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玳瑁體型較大,背甲曲線長度65~85厘米,體重45~75千克。 背甲棕紅色,有光澤,有淺黃色雲斑;腹甲黃色,有褐斑。頭及四肢背面的盾片均為黑色,盾緣色淡。 吻長,側扁;上顎前端鉤曲呈鷹嘴狀;下顎骨纖細,下顎聯合長,僅略短於眼的縱徑;顎緣無鋸齒,但具纖細的斜直條紋。頭背具對稱大鱗,前額鱗2對;頸前部、喉、頦部具若干小鱗。背甲較平扁,呈心形;盾片呈明顯的覆瓦狀排列,老年個體漸趨平鋪;頸盾寬短,與第一對緣盾平列向前凸出;椎盾5枚;肋盾4對,第一對肋盾不與頸盾相接切;一條明顯的脊棱自第一椎盾貫穿至最後一枚椎盾;側棱極弱(幼體時十分明顯);緣盾每側11枚,在體後三分之二處形成明顯的強鋸齒狀;2枚臀盾略大於相鄰的緣盾,兩臀盾隙,呈凹缺。腹甲前後緣弧形,前端具一扇形間喉盾;肛盾中縫最長,其餘盾片中縫約略相等;自肱盾至肛盾中央隆起,形成腹甲兩側的棱嵴,棱嵴之間形成凹陷;兩側具4枚一列的下緣盾;在腋區具4枚或數目更多的鱗片;在胯區有1或2枚鱗片;盾片均具輻射線。四肢槳狀,前肢長於後肢,覆有並列大鱗和盾片,每肢外側具2爪。尾短。
棲息環境
生活在亞洲東南部和印度洋等熱帶和亞熱帶海洋中。主要棲息於沿海的珊瑚礁,海灣,河口和清澈的瀉湖,相對較淺的水域。築巢通常發生在偏遠,孤立的沙灘。
玳瑁一般在海深18.3米以上的水域中活動,其一生中會在幾個環境完全不同的棲息地生活。成年玳瑁主要在熱帶珊瑚礁中活動,白天時它們會在珊瑚礁中的許多洞穴和深谷中進進出出,而珊瑚礁中的許多洞穴和深谷給它提供休息的地方。作為一種常常洄游遷徙的海龜,它們的棲息地各種各樣,包括廣闊的海洋、礁湖甚至是入海口處的紅樹林沼澤。至今人們對處於生命早期階段的幼年玳瑁所偏好的棲息地知之甚少,但人們推測它們像其他幼年海龜一樣在大海中過著浮游生物般的生活,直到成年時才會離開它們的家。
生活習性
玳瑁是海洋中較大而兇猛的肉食性動物,經常出沒於珊瑚礁中,主要捕食魚類、蝦、蟹和軟體動物,也吃海藻。它的活動能力較強,游泳速度較快。玳瑁喜歡在珊瑚礁、大陸架或是長滿褐藻的淺灘中覓食。雖然玳瑁是雜食性動物,但最主要的食物是海綿。海綿占據了加勒比玳瑁種群膳食總量的70~95%。玳瑁只覓食幾個特定的海綿物種,如海綿綱(Demospongiae),特別是星骨海綿目(Astrophorida)、螺旋海綿目(Spirophorida)和韌海綿目(Hadromerida)海綿。除海綿外,玳瑁的食物還包括海藻以及水母和海葵等刺胞動物。也捕食極為危險的水螅綱動物僧帽水母(Physalia physalis)。
玳瑁在捕食這些刺胞動物時會閉上沒有保護結構的眼睛,而且諸如僧帽水母這樣的劇毒動物的刺細胞並不能透過玳瑁生有鱗甲的頭部,這樣玳瑁就不會受到威脅。玳瑁有時也會捕食蝦蟹和貝類,它們的雙顎十分有力,可以咬碎蟹殼甚至是極為堅硬厚實的貝殼,如雙殼類貝類。玳瑁的嘴為其捕食珊瑚縫隙中的小蝦和烏賊提供了方便,鷹喙般鉤曲的嘴可以輕易的將它們鉤出。
玳瑁對於其獵物有很強的適應力和抵抗力,它們覓食的一些海綿對於其他生物體來說是劇毒且往往是致命的。此外,玳瑁還會選擇一些富含矽質骨針的海綿為食。
由於玳瑁有異常堅實的甲殼,它們沒有什麼主要天敵,因為很少有動物能咬穿它們的殼。鯊魚和灣鱷算是玳瑁的天敵,章魚和某些海洋表層魚類也會捕食成年玳瑁。而且由於玳瑁經常覓食海綿,身上會帶有某些海綿難聞的味道,而且由於玳瑁取食有毒的海綿和刺胞動物,其肉中含有相當水平的毒性,因此有時可以使某些天敵或人類卻步。玳瑁的性情較為兇猛,捕捉時它們會有咬人的舉動,不過,如果沒有受到傷害,它們是不會主動攻擊人類的。
分布範圍
