弟子梁啓超為《時務報》主筆。“風聲所樹,舉國傾動,未及一年而變法自強之思想四方勃興……康、梁之名亦一時震於宇內”。康有為遂有“康聖人”之譽。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為戊戌年,康有為在北京又成立了保國會,以保國、保種、保教為宗旨,得到軍機大臣翁同合等人的支持。“四月,帝以外交急迫,決意變法,下《定國是詔》。於是,以侍讀、學士徐致靖之薦,召見康有為,垂問天下大計。”光緒皇帝任命康有為“在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行走”。之後,光緒皇帝又召見梁啓超,讓其“辦理譯書局事務”,掌握理論宣傳大權。維新派人士內閣候補侍讀楊銳、刑部候補主事劉光第、內閣候補中書林旭、江蘇候補知府譚嗣同“均加賞四品卿銜,著在軍機章京上行走”,當時被稱為軍機四卿。

康有為感激光緒皇帝的知遇之恩,“凡有所見無不上達,帝亦言無不從。自四月至八月,革新之詔不下百數十通,雷厲風行、中外震動。”

這場發生在1898年6月11日至9月20日曆時一百零三天的變法維新運動,被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守舊派扼殺了。光緒皇帝被幽禁,康有為、梁啓超逃亡國外,最為悲壯的是譚嗣同等六君子引頸受戮

譚嗣同決意用自己的熱血喚醒國人,在獄中牆壁上題寫絕命詩:“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其父譚繼洵則有字字泣血的《哭子殉難聯》:

謠風遍萬國九州,無非是罵;

昭雪在千秋百世,不得而知!

康有為出逃後,組織保皇會反對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後,主編《不忍》雜誌,並任孔教會會長,為復辟帝制製造輿論,還積極參與“張勛復辟”,有逆歷史潮流。據說,在軍閥角逐中,康有為看好有“儒將”之稱的吳佩孚。在吳佩孚五十壽辰之時,康有為曾獻壽聯:

牧野鷹揚,一世英名功半倍;

洛陽虎踞,八方風雨會中州。

“張勛復辟”失敗後,康有為流亡海外,還去了一趟北極。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高登義在武漢大學舉行《極地變化與人類活動》學術講座時披露:“1908年5月,康有為曾經到達北極斯瓦爾德群島的那岌島,該島位於北緯84度附近……康有為是有據可查的到過北極的中國第一人。”對此,康有為有文字記錄:“攜同璧(康有為之女)游挪威北冰洋那岌島夜半觀日將下來而忽”,並有注釋:“時五月二十四日,夜半十一時,泊舟登山,十二時至頂,如日正午。頂有亭,飲三邊酒,視日稍低如幕,鏇即上升,實不夜也,光景奇艷。”康有為詳細地描寫了極晝現象。

對於這位“康聖人”,天津相聲名家蘇文茂先生在相聲《文章會》中敢拿其抓哏;以錚錚鐵骨著稱的梁漱溟先生對康有為更是頗有微詞。

梁漱溟在《這個世界會好嗎》一書中回憶康有為,說:“康有為他有他的價值,不過他的價值是在他比較早的時候,比較年輕的時候,他越到後來他越是不行了”。還說:“有一個四川人廖平,康有為的許多見解和特別是對古書的看法吧,他都是從這兒來的,從廖平來的,旁人都是這么說,他是竊取了廖平的東西發表……《大同書》嘛是一種,用不好的話說吧,是一種做夢的書,不算什麼學問。”

梁漱溟在書中還揭露了康有為不太光彩的兩件事:一是康有為曾將西安城南臥龍寺古代版本的佛經偷運出來想據為己有,被當地人發現給追了回去;二是康有為以自己的聲望向當時的中國銀行副總裁余凡澄借了一幅古畫,言明“回家觀賞兩三天”,結果是到期不還,逾期不給,余凡澄急了,帶著一夥子人到康宅將古畫強行取走。

1923年,康有為結束了流亡生活,到青島定居,悠閒自在。先生對青島的描述是“紅瓦綠樹,碧海藍天”。如今,青島人正按照“康聖人”的描述打造青島市的形象。一句八十多年前的話成為城市建設的現代理念,當初說這句話的人難道不是先知先覺?!

聖人就是不同凡響。

胡同里的名人故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