分布於美屬薩摩亞、安提瓜和巴布達、澳大利亞、巴哈馬、巴林、巴貝多、貝里斯、巴西、英屬印度洋領地、高棉、中國、哥倫比亞、葛摩、哥斯大黎加、古巴、多米尼加共和國、厄瓜多、埃及、薩爾瓦多、赤道幾內亞、厄利垂亞、斐濟、莫三比克、格瑞那達、瓜德羅普島、關島、宏都拉斯、印度(安達曼 - 尼科巴)、印度尼西亞、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牙買加、日本、肯亞、科威特、馬達加斯加、馬來西亞、馬爾地夫、茅利塔尼亞、模里西斯、馬約特島、墨西哥(坎佩切、尤卡坦)、密克羅尼西亞聯邦、莫三比克、緬甸、荷屬安的列斯群島、尼加拉瓜、阿曼、帛琉、巴拿馬、巴布亞紐幾內亞、菲律賓、波多黎各、卡達、聖基茨和尼維斯、薩摩亞、聖多美與普林西比、沙烏地阿拉伯、塞席爾、索羅門群島、索馬里、斯里蘭卡、蘇丹、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泰國、特里尼達和多巴哥、阿聯、萬那杜、委內瑞拉、越南、維京群島、英國、葉門。
繁殖方式
玳瑁的產卵期在3~4月,產卵時,雌性在白晝上陸在海岸沙灘挖穴產卵,坑穴直徑約20厘米,深約30厘米,一個產卵期內分三次產卵,每次產卵130~200個。卵球形,白色,殼軟有彈性。卵徑約3.5厘米。孵化時間長,約需2個月左右幼體便孵化出來。初孵出的幼龜背甲未完全堅硬,但已有覆瓦狀排列,龜甲長約43~48毫米。幼龜頸部可自由伸縮,但不能前後左右轉動。
人工養殖
玳瑁的飼養池應選擇環境安靜、供排水方便、通風良好和光線充足的地方,夏季配有遮蔭設配,冬季使用帶圓錐形塑膠薄膜池頂的圓形水池,並帶有便於人工操作的供電和排水等設配。玳瑁的食性很雜,除海綿和魚之外,還會吃水果、樹葉、紅樹樹枝、死樹皮等,並隨著年齡的增長,食性會變得更為複雜。飼養玳瑁可用新鮮的魚、蝦、軟體動物、海帶、海藻及海魚,不過玳瑁雖雜食,但也會經常拒食一些食物,原因可能是食物不合胃口,或者是不適應環境溫度,大約1周后這種情況應該就不會出現了,因為它們已經適應了環境。
用活泥鰍作為玳瑁的動物性餌料也可達到很好的效果,輔以海帶、紫菜和大白菜可較好的飼養玳瑁。玳瑁的性情較為兇猛,抓捕它時它會有咬人的舉動,不過,如果它沒有受到傷害,是不會主動攻擊人類的。由於其生性兇猛,在捕撈和運輸時玳瑁很容易出現外傷。在範圍較小的水池中玳瑁容易互相爭鬥、拍打水面或竄越,這樣就更容易造成咬傷、撞傷等外傷,如果不及時處理則會感染水霉病及其他病菌,造成患處潰爛以及脫甲,因此飼養較有難度。
玳瑁對環境的適應性較強,但是如果管理不得當,玳瑁也會患病。玳瑁對水質要求嚴格,需要與海水PH和鹽度相似,因此適宜的pH為8.0~8.5,氨氮含量為0.1~0.2毫克/升。玳瑁其他的常見病包括主要由Salmonella regent(一種沙門氏菌)引起的痢疾性腸炎,水質污染引起的腫脖子症以及陽光不足、水度過低、水質差、水含鹽量不足引起的水霉病,而其他可能發生的疾病還包括細菌、真菌感染或維生素A缺乏引起的眼疾、營養失衡、感冒、其他口腔及消化道疾病以及寄生蟲、微生物引起的疾病。其他可能感染的病菌還有氣單孢菌屬、弧菌屬、檸檬桿菌屬、假單胞菌屬及黃桿菌屬的細菌。長期飼餵高脂肪魚肉會導致肝功能下降,增大心肌梗塞的可能性。
要飼養好玳瑁,必須注意飼料、水溫、水質、消毒滅菌、用藥等多方面。玳瑁如果缺乏維生素A,可飼餵魚肝油;缺乏多種維生素,可飼餵六合維生素或施爾康治療營養失衡;治療外傷可用紅藥水、雲南白藥等普通藥品塗抹患處;治療感染需先進行藥物實驗以確定用藥,感染性皮膚病需要外敷和內服相結合;治療感冒可肌肉注射青黴素、安痛定等,內服板藍根等藥物;至於腫脖子症和水霉病就要作較多的治療工作了,包括換水、消毒、用藥等工作。不過對玳瑁的疾病研究也在初級階段,現已知多發于海龜的、可能是由皰疹病毒引起的纖維狀多發性乳頭瘤病在玳瑁身上卻很罕見。
亞種分化
玳瑁太平洋亞種
(Eretmochelys imbricata bissa)
該亞種龜甲通常呈心形,頭及肢的背面部分幾乎全為黑色。留尼旺島附近的玳瑁,軀體後部鋸齒般的緣盾非常明顯。
玳瑁太平洋亞種種群遍布整個印度洋——太平洋地區。在印度洋中,玳瑁是非洲大陸東海岸、馬達加斯加以及附近島群周圍水域的一種常見海龜;其在印度洋中的分布區一直延伸至亞洲沿岸,包括波斯灣和紅海、印度次大陸的整個海岸線沿線、印度尼西亞群島以及澳大利亞西北海岸。而玳瑁在太平洋中的分布區基本上局限在熱帶和亞熱帶海區,分布區最北界是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西南端水域;分布區還包括整個東南亞地區、澳大利大北海岸,再向南就到達了分布區最南界——紐西蘭北部海岸。分布區橫貫太平洋到達太平洋東側,包括了北界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亞半島和南界智利北端之間的中美和南美沿海地區,不過墨西哥太平洋海岸的玳瑁已經極其稀少了。
在菲律賓群島中,玳瑁有多個已知的巢位,長灘島(Boracay)上就曾發現過一些剛孵出的稚龜。位於菲律賓群島西南部的一小島群已被命名為“海龜群島”,就是因為這個島是玳瑁和綠蠵龜(Chelonia mydas)的築巢的地點之一。在澳大利亞,玳瑁在大堡礁中的米爾曼島(Milman Islet)上築巢。在印度洋中,玳瑁的巢位向西遠達塞席爾表姐妹島(Cousine Island),當地從1994年起就立法保護此物種。塞席爾國內大大小小的島嶼,如阿爾達布拉群島,均是幼年玳瑁絕佳的索餌場。
玳瑁大西洋亞種
(Eretmochelys imbricata imbricata)
該亞種殼緣較為平直,後端窄尖,頭及肢的背面黑色部分較少。
荷屬安的列斯薩巴島的玳瑁在大西洋中,玳瑁的分布區西至墨西哥灣,東至非洲大陸南端,北至美國北部疆界沿線的長島海灣。在大西洋東側,曾有玳瑁出沒在英吉利海峽的寒冷水域中,這是迄今為止玳瑁現身的最北端,而玳瑁的分布區向南可延伸至非洲好望角。在加勒比地區,巴西海岸(特別是巴伊亞沿岸)、佛羅里達州南部和夏威夷生活有少數玳瑁,而在安提瓜和巴布達海灘上也曾有玳瑁出現;哥斯大黎加也有玳瑁的巢位,主要是在托土蓋羅(Tortuguero)附近;古巴島和波多黎各莫納島(Isla de Mona)周圍的水域是加勒比玳瑁種群的索餌場。雖然玳瑁是熱帶海龜,但在美國的高緯度地區,如麻薩諸塞州和長島海灣也有玳瑁出沒;維吉尼亞州沿岸水域也有玳瑁生活。
種群現狀
人們長期以來認為玳瑁等海龜物種沒有滅絕威脅,因為它們壽命很長,生長緩慢,生殖期長,成熟晚,繁殖率也較高,而且玳瑁種群中年齡層次多,短期內的數量銳減不易被發現。但實際上,玳瑁的繁殖率雖然高,但是與大多數海龜一樣,稚龜的成活率相當低。很多成年海龜被人類有意或無意的殺死,海龜的巢位也被人類和動物侵占。小型哺乳動物會襲擊它們的巢位,把蛋挖出吃掉。在美屬維京群島上,包括玳瑁、棱皮龜等海龜的巢穴在卵剛產下後,就會被獴襲擊,而獛(Genetta)、沙蟹(Ocypode)、胡狼甚至家畜也都會襲擊它們的巢穴。
多巴哥島附近的玳瑁歷史上,玳瑁曾於1982年被IUCN列為瀕危物種。此狀態在之後1986年、1988年、1990年和1994年的幾次評價中都被保持,而從1996年起,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將玳瑁的保護狀態升級為極危。在玳瑁被評為瀕危物種時就有人反對,兩份請願報告聲稱玳瑁及其他3個物種在世界範圍內擁有多個重要的穩定種群,不過IUCN根據海龜專家組(MTSG)提交的數據分析駁回了這些請願。海龜專家組提供的數據表明玳瑁在過去的三代中種群數量減少量已超過80%,而每年築巢產卵的成熟雌龜減少了84~87%,且在1996年種群數量並無顯著增加。而且這些數據在測量中無法顧及到漂流在海洋中覓食的幼年海龜,所以得出的數據大大低估了種群的減少量。因此,根據這些數據,IUCN將玳瑁定為CR A1狀態,但並不是CR A2,因為IUCN認為並沒有充足的數據表明玳瑁的種群數量在將來會進一步減少80%或以上。
二十世紀後期,各國政府對保護玳瑁所作的努力也越來越多,如實行臨時或永久性的法律法規以及建立海龜自然保護區等。美國魚類及野生動物保護局(United States Fish and Wildlife Service)從1970年起就將玳瑁列為瀕危物種,而美國政府為保護當地的玳瑁種群,也已在在適當地點實行了多次恢復計畫。玳瑁在中國被列入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在廣東省惠州市已建有保護玳瑁、綠蠵龜等海龜和其他物種的惠東港口海龜自然保護區,並受到於1988年11月8日由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上通過並於1989年3月1日執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保護。
但是,雖然捕殺玳瑁不合法,在世界範圍內仍有很多人捕撈玳瑁。在某些地區,玳瑁作為美味佳肴被食用。例如,早在公元前5世紀,玳瑁等海龜就被中國人視為山珍海味。1994年起,日本停止從外國進口玳瑁殼,而在此之前,日本的未加工玳瑁殼的貿易量達到每年30,000公斤左右。玳瑁貿易的大批原料均是來自加勒比地區。2006年,有大量已加工的玳瑁殼被發現從該地區的多米尼加共和國和哥倫比亞等國家定期出口。2001年和2005年,古巴在CITES會議中曾二度遞交提案,意欲出口庫存玳瑁殼和少數玳瑁,但在投票時因幾票之差而未通過,最終被迫收回提案。
中國沿海城市仍有人不顧法律私下製作銷售玳瑁製品,不少海南省漁民看到此類活體龜會送回大海。尤其是此類龜背上刻有繁體字或者不認識的文字的海龜科動物都會放生,這是基於海南的特殊海域情況以及風俗。 有人走訪海南沿海多地,聽到不少漁民談論過此事,儘管有些迷信色彩,但是也有不少漁民有保護野生動物的法律思想意識。後來,聽到相關人士的說法這樣的玳瑁是基於當時的地方所發生的事及政治、軍事、文化、祭祀、許願等不同的文字、不同的文字記錄。此類玳瑁還沒有相關的圖片影像記錄。
保護級別
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Ⅰ級保護動物。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極危(CR)。
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的等級:II 級
文化意義
詩詞
玳瑁作為中國古典詩歌中的意象之一。漢樂府詩《孔雀東南飛》、《古詩為焦仲卿妻作》中對劉蘭芝外貌的精彩描寫“足下躡絲履,頭上玳瑁光”是講述告別之景,繁欽《定情詩》中也提到“何以慰別離?耳後玳瑁釵”,“釵”諧音拆,有分離之意,而李白也曾寫到“常嫌玳瑁孤”;沈佺期《獨不見》描述了一個少婦思念夫君的心理活動,其中寫到:“盧家少婦鬱金堂,海燕雙棲玳瑁梁。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白狼河北音書斷,丹鳳城南變夜長。誰謂含愁獨不見,更教明月照流黃”。詩詞中也常以“玳瑁筵”(簡稱“玳筵”)一詞來描述筵席的精美與豪華。
裝飾
美國麻薩諸塞州伍斯特市亦建有一座非常可愛的名為Burnside的噴泉雕塑,刻畫了一個男孩深情地騎在一隻大玳瑁上的形象,因此雕塑有“海龜男孩”(Turtle Boy)的愛稱。這座雕像就如哥本哈根的美人魚雕像和布魯塞爾的小於連銅像一樣,已經成為伍斯特市的標誌性象徵。當地還舉行以雕像命名的音樂競賽“海龜男孩音樂獎”(The Turtle Boy Music Award),同時一些與雕像有關的兒童故事也被創作出來。
藥用價值
來源:龜科動物玳瑁背部的甲片。全年均可捕捉。將玳瑁倒懸,用沸醋潑之,其甲片即能逐片剝下,去掉殘肉,洗淨即得。
藥材:該品為近圓形、三角形或多角形的板片,長10~20厘米,厚1.5~3毫米。邊緣較薄,中央稍厚。表面呈暗褐色的半透明體。並有暗褐色與乳黃色的花紋,平滑而有光澤;內面密布白色的條紋或斑點,並有縱橫交錯的溝紋。質堅韌,不易折斷,斷面角質,氣無。以片厚、花紋明顯、半透明者為佳。 氣味:(甲)甘、寒、無毒。
主治:
1. 預解痘毒。用生玳瑁、生犀角各磨汁一合,和勻,取半合溫服。一天服三次。在痘瘡流行時服此,病未發則內消,病已發則減輕。
2. 痘瘡黑陷(乃心熱血凝所致)。用生玳瑁、生犀角、同磨汁一俁、加豬心血少許、紫草湯五匙,和勻溫服。
3. 鋟風目淚(乃心腎虛熱所致)用生青玳瑁、羚羊角各一兩,石燕子一雙,共研為末,每服一錢,薄荷湯送下。一天服一次。
用法用量:1~3錢。多入丸、散劑用。
龜鱉目百科(一)
龜鱉目俗稱龜,其所有成員,是現存最古老的爬行動物。特徵為身上長有非常堅固的甲殼,受襲擊時龜可以把頭、尾及四肢縮回龜殼內。 |
中國古代錢幣的名稱
簡介:古代貨幣形制十分複雜,僅用作貨幣的的幣材就不下幾十種,如銅、鉛、鐵、金、銀、玉、龜、貝、牲畜、皮革、谷帛、紙張等。但沿襲幾千年的基本形態是方孔圓形銅錢,其標準式樣是西漢元狩五銖、上林三官錢及唐初開元通寶。至於錢幣鑑定和文物考古方面所定的專門分類,那就更多了。 |
玳瑁 | 刀幣 | 半兩錢 | 五株錢 | 開元通寶 | 交子 | 佩飾錢 | 洗兒錢 | 撒帳錢 | 雕母 | 母錢 | 鐵范銅 | 鐵母 | 樣錢 | 對錢 | 剪輪錢 | 綖環錢 | 傳形錢 | 記重錢 | 記值錢 | 年號錢 | 國號錢 | 記號錢 | 紀年錢 | 鎮庫錢 | 紀數錢 | 厭勝錢 | 八卦錢 | 廟宇錢 | 羅漢錢 | 祖錢 | 開爐錢 | 天聖元寶錢 | 天禧通寶錢 | 記年錢 | 明道元寶錢 | 皇宋通寶 | 清康通寶 | 宣和通寶 |
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爬行綱
珠寶常用材料
材質分類 | 具體材料名稱 |
貴金屬 | 金 · 鈀 · 鉑 · 銠 · 銀 |
貴金屬合金 | 銀金(Electrum) · 玫瑰金 · 純銀(Sterling silver) · 白金 |
卑金屬 | 黃銅 · 青銅 · 銅 · 不鏽鋼 |
礦物寶石 | 東陵玉(Aventurine) · 瑪瑙 · 變石(Alexandrite) · 紫水晶 · 海藍寶石(Aquamarine) ·紅玉髓(Carnelian) · 黃水晶(Citrine) · 鑽石 · 祖母綠 · 石榴石 · 玉 · 碧玉 · 孔雀石 · 青金石 · 月長石(Moonstone) · 縞瑪瑙(Onyx) · 蛋白石 · 翠綠橄欖石(Peridot) · 石英 · 紅寶石 · 藍寶石 · 方鈉石(Sodalite) · 日光石(Sunstone) · 坦桑石(Tanzanite) · 虎眼石 · 黃玉 ·綠松石 · 電氣石 |
有機寶石 | 琥珀 · 柯巴脂(Copal) · 貴珊瑚(Precious coral) · 煤玉(Jet) · 珍珠 · 象牙 · 硨磲 · 玳瑁 |